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嘎仙洞穴走出的遊獵部落
07-22
鮮卑:嘎仙洞穴走出的遊獵部落 在大鮮卑山的峭壁之上有一處天然形成的巨大洞穴--嘎仙洞。這裡,曾經居住過一個傳奇式的偉大民族--鮮卑部落。站在嘎仙洞口,面對著拓跋鮮卑先帝舊墟,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讓我們好奇,這樣一個茹毛飲血的部落群體,是如何在大鮮卑山的群峰密林之中繁衍生息的?是如何在歷經上千年的遊獵生活之後走出叢林的?又是如何經歷千難萬險輾轉中原建立偉業的? 1、東胡部落衍生的新族群 鮮卑族名的「鮮卑」一詞,在秦漢文獻中也常常被寫作"師比"、"犀比"、"胥紕"。東胡被匈奴擊敗後,百姓四處逃散,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同的部落,流落到烏桓山的一支,就自稱「烏桓(又叫烏丸)」,而鮮卑山的這一支就成了鮮卑族。鮮卑山究竟在哪兒?現在已經無人能夠回答了,但其大概的位置應該在今天內蒙古東部或東三省境內,也有人認為應該是在小興安嶺一帶。 鮮卑人在鮮卑山休養生息後,又逐漸強盛起來,他們極為兇悍,但文化極其落後,沒有文字。他們的習俗是在結婚前把四周的頭髮剃光,只留頭頂一撮,這可能是基於一種原始宗教信仰的結果。他們的婚配似乎也與他們日常接觸的牛羊發情期有關,春天是動物的發情交配期,歷史上的鮮卑人也有一個交配期,在暮春時節,平常四處游牧的鮮卑人這時候都陸續來到饒樂水畔(在遼寧營州北部),跳舞唱歌,飲酒作樂,在狂歡中尋找對眼的男人或女人交配完了,當夏季來臨時,他們就又四處分散到草原深處,與羊群、白云為伴。 鮮卑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牧歌、思鄉曲、敘事歌、戰歌等體裁。其風格剛健清新,粗獷豪放,富又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北魏統一蒙古高原後,太武帝從漠北遷來30餘萬帳落敕勒人(漢稱丁零,亦稱高車)。5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敕勒人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為鮮卑語,易為齊言,已成為千古絕唱:「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東漢和帝時,漢大將竇憲擊敗匈奴,鮮卑乘虛佔領匈奴舊地,10多萬戶匈奴人自號鮮卑,加入鮮卑族,同時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帶入鮮卑族,因此,鮮卑族又是東胡與匈奴的融合民族。 到東漢桓帝時,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他在高柳建立王庭,聯合諸部組成軍事行政聯合體,分為東、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領。這個聯盟所控制的地域極為遼闊,東部管轄地包括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科爾沁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由彌加、闕機、槐頭等鮮卑大人統領,共20多個邑;中部包括今錫林郭勒草原,由慕容、柯最等鮮卑大人統領,共有10多邑;西部轄地包括今陰山以北的烏蘭察布高原、巴彥淖爾高原、阿拉善盟境內的沙漠地區和額濟納河流域等地,由日律、推寅等鮮卑大人統領,共20多個邑。檀石槐還用漢人制定法律,從中原輸入鐵器,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 但是在檀石槐死後,各部落的大人就各自為政,鮮卑族再次陷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中,再也沒有統一過。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合縱連橫,有3個家族脫穎而出:東部的宇文氏,西部的拓跋氏和中部的慕容氏。這3個姓氏首先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是慕容氏,他們建立了前燕、西燕、後燕和南燕,緊跟著拓跋氏滅掉慕容氏,建立了北魏、東魏和西魏,最後宇文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周,之後就是隋唐盛世了。 2、兩個女人影響的三個朝代 在中國歷史上,北魏是一個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朝代。而在北魏的歷史上,一個擁有鮮卑血統的女人是北魏真正崛起的最大功臣。她就是北魏王朝的馮太后。 馮太后本是漢族人,祖父馮宏是北燕最後一位皇帝。北燕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後,馮宏跑到高麗,被高麗國王所殺。她的父親馮朗歸附北魏,被封為西域郡公,當過秦州和雍州刺史,後因牽連案件被殺。因為父親犯了罪,馮太后5歲時就被掠入北魏宮中。 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後,封14歲的馮氏為貴人,18歲立為皇后。同年,立2歲的兒子拓跋弘為皇太子。北魏皇室有一條殘忍的規定:皇子有被立為太子的,其生母必須被處死,以防太子年幼,生母與外戚干政、篡位。按照"立子殺母"的規矩,拓跋弘生母李貴人被賜死。馮皇后撫養拓跋弘,待太子如同親生。 文成帝死後,獻文帝拓跋弘即位時,年僅12歲,尊馮皇后為皇太后,由丞相乙渾總攬朝政。乙渾圖謀篡位,馮太后用計把他逮捕殺死。從此,朝政由馮太后一人裁決。隨著獻文帝慢慢長大,母子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公元471年,18歲的獻文帝被迫禪位於5歲兒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統兵南征北伐,這本身就使馮太后感到威脅,而且他還殺了太后的男寵李奕,於是馮太后於公元476年,將年僅23歲的獻文帝毒死。 獻文帝死後,馮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臨朝聽政。她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進行一系列改革:頒行班祿制,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了三長制,實行均田制。馮太后的改革措施,改變了鮮卑族的落後局面,為後來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礎,也對孝文帝產生了影響。僅就這一點來說,馮太后就足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女性之一。 不僅在鮮卑政權中存在著漢族皇后,在之後的漢族政權中,竟然也存在著鮮卑族的皇后。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楊堅廢掉周靜帝,篡奪鮮卑北周王朝而建立隋朝,因此,隋朝實際上是建立在鮮卑國家的基礎之上的。由於楊堅篡周建隋,所以鮮卑北周的統治集團也基本上被保留下來,隋朝朝廷充滿鮮卑族官員,連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都是鮮卑人。因此,從隋朝的國家政權的組成和民族的構成上說,鮮卑族的比重極大,從民族成分上講,隋朝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朝代。 獨孤皇后名字叫獨孤伽羅,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女兒。獨孤氏14歲嫁與楊堅之時,要楊堅保證此生不納妾,楊堅立下誓言:"不和第二個女人生孩子。"獨孤氏通曉書史,謙卑自守,恭孝,是楊堅的積極支持者。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是為文帝,立獨孤氏為皇后,長子楊勇為皇太子。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三位統一中國的皇帝,在「影響世界100人」排行榜上位居前列,這與獨孤氏有很大關係。早在楊堅在北周當官的時候,周宣帝幾次要殺他,都是獨孤氏幫他躲過劫難,後來的篡位又是獨孤氏給出的主意。獨孤皇后不僅不許自己的丈夫納妾,也容不得別人納妾。史書上說,她每"見朝士及諸王有妾孕者,必勸上斥之",不得重用。 隋文帝上朝,獨孤皇后同輦送行,退朝,她也一同乘輦回寢宮,緊緊地看著文帝,不許他接觸其他的女人。獨孤皇后崇尚節儉,不喜奢華。幽州總管陰壽曾獻給皇后一匣珠寶,皇后卻讓將其換成金錢,分給邊疆將士。獨孤皇后對外戚要求尤為嚴格。她表弟崔長仁,姦淫婦女,被拿在案。文帝看在皇后面上,本要免去其罪,而皇后卻不徇私情,把崔長仁處以死刑。宮中上下都十分敬重她,把她與文帝稱為「二聖」。 中國人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大唐朝,實際上也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一個偉大王朝。獨孤皇后的家族連她自己在內,先後出過三位皇后和一位皇太后。她的姐姐是北周周明帝的皇后,她的大女兒是周宣帝的皇后,她的從姐妹是唐朝唐高祖李淵的生母。她的鮮卑家族性格剛勇,勢力強大,深刻影響了北周、大隋和大唐三個朝代。 3、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共歷17帝,171年。北魏諸帝,除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外,其餘多奉佛。北魏政權與佛教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雲岡石窟窺探出來。從山西大同西行16公里,便到了東西綿延1公里的雲岡石窟。山西大同是遼代五京之一的西京,北魏也曾定都於此,並在此建造了雲岡石窟。因其高處名雲岡,故取名雲岡石窟。 北魏拓跋氏王朝從道武帝建都平城,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曾經在大同盤踞了近100年。雲岡石窟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此間北魏國力強盛,先後在軍事上打敗了後秦、北涼等國家,擄掠吏民工巧及宗族僧徒數萬名,隨之也將佛教及石窟造像藝術引介進來,從而形成中國佛教傳播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鑿崖造寺之風幾遍及全國。 道武帝是北魏的開國皇帝,鮮卑族本來對佛教不大了解,"與西域殊絕,莫能往來,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魏書·釋老志》)。道武帝在征戰過程中,接觸到諸地的佛寺和僧侶,他本人好黃老,但也讀過一些佛典,對於佛教,他還沒有來得及興建寺廟,延請僧侶,只聽說過泰山僧朗的名聲,他派人給僧朗送去一封信,以及一些禮品,稱僧朗"德同海岳,神算遐長",希望他"助威謀",使他能夠平定天下(見《北代魏天子拓跋書》,《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他下詔在京城建寺,使信眾有所居止,於是,"始作五級浮圖、耆崛山及須彌殿,加以繢飾,別構講堂、禪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魏書·釋老志》)。皇始(公元396年~397年)年中,他詔沙門道果進京,令其擔任僧官沙門統,綰攝僧徒。 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治時期,道教天師寇謙之輔佐太武帝,以道教、儒教實施統治,道教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司徒崔浩手握重權,也信奉道教,並多次在太武帝跟前抨擊佛教。佛教此前在北魏十分盛行,教徒泛濫,使大量的勞動力流失。 太武帝崇武強兵,大量徵調青壯年入伍,但是,人力不夠。泰延四年(公元438年),太武下詔征沙門50歲以下強壯者還俗服役。第二年,太武帝攻涼州,大量僧徒頑強抵抗,太武想殺盡抵抗的三千僧眾,因寇謙之等請求,這才赦免。 太武帝倡導儒學,主張整飾風化。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太武帝頒布滅佛詔,限期所有師巫、沙門還俗,否則處死。沙門玄高、惠崇等違詔,太子晃和尚書韓萬德庇護,但最後還是被處死。兩年後,太武帝第二次大規模滅佛。佛教至此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文成帝所面對的,是太武帝毀佛的殘局,他在太武帝的廢佛之後大力興佛,他下令,各州、郡、縣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論其年齡大小,一律聽任出家。他想用佛教來化惡就善,於是,以往所毀的佛寺,又都恢復起來了,佛像經論,又得以流傳,著名的雲岡石窟,也在文成帝時開鑿。 雲岡石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可以產生夢想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規模宏大,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雕刻精美,而是因為它在武州山腳下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目睹過一個個王朝的更替,經歷了一個個民族的發達與滅亡。雲岡石窟可以說是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北魏--一個鮮卑人的世界,就這樣在歷史的寒風裡淡然消失了,而他創造的文明卻永久地保留下來。以我們今天人的眼光看,雲岡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斷代史,館藏著北魏王朝的歷史;它更是一冊鮮卑民族的文化史,濃縮著鮮卑民族的文化。 遷都洛陽後,公元500年,北魏開始開鑿龍門石窟,但鮮卑貴族認為,那些基本上都漢化了的佛像已經不再屬於鮮卑人了。於是,留在平城的鮮卑遺族們繼續以己之力營造著鮮卑人自己的精神家園——雲岡石窟。公元523年,北魏發生「六鎮起義」。承平日久,再加上佛教祥和慈悲教義的耳濡目染,草原部落的血性沉寂了,鮮卑人曾經引以為驕傲的殺伐武功沒落了,北魏政權風雨飄搖,雲岡石窟停建。公元533年,鮮卑人政權北魏王朝滅亡。隋唐以後,作為民族的鮮卑不存在了。 4、李世民是鮮卑後裔嗎?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一代明君賢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謎卻永遠被湮沒在簡略的正史記載之中。有考古學家根據《步輦圖》留下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最早畫像推測,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後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們的議論,李世民是鮮卑人嗎?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於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後代。唐朝時候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界線劃分不嚴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現象廣泛存在,如在隋煬帝時,突厥人就曾強制改穿漢裝,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政策,同一個等級的人可以被允許通婚。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數民族的情況,大臣中也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李世民是鮮卑族的後裔,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這裡邊有幾個疑點:一是李淵一門在此之前到底如何,無法從歷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淵自稱為西涼王李皓後代,到底是事實如此還是自抬身價? 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於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係。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進行論證。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賜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後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現在一般的習慣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物。然而再進一步的研究卻步履維艱,主要是由於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稱為帝王的楷模,後世人們想儘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許多學者對考證唐太宗李世民身世問題並不積極。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認為李世民為鮮卑族後裔的觀點主要有以下論據: 第一:立武則天為後印證了唐朝的胡俗 唐朝人對肥碩豐腴的女子情有獨鍾。這與唐的民族融合大有關係,帶有明顯的少數民族傾向。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係近乎亂倫。楊貴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妻子,卻被身為公公的唐玄宗討來做了妃子。這些為李唐王朝大臣們所不齒的關係是不是李氏家族身體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 第二:從唐太宗的性格來判斷他的血統 李世民性格兇殘、野心勃勃,為李唐天下立下赫赫戰功,晚年時,唐太宗戰志猶存,親征高句麗。唐太宗善騎射,一生過著不倦的戎馬生涯。這些都可以作為質疑他的血統問題的證據。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風波莫過於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門之變」。這一段歷史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個性格兇殘、充滿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兩人。 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獨特的墓葬顯示了少數民族習俗 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有內外兩城。外城遺址已難以考證,門內當年建有獻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門稱為玄武門,又稱司馬門,原有14個"蕃酉"的石雕像,現在已不知何處,石雕像到底有些什麼來歷?現在已是無人知曉。但是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浮雕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陳列室里。 「昭陵六駿」的確是李世民留下的有一個疑點:中國所有帝陵中,為什麼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戰馬石刻?唐太宗獨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顯示了鮮卑的習俗?李世民的墳墓昭陵至今未被打開,據稱也未被盜過,所以裡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麼現在只是猜測,或許若干年以後,我們可以從昭陵里睡著的李世民自己那裡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還原一次真實的探洞體驗
※男女8人擠在一間洞穴,看蝸牛在洞穴內有情調地調情
※他建了兩座驚世駭俗的酒店,憑一己之力拯救了義大利的鬼城
※洞穴探險 :有一種美 叫與世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