學術筆記之四——社會認同理論,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芝加哥學術生涯規

學術筆記之四——社會認同理論,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芝加哥學術生涯規劃(2014-03-12 20:09:17)標籤:社會心理學社會認同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芝加哥學術生涯規劃文化分類:專業,初生牛犢不怕虎2014.3.10《社會心理學》樂國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P65社會認知的一致性理論,其基本假設是:個體的行動永遠朝著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或恢復其認知系統協調一致的方向進行,並且這種假設可以拓展到群體中去。「個體有一種使自己的認知系統保持平衡的傾向」。P78後現代社會心理學思潮產生的原因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開始廣泛出現的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學、藝術(包括建築的風格等)、語言、歷史、哲學等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建築學中,本阿里是一種以拋棄普遍性、背離和批判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為特徵的建築學傾向,孕育與30年代的現代主義,80年代興盛於西方的一種泛文化思潮。基本思想如下:1、反對機械論和實證論,提倡經驗論和相對主義。2、重視高級心理的研究,強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應儘快與倫理學、藝術和社會學接軌。3、反對還原論、簡約論,提倡從整體論和文化的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社會心理學理論新編》樂國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第五章社會表徵理論P126 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與社會認同理論和話語分析並列為歐洲社會心理學的三駕馬車。社會表徵強調行動和交流的目的,是社會大眾對社會性客體的一種集體闡述的結構,是社會群體成員對某一主題的共享知識體系,相當於平常所說的常識。P136社會表徵與社會認同社會認同是被社會群體共享的社會表徵的直接結果。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併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好。個體通過實現或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來提高自尊,這來源於內在群體與相關群體的有利比較。可以講,人們生活在群體的社會生活中,必然形成相類似的社會認同。這種在社會表徵基礎上的社會認同促進了一種親密的情感和群體的一致性,因而社會表徵成為社會認同的前期心理準備。第六章話語分析的社會心理學Discoursive social psychology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於歐洲,並在其後獲得極大發展的以後總社會心理學研究範式。話語是建構性的,人從一個場合到另一個場合的言行不能保持一致,它的言說是根據談話的功能而發生變化的。自我是如何在話語和社會語境中被建構的,以及這樣的建構所產生的社會後果。P174在庫恩的範式中,處於最高層次的是世界觀和價值。第二層次是某一特定時代和特定領域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論,它們構成範式的特定思想內容。第三層是模式、方法和技術。當問題超過了某一方法所規範的界限時,這一方法的普適性必然會受到審視。在這個過程中,既存的研究方法得以自覺地認識自身的邊界,並在完善邊界建設的同時,承認該界限以外需有也必定有另外的研究方法出現,作為其異質的補充物產生張力,而這種張力恰恰構成科學發展的動力。P176意義是在實踐中依照一定的規則被生產出來。話語分析的分析對象是說出的或寫成的文本,除了文本內容之外,文本的生產過程本身也應得到分析。分析者試圖關注他們自己解釋傾向及社會原因。話語分析關注話語的功能以及社會關係與話語結構的互動。社會心理學是研究自我及其各種顯隱行為是如何被話語建構的,以及這種建構要達到何種目的的學科。話語分析的學術理想是取消任何一種研究模式的話語霸權,為各種研究範式、理論流派、研究方法開放空間。研究過程分為十個階段:選題、取樣、錄音與文檔收集、訪談、記錄、編碼、分析、確認、報告、應用。傾向於小樣本的深度研究。注意不一致的和矛盾的地方。鼓勵被訪者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訪談結果被視為訪談者和被訪者共同參與建構的產物,意義在二者的互動中生成。最大程度保證資料的天然性和日常性,更重視在人際交往中具有現實情境性和豐富變異性的資料。對話語樣本來說,總是存在著可替代的分析。問題在於分析者如何能夠證實他們所提出的分析是合理的。話語分析的研究進程往往不是線性的,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上,都可能因為新的發現而需要返回到研究的起點,對最初確定研究的問題加以修改,然後重新進入研究進程。……非常注重信息的反饋,程序大多呈循環模式。第七章社會認同理論心理學意義上的認同identity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是個人或群體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後來埃克里森在弗洛伊德認同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認為認同是自我或人格的核心,個體的自尊、依戀感和歸屬感深深地受認同發展過程的影響。P202蘇黎世提議將「你是誰」的答案分為四大類,分別代表四種關於自我的維度:身體自我,社會自我,反身自我reflexive self(描述那些與社會地位無關的屬性,但卻只具有社會意義),普遍自我oceanic self,這是指一些全局式的,並不能區分人與自己的描述。這四種自我唯獨並不是固定的,而是與情境有關。個體認同是根據個體的特質進行界定,而群體認同總是與所屬的社會群體有關,定位了個體與社會類別、社會地位或社會狀態的關係。一、社會認同理論產生的背景:現實衝突理論P205群體利益的現實衝突不僅會創造出敵對的群際關係,而且也會提高對內群體的認同過程和積極依戀。二、社會認同理論的基本內涵人際行為與群際行為的劃分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不滿現狀,努力轉移到更適合他們的群體中。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群際結構顯著分層,很難流動,只有通過改變群體的地位,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有所變化。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一組重要的主觀條件是,對外群體成員的社會行為可在人際和群際兩極之間進行轉換。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Tajfel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區分了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與利益聯繫相比,注重歸屬感的社會認同更加具有穩定性。社會認同理論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是以社會建構類別來知覺社會世界的。認同的兩個含義,一是鑒別、辨別,而是等同。個人身份,社會身份,自我意向or自我概念。任何維度的自我評價都需要一種與他人的隱藏的社會比較。其目的是為了獲得社會共識。人們選擇作為比較的對象和比較的維度,都是根據所預期的正向比較結果而定的。社會認同威脅的結果:個體流動;社會創造;社會競爭(有可能導致激烈的群體間衝突)。P223社會認同理論的待完善的地方:對認同概念的擴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認同研究以及社會認同的內隱過程的分析等。P269後現代主義認為,我們對自我的認同感隨著自我所處的脈絡(context)定位不同,就會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很難宣稱,自我認同是我們自身的本質或要素,自我認同能夠在不同的脈絡穿梭而維持不變。現代社會心理學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表現為它的極度膨脹的實證資料和幾度虛弱的理論基礎之間日益增大的反差。後現代主義……比較看重理論的探索和體系的構建,在元理論上批判現代……的方法論,揚棄了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原則立場,建構了後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框架。2014.3.8-9《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包亞明前言:現代性與時間、空間問題現代性的維度:工業主義,資本主義。非延續性或斷裂是現代性的基本特徵。現代性與全球化聯手改變了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認知。吉登斯認為理解現代性的關鍵之一是認識時間與空間的延伸與分離,現代社會不僅使時間與空間分離,而且也使空間和場所相脫離。由於互聯網等科技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推動,……「脫出」現象產生,社會關係被從相互作用的地域性的關聯中提取出來,在對時空的無限的跨越的過程中進行被重建。全球化的基本特徵是Time-space distanciation時空分延。哈維在描述類似的時空的巨大變遷時,使用了時空壓縮time space compression的概念。這是一個既碎片化同時又聯合在一起的世界。馬克思.韋伯的工具理性的四種類型:「工具理性」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淵源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韋伯將合理性分為兩種,即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價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的是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結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行動藉助理性達到自己需要的預期目的,行動者純粹從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而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指出,新教倫理強調勤儉和刻苦等職業道德,通過世俗工作的成功來榮耀上帝,以獲得上帝的救贖。這一點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工具理性獲得了充足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的動力開始喪失,物質和金錢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直接目的,於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極端化,手段成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們身上的鐵的牢籠。列斐伏爾專輯:空間的生產什麼是現代性?--致柯斯塔斯.阿克舍洛斯人與自身關係沒有被本質地改變,這個關係不如人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變動大,後者越來越受控於更為有力的技術;矛盾在積累,但在一個無組織的方式中。現代性的圖景是兩面的,一方面壓過了物質自然的加速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是包括那些在機構工作的人的人際關係的相對蕭條。經過無情開發,傳統文化崩塌了。(翻譯的太差了)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To produce space,主要是表現在具有一定歷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擴張、社會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間性組織的問題等各方面。對空間的分析顯示,我們已經由空間中事物的生產轉向空間本身的生產。Production in space——production of space源於生產力自身的成長,以及知識在物質生產中的直接介入。空間中的生產並未消失,而是被引至不同的方向。流動經濟economy of flow,能量之流,原料之流,勞動力之流,資訊之流等。工業與農業生產的各單位之間,不再是相互獨存與孤立的。空間是社會性的,它牽涉到再生產的社會關係。1資本主義的空間1)功能:生產資料,消費對象,政治工具,階級鬥爭的介入在目前的生產方式里,社會空間被列為生產力與生產資料、社會關係,記憶其再生產的一部分。世界空間乃是我們這個時代在其中創造出來的場域。2)矛盾:主要矛盾——私人財產造成的空間粉碎化、對可以互相交換之斷片的需求、以及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尺度上處理空間的科學與技術(資訊)能力。3)空間的爆炸:地中海區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包含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商業關係,容納了城市與港口,近來被完全轉變為工業歐洲的休閑空間,被能源與原料之流交錯充斥,變成一個過度工業化的空間。4)質疑空間之使用的社會運動Consumer movements,時間已經在現代性的社會空間中消失了。經濟空間使時間臣服,政治空間則由於時間威脅其既有的權力關係而加以抹除。2邁向社會主義的空間社會主義空間的生產,一為了私有財產,以及國家對空間之政治性支配的終結,這又意指從支配到取用的轉變,以及使用優先於交換。a space of differences1)社會運動的決定性角色2)普遍性的自我管理將先前由自上而下生產出來的社會空間,重新建構為自下而上的空間,也就是普遍性的自我管理。3)重新將空間定義為使用價值的一種函數——如何預知這些革命性的過程?空間政治學的反思在最高層次上,規劃的三種向度:第一是生產規劃,第二是財務規劃,第三是向度和時空,它象徵著地方差異性的創造、交流和溝通網路的概念、以及對生產及消費中心的現場研究。論都市形式契約,社會性地構成或指定的約定中雙方是互惠的,這種互惠性是假定的,這些假定是一種社會存在,具有社會影響,構成為一般司法形式的形形色色的內容。精神性,社會性後現代血統:從列斐伏爾到詹姆遜空間從來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蘊含著某種意義。1、空間本體論:哪裡有空間,哪裡就有存在物質領域(自然界)、精神領域(邏輯的和形式的抽象)以及社會領域。空間的生產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行為。後現代的文化主導的出現標誌著與傳統文化的決裂。在詹姆遜看來,後現代社會的特徵就是平面感和無深度感。後現代文化的特徵就是碎片化。2、空間認識論:事物的存在……旨在掩蓋自身的根源。3、空間的生產:什麼才是社會關係的真正存在方式?只有當社會關係在空間中得以表達時,這些關係才能夠存在;它們把自身投射到空間中,在空間中固化,在此過程中也就生產了空間本身。因此,社會空間既是行為的領域,也是行為的基礎。在城市空間的生產過程中,國家政治權力主導一切。中心城區主宰邊緣地區(列斐伏爾的核心觀點),並把局部地區與全球聯結在一起,在此方面,權力起了關鍵作用。高級現代主義摧毀了傳統城市及其街區文化的組織結構,同時也摧毀了當代建築中的精英主義和權威主義。4、從社會理論到社會行動為了改變生活……我們必須首先改造空間。5、從列斐伏爾到詹姆遜:後現代主義的必然性列斐伏爾的空間科學是一種運用的科學,詹姆遜把後現代性的變化看做是資本主義普遍化進程的結果。超空間、文化、超符碼化。哈貝馬斯現代性理論述論交往行動理論的起源1、追蹤公共領域的轉換2、勞動與相互作用精神不是那先在的假定,而是經由符號表現、勞動和互動之間的關聯,找到精神的形成歷程的統一性。3、從科學的批判到知識體系的重構社會科學的邏輯(1970)4、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危機經濟危機,合理性危機,動機危機,合法性危機現代性的社會理論韋伯的現代性為題:現代性何以最開始只出現在歐洲?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P156韋伯只是從目的合理性的角度,去研究行動系統的合理化。工具理性的是在目標確定的情況下選擇達到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手段,或在被給定的條件下現實地權衡和制定索要實現的目的,其實質在於把問題本身的合理性變成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把一件事在內容上是否正確的判斷變成一種解決方法是否正確的判斷。如果說工具理性是被資本主義的功利原則異化了的理性,它僅僅著眼於利益關係,而與倫理與道德要求相分離,那麼實踐理性卻將道德要求看做是必須服從的最高命令,把真與善作為自己的前提,哈氏認為這屬於倫理的範疇。以劃分認識、倫理、審美三大價值領域的界限為主題的康德哲學史現代哲學的開端。黑格爾對現代性的理解,是與主體性這一中心概念聯繫在一起的。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法國革命三大運動確立了主體性原則,它意味著自由和反思,有四個基本內涵:個體主義、批判的權利、行為自律、唯心論哲學,他們構成了現代思想對現代性的終結理解。主體中心原則——自我意識,自我實現,自我決斷。市民社會是黑格爾理解現代性的關鍵。吉登斯現代性思想研究資源分為權威性資源和分配性資源,前者指對他人進行管轄、控制的能力,後者指對物質產品進行操縱的能力。P327三、自我認同的挑戰1、個性與現代性在吉登斯看來,現代性的一個顯著特徵表現在它外延與內涵兩個極點(全球化和個人的氣質性情)的相互聯繫的不斷增強。現代性的到來直接影響個體與現代制度間的關係,表現在三個因素中:時空的分離,「脫出現象」(象徵符號和專家系統)的產生,對行動的反射性調節。它們導致了日常生活組織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影響到信任機制和風險環境的變遷,並侵入了自我認同和個人感情的領域。在現代性這樣一個後傳統的秩序中,「我應該怎樣活著」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決定如何行動、如何穿戴和飲食乃至自我認同的世俗性展示必須回答的問題。變化了的自我將被作為相互聯繫著的個人與社會變化的反射性過程的一個部分來加以探索和建構。它既要保持某種程度的連貫一致,又要在由抽象體系篩濾出的眾多選擇的背景下持續不斷地加以修正。2、本體安全感和生存的焦慮創造性指人們在行動和思考中對先前確立的模式進行革新。就其本性而言,信任本身便具有創造性,因為它包含著跳入未知領域的允諾,意含著準備擁抱新的經驗。自我認同不是一種給定的東西,不是個人行動體系持續活動的結果,而是出於動態的建構過程中。3、個體的軌跡與自我實現生活方式是人們選擇的結果,但這種選擇並非自由的,人們不得不追隨某種生活方式,不得不在諸多的生活方式中作出選擇。吉登斯定義的生活方式「諸多常規化的、融化在服飾和飲食中的習慣、行為方式以及所偏愛的與他人相會的環境的常規」。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僅受到特定的社會經濟狀況的制約,而且也受到他所屬的集團壓力和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模式引人注目的程度的影響。此外,選擇的多樣性對人際關係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導致了親密關係的急劇轉變。在純粹關係中,承諾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4、控制的強化與經驗的隔離對外部世界加以征服、奴役,將它置於人類的控制與支配之下,這是現代性的一個基本維度。隨著工具理性的急劇膨脹,人們將有組織的科學與技術原則運用到對自然界的操作上來,這導致了人類對於周圍世界控制的不斷強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的終結才能被理解。它意味著自然生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變成了一個人工製造的環境。5、自我的困境與個體的磨難合一與零散,無能為力與擁有,權威與不確定性,個人化的經驗與商品化的經驗。解決這些難題,對維繫一個前後連貫的自我認同的敘述至關重要。商品化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標準化。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實際上還是為個體作出不同的、富於個性色彩的選擇留下了餘地,這在服飾的消費上表現得尤為明顯。P346四、解放政治、生活政治與後現代秩序1、解放政治與現代性制度2、生活政治與道德論題人類對自然應當承擔何種責任?什麼是環境倫理的原則?尚未出生者的權利是什麼?主宰基因工程的倫理原則是什麼?在全球化體系領域,人們要問,對無休止的科學/技術革新應施加何種限制?在自我認同與身體領域,人們要問,個體對其自己的身體擁有何種權利?如果存在著性別差異,何種差異應予以保留?動物擁有何種權利?3、後現代秩序吉登斯認為,人們並沒有進入所謂的後現代階段,正處於現代性的一個激烈變遷的時期。與現代性四個制度性維度(資本主義、工業化、監督和對暴力手段的控制)相對應,吉登斯心目中的後現代秩序由以下四個維度組成:後匱乏系統,技術的人性化,多層次的民主參與和非軍事化。場所、地區和現代性——尼古拉斯.恩爵金經驗——理論的意義規範化的意義對羅斯而言,地方主義意味著忠誠於場所和地方社會群體。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反思社會生活的空間與時間不同的社會製造了性質有所差別的空間與時間概念。1)空間與時間的社會定義,跟任何個人和制度皆須回應的客觀事實的全體力量一起運作。2)客觀空間與時間的定義,深深地糾結在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之中。空間與時間的歷史地理學的唯物論觀點空間與時間面向性之變化的文化與政治回應與社會和美學理論相關的地理學地理學的想像2014.3.5《一種解釋學的現代性話語:查爾斯.泰勒論現代性》張容南現代性導致的危機:顯性危機是由「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全球性生態危機;隱性危機是由物質主義、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對各種超越性宗教信仰和道德理想的侵蝕而導致的意義危機。最有效的現代化過程無例外是經濟市場化的過程。資本的邏輯逐漸成為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根本邏輯,即經濟主義成為指導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根本思想。1978年以來,中華民族由濃重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文化革命轉向了物質主義和經濟主義的經濟建設。現代性的展開是一個歷史過程,他不是如福山所說的走向歷史的終結,走向單一的制度模式或生活方式,而是不斷地生成新的人類實踐的樣式。用科學的態度來解析客觀世界,進一步用工具理性來控制世界。平等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價值之一。P5我是誰的問題成為現代性的焦點問題,這說明在現代性的條件之下,認同或身份的問題凸顯為重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牽扯出人類能動性的問題,因為對我是誰的理解決定著我將選擇做什麼以及我能做什麼,也即現代自由的問題。馬歇爾.伯曼(2003)現代性就是我們發現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歷險,去獲得權利、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時它威脅要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摧毀我們所知的一切,摧毀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韋伯通過對宗教的研究,認為宗教改革帶來的新教倫理中有一種資本主義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促進了西歐社會向現代化的邁進。泰勒最早的興趣是在心靈哲學領域,一種「自然主義」的思維方式佔領了心靈哲學的陣地。泰勒對於人類能動性的解釋構成了其哲學的地基。1989《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P89泰勒認為,認同的建立來自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所以一個人的認同是追問「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的語境中產生的。這個問題所依賴的交互語境預設了回答問題的人不僅僅是一個可識別的獨立實體,而且還是一個有著語言交往能力的行為主體。P286自我認同概念與本真性理想Identity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翻譯為同一性、認同或身份等。不管哪種身份,identity都指向一種在經驗中保持穩定的、因而可以識別的自我身份。代表著一個人在流變而衝突的現實世界中尋找穩定認同或身份的努力。2014.3.2芝加哥學術生涯規劃——從研究生到終身教授學術人生有無限多種的可能性,在金錢上所獲得的彙報將遠配不上所付出的辛苦與取得的成就。自由,熱愛閱讀、觀察、獨立思考,創新型。善於思辨,時間規劃,堅持不懈,千頭萬緒還能遊刃有餘,耐心和創造力。看自己對於某個學科、行業及相關文獻是否具有深刻而持久的興趣與迷戀。本領域當前研究的熱點是什麼?發展方向?你的寫作水平如何?原創性的工作需要強大的獨立性、恆心、智慧以及創造力。自我質疑,批判性精神。論文首先要提出一個本領域內具體、明確問題,並綜述該問題在以往文獻中的研究情況,這為從新角度研究問題打下了基礎,然後可用兩個章節或更長的篇幅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開題報告要明確論文的研究內容和預期目標。了解最近熱議的問題,知道有哪些學者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這些知識幫助你理順思路,寫出頗具說服力的開題報告。申請科研基金。省社科哲,獲得論文經費。到圖書館查閱各類基金的材料彙編;嚮導師、研究生秘書等諮詢有哪些研究基金可以申請。事先規劃,及早開始,符合條件的所有基金都嘗試申請。讀完博士的平均年限是4年半,最好的學生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學位。優秀學生自律性強,做事有條理。現在就要明確論文的標準格式及引用規範(找TT要)。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挑戰:被研究中所附帶產生的問題吸引,轉而想研究這些問題。任何原創性研究都會發現許多相關的新問題,一定要有意識地避免被這些問題轉移注意力,要告訴自己它們是今後的研究課題。盡量不要擴展論文的主題。在論文進程中因為獲得新的知識而轉變研究重點是個好現象。是否妥善處理研究中產生的未知的部分「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它對我的研究結果可能有以下影響」。無論你選什麼題目,寫到某個階段時總會後悔自己為什麼不選另外的題目。原創研究充滿了矛盾、錯誤及挫折,這些都無法避免。陷入困境時轉移注意力,去構思另外的章節,討論下一個別的問題,或嘗試寫一部分引言。你遲早會知道如何克服之前看來無法解決的困難。多參加學術會議,發言彙報充分準備。寫作階段多發表成果。參加專業年會,旅遊學刊年會,人文地理年會。學會做正式學術彙報的規則和技巧。發言要邏輯連貫,能自圓其說,探討一個具體的問題,並提供一些可信的結論,即使觀點不成熟也無妨。在學術會議上只能講自己已經研究的非常透徹的內容。寫好演講稿,在辦公室大聲練習,大概得講20遍。抑揚頓挫,每個要點留出足夠的停頓,給聽眾反映消化你的觀點。必要時學會重複。與聽眾眼神交流。把握好時間。會議上主動結識業界同仁,不要覺得尷尬,誰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的。才華出眾的學者,如果在中等偏下的院系裡工作,往往會身處不利的局面,因為人們一般同氣相求,不願意被同時超越太多。院系一般希望新進教師能延續原有的風格和傳統,不僅純學術,還有為人處事、性格特點、理論方法等。面試時呈現一個真實的自我。了解應聘單位在評副高時的學術發表及課題、實踐方面有哪些要求。招聘單位更看重對方母校的實力,而不是所工作的學校。在差一點的學校的工作經歷也沒什麼壞處。口頭承諾只有寫成白紙黑字才具有法律效力。接受聘用前,可以和對方談任何條件。助教新開始:不要指望別人來幫你安排研究進度,一定要對自己負責,在這個問題上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用讀研時所學到的觀察和分析的技能來了解新環境和新同事。能與各種各樣的人,包括你不太喜歡的人搞好關係。了解學校和系列哪些人最具影響力,遇到問題直接找關鍵人物解決。在學校里多認識人,尋找能給你有效信息和建議的人。1、處事靈活,公共場合表現得體,私下為自己減壓,沒必要讓別人在公共場合尷尬。2、誠實正直。3、合理有度。只參與對自己和學校真正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順其自然。4、幽默風趣。5、有始有終。先接受大學現有的體制,讓自己獲得終身職位,之後再試圖改變周圍的環境。遠離學術界的權力鬥爭,儘可能讓自己置身事外。了解在某些事情上誰說了算?權力是如何分配的?誰屬於某個工作關係網?他們之間關係如何?這些關係網之間怎樣相互影響?誰是誰的上司\下屬?同事們之間交流的深度如何?配偶關係?系裡的小團體?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介入任何團體。做真實的自己,多聽少言。安分守己。怎樣找到合適的期刊發表論文?對大部分主要專業學術期刊有所了解。發哪些主題的?你的論文的原創程度如何?哪些論文適合哪些期刊?會議集,根據論點,將文章縮短到只包含最基本的要點。反覆修改,放一段時間重新看。文字風格\結構和論證的建議。找個學術夥伴互換論文,互相幫助。一篇文章經過一個月或6周左右就應該立即投稿,不要等全部的反饋意見,也不要追求完美的論文。文章只要寫出來就一定能發表,審稿是個獨特的過程,如果退稿意見沒有給你實證性的啟發,最好寄給另一個期刊試試。當然,論文可能再次落入同一個審稿人手裡。由於學術派別之爭,審稿人可能會給出敵對觀點。合作者應該在某些方面有所互補,如外語,計算機,數學能力。最好提前確定研究項目大綱,分配任務。署名順序。最好有足夠多的單獨署名的論文。只有你所研究的課題的人才會閱讀你的論文。P212如何尋找研究基金?要隨時了解基金和獎學金的最新情況。研究目標明確,說清楚關鍵問題。只有自己在進行了初步研究並獲得結論之後,才能讓評審人相信該研究的可行性。有充分的前期研究才能寫出好的研究計劃。瀏覽基金申請書樣本,模仿套路。終身教職評估標準:教學、科研、行政工作。科研是最重要的。按照一定的節奏發表論文,4-5篇,出版1篇專著。我想到幾個,國家旅遊局的魏小安,北大的唐曉峰、俞孔堅,復旦的葛劍雄,南大的風笑天、翟學偉,社科院的張廣瑞,旅遊學刊的宋子千、張凌雲,港大的宋,港理工肖洪根,美國俄勒岡大學的蘇小波2014.3.2在定性研究中,我們到底需要多少個案才足夠?2014-02-27 09:46:23本文是對芝大社會系Mario Small教授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的要點概括,文章詳細闡明了應該如何考慮「定性研究中我們應該需要多少個案樣本才能達到我們研究目的」這個困擾諸多青年學者的問題。不得不說,Small的論述邏輯環環相扣,在破除了一些迷思的同時,也藉助生動的實例詳細闡明了為何他所建議的方法(即所謂「extended case study」-擴展個案法,和「sequential interview」-序貫訪談法)對於我們研究目的的達成更為有效。之前也讀過國內學者的介紹擴展個案法的文章(如盧暉臨、李雪,2007),但讀完實在是有些不明覺厲。而Small的文章相對深入淺出,思路清晰,這可能也部分說明了為何這位博士畢業才13年的學者已經拿下芝大傑出教席(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的原因。兩年前他還有開有關個案研究方法的課程,可惜現在沒有了。好在,我們現在還有這篇文章。FYI,論文詳細信息如下:Small, Mario L. 2009. 「『How Many Cases Do I Need?』 On Science and the Logic of Case Selection in Field Based Research.」 Ethnography. 10(1): 5-38.論文全文的公開鏈接如下:http://static.squarespace.com/static/52659a3de4b03cb52f59b32e/t/526ec289e4b06312ba3b68f9/1382990473631/Small_Ethnography_2009.pdf以下即為對論文要點的大致梳理:在當今不少的社科研究領域,採用民族志研究法和更為廣泛意義上的質性研究法的學者都在面臨一個挑戰:是否有必要要按照定量研究的基本法則來設定定性研究的基本標準?定性研究者所面臨的窘境在美國社會學的都市貧困、不平等和移民研究的領域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這些領域中,由於採用定量研究法(甚至是人口學方法)的學者眾多,定性研究者所發表的文章也經常會被定量學者所審閱(peer-reviewed)。為了迎合定量研究者的期待,這些領域的定性研究者也逐漸開始討論自己研究個案是不是具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自己的研究能不能概括其他相似個案的情況(generalized)的問題。例如,當一個學者研究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黑人社區的基本狀況時,他會知道很多讀者都在期待從他的研究中了解到更為普遍的美國黑人聚居區的情況而不是僅僅局限於那個聖路易斯社區。於是,在他的論文中,他會專門辟出一個章節來討論他的那個社區個案是不是被隨機選取的,樣本是不是富有代表性同時沒有偏差(unbiased),這個個案是不是能告訴我們關於美國黑人社區的總體(population)狀況。但是Small在這裡所指出的是,定性研究者在這種風潮中只是使用了一些定量和統計研究的術語來迎合定量研究者的口味,但卻不明白定性研究自身的目的(objective)究竟是什麼,也不明白個案研究到底能怎樣加深我們對於總體狀況的把握。通過兩個例子或許我們能更好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這是第一個例子:Jane是一個低年級研究生,她想研究美國的工薪階層黑人對移民法案的態度是怎樣的。她計劃對35個人展開半結構式訪談,為了使她的研究變得更科學,更能推斷總體(generalizable),她的導師建議她首先找到一個有很多工薪階級黑人的美國城市,獲得一本電話黃頁,再隨機從中抽樣100個人。Jane照做了。這100個人中,60個拒絕訪談邀請,40個人同意,其中35個人的訪談被完成。同時,恰巧城市種族分隔嚴重,抽樣框里的100個人都是黑人,於是Jane參考了一些經典研究的實施過程,很有信心地總結說她所訪談的35個人能夠反映美國工薪階級總體的態度。這個研究中有兩個問題。其一,35個訪談人的樣本可能存在偏差,因為這些人都是足夠友好來接受一個陌生人邀請的人,他們可能和別的人群對於移民有不同看法。同時,她也不知道剩下沒接受訪問的65個人的反映會是如何,也不知道別的城市的黑人反映如何,這個樣本其實不能幫我們推斷總體狀況的;其二,這個研究中可能牽涉到了複雜的因果關係和很多待研究的關鍵變數,要推斷總體中這些變數的相關機制可能需要的是大樣本的調查研究(survey),深度訪談本身的樣本量肯定是不足夠的。所以,如果有的研究者從Jane的研究中的某些環節具有隨機性(如在黃頁中隨機找尋訪談者聯繫方式)來認定這個研究具有代表性,那麼這只不過是使用了定量研究中的話語來自我欺騙而已,因為定量研究所真正需要的隨機性和大樣本的條件都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對於Jane想做的這個研究來說,無偏性和代表性這兩個標準都不是合適的評判標準。Jane現在所能做的要麼是放棄研究,要麼是改變她對於研究結果的解讀方式(以下會詳細解釋)。不過要強調的一點是,對於深度訪談這種定性研究法強加上「代表性」的評判準則是錯誤的。我們再來看第二個例子,這次我們的主人公是想做民族志的研究生Bill。他想研究社區貧困是如何影響婚前女性的嬰兒出生率的。同時,和Jane一樣,Bill想讓他的研究能夠延伸到對於其他相似貧困社區的了解上。為了保證這一點,他看了一本經典教材,書上是這麼說的:「為了使得民族志的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我們需要保證這是一個各項特徵位居全國平均水平的社區」。於是,Bill翻了人口統計資料,找到了一個符合他理想中的貧困社區的特徵的社區(有40%貧困率,60%的黑人人口,80%的家庭戶主是女性,社區垃圾遍地,滿目瘡痍)。因為他確信這個社區代表了美國貧困社區的平均水平,於是他確信這個社區有代表性。同樣,這個研究有兩個問題:其一,他缺乏對美國貧困社區特徵的詳細考量標準,他所認定的「平均狀況」只是他自己腦海中的想像(包括所謂的垃圾遍地,滿目瘡痍,都是來源於相關電影中的呈現),所調查的社區可能和真實世界中各項指標位於平均水平的貧困社區完全不相似;其二,他混淆了「平均水平」和「代表性」兩個概念。代表性指的是所研究社區的特徵和該社區所在的社區總體的特徵相似,而我們在一個個案中無法知道總體的狀況是如何的(滿足一系列指標的平均數並不能告訴我們待研究的總體的特徵是怎樣的)。所以,無論Bill對於這個各項指標位於平均水平社區進行了多麼細緻入微的民族志分析,這還是不能告訴我們與這個社區相似的其他社區的狀況是如何的。我們可以發現,Jane和Bill所進行的研究都不能告訴他們總體的情況是如何的。對這個問題有三個解決辦法:1)第一是直接忽略這個問題。這個辦法有時候是管用的,特別是在常人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的研究中。因為在這些研究中,研究者關注事件和個人行為是如何被當時當地的特定場景所模塑的。從這點上說,研究者只關注這一個個案的場景,由此,關注某個個案的結果能否被推廣,關注其他個案里有沒有相似情況出現是沒有意義的(beside the point)。不過不是所有的研究的視野都只局限在一個個案之內。2)第二種處理方法就是把個案研究當做是產生特定研究假設的過程(這一點將在下文詳細論述)。不過要先提的一點是,採用的不同研究策略也決定了提出的假設好壞。3)而第三種處理方法即是,研究者不僅能把個案研究當做是產生特定假設的過程,更是在尋求「我們的個案是不是能揭示其他相似個案的情況」這個我們最初想要探求的問題,也是Bill和Jane最想知道的問題。以下,作者將描述布洛維(Burawoy)和米歇爾(Clyde Mitchell)提出的「擴展個案法」和殷(Yin)提出的「序貫訪談法」是不是能完成Bill和Jane想要達到的目標。首先在布洛維所說的擴展個案法里,他關注的是個案和更廣的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繫,即我們如何在一個特定個案里「見微知著「地探知到更廣的社會結構對其的影響。在這裡,布洛維探究的不是「統計顯著性」(即帶有相似特徵的總體的特徵),而是「社會顯著性」,即這個個案中告訴了我們多少有關社會結構的信息。換言之,布洛維所說的擴展個案法最主要是能幫助我們重構一個理論。比如說,有一個理論會認定小規模的NGO一定要和其資金提供保持穩定聯繫才能保證自身能存活超過五年。而擴展個案法的研究者會發現一個例外個案,即一個特定的NGO沒有和資金提供者的穩定聯繫卻存活了超過十年。那麼,對於這一個個案的探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這個組織是怎麼存活的?)有助於我們更新和重構這個理論。但是,布洛維的擴展個案法只能通過使用特殊或極端個案來驗證既往理論,但是卻不能滿足Bill和Jane的需求,因為這個並沒有直接回答我們的最關注的問題。而米歇爾版本的擴展個案法比起布洛維的版本有所進步。布洛維關注的是外在的結構性因素如何影響本地個案的,而米歇爾關注的是一個個案如何能揭示出一整個社會過程(process)和過程的內部機制(mechanism)。具體來說,米歇爾認為個案研究並不能告訴我們某個個案是不是能夠在統計上代表總體(如我們無法在個案研究中邏輯推斷出「所有和A組織處於同一類別的組織都有a特徵」),而是能幫助我們了解「在X情況下,Y現象是否出現和W因素有關」。如,Bill在他的研究中可能會發現在犯罪猖獗的時候,一個社區里部分人會各自躲在自己家中不出來,而另一部分人會組織起來聯合抗擊犯罪。而通過進一步研究,Bill發現那些聯合抗擊的人們往往和這個社區有更強紐帶,他們家族更傾向於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所以,我們就能給出以下這條研究假設「在犯罪猖獗情況下,社區成員能否聯合抗擊犯罪與他們和社區的家庭紐帶有關」。總的來說,在米歇爾眼裡,個案研究能幫我們提出一些高質量的待檢驗的假設,假設中往往蘊含著對某種機制和因果紐帶的論述(雖然驗證該假設可能需要定量研究的支持)。同時,他也重申了個案研究無法告訴我們與統計顯著性相關的結論。但米歇爾仍然沒有幫我們回答最關鍵的問題,即我們的個案多大程度上能告訴我們與之相似情況的個案的特徵。在作者看來,這個問題能在羅伯特·殷提出的「序貫訪談法」(sequential interview)里被克服。殷首先清楚地區分了「抽樣邏輯」(sampling logic)和「個案邏輯」(case study logic)這一對概念。在抽樣邏輯中,我們的研究遵循典型的抽樣調查的邏輯:即我們所需的樣本數是預先能通過計算設定的,樣本要有統計代表性,所有個體都有等可能被抽中,所有的被訪者可能都面對的是同一份標準化問卷。如果研究過程被嚴格執行,我們能從樣本特徵中推斷出總體特徵(在一定的抽樣誤差範圍中)。這種研究的目的是確保樣本在某一特徵上的分布和總體分布大致相似。而個案邏輯卻全然不同。這裡的邏輯是,每一個個案都能幫助我們一點點,一步步更準確了解我們的研究問題。在這種邏輯中,我們不到研究結束是不確定我們所需的個案數的,個體也不需要有代表性,其被抽中的概率也不需要一樣,不同被訪者或許會被問不同問題。前一個個案中的結果會幫助我們提出在下一個個案中我們所要問的問題(所以說這是有時間順序的訪談法,即序貫訪談)。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飽和」(saturation),即對於某一個問題有全面的了解。舉Jane的例子來說,她想研究工薪階層的美國黑人對移民問題的看法,她一開始是不知道要訪談多少人的,但她明白自己的研究目標是要全面了解她的研究問題,即工薪黑人對移民問題的看法是怎麼樣的。於是她開始訪談一個人,兩個小時後,這個被訪者告訴她了一段她小時候被拉丁裔移民歧視的經歷,並告訴Jane她並不支持鼓勵移民的法案。通過這個訪談,Jane就可以提出假設:工薪階層的黑人會因其受過拉丁移民的歧視(自身經歷)而對移民法案有一個特定認知。之後,她就可以尋找那些同樣受過拉丁移民歧視的黑人,問詢他們的態度,並同時問那些沒經受過拉丁移民歧視的黑人的意見,來驗證她的假設。之後,她可以再延展出去,看看受過其他族裔移民(亞裔,歐洲裔)歧視的黑人的態度是如何的,這種早年經歷和黑人對移民法案的認知之間的聯繫究竟是如何的。當她訪談很多人之後,當每個新的被訪者告訴她的信息都是她基本已經知道了的時候,此時,她就達到了研究目的:飽和狀態。所以在這裡,Jane的研究里完全沒有抽樣邏輯:被訪者沒有所謂的代表性,每個人被問的問題都略微不同(這裡的問題取決於前一個訪談里的發現),Jane也沒有想要減小統計誤差,她的訪談者也沒有告訴她研究總體的分布情況,但是,通過這個研究,Jane能很有自信地通過經驗研究說明,早年經歷會影響黑人對移民法案的認識,並且,在研究結束的時候,她才知道,多少個個案研究是足夠的。所以作者的結論是,儘管在定量研究中抽樣邏輯能幫助我們準確地、描述性地(descriptively)說明某個特徵在我們所關注的研究總體中的體現,但是我們在個案研究中無法也不需要遵循這樣的抽樣邏輯。使用擴展個案法,我們可以修正一個理論並提出一個高質量的假設,哪怕我們只有一個個案;而個案邏輯(即序貫訪談法)不僅適合應用於定性研究(訪談或者比較個案),同樣也能十分有效地幫助我們回答我們最為關注的核心研究問題(即「怎麼樣」和「為什麼」的問題)。
推薦閱讀:

10招讓家居空間改頭換面
空間節約主義進行時 9款小衛浴設計|時尚沙龍
家居空間色彩搭配
空間-是留給自己心靈的一個凈土
生活工作兩相宜 打造舒適小空間工作角

TAG:學術 | 社會 | 理論 | 筆記 | 現代 | 空間 | 生產 | 社會認同 | 芝加哥 | 認同 | 現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