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解(五十六)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道門語要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②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③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④人之所教,我亦教之;⑤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⑥
【注釋】
①(一)奚侗曰:「道與易,異名而同體。此雲一,即太極;二,即兩儀,謂天地也;天地氣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氣合而生物, 三生萬物也。」
(二)吳承志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二、三,三字,亦當讀為天、地、人。謂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也。」
(三)蘇轍曰:「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 故以一名道。」
(四)大田晴軒:「道,理也。一,一氣也。莊周所謂『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是也。二,陰陽也。三,形氣質之始也。第十四 章曰:『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蓋此三也,意謂道生一氣,一氣分為陰陽,氣化流行於天地之間,形氣質具,而後萬物生焉, 故曰『三生萬物』。」
(五)蔣錫昌:「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萬,至是巧曆不能得其窮焉。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數字表示道生萬物,愈 生愈多之義。如必以一二三為天地人;或以一為太極,二為天地,三為天地相合之和氣,則鑿矣。」
②《淮南.精神訓》引此句,高誘註:「萬物以背為陰,以腹為陽。」《文子.上德篇》:「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居中 央,是以木實生於心,草實生於莢,卵胎生於中央。不卵不胎,生而須時。」焦弦曰:「凡動物背止於後,陰靜也。耳目口鼻居前,陽 動。植物背寒向暖亦然。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而沖氣則運於其間也。」蔣錫昌曰:「負亦抱也。《淮南·說林》:『負子而登牆。』 高註:『負,抱也。』萬物負陰而抱陽,言萬物陰陽相抱,五十五章所言,牝牡之合』也。」叟案:沖和之氣,未有不柔弱者,「故人之生也 柔弱,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死也枯槁」,凡乖戾不和之氣則堅強矣。故萬物之生,必常不失此沖和之氣,而後得天之生道,反 是則死道矣。此章乃繼闡弱者道之用。
③生生為道之本,柔弱謙下為道之用。孤寡不榖,人之所惡,而王公自稱,是真能體道而行者也。
④弱者損之也,強者益之也,以強梁勝人之益,而有不得其死之損,則所謂益之而損者也。以至柔無有之損,而有馳騁能入之 益,所謂損之而益者也。七十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五十八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此之謂也。
⑤此句河上本作「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奚侗曰:「上一 『人』字,謂古人。凡古人流傳之善言以教我者,我亦以之教人,述 而不作也。」
⑥傅奕本作「學父」。范應元曰:「父,始也。」《說文》:「父,巨也。」「巨,規巨也。」方言曰:「凡尊老南楚謂之父。」
總闡唯道宇宙觀第一
老子於上既屢以信道、守道、修道,並行其道於天下為教,本章承之而明指道之宇宙觀與本體論以開示世人,使知有所守。老子於 首章開題即謂:「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亦即是說: 『無』,為天地萬物生成之最元始之本體;由無窮數之天地與星系而 構成宇宙,則無,亦即為宇宙之本體;而此不可知不可道之最元始之無,即為「道」。復繼於二十五章又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此先天地聖與可為天地母者,老子字之曰道,故 道亦即無也。莊子亦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以道無可道,名無可名,而以無形之;故無即道,而道亦即無也。於四十章又曰:「天地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既為無矣,何以能生?老子於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故無非真無,中含妙有。老子首章所謂觀妙觀徼者,即觀無觀 有,觀玄觀同,並進而觀「真無妙有」之造化機也。由此亦可以概見老子之宇宙觀與本體論之一二矣。吾嘗謂老子為唯道主義者,其宇 宙觀為唯道宇宙觀,其歷史觀亦為唯道歷史觀,其人生觀更為唯道人生觀。而其本體論、哲學論、政治論、社會論等,均無不為「唯道 觀」者,而主一切以「唯道是從」為不二法門。
老子於本章首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為其宇宙天地萬物生成之本體論,亦即為 其「道生一切,一切唯道」一理淪體系之綱宗。此六句,歷代解者紛紜,莫衷一是,各執其所見而以為教,要皆難得老氏之本旨。余早曾 名為老子之「唯道宇宙觀」或「唯生宇宙觀」。嘗試論之:《道德經》全書,無不以「無」為神髓,復以「無」為神用,而亦以「無」為道體,以 「無」為道用。虛也者,亦無也;有也者,無之所形無之所生也。無之極,無可以言說、無可以形容者,姑為之名曰道。故曰:道者,無極 也。無不可終無,無極生有,此最元始之有,即太極也。故曰「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無極至虛至無,故為道。太極者,絕對一 也。故曰:「道生一。」道不可道,而以一形之,立一以為道;此一為道之始,亦為數之始;為無限小,亦為無限大。故老子重守一、抱一、得 一,以一為絕對體,亦即為道也。道生天地萬物,不能生生無息者,不得謂之生也。丹經曰:「大道唯生,無生不得謂之道。」《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法天地自然而以生為道體,即此也。
一與太極,同體而異名。太極靜涵陰陽,互抱互環而為一圓,如世人皆見之太極圖。其中黑者為陰,白者為陽,陰陽靜合而為太極, 動分而為兩儀,即「一」與「--」是也。故《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老子則曰:「道生一,一生二。」二即陰陽兩儀也。《易》曰:「一陰 一陽之謂道。」故道與易,實一而不二。又曰:「生生之謂易。」而老子亦以道為生生之體。而其所以能生生不息者,以其即道、即太極、即 陰陽,復即生生之本體。盈宇宙天地萬物之間者,不外陰陽,萬物固皆分陰分陽,而其亦各具有陰陽二性存焉。故物物共一太極,而有 其共性;物物復又各具一太極,而各有其自性;天地萬物之共性,亦即真性與生生無息之本性,及天地萬物之母與真宰者是。故《易》於 「一陰一陽之渭道」後,繼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故修道即在修此真性本性,全真亦即在全此真性本性,復性亦即在復此真性 本性,以全其天。由人而復於天,返還於自然,而與造化者同體同化,復同其生生無息之根。故又名之曰「唯生宇宙觀」。
二生三,三生萬物者。既有陰陽矣,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天地不交,則萬物不生,乾坤不交,乾坤或幾乎息矣!陰陽交而得 「十」,即得中,中則和,和則生矣(註:詳參拙著《大學中庸貫義》書中《道統聖脈心法》一文)。由陰陽相交而所生之中,即三也。老子曰: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人多解為沖虛之氣,沖可訓虛,亦可訓中,故在此,沖氣即指「中氣」也。故河上公章句即訓作中云: 「道匿名藏物,其用在中。」而黃元吉注本章則直云:「沖者,中也。」陰陽二氣交則生中氣,猶陰陽二性交則生中性,此新生之物,是即為 三。三複交而生,交交不已,則生生不已,故曰三生萬物。以中為訓,此亦與《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道合。兩極中,必有中極以為和;而此中又系由乾坤交而生;所謂天地位者,位於此中也;萬物育者,育 於此中也。而致中和者,乃由乾坤合而斂也。故黃元吉亦曰:「道為無極,一為太極,二為陰陽,天一地二,合而為三。」夫天地不交,豈有 三乎?故《易》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又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 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余早歲曾為之接一句曰「以生萬物之情」。如此,則其為道 也,更全而備,周而無遺矣。老子於三十二章亦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乎?」民莫之令而各得其天地相合之真性,以 自均也,正與「以通天地之撰」合。此言以通天地之性也,朱注「撰猶事也」,大非而不可解。蓋萬物皆由陰陽交,而各分得天地之性以為 性。《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夫天地不生,無以見易,亦無以見道。故曰:大道唯生,無生不足以為道也。 大生唯仁,不仁不足以為德也。
以上即為老子所提出其天地萬物生成之道,及其「唯生宇宙觀」、「唯道宇宙觀」之思想體系,以為本體論。而老子於道,又多主 用超世間之「反用原理」,故恆主守反、行反以為教。敞繼為之說曰: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此乃舉事以為喻,使人易 明「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之天道。教人宜循大道行,「損之又損,而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不可「益之又益,以至於大盈,大盈 則無不傾」。此自損以自全,而全生全道之心法也。自損者,所以求守後而不爭先,守害而不爭利,守雌而不爭雄,守小而不爭大,復守 柔而不為剛,守弱而不逞強,蓋「強梁者,不得其死也」,欲遠死地而趨生地,唯有處柔弱而不處剛強!故結之曰:「吾將以為教父。」大 哉!其言乎!以其能自居於反地,處人之所惡,而不爭人之所爭,合乎天道,故天莫能與之爭也。
參證章旨第二
本章旨在闡明道之大體大用,其開章首六句,尤與易道合而無二,共以「生生無息」為其大道之基礎,而建立其「大道唯生」之唯道 宇宙觀與唯生宇宙觀之思想體系。唯只是提綱以指點其玄要而已,非深參而神會之,實不足以悟得其言外之聖義真詮於萬一也。《易》 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老子於此則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 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兩相對照比觀之,即知老氏之旨意,尤遠為深遠矣!《易》多言吉凶,言大業,老子則不取於斯。且老子系 就宇宙天地萬物之生成體系立論,而《易》則就八卦生成之體系而立論;至其均以道與太極與陰陽為本體則一也。就道觀之,分三分四, 無關宏旨!萬復歸一,何況三之與四乎?迄乎最後,一亦不立,復歸於無。及歸於無也,豈得有言乎?故此截住,人自為參會,得征於 道,自契上篇所言之不誣也。
至若下半章旨要,世人多指出其概系以沖虛為本,以柔弱為教,亦深得老氏遺意。茲特選錄釋德清之注,以為之補參焉。
德清注曰:「此承前言道體沖虛,而為天地萬物之本,誡人當以道為懷,以謙自處也。謂道本無名,強名為一。故曰道生一。然天 地人物,皆從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則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也,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物各含一衝虛之體 也。和氣積中,英華昭著,秀實生成,皆道力也,故云沖氣以為和。是則物物皆以沖虛為本也。且沖虛柔弱,與物不類,似乎無用,人皆 惡之而不取,殊不知無用之用為大用也。即如世人之所惡者,唯孤寡不榖,以為不美,而王公返以此為稱者,豈不以柔弱為天下之利器 耶?且孤寡不榖,皆自損之辭也。然而候王不自損,則天下不歸。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至今稱之,澤流無窮。此自損而人益之,故曰 或損之而益。若夫桀紂以天下奉一己,暴戾恣睢,但知有已,而不知有人;故難有天下,而天下叛之。此自益者而人損之,故曰或益之而 損。以人人皆具此道,但日用不知,須待教而後能。且人之所教者,我亦未嘗不教之也。唯人不善教人,只知增益知見,使之矯矜恃氣, 好為強梁。殊不知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唯教人以日損其欲,謙虛自守,以全沖和之德。是故吾將以為教父,而風天下以謙虛之德也。 教父猶木鐸意。」其言簡要而深遠矣。
推薦閱讀:
※《道德經》中的老子
※你是女生,他表示臨死前想和做一次,你會同意嗎?你是男生,被拒絕,你會在死之前強奸她嗎?
※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老師經常欺負我?
※在日本給老年人讓座是不被提倡的嗎?
※學習小楷的典範,趙孟頫《道德經》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