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詩者的靈性、禪悟與積累

一、靈性

談古典詩詞之所以先提靈性,足見靈性對古典詩詞創作之重要。什麼是靈性?所謂靈性可以這樣理解,就是不安固有的程序來,其本質是自由,是內心的自由。這種自由如果透出的是積極向上的力量,會強烈的吸引讀者,更容易滿足讀者的需求,使讀者產生共鳴。當然自由是要有空間的,有了無限的空間,才有無限之可能。靈性總意味著不同和包容多變,與機械性的呆板和固執絕然相反。靈性多是固有的,也需要不斷的培養和發掘。古往今來,大家可能會感覺到,很多人對古典詩詞付出了很多心血,耗費了大半生乃至一生的時間,中規中矩,功底深厚,詩詞寫的沒有毛病,可就是不能使讀者眼睛一亮,與之共鳴。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所謂缺乏詩詞之靈性的原因。大家看下面與梅有關的幾首詩:

落梅花

南北朝·徐陵

對戶一株梅,新花落故栽。

燕拾還蓮井,風吹上鏡台。

倡家怨思妾,樓上獨徘徊。

啼看竹葉錦,篸罷未成裁。

詩中描繪出一幅倡家女獨守空閨自怨自憐的情景,通過細緻的情態描寫,深刻地表達出其中的閨怨之情,將思婦空自等待的嗔怨之意表現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早梅

中唐·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早梅在高高的枝頭綻放,遠遠映照著湛藍的楚天。夜晚北風吹來陣陣幽香,清晨濃霜更增大地一片潔白。想折一枝寄贈萬里之外,無奈山重水複,隔絕天涯。眼看寒梅即將凋謝,還用什麼安慰遠方友人的思念呢?

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遭貶,先貶為邵州刺史,再貶為永州司馬,而且斷絕了回長安的希望。此時柳宗元這首詠梅詩可想而知,是帶著怎樣的情感寫成的,詩中極盡以梅言懷以梅喻己之靈動。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此詩收錄於清曹寅的《千家詩》中,前兩句自然而然使讀者了解到主人與客人的熟悉程度,可謂是「倚杖無時夜敲門」,同時也讓讀者感覺到來客之不俗以及主人的喜悅心情。三、四句筆鋒一轉,以寫景融入說理,於交談投機之時,有意無意地牽入梅花,巧妙地暗喻來客,洒脫飄逸,餘音裊裊。看似隨筆揮灑,卻形象地反映出詩人的內心之感,耐人尋味。宋黃升在《玉林清話》中,對三、四句讚賞有加,並說蘇泂《金陵》詩中的「人家一樣垂楊柳,種入宮牆自不同」與杜耒的這首詩異曲同工,意有旁指,可謂真正讀出了詩外之味。

雪梅

宋末·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梅和雪作為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之象徵,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二者為爭春發生了「摩擦」,都認為自己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互不相讓。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短:梅遜雪白,雪遜梅香,回答了「騷人擱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和梅各執一端的根據。在此,似乎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意在言外:告誡我們人各有長短,要有自知之明。詩多理趣,也多靈動。

詠梅

南宋·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陳亮,南宋思想家、文學家。「疏枝」、「小萼」,靈動可人,尤其尾聯「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讓人沉思久久。

月梅

王艮

黃昏院落競精神,瘦影橫窗得性真。

若遇雪飄成一氣,會教杯舉作三人。

清光照處頻飛玉,縞羽臨時淺印塵。

卻笑詩翁橋畔句,非秧非夏亦非春。

王艮,明朝哲學家,翰林院修撰,才華橫溢,精通韻律,光是有關梅花的詩就寫了120首,可每首讀起來總覺乏味,一百多首,當是言梅殆盡,而縱觀全篇卻讓人有支離破碎兵過田園之感。所以說,有才華不等於有好詩,出好詩需要詩之靈性。嚴羽的《滄浪詩話》中有一著名的觀點:「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二、禪悟

「禪悟」也說成「妙悟」,妙悟一詞最初見於東漢曾肇的《長阿含經序》中:「晉公姚爽質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妙悟」自此一出,於魏晉南北朝佛教中被普遍使用,也被美學理論所吸納、融化和發展。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當行,乃為本色。」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禪之道大概在於妙悟,詩之道也同樣在於妙悟。孟浩然的學問、學力遠遜於韓愈,而孟浩然的詩歌獨高於韓愈,即在於妙悟而已。只有悟才是內行,才是事物的本然之色。詩者通過意象營造去感受詩歌,猶如迦葉尊者感受到佛祖「拈花微笑」的意境而理解其意。不是邏輯分析,而是基於「直覺」或「感興理解」,這便是「悟」,所以嚴羽說,論詩如論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也。

說了妙悟,我們再來欣賞一首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各位對這首詩有怎樣的體會呢?應該感受到詩人透過意象去表現內容之巧妙、和「不落言筌」之韻味了吧。

三、為什麼要閱讀大量的古典詩詞作品

前面提到靈性和禪悟的重要,當然,光有靈性和禪悟是不夠的,詩者寫詩就如同鳥兒在藍天上飛翔,只有羽翼豐滿,方能天高任鳥飛。為詩,古人有云:「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就是說,詩人不多讀書、多研究事理,則不能達到詩的極致。所謂不涉及理路,不拘泥語言文字,乃是詩的最高境界。

1.通過多閱讀,了解和掌握大量的辭彙。

詩詞創作要通過組織辭彙來完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腹笥淵雅,為詩之立意儲備能源,漸入高妙。漢文化是崇古的,尤其古典詩詞,講究出處和來歷,對新詞入詩,自古都頗為慎重。多閱讀,你就知道哪些詞可用,那些詞是新詞,需謹慎使用。比如「革命、小康」這兩個詞,如果沒有足夠古典詩詞的底子,你一定會認為是新詞,其實不然。《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魏晉·陶潛的《夷齊》「天人革命,絕景窮居」。魏晉·曹植的《丹霞蔽日行》「牧野致功,天亦革命」。南北朝·庾信的「我皇承下武,革命在君臨。」《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唐·皎然的《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中扆懷殊政,南州佇小康。」唐·白居易的《老病相仍以詩自解》「昨因風發甘長往,今遇陽和又小康」。唐·杜荀鶴的《獻池州牧》「池陽今日似漁陽,大變凶年作小康。」等等。接觸過,也就了解了,沒有讀到一定心中沒底。這裡說崇古,用詞盡量有出處,並不是說新詞不可以入詩,只是說慎重。前人對新辭彙的使用亦非常慎重,清.黃遵憲《雜感》一詩中也說道:「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雖然黃遵憲是諷刺崇古之人,把尊古之人說成「俗儒」,卻也道出了其中的真諦。大家再看幾個例子:唐.李商隱的《霜月》,「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清.孔尚任《桃花扇》有一名句:「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宋.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樣的「嬋娟」一詞,在三個句子中的含義卻不同。只有多閱讀,掌握大量的辭彙和一詞在不同環境的具體運用,才能在需要時信手拈來,遊刃有餘。

2.只有多閱讀,才能真正意義上悟出何為「多義感發」。

多義感發,是傳統辭彙的一大特色功能,也給我們寫作中的「寄託」提供了廣闊空間。

關於「多義感發」,魏新河先生做過精闢的論述,具體如下:千百年來,傳統辭彙在變化不大的農耕社會形態下,代代沿用,並被不斷賦予了很多美好的意義,其包涵的信息量之豐富多彩是新辭彙所不具備的,這是由於新辭彙先天缺乏漫長時間的信息積澱所致。

比如「荷、蓮、菡萏」這幾個辭彙,它攜帶著近三千年歲月的滄桑,和古老典籍的文氣,以及歷代先賢賦予它的多種信息。我們會聯想到《詩·陳風·澤陂》: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蓮。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還會聯想到《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還會聯想到《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洛神賦》「灼若芙蕖出綠波」,《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姜夔的「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等等。

這要求作者和讀者具備相應的學養,否則無法實現和認識這種多義感發之美。正因如此,王國維先生才在《人間詞話》中有這樣的說法: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李璟的句子本身沒有這個意思的,為什麼王國維先生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當然你的知識儲備中如果沒有《詩經》《爾雅》《洛神賦》,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王國維先生的這種感覺了。

3.只有多閱讀,才能切實的掌握和運用好「語碼」。

「語碼」是本民族傳統文化中沉澱下來的集中被某一語言所涵蓋的東西。也就是說,由於多次在相似的語言環境下被使用,使得讀者看到它時,不僅僅感受語言表面的意思,而是會感受一些往日被使用過的情感、意義,喚起豐富的聯想,這種語言就是「語碼」。相對意象而言,範圍更廣,內容更多方面;相對典故而言,所代表的意思尤為廣泛,凝聚的文化意境也相對深遠,而且,對讀者的要求沒有那麼高。 到底如何運用「語碼」,我們通過實例說明。

泛舟橫大江

南北朝·蕭綱

滄波白日暉,遊子出王畿。

旁望重山轉,前觀遠帆稀。

廣水浮雲吹,江風引夜衣。

旅雁同洲宿,寒鳧夾浦飛。

行客誰多病,當念早旋歸。

如果今人詩中寫成「前觀遠帆稀」的話,定會遭到非議,現在除了帆船比賽外,哪裡還有帆船出現?現在的高鐵、飛機、電燈等,又如何在詩中表達?出處何在?有了「語碼」一說後,對這一問題便有了較明確的認識。原來,文學作品中千百年來積累的「語碼」,給詩詞創作帶來很大的優勢,就是說,可以利用古典詩詞中最恰當的詞來代替新詞,也就是說,在大量的閱讀中掌握「語碼」這個法寶,可使我們當今的詩詞作品古韻依然。看看古人名篇,使用這種「語碼」的現象比比皆是:

再過金陵

唐·包佶

玉樹歌終王氣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

望思台

唐·羅隱

芳草台邊魂不歸,野煙喬木弄殘暉。

可伶高祖清平業,留與閑人作是非。

贈浮曦柳秀才

宋·丘葵

家在浮曦江上住,胡為來此市廛中。

殘杯冷炙成何味,只硏孤燈盍固窮。

我本持竿釣魚客,子緣識字入儒宮。

何當共把絲綸去,明月磯頭坐晚風。

菩薩蠻·水精簾里頗黎枕

唐·溫庭筠

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無題

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我們來看看上面給出的幾首詩中,哪些詞是語碼。太陽在我們中國一般指君主、朝廷和國家,「斜陽」「殘暉」作為一個語碼,正代表那些走向危險和衰敗的朝廷和國家。「殘杯冷炙」也有語碼的作用,出自杜甫詩「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意為遭人冷落,無限悲涼。古人「折柳送別」,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柳」代表離別,送別,而柳條的綿長是代表我們離別後的深深懷念之情。「柳」可作為一個語碼,代表離別的情意。雁是可以傳書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作為有的聯想的語碼用。「雁」代表了對遠人的懷念。「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分明李商隱不姓劉,他用「劉郎」實際上是一種借代的修辭手法。也有比作「江郎」的,視需要而設喻。近人中,郁達夫是喜歡借用「語碼」的一位詩人,他有一句:「縱橫寫就三千牘,總覺無言及李宜。」,是他的一首情詩中使用的。其實這裡隱藏著蘇東坡的一段逸事。東坡流放黃州時,曾有一位叫李宜的女友,在東坡即將離開黃州時,對東坡說,十年來看你給許多人都寫過詩,就沒有給我寫過,現在我們要分別了,能否給我也留下一首?東坡便寫下這樣一首很俏皮的絕句:「東坡十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題詩。」因為杜甫怕忌犯高堂,雖寫了不少詠花詩,就是沒有寫過海棠詩。所以郁達夫在這裡用「李宜」作為美人借代,勝過千言萬語。可見,無論寫人還是寫物,只要「語碼」運用得恰切自然,將是其妙無窮。

4.只有多閱讀,才能更多的了解、掌握典故和在作品中巧妙的運用好典故。

典故在《詞海》中解釋為:其一是典制和掌故; 其二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所以,代表的是典故中含有的情感和意境。相對語碼而言,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對作者而言,只有成為「合格的詩者」,才能運用自如,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對讀者而言,只有成為功底深厚的讀者才更能深解其味。

我們知道,南朝陳後主曾作《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這個典故被晚唐詩人杜牧巧妙運用,可謂用典之絕唱。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國運衰微,統治者卻不以國事為重,沉迷酒色,靡靡之音中日見消亡,詩人怎不憂傷?詩人尾句借陳後主因荒淫享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吸取歷史教訓。借古論今,可謂含蓄有力。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其中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就用了兩個典故。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 序文中說:自己經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就借用了這個典故,來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可見詩句中巧妙地運用典故,會使你的作品簡潔精鍊、內涵豐富 ,千言萬語所不及。

但,不能一味以學問為詩,用典要適可而止,勿過矣。唐.李益《塞下曲》「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近乎用典集成。伏波: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曾說過,男兒當有戰死疆場,以馬裹屍還葬之志;定遠: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叛亂,封定遠侯;海窟:本意指海洋動物聚居的洞穴,此處指瀚海中胡人生存之地;一箭定天山:高宗時,薛仁貴帥兵於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餘萬大軍,發三矢斃敵首三人,餘眾下馬請降。一首詩如此用典,會令大多讀者一知半解,也大有炫耀學問之嫌疑,這樣的詩歌不知是否入「含蓄而有餘韻」之流,概屬古人所言「多務使事,不問興緻」吧。

用典,還可以引發聯想,創新意境;可以抒情言志,表明心跡等等。我們可以在學習中加強對典故的理解與巧妙運用,以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內涵與深遠。

5.惟多閱讀,方能了解和掌握古典詩詞的精髓,才能在創作中更好地做到「鍊字、鍊句、煉意」。

鍊字是要讓自己的文字雕琢的更精美;鍊句是讓語法更合理,措詞更精練,更有美感和飄逸感,以使語言的表達效果更好;煉意要求能夠準確地把自己的創作願望形成有感染力、讓人能共鳴和有無窮回味的文字。這些概念在修辭的意義上原本就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詩人基本功的訓練。

(1)鍊字

為了表達的需要,在遣詞造句時進行精細的推敲和創造性的組合,使所用的字或詞簡練而精美,形象而生動,達到含蓄而深刻的效果。這種對字、詞進行藝術化處理的過程,就叫做鍊字。一字之異而決定一句之優劣,甚至看出一首詩的高下。宋代范溫《潛溪詩話》中談到:「好句須好字,如李白詩『吳姬壓酒喚客嘗』,見酒初熟、江南風物之美,工在『壓』字。老杜《畫馬》詩『戲拈禿筆掃驊騮』,初無意於畫,偶然天成,工在『拈』字」。清代賀貽孫《詩箋》中云:「前輩有教人鍊字之法,謂如老杜『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是煉第三字法;『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是煉第五字法」之類,其結論是句法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似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吟安五個字,用破一生心」,可見古人治學之嚴謹和為詩鍊字之重要。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鍊字的幾種方法。

①代字法

所謂「代字法」,是在充分理解漢字字義的基礎上,挑選一些蘊藉、生動、切題和大方的字,放在詩句中錘鍊,反覆推敲、比較,自然就得到了滿意的字,組成了有詩意的句子。何為滿意的字?主要可歸納為:

以蘊藉字代直率字。蘊藉字是含蓄而不顯露的字,使得全句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以生動字代平庸字。平庸字是指平凡而不突出的字,應作生氣蓬勃之描繪,使人物情態躍然紙上。

以空靈字代板滯字。所謂空靈者,即是不落實跡,給人以空靈飄逸之感。

以實用字代生僻字。生僻字是指很難見到的,甚至很多人不認識的字,生硬晦澀乃詩文之病。

以切題字代虛幻字。虛幻字是不能確切表達含義的字。就詩文之風神而論,自以空靈超脫為上。然就繪景摩狀而言,則須化抽象為具體,以實物字代替虛字,方能使景物浮現目前,歷歷可睹。

以聲響字代聲啞字。古人云:「下字貴響,造語貴圓」。就是說詩歌用字貴在聲音響亮,語句營造貴在流轉圓潤。「響」是清亮,即音樂美,一般來說,七字詩第五字要響,五字詩第三字要響,當然也不是絕對。

在閱讀古典詩詞時,大家可以多加感受和比較,這裡就不一一例舉,我們只看一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詩人曾試過「到」、「過」、「入」等十幾個字,最後敲定了「綠」字,名詞動用,頓覺生機滿目。

②動詞和形容詞的詩眼作用

古人推敲用字,著重的是選擇最準確的一個動詞或形容詞來體現詩詞的豐富內涵,這個詞往往就是整首詩的「詩眼」。通常所說的鍊字,主要針對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煉好了動詞和形容詞,可以達到委婉悠揚、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在這類詞上多下功夫,可以把自己所構思的形象準確地反映出來,以更好地滿足詩人的創作意圖。例如:唐·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一聯,正因「平野闊」,方顯星星遙掛如垂。一個「垂」字反襯出平野的廣闊;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動如涌,一個「涌」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之氣勢。老杜《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個「潛」字把春雨寫得有知有感,俏皮可愛,一個「細」字把春雨形容的嬌態可掬、弦指輕妙。從中也可以深刻地感覺到煉好動詞和形容詞的重要。

③避免詩中出現餘字和懶字

熊東遨先生《求不是齋詩話》中云:「詩中有餘字,病也,人能識之;詩中有懶字,亦病也,人不易覺。蓋餘字似老翁扶杖,可見形體衰頹,懶字如少婦倚闌,但覺精神倦怠耳。」

東遨老師有《秋蟬》一聯,其初作是:「霜楓飄處紅迷眼,夜露凝時冷澀喉」,我們讀來已經很好,可先生自不滿足,認為:「處」、「時」二字尚不為餘,然未著全力,難免懶惰之嫌,先生推敲後,以「蝶」、「珠」二字易之,變為:「霜楓飄蝶紅迷眼,夜露凝珠冷澀喉」,變賦為比。懶字一去,便成詩眼,頓覺生輝。前輩詩家劉家傳廉秋先生大為讚歎,特賜詩嘉許云:「春秋正富好推敲,實義根情氣自豪。屈指吟壇多後秀,逢人我獨說東遨。」 由此可見,避餘除懶之重要。

④數詞的誇張作用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的深千尺顯然是誇張,詩人在描寫潭水時無須知道其深淺,但詩中的「千尺」是可信的。它只是比喻說桃花潭水雖然很深,也沒有汪倫送我的情深,這就足夠了。

⑤適當運用疊詞來加強詩的韻律感、用象聲詞來刻畫事物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五十六歲的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的,安史之亂剛結束四年,地方軍閥又起。作者原本依託嚴武幕府,可不久嚴武病逝,詩人失去依靠,只好離開草堂孤舟南下,輾轉夔門,在病魔和困苦交加的情形下,一天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憑高遠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作者身世飄零之感慨,滲入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這首詩頷聯中的「無邊」「不盡」配上疊詞「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在韻律上,在語氣上和文字上都使人感受到「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次韻永興王宰游鍾成觀

宋·白玉蟾

眼力招回西去山,風蘋煙蓼白鷗閑。

歸舟滿載斜陽返,欸乃一聲空翠間。

當讀到了「欸乃」二字時,彷彿漁舟的「欸乃」之聲縈繞耳邊,是對美的一種有聲有色的感受。

⑥多了解和掌握虛詞的運用

熊東遨先生的《求不是齋詩話》中這樣說:

「詩中用虛字宜慎,尤不可著於句中相同位置。蓋虛字無力,多用則難支骨架。如張說《醉中作》:"醉後偏宜樂,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於筋節處連用四虛,致使軟腰疲憊,首尾皆垂,直同癆病鬼耳,何可詩言」。

(2)鍊句

鍊句就是要在想像、變化、含蓄、工穩、靈動、樸實的文字中追求句子的美感。除了前面講的的鍊字以外,還要依靠很多修辭方法來實現。比喻、擬人、誇張是最常用的,還有排比、反問、設問、對比、雙關、對偶、反覆、引用、借代、反語等很多。修辭是鍊句的一種手段,對修辭的方法了解的多一些,可使用的表現方法當然就會多一些。比如這個「比喻」,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借喻等,同樣是比喻,角度不同,採用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相同。總之,隨著你閱讀量的增加,了解和掌握的修辭方法多了,詩句的變化手段自然也就多一些。

鍊句要學會各種句法。句法分為:連續式句法;問答式句法;呼應式句法等等,這都是詩詞理論家從前人的詩詞中分析總結出來的。舉幾個例子說明可能更為直觀。

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連續式句法,上句必須和下句一起方能表達完整概念。我們所說的流水對就屬於連續式句法。

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以疑問和回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念。可以上句問話下句回答,叫做有問有答。或者上句先立一意象,下句再由此發問,其實詩人並不需要回答,叫做有問無答。

李朴的「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就是呼應式句法。上下句有一種密切聯繫的關係,一種內在的,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關係。兩句詩在語言上是各自獨立的,但它們間的意象卻成為一個整體,由於有了相互呼應的關係,所表達的內容也更完整。

說到句法,想起了南宋.魏慶之著的《詩人玉屑》載王安石改王仲之句,「日斜奏罷長楊賦」被王安石改為「日斜奏賦長楊罷」,並說「詩家語如此乃健」。改前句平鋪直敘,改後句顛倒新奇。

鍊句要考慮到句與句之間的搭配,還要考慮到句式的變化,使之整體協調韻律要形成錯綜美。

(3)煉意

所謂煉意,就是要求合理地推敲字句,揣摩布局以求達到意不盡於句中,景已溢於興外的效果。古人有「鍊字不如鍊句,鍊句不如煉意」之說,鍊字鍊句其目的還是為了煉意,也必須以「煉意」為前提才有價值,切不可以文害意。劉勰《文心雕龍.章句》中有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煉意不但要練出含蓄的意境,還要煉出新意。關於煉意,可以講個小故事大家聽:北宋王安國《甘露寺》中有「平地風煙飛白鳥,半山雲木卷蒼藤」句,成句後頗為得意,子瞻看後則認為,前句的「飛」字與後句的「卷」字很不相稱,而且其精神都在「卷」字上,當用「橫」字代之,結果令王安國嘆服。我們可以從這個小故事裡悟出很多道理。

關於詩詞之新意,熊東遨先生有過精闢的闡述:「詩以能道前人所未道者為高,以能道前人道而未至者為更高。此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尺』者也。此一尺較前百尺,相去不可以道里計。『詩無新變,不能代雄』,自是的論;然其變須有所規,若一味求變求新,恐其欲造『航天員』,反成『類人猿』模樣」。

說了不少,其實多讀古典詩詞作品之益處遠非這些,嚴羽說:「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其實這三點於詩已經包羅萬象。(張家安、劉佳慧 雲帆詩友會)


推薦閱讀:

靈性之光—
靈性圖騰:雙魚象徵
凈空法師:靈性現不現前,全操縱在自己,不在外面

TAG: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