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

(關於第一次分裂的介紹,歡迎關注頭條號「大國小人談歷史」,看歷史文章。)

天主教是東西分裂後,羅馬教廷那一派。按照教廷自己的說法,那是從使徒時代就流傳下來的「聖而公之唯一教會」。所以我們在歐洲天主教堂里經常能夠看見使徒彼得的形象。因為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耶穌)還告訴你(彼得),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由於「伯多祿(彼得)」在拉丁文的意思又可解作「小石」,所以這裡羅馬教廷採用了雙關的理解,認為彼得是由耶穌基督所揀選的第一位教宗,就是磐石,就是要把教會教給彼得。

但實際上,這種解釋從一開始就有人不同意,因為聖經中最重要的四部福音書中只有馬太福音記載了耶穌對彼得說的這句話。而且耶穌本意是不是指彼得就是「磐石」,那還真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釋放的,天上也要釋放。看看雕塑上的彼得,是不是有這個意思?

但不管怎麼說,羅馬教廷的權威反正是逐漸建立起來了,而且形成了一種牢固的神學理念,那就是教宗是耶穌在人世間的代表,教廷是天國與普世的橋樑。普通信徒(教會裡稱為平信徒)必須依靠教會的神職人員來實現與神的溝通,獲得寬恕和拯救。

這種信仰深入到當時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上至國王,下至百姓,無論你人世間的權力大小,能不能死後上天堂,那是教廷說了算。比如11 世紀時,格利哥里七世教皇進行教會改革,禁止世俗政府任命神職人員,與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發生衝突,亨利四世堅持要保留任命教職的權利(因為這個很來錢啊),於是格利哥里宣布開除亨利教籍(就是我們之前說的絕罰)。絕罰在11世紀是一種很嚴厲的懲罰,那時候君權神授啊,皇帝是要到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的,現在你都被絕罰了,這皇帝就不是人了,不是人了誰還效忠他啊。於是德意志境內的諸侯和主教的趁機反叛。走投無路的亨利四世在1077 年1 月,越過阿爾卑斯山,到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薩城堡,身披罪衣,赤足立於雪地之中,請求教皇寬恕。

亨利四世這次悔罪之行被後人稱作卡諾莎覲見。

羅馬教廷在政治上享有極大的權勢,在經濟上也絲毫不甘人後。這些教士階層在掌握了巨大財富之後,也越來越不安於青燈古卷,遠離塵囂的修行生活,而是積極地攫取更多的世俗權力。教士們為自己的私生子謀取高官厚祿成為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而且教廷內的裙帶關係和賣官鬻爵也越來越猖獗。比如羅德里格 博吉亞(亞歷山大六世教皇)就公開為自己的至少6名私生子謀取利益,比如在1483年為自己的長子在西班牙買了個采邑,後來還爭取到了爵位;將另一名孩子任命為巴倫西亞大主教,並且他還努力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到教廷的重要職位上。對此,當時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她對當時教廷駐西班牙大使抱怨教皇的不道德行為,而大使則十分淡定地告訴女王,她過於天真了,與前任的西克斯圖斯四世和英諾森八世教皇相比,亞歷山大六世的行為「體面地多」。

臭名昭著的亞歷山大六世教皇,沉湎肉體享受,並毫無顧忌地為自己的私生子女攫取財富和地位。

所以在5世紀到15世紀這長達1000年左右的中世紀時期,教廷是一個非常有權勢的機構,不光可以給皇帝加冕,還要干涉歐洲各王室的婚姻。聖經裡面要求人們是一夫一妻,而且對離婚、婚外情都是看做姦淫行為,要下地獄的。但是歐洲的王公貴族們雄性的荷爾蒙不管這些啊,特別是為了保證繼承權,得生兒子啊,為了政治得跟寡婦聯姻啊。這時候教廷表態了,我這是耶穌在人間的代表,我這有赦免的權利啊。能不能離婚,能不能再婚,我這裡可以說了算。比如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和費迪南的婚姻就因為是表親結婚,需要得到教廷的許可。伊莎貝拉的二女兒為了接替死去的姐姐,與葡萄牙國王聯姻,也是違反舊約聖經中「僅止於前任配偶的兄弟姐妹結婚」的規定,也得教皇給予宗教上的豁免。所以英國宗教改革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英王亨利八世要離婚另娶,教皇不答應,英王乾脆領著整個英國脫離羅馬教廷,自立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改信新教了。但是這種改革純粹是換了個領袖而已,對教義的改革其實很弱,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英國的新教其實在宗教儀軌上更接近羅馬天主教,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教。

亨利八世:你不讓我離婚,我革你的命。

到了歐洲15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市民階級逐漸壯大,但是教會仍然把持著巨大的權利和財富,而且動不動就發動神學武器「制裁普通民眾」,比如德意志境內的美因茨,美因茨是離法蘭克福很近的一座德國城市,位於美因河流、與萊茵河交匯之處,歷史上是德意志一處主教轄區,主教在城市享有制定關稅,制定城市建設規劃等權利,也能夠影響整個城市的貿易。到15世紀末期,美因茨主要有三股勢力,分別是代表資產階級的公會、封建勢力的貴族以及教會。公會通過議會選舉,擁有合法的城市管理權,努力想擺脫貴族和教會剝削,比如拒絕向貴族支付不合理債務,要求貴族交稅。而主教通常與貴族勾結在一起,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封鎖城市,讓城市中的教會停擺幾個禮拜甚至長達數月,以逼迫公會退讓。神父不辦彌撒,也不聽人懺悔,無人為新生兒施洗禮,也無人為死者主持臨終聖禮……而且,到後期,教會為了斂財,大肆發行贖罪券,聲稱「當投入錢箱里的銀幣發出響聲的時候,煉獄中的靈魂便升入天堂。」

美因茨是德國歷史上重要的宗教城市之一,也就是在這座城市,古騰堡發明了西方印刷術,並第一次使用印刷術印刷聖經,被稱為42行聖經,

這些舉動越來越招致人們的反感,甚至於教室內部也多有反對之聲。終於德意志神父馬丁路德從神學上開始了對羅馬教廷的反思和改革。1517年10月31日他在維滕堡教堂的大門上貼出了他的95條論綱。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說,普通信徒可以不通過教會的中介,僅僅依靠信仰,就獲得赦免和拯救。這一點完全動搖了羅馬教廷建立在「磐石」之上的權柄。所以羅馬教廷嚴令馬丁路德收回自己的言論,然而遭到拒絕後,教廷對馬丁路德做出了絕罰。然而馬丁路德以及之後的一批神學家,繼續他們的改革工作,最終形成了新的基督宗教,被人們稱之為「新教」,而新教在傳入中國的時候被翻譯為了基督教,以區別於老的「天主教」。於是在經歷亟待神學家的努力和改良,以及世俗君王的推波助瀾,在整個歐洲掀起數場內戰(著名的30年戰爭)之後,基督教完成了第二次大分裂。

像這種裝飾繁複奢華的,通常就是天主教堂無疑。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不同人格水平下的防禦機制(9)分裂
北洋軍閥分裂後派系混亂,並不像歷史書上描述的派系分明?
烏克蘭將要分裂了?
【101期-分裂主義】我國分裂主義理論研究的現狀及其發展(上)
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氯氮平不應成為「最後的選擇」

TAG:基督教 | 基督 | 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