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足尖起落划出時代軌跡

金色大廳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走過50載足尖起落划出時代軌跡郭超 《 光明日報 》( 2014年01月22日 09 版)

《紅色娘子軍》劇照 司廷宏攝

50年,近4000場。一部經典芭蕾舞劇,塑造了幾代中國人對芭蕾這種高雅藝術的最初印象。從1964年首演至今,中央芭蕾舞團(以下簡稱「中芭」)的《紅色娘子軍》悄然走過半個世紀。日前,《紅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系列紀念演出的首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歌劇院結束,之後將進行全國巡演。

「第一個成功的試驗」

「《紅色娘子軍》開啟了芭蕾舞劇中國製造的先河,是中芭的看家戲。」中芭團長馮英說。

芭蕾舞在20世紀初進入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陸續有俄僑在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開辦業餘芭蕾學校,對我國的芭蕾啟蒙教育起到積極作用。1958年,北京天橋劇場上演了新中國成立後國人演出的第一部芭蕾舞劇《天鵝湖》。而中國人真正擁有自己編演的芭蕾舞劇則始於《紅色娘子軍》。

從1959年北京舞蹈學院成立「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中芭前身)起,中國的芭蕾前輩們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這門高雅的「洋藝術」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老一輩中芭人在幾個月內就創作並排演了《紅色娘子軍》。據作曲家吳祖強回憶,選擇改編《紅色娘子軍》,部分是因為當時謝晉導演的同名電影紅遍大江南北,黃准作曲的《娘子軍連歌》也已經膾炙人口。「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所以我們順理成章地選擇了《紅色娘子軍》作為芭蕾本土化的第一塊試驗田。」吳祖強說。

「《紅色娘子軍》是第一個成功的試驗。」馮英說,「用西方芭蕾的舞蹈語彙表達中國人的情感和文化,我們破掉了二位手、三位手、七位腳的定式,把arabesque(註:芭蕾舞舞姿)跟射擊動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還融合了中國戲曲和民間舞蹈的元素。作為第一部具有中國風格的芭蕾舞劇,它早已超越了意識形態和時代的局限。動人的情節和生動的人物,讓即使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一樣可以欣賞它的美妙。」

「每一代的塑造都會不太一樣」

為了更好地展現新一代「娘子軍」的風采,馮英每場排練都堅持親自指點。「年輕演員距離那個年代比較遠,當時的『娘子軍』骨子裡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堅定和倔強。年輕演員要多學習相關史料,多看老一輩演員的演出,不斷學習摸索,借鑒提高。」馮英說。

「每一代的塑造都會不太一樣。」對於角色,新一代瓊花扮演者張劍有著自己的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氣質。我認為這不是壞事,如果觀眾每次來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舞蹈,他們也不一定會喜歡。給演員更多的空間,會使作品更豐富。編導最初只是對著一個演員編排,但之後的演員會加入自己的想法。」

談到與以往瓊花的區別,張劍說:「上世紀60年代的演員舞蹈基礎並不像現在這麼好,但她們對革命氣質的把握比我們更突出,我們需要認真學習。但如果現在仍然完全按照老演員的樣子跳,觀眾應該也接受不了。舞蹈也在時代中發展著自身。」

「最開始我並不十分理解這部戲。」張劍說,「但伴隨著一場場群舞演出的觀摩,我越來越覺得這部戲非常耐看,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是後面的作品很難超越的。」

「21世紀芭蕾藝術在中國」

從《紅色娘子軍》開融合東西方文化先河之後的數十年間,中國的芭蕾舞者們不斷探索,創作出《梁祝》《大紅燈籠高高掛》《牡丹亭》等一批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精品芭蕾舞劇。

面對成績,馮英態度審慎:「我們有非常優秀的演員,但還缺少像國外那樣的明星級演員。當然像張劍、王啟敏、朱妍這樣的演員,已經受到了世界芭蕾舞界的認可,但這樣的尖子演員還是欠缺。我們自己的經典作品也不夠多,雖然有幾部,但和歐美比起來,還是太少。而且我們整體的編創水平和管理水平都相對落後。」

儘管如此,馮英對中國芭蕾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芭蕾的發展跟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緊緊相連。」馮英說,「有人說,21世紀芭蕾藝術在中國。現在,很多國際知名編導和演出團體到中國來,這正是芭蕾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因為全球化,融合成為了文化發展的主流。但是,我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融合之路。我們現在是鋪路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芭蕾舞者一定會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本報記者郭超)

推薦閱讀:

從「愛新聞」到「造新聞」的軌跡
中國軌跡拳學同步規範教程
解開地支藏乾的奧秘,探索八字命理的軌跡
第一節 女人,不同於男人的命運軌跡
跟蹤被修飾過的DNA的演化軌跡—生命經緯新聞中心

TAG:時代 | 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