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你為什麼不敢管教孩子?
今天閑聊的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一類麻煩:孩子打人怎麼辦,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孩子非要買東西怎麼辦,孩子不肯坐安全座椅怎麼辦……每個家庭每個問題的原因、解決方法必然會有不同,但核心的方式往往了離不開兩個字:管教。不過管教孩子,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家長不敢做的事情。
權威教育年代中長的我們,聽到管教都會下意識反胃。但錯誤的不是管教,而是傳統里只強調權威不強調對錯的管教方法。管教管教,管與教是並重的。只管不教是過去常見的失敗模式,但如果跑去另外一個極端,只教不敢管,同樣也很難教好。成材不止是需要營養,也需要修剪。
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遙控他的成長當然是錯到家了。但家長如果因為「不敢管」的心態,放棄了對孩子的管教,同樣也是失責。反感傳統管教模式的我們這一代父母,對「扼殺天性」、「心理創傷」、「童年陰影」這些似懂非懂的心理學概念往往很信服。而似懂非懂的副作用,就是對孩子的執拗或錯誤過度容忍甚至視而不見。孩子不是小惡魔,他不會真的因為被要求坐安全座椅,或不好好吃飯被罰沒零食就心理扭曲,而恨你一輩子。
管教並不只是家長的權利,更是義務。性本善還是本惡都是胡扯,小朋友生來就是一張白紙,除了生存的本能外什麼都沒有。所以後天的教養才會那麼重要。從封建傳統養育模式下脫離的我們,很羨慕歐美家庭那種自由活潑的氛圍,但這不是放任出來的。恰恰相反,自由活潑的背後,是家長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出國或接觸身邊的外國家庭時,很多人會感慨,這些自由模式下的寶寶,感覺比同齡的中國孩子還要乖。這不是體質差異問題——我們所「羨慕」的那些成功歐美風格家庭教育,並不是把個性發展和管教孩子對立起來,放任孩子「自由」成長,而是基於規則構建平等而非權威制的家庭關係。
這也和東西方文化差異關係不大,早些年歐美人民也是動輒暴打孩子一頓的教育模式。只不過人家改進的比我們早幾年罷了。老外現在比較忌諱用Punish懲罰,而更多的用Discipline管教。在英文中這兩個詞詞義差異很大,在中文裡則沒有禁忌,管教中需要有懲罰,但是懲罰不等於肉體或精神暴力。重要的不是懲罰本身,而是對孩子行為的約束和管理。
在管教方式上,我們可以參考歐美家庭常用Time Out、禁足、減少娛樂等等方式,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尋找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如果你在擔心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可以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孩子是否已經成長到可以理解並遵守這樣的規則,還是你過早地給了他不合理的要求和壓力?
規則、管教的核心在於事情的對錯,還是家長的面子和權威?當孩子對了,家長錯了,如何處理?
在孩子犯錯之前,你是否曾經跟他清楚認真解釋過規則,以及錯了他需要接受的懲罰,他是否已經認可這樣的規則?還是你在不教而誅?
懲罰是為了讓孩子進一步明確規則,了解對錯?還是為了發泄你自己的怒火?
懲罰和尊重人格並不矛盾,孩子可以被懲罰,但是不能被侮辱和家暴!你是否能明確這之前的鴻溝差別?
懲罰之後是否能及時回到正常良好的溝通生活模式?
獎勵和懲罰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獎勵和懲罰標準或方法。獎懲必須對應,孩子作對了的時候是否能得到合理正面的鼓勵和獎勵?
如果對上面這些問題,你都能給出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就不要再擔心管孩子會不會管出問題來了。孩子未來是否能成為一個心靈自由,獨立人格的人,不在於他是不是能由著性子玩鬧,而在於他是否能真的了解、遵守並利用這個世界的規則。更在於他身邊最重要的榜樣——父母是怎樣的。
勇於認錯、積極改正、對錯分明,獎懲有度,合理的規則高於家長的權威,這是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表率。而孩子錯了一哭鬧就不敢管,怕他心靈被傷害;孩子對了也不敢表揚,怕他變成為表揚而活。這種過度「心理學」的育兒焦慮心態,不會將我們的孩子變成更獨立、自主、積極、把家長當朋友看的人,而是先把我們自己先變得更唯唯諾諾、縮手縮腳,你都不願意和這樣的自己交朋友,那要怎麼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推薦閱讀:
※父母山、穴星
※跪拜長輩磕頭為什麼還會被討論應該不應該?
※對父母感情不深,尤其是跟母親住在一起一直吵架,對父母很容易憤怒起來怎麼辦?這種易怒正常嗎?
※父母千萬別踩這6個雷區,會害了孩子!
※我們還能陪父母多久?也許只剩下6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