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今日,納粹德國進軍奧地利,德奧合併
1938年3月12日,奧地利併入納粹德國,史稱德奧合併。
1938年德國與奧地利的邊防警察正在拆除德奧邊境的欄杆
自從神聖羅馬帝國(也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瓦解後,以德意志文化為中心,圍繞日耳曼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一直都是許多德國人的夢想。正是這個夢想成就了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但隨著一戰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與奧匈帝國滅亡,成立一個以德意志文化為中心的大國的夢想似乎落空了。
被法國元帥福熙稱為「20年休戰協議」的《凡爾賽條約》
但也就在這時,文化同根同源的德意志和奧地利各有一些統一的聲音出現,而且聲勢越來越大,德奧合併的力量重新嶄露頭角,但兩國始終維持著邊緣地位。然而《凡爾賽條約》中第80條,為了懲罰戰敗國,明確否定了德奧合併的可能性。儘管沒有立即成功,但德奧合併從此之後即成為奧地利政治的一個重要議題,議會被分成了兩派: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支持合併;而基督教民主黨人,出於對德國新教主義的恐懼,抵制合併。在德國,對於納粹黨而言德奧合併是唯一的選擇。出生在奧地利的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直言不諱:「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回歸德意志,不是因為什麼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併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併。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
奧地利納粹黨代表賽斯-英夸特與德國工人黨元首希特勒
30年代,奧地利的納粹黨在議會選舉中勢力愈來愈大。面對當局的鎮壓,他們在全國各地進行了數次恐怖襲擊和反鎮壓運動。1934年,在希特勒的首肯下,奧地利納粹黨刺殺總理陶爾斐斯,企圖發動政變。雖然結局以失敗告終,但這對當時的奧地利政局而言可謂是一次大地震。德奧合併和納粹化幾乎成了不可阻擋的潮流。自1934至1938年,奧地利當局對德國一直採取一種小心翼翼的「半綏靖式」外交政策,企圖換取獨立。然而希特勒持續向奧地利政府施壓,迫使其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地位,甚至讓奧納粹党參與處理政事。
1938年奧地利公投時的投票
1938年3月8日,時任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舒斯尼格為了確保奧地利的獨立和自由,做了最後的努力:他宣布3月13日展開全民公投,決定奧地利是否併入德國。他將投票的最低年齡定為24歲,因為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納粹主義的支持者。舒斯尼格的這一舉動是一場巨大的賭注,因為「元首不會容忍。」希特勒日益膨脹的領土擴張慾望顯然已經讓他受夠了奧地利政府的把戲。在與納粹高官商議後,希特勒很快決定3月12日攻入奧地利。局勢急轉直下。舒斯尼格在3月11日的辭職聲明中以這樣一句話悲壯地結尾「上帝保佑奧地利。」 總理的辭呈基本決定了這場實力懸殊的角斗的結局。奧地利的納粹狂熱分子成群湧入維也納的街道上,砸掉猶太人的商店並咒罵甚至痛打他們。一位目擊的記者這樣記錄到「維也納變成了一場夢魘,這是泉涌般的慾望、嫉妒、苦痛、盲目和惡意報復。」
受到夾道歡迎的納粹軍隊
3月12日一早,德國國防軍跨過德奧邊界,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軍事抵抗,還收到了居民的歡呼、喝彩:納粹禮、納粹旗和鮮花。因此這次侵略也被稱為「鮮花戰爭」。奧地利就這麼輕而易舉地被納入「帝國」中。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觀點,德奧合併在奧地利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有四點:合併沒有流血;德國軍隊進駐既是阻止奧地利國內戰爭的手段,也可以保護奧地利受到外敵的困擾;德國的經濟騰飛有助於拉動奧地利的經濟增長;反猶主義盛行。
德奧合併就這樣順利成章地發生了,在奧地利國內,除了宗教界,並沒有什麼有力量的反對聲音。而在國外,該事件也沒有引起什麼波瀾。一戰協約國只是進行了形式上的外交抗議。
直到二次大戰德國戰敗後,奧地利才重新獲得獨立地位。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直到1955年才正式恢復主權並隨後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
推薦閱讀:
※美國種族法曾經啟發了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納粹德國的國防軍、黨衛軍、黨衛隊、蓋世太保,究竟是什麼關係?
※(揭秘)美元扶持起來的納粹德國
※黃鐘:納粹德國:崛起如何成為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