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出皇帝寶座並善終的太子
讓出皇帝寶座並善終的太子
老蔡的菜園子
見慣了古代宮廷慘絕人寰的流血政變,以及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皇位爭奪戰,所以很難想像,歷史上還有以不流血,和平方式完成皇權交接的朝代,更難想像,居然還有身為皇權唯一合法繼承人----太子,卻自願放棄當皇帝的人,是皇帝的誘惑力不大嗎?顯然不是。是此人傻嗎?非也,是此人像順治皇帝一樣,看破紅塵,青燈黃卷,隱身佛門嗎?更非也。是被人脅迫,無可奈何之下只有忍痛割愛的放棄嗎?也不是。他是自覺自愿的放棄了皇位,讓賢於自己的同胞兄弟,從而解決了當時大唐帝國天字第一號,關於誰才能做接班人的大難題。
此人就是唐睿宗的長子李憲(公元679—741年),李憲又名李成器,也多虧爹媽給起了這麼個好名,確實是成器,讓他爹爹唐睿宗很是省心,李憲早在六歲時就被冊立為皇太子,當時是武則天當政,皇帝的繼承人瞬息萬變,他爹李旦也就是唐睿宗剛當上皇帝沒幾年,就完蛋了,被武則天廢了,睿宗降為皇嗣,牛市變熊市,他也就降了輩份,成為皇太孫了。後來他的三弟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了野心勃勃的韋皇后,扶立自己的老爹李旦再次光榮當選唐帝國CEO,關於誰做諸君的問題就成為了當時朝廷上非常棘手的一道難題。
很顯然,李憲才是名正言順的最為合法的繼承人,既嫡又長,名份早在武則天當政時就已經定下,如果按照帝國正常輪迴,李憲登上皇位是遲早的事情。問題在於老三李隆基是唐睿宗重新走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名聲響謄天下。睿宗石頭翦子布的權衡了好長時間,還是無法決斷。就在這個時候,深明大義的李憲說話了「關於繼承人的問題,皇爹你不要太為難,和平年代固然是以嫡長為先,而國家有難的時候,就要考慮誰的功勞最大,如果不能順時趨勢,就會失去民心,非國家之福,所以我懇請你不要考慮我,而是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老三隆基。」
老爹李旦不忍心了,好孩子,那不是太委屈你了嗎?李憲說如果你非要立我做繼承人,那我就只有以死謝天下了,說完後淚流滿面。李隆基聽說大哥堅持要把儲君的位置讓給自己,心裡樂開了花,但是表面上的文章還是要做的,於是上表請辭,而且再三說明大哥成器為嫡長,按理應當立為太子,至於自己嗎?一定竭盡全力、義不容辭的做好輔助治理國家的工作。唐睿宗眼見小三兒李隆基已經是大勢所趨,於是昭告天下以李隆基有匡扶社稷之大功,立為太子,而老大李憲則領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賞賜金銀綢緞無數,李憲這一讓,不僅唐帝國關於接班人的難題應刃而解,而且這一讓,居然讓出了一個大唐帝國的開元盛世來。
那麼李憲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又為何要主動讓位呢?無論新舊唐書都對李憲這位前太子的史實記載甚少,但是從唐人筆記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這位審時度勢,明哲保身的王爺真實的一面,李憲生長在武則天時代,從小耳濡目染了殘酷的宮廷政治鬥爭,因此個性比較柔軟,秉性仁慈,由於從小受到良好的皇家教育,李憲對於繪畫和音樂有著絕高的天分,他擅長畫馬,形神俱佳,據史書記載,開元時期興慶池南華尊樓下壁上的《六馬滾麈圖》就是李憲的手筆,唐玄宗對其中的玉面花聰愛不釋手,而音律則成了伴隨他一生的特殊嗜好,這點他與老三李隆基有著共同的雅興。
李憲一生別無所求,對名利看得十分淡薄,每次加官進爵都會再三婉辭。李憲天縱聰明,《酉陽雜俎》中記錄了他的一段軼事,玄宗繼位後,封他做寧王,有一次在他打獵時,於草叢中發現了一個大木櫃,內中有一國色天香的少女,少女告訴寧王,自己是被二位僧人盜賊擄掠至此,寧王驚訝於荒郊野外竟然有這樣風姿綽約的女子,一面徵求這位女子同意,將其送給玄宗充當才人,一面著手緝盜,時有獵戶捕獲一隻黑熊,寧王命令手下人將黑熊放置木櫃,過了三天,當地官府上報,有僧二人,以錢一萬租賃旅店,第二天店主見日上三竿而客不出店,於是入內察看,見有黑熊衝出,而二僧人已死去多時,骸骨盡露。玄宗聽說這件事後,大加讚賞,認為寧王大哥處置盜賊的方法十分得當。
史書上說李隆基當上皇帝後,對他的幾個兄弟都很好,雖然有小人經常調撥離間,但其一直友愛有加。不可否認,歷史上李隆基的幾個兄弟都得以善終,這固然與他們很早的時候,五王王府都建在同一街上,五王分院而居,從小就融洽和諧相處有關。更重要的是,始終是唐玄宗心頭大患的寧王李憲做得太好了,李憲知道即使自己讓出了皇帝寶座,也並不一定就會解除皇帝戒心,因此他整日里呆在家裡,奏樂縱飲,擊球鬥雞,或者讀書畫畫,從不結黨營私和捲入朝廷紛爭,即使如此,玄宗也經常會派人偵伺大哥李憲的動靜,有一次,手下人來報,說李憲天天沉迷於古書之中,玄宗擔心大哥暗中研究兵法韜略,於是再令人入府窺探,發現李憲孜孜不倦看得是古樂譜,唐玄宗這才放下心來。
李憲仁慈好生,有一次從駕萬歲樓時,唐玄宗從側道看見一名衛士偷吃食物,並將剩下的食物扔於孔洞之中,玄宗大怒,命令高力士將此人杖殺,李憲從容勸諫道,作為皇帝怎能從側道窺人之私,這麼做有失大體,而且生命與一食物比較,孰輕孰重?唐玄宗接受了李憲建議,放過衛士,並贊大哥是真心幫助自己。還有一次涼州獻新曲,玄宗召集兄弟們品評,李憲卻不合時宜的勸說,「曲子雖好,然宮離而不屬,商亂而暴,君卑逼下,臣僣犯上。發於忽微,形於音聲,播之詠歌,見於人事,臣恐一日有播遷之禍。」玄宗長坐不語,他知道大哥這是在諷勸自己不要沉迷於聲色,李憲驚人的預見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唐朝也因此而走向了衰敗。
李憲用他的無為清靜和淡泊一生最終消除了玄宗警惕,在錦衣玉食中度過了他六十三年不算短暫的生涯,李憲死後,唐玄宗失聲痛哭,這時的哭聲,我相信唐玄宗是出於肺腑和真心,難得的是李憲放棄了皇位爭奪,在謹小慎微、衣食無憂中得以善終,也成全了玄宗史上皇帝中少有的對兄弟手足最為友愛的名聲,李憲的主動讓位出於審時度勢,和對時局的縝密透切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宮廷權力鬥爭的厭倦和憎惡,未必不是曾經他的先祖發動的「玄武門」政變的驚懼和血腥的警醒,可惜這種讓賢的古風后世卻成為稀有。
李憲死後,被唐玄宗追封為「讓皇帝」,這裡的讓,有兩層含義,一是說他按照功勞大小推讓了皇帝,青史留名;一是說他品行高尚,德行寬廣,性格柔軟寬讓,李憲李成器這位前太子,最有可能當上皇帝的人,生前沒有當上皇帝,死後總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他的葬禮和陵寢都是以皇帝的名份和規制來辦理的,而陵寢里安放著他生前最喜愛的笛子和羯鼓,似乎餘音繞梁,隱隱中象徵著溫情脈脈的兄弟友情下這位太子爺那份難以向世人言說的滄桑和無奈。
推薦閱讀:
※皇帝的各種別稱
※唐朝皇帝19、僖宗李儇(1)
※五代:後梁皇帝列表,哪個最厲害?哪個最差勁?*
※你所不知道的西漢十一帝,只有四位有廟號,最後三位皇帝絕後
※鏡頭下: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部分文物,件件都是精品,價值連城
TAG: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