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原因一定就在膝關節嗎?
隨著馬拉松,長跑等運動的普及,膝關節疼痛的人群也越來越多,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講講引起膝關節疼痛最常見的一類病因——髕骨軟化症。
髕骨軟化症也稱髕骨軟骨病,並不是髕骨本身發生了軟化,而是指髕骨下軟骨的損傷,在臨床上也常被稱作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最典型的癥狀就是膝關節疼痛和運動時膝蓋發軟,疼痛部位比較廣泛,一般在髕骨周圍,但很少會有明確的痛點。特別是上下樓梯、爬山時疼痛比較明顯,如果任其發展,會造成軟骨的脫落,腫脹,對應的股骨也會發生同樣的病變,進而形成髕股關節炎。
髕骨軟化症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在膝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中,有30%的女性和20%的男性的癥狀是由髕骨軟化導致的。
目前關於髕骨軟化的原因還存在很多爭議,它可能涉及到神經病學,遺傳學,神經肌肉或者生物力學等因素,但目前比較公認的原因還是髕骨運動軌跡的異常。今天就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詳細地分析下髕骨軟化的原因。
局部因素:股內側肌肌張力的減退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與肩胛骨一樣,髕骨完全依靠肌肉和韌帶等軟組織附著在膝關節前方,這種解剖結構決定了其天生具有不穩定的特性。
在髕骨後方有一層很厚的軟骨層,主要用來吸收震動,緩衝與股骨之間的壓力。決定髕骨位置最主要的裝置就是股四頭肌,股四頭肌是十分強大而有力的伸展肌,由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位於深層的股中間肌構成,這些肌肉的四個頭合在一起形成強有力的肌腱,分別附著在髕骨的內側、上方和外側。正常情況下,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共同作用,維持著髕骨的穩定。
如果股四頭肌出現了肌張力不平衡,就會使髕骨的位置發生改變,最典型的就是股內側肌肌張力減退,髕骨的內側穩定性下降,使得運動時髕骨會發生外移。
髕骨外移增大了髕骨與股骨之間的摩擦,久而久之會造成髕骨下軟骨的破壞,進而發展成為髕骨軟化症。
整體因素: 下肢運動模式的改變除了局部股內側肌肌張力減退的因素外,整個下肢運動模式的改變也是造成髕骨軟化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下蹲時,由於髖外展肌和外旋肌減弱,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會出現膝關節內扣:
內扣的膝關節會使位於上方的股骨內收內旋,下方的脛骨外展外旋,從而使下圖中的Q角增大:
這種下肢力線的改變會進一步增大髕骨外移的力量(見下圖中黃色的箭頭)。
膝關節內扣除了增加髕骨外移,同時還會增加膝關節內側韌帶和外側半月板的應力,進一步造成膝關節內側和外側的損傷。
其他因素: 足弓的形態改變另外,足部的形態也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一定的影響。
大多數扁平足的人在行走支撐或者站立時,因為足弓的下降,多數情況下會造成距骨旋前,跟骨外移(俗稱足外翻),從而使小腿(脛骨)及大腿(股骨)內旋。
左腳為例
因此,在每一步行走的支撐初期及站立時,大多數的體重都集中在腳踝內側,脛骨會有一定程度外翻,股骨內旋,使膝關節內側會受到很大的應力。
同時內旋的股骨也可能會破壞髕骨和股骨之間的關節對位,增大髕骨外移的趨勢,從而造成髕骨軟化症的發生。
髕骨軟化的原因很複雜,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伴隨整體關節對位不良與局部肌力不平衡等多重因素,這些問題往往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規範的動作習慣引起的。
人體是一個功能複雜的整體。看似疼痛在膝關節,但問題的元兇卻往往在髖關節或者踝關節等等,甚至有時問題的根源會追溯到腰部乃至更遠的部位,尤其是在排除膝關節外傷等接觸性損傷後,更應該從全局考慮,來解決膝關節問題。
宋健,男,北京協和醫院康復治療師
擅長手法治療及康復訓練,結合中西醫理念,形成獨特的治療風格。目前主要致力於頸腰痛、運動損傷、乳腺癌及婦科腫瘤術後引起的淋巴水腫等康復治療。
2012-2013年擔任國家花樣滑冰隊體能康復訓練師。
2013至今擔任北京協和醫院物理治療師,西醫理念結合中醫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目前已接診患者3萬餘人次,臨床經驗豐富。
2015年曾做客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進行腰痛康復訓練的科普宣教。
2015年至今,結合西方理念,對女性乳腺癌及婦科腫瘤術後引起的上下肢淋巴水腫進行CDT綜合治療,包括手法淋巴引流(MLD)、多層繃帶加壓治療、患肢肢體功能訓練等,療效顯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