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首義廣場黃興拜將台

見習記者鄭汝可

檔案

首義廣場「黃興拜將台」

創作者:未知創作時間:1955年落成時間:1955年

武昌閱馬場首義廣場上,有一座寶劍形狀的紀念碑,與「民國之門」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先生銅像、「彭劉楊」三烈士雕像一起,同位於廣場中軸線上。這座紀念碑實際名為「黃興拜將台」,老一輩的武漢人,習慣稱之為「方尖碑」。

黃興拜將台因何而來,幾十年間又經歷過什麼?近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副研究員葉先培接受本報採訪,講述了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緣起:

黃興主持「陽夏之戰」

黎元洪效漢高祖拜將

「建造黃興拜將台,不得不提『陽夏之戰』。」葉先培講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清王朝調動大軍,南下武漢,向漢口附近集結。為阻擊前來鎮壓的清軍,革命軍10月18日起出戰漢口。

10月底,戰役形勢對革命軍已非常不利,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請同盟會領導人之一黃興由滬來鄂,主持軍事。

11月3日,黃興來漢。黎元洪仿效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儀式,用木板搭建拜將台,舉行拜將儀式,向黃興授戰時總司令印、旗和劍。

「士兵們騎著馬,圍著廣場轉,揮舞著大旗,上書『黃興到』。」葉先培根據史料回憶,當年黃興慷慨陳辭,軍民革命熱情為之高漲。

因敵我力量懸殊,11月27日,漢陽失陷,前後共苦戰41天,史稱「陽夏之戰」。

「黃興領導的陽夏保衛戰,極大牽制了清軍反撲革命軍的主力,為各省獨立、脫離清廷統治贏得了寶貴時間。」葉先培說,在革命軍與清軍奮戰的這一個多月時間裡,湖南、陝西、江西、四川等省先後獨立,關內18省只剩4省效忠清廷。

經歷:

歷經4次重建

1955年確定現有風格

「最初的拜將台,只是臨時搭建。」葉先培介紹,如今屹立在首義廣場的拜將台,已歷經4次重建。

1928年,有關部門正式建亭立碑,在舊址上修八角形木亭,豎石碑,以作永久紀念。「整個碑體是西式的」,葉先培猜測,辛亥將領們大多有留洋經歷,石碑的建造,大概仿照了華盛頓紀念碑一類的建築。

新中國成立前夕,亭毀碑損。1948年,武漢辛亥革命同志會人士對碑體進行了修復。

1955年,在當時政協的提議下,武昌區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一高大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並復原其上所有鐫刻。碑座高2.7米,麻石構築,呈八角形,四周環有鐵鏈。修復之後,實際建築的主體部分不再像「台」,而更像「碑」。但考慮到歷史原因,「黃興拜將台」的叫法沿用下來;碑正面也刻上「拜將台」三個大字,其下為「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兩行小字,背面為「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立」款識等。1956年11月,拜將台被列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首義廣場改造。武漢市政府修繕原來的紅色水磨石紀念碑,將底座改為石台,並搬遷到廣場中軸線上。

現狀:

設計者難尋

拜將台快被淡忘

記者詢問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發現拜將台幾次重建的設計者並未留下姓名。試圖聯繫參與首義廣場改造的湖北美術館學院相關人士,也沒有得到線索。

如今,首義廣場幾經改擴建,已成為辛亥首義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和市民休閑勝地。但市民和遊客,很少在拜將台前駐足。

葉先培告訴記者,2007年搬遷之前,拜將台靠近閱馬場小學門口,學生們進進出出都能看到。辛亥紀念日,老師們都會帶著學生獻花圈,講黃興鬧革命的故事。上世紀80—90年代,紅樓里還曾陳列黃興專館。現在,拜將台所在的首義廣場一側,主要是綠化廣場,「周圍的樹都比拜將台高」,拜將台不再是人們視線中心。

「一些『老武漢』,從小就與這些歷史遺迹為鄰,內心有一種崇敬感」,葉先培說,80年代武漢的老明信片中,常出現拜將台的照片,但現在,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很少了。

還有哪些承載了武漢人記憶的文化標誌,歡迎讀者提供線索。(互動方式:18071709671,631499954@qq.com)


推薦閱讀:

袁世凱贊蔡鍔:精悍遠在黃興之上 宋教仁亦難匹
張耀傑:「二次革命」後的黃興
民國人物傳:黃興
靈堂:黃興的靈堂

TAG:黃興 | 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