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研究新理念 - 基礎教育教材網-北師大版
英語教學研究新理念 |
2005-09-28 10:00:29 |
程曉棠 |
|
回顧20世紀英語教學的發展過程,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學專家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英語教學的規律:(1)努力對語言進行清晰、科學和系統的歸納、總結和描述,以解決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2)尋求最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培養素質好的語言教師;(3)關注學習者,探索學習理論、策略和規律。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合理使用教材同樣需要認真考慮對這三個因素的認識和新的理念。 語言教學研究的第一個方面就是語言知識的呈現,主要是探討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過去不少人認為:英語教學應該主要教語言規則和語言知識。這種觀念基於一種認識,即學外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認為外語是高智商、高智能的學習活動,因此外語課程到了高中或大學才開設,很少開在初中小學。給這些學生上課可以重點講語法和語言的知識,認為他們能舉一反三,講清楚語法,他們就會去大量閱讀,然後掌握語言。他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能用英語閱讀。現在英語學習發生了變化,語言學習者的年齡在降低,中小學開始開設英語課程。英語學習不單純是為了閱讀,需要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譯的技能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國家英語課程標準關於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教學研究的第二個方面是教學理論的探討,主要研究教學方法和技巧。縱觀20世紀英語教學法的演變和發展,教學方法的探討是主流,從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到聽說法,從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到認知法,從全身反映法、暗示法到任務型教學法,先是流派紛呈,後是多元並存,可以稱之為「方法的時代」。人們頻繁地實驗和尋找最好的教學方法是基於一種認識,即只要把語言描述好了,再找到一種最好的教學方法,一般人都能學好一門外語。但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這麼多方法,那一種更好呢?我國著名英語專家王佐良教授在80年代的一次座談會上曾經生動地指出,「Some methods are useful to some people sometimes in some places; no method is useful to all people all times in all places.」這就是說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說我們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時,就所有的階段都用這一種方法;或我們用交際語言教學法時,就所有的班級都要用。要針對學生來選擇。回顧這些教學法可以發現,所有這些教學法,大體上反映了兩種主要的語言觀:一、心智主義的語言觀,強調心智主義,語言的學習要通過大腦搞明白,要去認知;二、經驗主義的語言觀,強調外界環境的影響,語言學習要通過習慣模仿。對這個問題新的認識和理念是:從這些教學法中選取一個合理的中間位置,取各種方法的精華,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教學任務,創造性地確定自己的教學法。 語言教學研究的第三個方面是語言學習,也是現在關注的重點。過去外語教學界對如何教學、教什麼、學什麼關注研究得比較多,但對學生如何學習則關注研究得不太多。這裡,我們討論合理使用教材,一定要考慮語言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即使用最好的教法,有最好的教師和最好的教材,但如果學生不投入,如果他們坐在座位上空想,學習永遠也不會發生,因此一定要有學生的積极參与。回顧一下以往的英語教學,同樣的教法,同樣的教材,總是有同學學習得好,有同學學習得不好,這當然不能簡單地解釋或歸於某一個原因。現在對學習者學習差異的研究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學生、教師等各方面的注意。現在對學生的研究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研究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所帶來的區別,比如智商、學習語言的天賦、邏輯判斷能力;二是研究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生的情感、態度、動機、願望、興趣都可能對學習有一定的影響;三是研究社會文化因素,國家對外語政策的制定、學校外語教學的環境、甚至包括老師對學生教學的方式、態度,都會影響學生(特別是小學生)的外語學習。除此以外,還有人研究學習者的年齡、性格與學習英語的相互關係。總之,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因素、學習策略的關注和研究加深了對英語學習者在學習中重要性的認識。這也是我們在教材使用中應該注意的,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因素、學生的現有水平。英國英語教學專家Harmer教授提出的ESA教學三要素則體現了最新語言學習研究的成果。ESA是一體的。「E」(Engaging) 指的是設法讓學生們參與進來,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學習才能開始。「S」(Study) 指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教學,學生參與了,教學就可以進行了。後面的「A」(Activate) 是指激活。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在練習時能把學過的語言知識激活;二是指在語言運用時能把語言知識拿出來,然後進行適當的運用。這三個因素可以有不同的順序,可以首先讓學生參與,然後讓他們學習,最後進行複習;還可以先讓學生參與,再進行練習,然後達到學習目的。可以是ESA,也可以是EAS。總之,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和學習情況。 ――節選自《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指導 小學英語》 |
推薦閱讀:
※為你教育孩子支幾招
※為什麼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如何看待上課舉手發言?
※實拍真實的日本教育 差距實在太大了
※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是否存在普遍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