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後越南富國島最後的一位中國老兵

接到這兩項指示,黃傑立刻召集屬下軍官舉行會議,為保存華中部隊這僅存的力量,一致決定「假道入越,轉運回台」。於是,黃傑隨即向白崇禧、陳誠發出電報,並寫了一封信給法國駐越南高級專員,洽商假道事宜。

1949年12月12日,雙方簽署協議。法方同意黃傑部借道海防轉回台灣,同意分為500人一組,在指定地點將武器交付封存,由法方護送至碼頭,所經路線由法軍負責一切安全,並提供糧食補給,中國軍隊則由軍官帶隊,保證軍紀嚴明。協議既成,黃傑遂下令各軍向中越邊境愛店集結,並要求各部造具人員編組名冊及各種械彈器材統計表,準備入境越南。

可命令剛剛下達,解放軍已經尾隨而至,全力截擊。第14軍第63師當即被殲,第97軍副軍長郭文燦被俘。時間緊迫,已無法協調各部行動。12月13日上午,黃傑只好下令緊急入境越南,其中第十四軍第十師擔任掩護工作,擋住解放軍快速縱隊的強攻,最後隨著余部由愛店進入越南。這也是最後離開中國大陸的國民黨軍隊之一。

入越

繳槍給法國人才有飯吃

這支30萬人的殘兵最後進入越南的僅有33400餘人,其中混雜著眷屬、百姓、地方警察、游雜人員等。余集年就是3萬餘人中的一員,1949年正月入伍的他沒有真正參加過任何一次戰鬥就開始了逃亡生涯。

余集年瘦弱的身體夾雜在從遼瀋戰場、淮海戰場撤下來的老兵當中,長官們總是滿懷信心地告訴他們,撤退只是暫時的,他們很快就可以打回中國。

老人至今記得,離開中國時的情景。「我們從愛店出去,走過一個山丫口就離開中國了。在越南那邊是法國人駐守,我們的槍炮都全部交給法國人了,然後給我們一點糧食。要繳槍才有飯吃。」說到這些老人有些激動,因為從那以後,23歲的他就很難吃到一頓飽飯了,每天兩小碗稀飯使這個當時的年輕人總感覺飢腸轆轆。

和余集年同樣心情複雜的還有他們的兵團司令黃傑,這位國民黨抗日名將在後來回憶文章中寫道:「我於12月13日上午9時,率兵團指揮所第三組官兵步行到愛店市街,只要向前走五分鐘,便離開了大陸最後一寸土,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感到分外親切,一種依依不捨之情,泛起在我的心頭。我是軍人,軍人的天職是寸土必爭,如今在艱苦的鬥爭場合中敗下陣來,有什麼理由把責任諉卸?因此我的心境,既慚愧,又悲憤,更有無盡的迷惘與痛苦。我揉雜這些複雜的感傷,一步步地向峙馬屯的關卡走去。當我不時回頭遠望愛店那邊的叢林與青山時,我堅定地告訴隨從人員:」我們一定要再打回來!『「

愛店與峙馬屯為中越邊境南北對峙的兩個高地,相距約500米。愛店位於廣西南部邊境,當時有一小市集,商店數十家。峙馬屯位於越南北部邊境,有碉堡數座。兩點之間,有隘谷一條,成為中越的天然國界線。然而黃傑直到1995年在台北去世,再也沒能回到中國大陸。如同歷史中,那些被驅往南方的遺臣都曾誓言要打回去,但最終只能在新朝如日中天的光芒中客死他鄉,打回老家的豪語從最初兒孫枕邊的故事變成了遙遠的、逝去的傷感。

老人在島上生了6個孩子:3個男孩3個女孩。在他的舊房子後面20米左右便是三兒子的新房,鋼筋水泥的建築可以抵禦颱風和暴雨,乾淨整潔的客廳里放著木質的沙發。和所有的越南家庭一樣,進屋要脫鞋子,堂屋必須掛一張胡志明的標準像。

60多年過去,老人依然堅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在自己簡陋的屋子裡趿著鞋走動,堂屋正中間放著一張貢桌,胡志明的標準像也被省略,在老人床頭柜上依然放著發行於20世紀40年代的中文書,一本是講述世界格局的當年的時評,一本是帶有道教色彩的宗教書籍。

囚島

3萬人被一艘大船運往荒島

來到越南後的第62個中秋節,余集年與他的6個兒女和孫輩30多口人共度中秋。如今的余集年講一口地道的越南話,他的兒女們聽不懂漢語,兒女們嫁娶的也是越南人。他們在胡志明的標準畫像下,按照越南的習俗度過這個中秋。

而剛到越南時他和戰友一起過中秋,看著異國的月亮懸掛在泰國灣的碧水幼沙之上,湖南人、湖北人、東北人、廣西人……他們懷念那些團聚在豐盛的餐桌前的日子,父母曾經的關心,或是兒女,或是愛人,總有一個理由讓這群年輕人黯然淚濕。

「有的老兵到島上時已經四五十了,整天就跟我們說打日本人的事情,說是沒日沒夜地打,死了好多人。」余集年說,那些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兵能活下來就已經是奇蹟了。在所有士兵裡面,老兵是最思念家鄉的一群人。

富國島的夜晚是美妙的,圓月懸掛當空,照亮著泰國灣和椰林下的沙灘,剛剛在夜市上喝出了幾分醉意的人們在沙灘上追逐嬉戲,或者躺在沙灘椅上看著遠處的大海,吹著微風悄悄睡去。

二戰結束時,在越南北部受降日本人的正是國民黨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將部分繳獲的裝備交給了胡志明領導的越盟。「法國人其實一直都很擔心我們,讓我們呆在林子里,不準出來。」余集年說,當時每天只能吃兩小碗稀飯,一切都要聽法軍的指揮。

解放軍追到愛店停住了腳步,新中國總理周恩來即透過廣播,譴責在越南的法軍不應同意國民黨軍入境,並且要求法方負起所有的責任。儘管新中國政府對法方表示嚴重抗議,不過這支國民黨殘部畢竟已解除武裝,離開國境,比起仍流竄在各山區打家劫舍的游雜武裝,實質上不構成任何威脅。但法國仍在急劇變化的中國政治中左右權衡。

對於那些曾經征戰在抗日的各個戰場上的老兵來說,這是一個恥辱,黃傑進入越南後不久,發現法國人開始閃爍其詞,隨後黃傑被法軍派專機接到西貢軟禁。1950年3月,法方又將他們移至富國島和金蘭灣兩處,由於脫離了前方的險境,黃傑部隊開始重整編製,興建營區,最後金蘭灣的人員悉數轉來富國島。而這支3萬人的部隊被一艘大船運往了富國島。

法國人經過對各方利益的權衡,將這隻繳械的國民黨軍隊安排在越南距離中國最遙遠的荒島上。

「好大的船,我們所有人一艘船就裝上了,只知道要去一個叫富國島的地方,但是不知道那裡是什麼樣子。」余集年登上了這條大船,猶如蹉跎的歲月一樣,在茫茫大海上搖搖晃晃。

遠離中國的富國島炎熱潮濕,569平方公里的島上僅有不到10戶人家居住,幾乎可算是荒島。「要走好幾里路才能看到一戶人家,到處都是叢林,沒有道路,沒有房子,只有法國人按時供應的很少的糧食。」這支繳了槍的軍隊,經過數月的行軍轉移後,士兵衣衫襤褸,瘦骨嶙峋。

「我們在島上自己砍樹建營房,四處尋找野菜,有人也開始逃出去做苦力。」余集年和他的戰友們挖出了這個島上最初的道路,以排為單位搭建起島上最早的房子。毒蟲叮咬,走獸襲擾困擾著這群國民黨士兵,他們只能在這裡等待,等待一個未知的結果。

可是同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冷戰開始,法國人自然而然地歸入了西方陣營。與此同時,胡志明領導的越盟革命活動越來越活躍,法軍節節敗退。美方建議武裝一部分國民黨軍人,直接投入越北戰事,美法雙方都將這批國民黨兵員視為某種可資運用的活棋。

餘生

留下的1500多人只剩他

越南的國慶節氛圍不僅洋溢在河內和胡志明市的街頭,在富國島上同樣是紅旗飄飄,胡志明的頭像被貼上大街小巷,電視、報紙每天都用大量的版面和時段報道與國慶節相關的內容,號召學習胡志明精神的專欄天天都刊登在報紙的頭版。街頭的宣傳欄里,越南的獨立與解放成為了主題。

潘家任是島上唯一的專業中文導遊,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遊客是他最願意帶的團隊。正是在他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最後的老兵余集年。「其實這些國民黨兵是這個島上最早的建設者,但現在他們的日子最苦。」潘家任說,現在居住島上的人多數是新移民,而過去的老兵多數生活在鄉下。

由於多年來,在越南沒有華文教育,使得這些老兵的後代都不會說中文;近年雖然放開了中文教育,但是對於中國歷史、自然等科目仍屬於禁區。第二代、第三代華人對中國幾乎沒有認識,他們是標準的越南人。

「1953年,台灣派船過來接我們回去,但是當時我已經在這裡做工,幾乎算是脫離了部隊。」總是吃不飽飯的余集年和其他一些士兵開始外出謀生,年輕力壯、頭腦聰明的他們輾轉到越南南部各個省打工,其中一部分人在越南討了老婆,開始了新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因為生病,或者遭毒蟲叮咬而命喪異國。

回鄉無望,這些老兵唯一的希望是去台灣,而士兵們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富國島留越國軍彙編》中記載,1951年底,富國島的官兵進行了集體絕食抗議,要求儘速將他們送回台灣,引起了國際視聽的注意,加上美國政府不斷施壓,幾個月後法方終於同意放行。1952年10月,黃傑在法方安排下搭機秘密先行前往台灣,向蔣介石報告富國島官兵的情況,並安排具體的接運工作,一個月後黃傑再返越南,三年鬱悶一掃而空,帶著放鬆的心情,他趁機飽覽山光水色。

1953年5月23日,第一批前來接運的兩艘軍艦到達富國島陽東港,3萬人分7批離開,而另外1500多人自願留在了富國島。余集年這時已經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而且很快就要結婚。「我想在哪裡都一樣,當時這邊還是法國人管理,做工可以掙足夠的錢過日子了。」余集年用含糊的廣西話說,他的妻子是祖籍潮州的華僑,是他在打工過程中,通過其他華僑介紹認識的。所以他決定和另外的1500多人留在越南。

離開前,黃傑在富國島為死去的官兵立下了一塊紀念碑。至今,這塊碑仍然矗立在富國島陽東的村莊里。只是這塊碑前不再有人祭拜,周圍蓋滿了民房,碑下堆滿了垃圾。孩子們在這裡遊戲,打鬧,他們讀不懂碑面上的那些文字:「中華民國留越國軍病故紀念碑」,題寫碑文的正是黃傑。他在告別富國島前夕留下詩句:去歲忘情曾爛醉,而今病胃怯杯多。中原自有重逢日,風雨南邦奈別何。

在法國統治時期,只要在越南合法繳納稅收的人,很容易就能拿到越南身份證。余集年和許多留越老兵一樣,成為持有越南護照的第一代華僑。憑此,余集年在越南南方做工、經商,逐漸融入了越南社會。但很快,北越政權將美國人趕走,整個越南都解放了。有條件的人紛紛外逃,而這些正在搭建自己事業的老兵卻不得不留在越南,他們用儘力氣,卻只能勉強糊口。在隨後的歲月里,他們大多也只能依靠子女提供糧食勉強度日。

而另外一些老兵再次捲入動蕩不安的越南戰事,依然是在意識形態爭奪的過程中死的死,傷的傷。「幾乎沒有了,大多數被接走,留下的那部分有的參加了越共,有的參加了南方偽政權的軍隊,死的死,逃的逃。」余集年說到這裡壓低了聲音。他用更加含混的廣西話說,有的人死得很慘。

他們渴望回到家鄉,「但也只能走到中越邊界的地方,遠遠地看一看。」《西貢解放日報》記者楊迪生說,許多老兵後來到了西貢(胡志明市),向台北駐胡志明市經濟文化辦事處申請去台,「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對方也不好接收,這些老兵後來都生活得很慘。」

在記者去越南之前,剛剛將老兵余集年接回廣西探親的孫春龍說,在島上現在還有3名老兵,但都已經是風燭殘年,不知道哪年這些老兵就全部消失了。按照孫春龍提供的線索,記者來到老兵莫興業的家,但老人沒能等到回中國的那一刻,就在孫春龍帶著余集年離開越南後的第三天,離開了人世。

擁擠泥濘的村子裡再也看不到莫興業老人的足跡。老人的靈堂設在堂屋正中央,白色的布簾上用越文寫著悼詞,正中掛著老人的遺像。老伴從屋裡翻出老人生前的箱子,裡面都是他與家人的書信,和護照、房產證放在一起。1995年老人第一次與家人取得聯繫,今年補辦了護照,準備最後回一次中國,但護照還沒啟用就永遠地離開了。

而另一位原居住在陽東海灣邊的老兵,也於記者到來前,追隨打工的兒女漂洋過海去了美國。如今在富國島,余集年成了能夠找到的最後一個老兵。

南都記者 占才強 雲南信息報記者 李元濤


推薦閱讀:

【黃寶芝遊記】(三)越南紅教堂
針對越南新娘寄錢的看法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美國對中國提供了什麼有價值的幫助?
越南越美:大叻一日
關於越南日常的圖片精選

TAG:中國 | 越南 | 老兵 | 十年 | 十年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