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曉暉:拉風的焦慮

沾上互聯網是極其拉風的事情。

沾上互聯網也是極其焦慮的事情。

愁:互聯網納雄耐爾一定能成功但憑什麼我能成功?我這頭豬的風口在哪兒呢?

不要去預見互聯網的未來,人有多瘋狂互聯網就有多瘋狂!

而電台不是創業者,是國家喉舌,瘋不得。但要以淡定應對眾多「瘋子」,確實抓狂:

兩個需求的糾結——競爭是要麼滿足現實的需求,要麼創造新的需求。前者是用互聯網改造信息傳播,吃補藥型;後者是用互聯網孵化信息傳播,「揮刀自宮」型。哪一個都可能要命!

兩個定位約束下的糾結——媒體的使命與官媒的使命。單純從增進社會福利角度講,或從投資角度講,給你10個億,媒體、健康、零售、旅遊四選一,你投誰?從阿里上市時買它的股票,現在最少50%以上的收益,比媒體賺錢。但使命使然,使命不以賺錢為目的,使命不是想做什麼,而是該做什麼。定位了媒體,再給你10個億,華誼、優酷、今日頭條、騰訊、百度、中央媒體,你投誰?如果個人投,答案明顯,但電台投就含糊了,因為你要老老實實做官媒!這是國家的布局定位,你無權決定。天大的誘惑要經得住,多大的糾結!更大糾結是互聯網非官媒的趨向都是平台型、聚合型,而官媒必須機構發布、權威發布,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性與專業精神的至尊感如何結合?

兩個技術稟賦約束下的糾結——電台的標籤與無線電的標籤。報紙、電視、廣播都是典型的場景媒體。互聯網終端包括車聯網終端重新顛覆了場景應用。電台的競爭者不是電台,不是媒體,而是所有場景下的應用,應用具有時間排他性,一天24小時,玩微信、玩網購、玩遊戲,顧得上你嗎?這個電台的標籤怎麼刷新?要刷新的話如何衡量機會成本?甩掉人生包袱對個人都不易,對於官媒甩掉前半生的戶口出身更是難上加難!

無線電傳輸形態已遠輸於互聯網,電台應用與廣播頻率正進行歷史性的PK!互聯網上一個應用就可覆蓋全球,無線電覆蓋全國就要成百上千個頻率。更深的糾結還在後頭:是做音頻的領頭羊還是全媒體化的跟進者?這取決於決策的「押注」,音頻到底有多大的藍海?進入行業的高度和寬度決定你屬於「大眾」還是「小眾」。站在未來看現在叫戰略,現實似乎不樂觀,那些蜻蜓、荔枝、喜馬拉雅估值並不高,比起其他重度垂直應用有些慘不忍睹,「餓了么」最新估值1500億!這是瘋了的節奏嗎!音頻能否成為真正重度的垂直應用?

僅做App就夠了嗎?HTML5和WAP是否都要布局?是一個App還是集群App才能形成入口?能否關聯上最新概念的車聯網入口?智能家居入口?可穿戴設備入口?甚至物聯網入口?不發瘋是不行的!看看智能音頻的國內老大科大訊飛市值僅200億左右,不及人民網,就知路漫漫。是音頻市場不足以形成大藍海,還是我們沒有發現的眼光?時間有限,而在一些OTT等行業上萬億的市場轟然啟動,又是一個巨大誘惑!如同20世紀BBC廣播電台突然發現了電視,大家又有了重新排排座的雄心!主業之變搞成了叫涅磐,敗了叫忘本!所以,大家基本選擇都是糾結的打法:都整點兒,兩條腿走路。人生就是經營風險的歷程。

媒體融合轉型的風險大嗎?一個電台國家數十年投了上百億產生了今天可度量的影響力,如果一個融媒體這麼投產生同等影響力還用數十年嗎?加上不可比的受眾反饋速度,可以隨時止損調頭等特性,風險孰大?

我們終生在找一個想做、該做、能做的平衡!想做叫願景,該做叫使命,能做叫基因。想做、能做都有迷茫,唯獨使命清晰,必須扛在肩上!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必須變的原因是這個「誰」在變,90後是我們未來的受眾,我們的產品要變;90後是我們創新的主體,我們的組織要變。他們不會像60後、70後、80後那樣大喊:我們為改變世界而來!他們只是「毫無大志」地說:我為熱愛而來!在經驗讓位於創新之時,我們只能再次糾結地用掌聲讓他們登台!

歷史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顛覆中發展的。而且每個行業包括我們一定是被別人顛覆掉的,我們也是要顛覆別人的,因為自我革命太難了!換個角度想,成功的標準不是一件事情永遠成功,而是總能找到新的事情、新的夢想!所以我們最需要的是建一個夢想實驗室,從一個節目到一項變革到一種人生都需要夢想力!想想你有多久沒有張開夢想的翅膀了!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

(全文僅見《中國廣播》2014年第12期)

推薦閱讀:

純種的焦慮
如何才能擺脫焦慮的苦澀?
全民擺脫送禮焦慮?
不工作就焦慮的「病」,該怎麼治?
家有跨境讀書郎 辛苦焦慮誰人知

TAG: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