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搜狗百科

緣起性空即性空緣起 研究一門學說,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徵,或者是基本觀點和核心思想,其它問題則可觸類旁通。佛法的基本觀點和核心是什麼呢?我認為是緣起論。

依佛學的觀點,觀察一切事物的生滅,都決定於因緣,離開因緣,別無宇宙萬有。宇宙間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個人生理和心理現象的生滅,都是待緣而生、待緣而滅的。因緣生滅是構成一切法生滅的基本元素,是佛學觀察一切問題的重要原則和立足點。

區別佛與眾生的標準,就看他是否能懂得和掌握以緣生緣滅的原則來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如果能達到這點,就是佛,反之,就是眾生。嘉祥大師說:「迷因緣,則一切皆迷;悟因緣,則一切皆悟。」佛自稱:「我坐道場,但通達十二因緣法」(見《大寶積經·富樓那會》)。佛又說:「非我作十二因緣,亦非餘人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而有老死,是法常住。」(見《大智度論》卷二)《大寶積經》講的「通達」二字,就是覺悟的同義語。梵語佛陀,漢譯為覺者,就是認識、理解、悟證真理的人。佛成道的內容,即是他對十二因緣法,有徹底地正確地認識、理解和實證。由此可見,悟徹了因緣法,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認識自己的未來,直至轉識成智,超凡入聖,成無上覺。《大智度論》講的十二因緣,不是任何人隨意臆造的,而是客觀的規律。如「生緣老死」,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法則,不是佛和什麼神靈所能創造出來的。佛只能認識它,理解它,為人們指出什麼是正確的人生道路,什麼是錯誤的人生道路。如何改正錯誤,堅持真理。

錯誤的人生道路,就是順著十二因緣的流轉,出生入死,迷誤不覺,十二因緣的順序是:由於過去的「無明」(不覺,是佛的對立面),具發業的功能,引生有漏善惡諸業,謂之「無明」緣「行」。此二支,由過去世起惑造業,是招感現 在世果報的因。由過 去之業,引起現 在托胎之識,謂之「行」緣「識」。識托胎後,粗具身心之相,謂之「識」緣「名色」(名指受、想、行、識四蘊,色即色蘊,六根未具之前的身心發育階段)。由 「名色」而漸成六根,謂之「名色」緣「六入」。出胎後根塵接觸,謂之「六入」緣「觸」。由觸生受,有苦、樂、舍三受,謂之「觸」緣「受」。「識」至「受」 五支,由過去「無明」與「行」,招引現世之果。由「受」而生愛欲貪著,滋潤業力增長,謂之「受」緣「愛」。由愛欲而追求取著,謂之「愛」緣「取」。由愛、取之惑,招致後有之業因,謂之「取」緣「有」。愛、取、有三支,在現世起惑造業,是感招未來之果的原因。既有未來之因,必感轉生之果,謂之「有」緣 「生」,生為無常所吞蝕,必有變壞,謂之「生」緣「老死」。生、老死二支,由現在愛、取、有起惑造業,所招未來的果。這十二支,象一串鏈條,互相依待,互生作用。其因果規律,用公式表示出來,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可以說是「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是此的緣,此依彼而起。無明是煩惱的根本,即過去的煩惱障,行是過去的業障,識至受是現 在的報障,有是現 在的業障,生、老死是未來的報障,這是由現 在到未來的另一個循環。眾生的生命之流,即是由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受報,由受報而再起惑、再造業、再受報,如是因果循環,善惡苦樂,升沉起伏,由無始來,從劫至劫,無有窮盡。

正確的人生道路,是認識到錯誤的根本是無明和愛、取。由於迷惑、無知、不覺悟的無明,使人們對事物產生愛欲和貪著。殺、盜、淫、妄橫起,貪、嗔、痴、愛叢生。因此,正確的人生,就得凈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凈化周圍環境,凈化整個世界。凈化的下手處,在接觸客觀事物時,要受而不起愛欲貪著之情,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眾生的福利事業,排除私心雜念,破除我法二執。斷滅無明和愛、取,則十二有支,一支斷除,支支全斷。這個緣滅理論的公式,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一解脫,則一切解脫的道理。通常所說的心解脫和慧解脫,即指擺脫無明和愛、取的纏縛。斷除了無明,即具有一切種智,不被一切塵境所迷惑;斷除了愛、取,即能制伏一切煩惱和業力。這裡說的斷除惑業後的境界,即四諦里的滅諦,滅的梵語叫涅槃。涅槃的境界,是指滅除一切煩惱,而煩惱的根本是無明和愛。無明滅,愛滅,則一切煩惱滅。達到這種境地,就是聖果,即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所悟證的主要內容。這樣的人雖然他的自然人生現象還存在,但已起了質的變化。表面上看他和常人一樣熱愛生活,努力工作。但其不同於常人之處,以他能遠離一切顛倒妄想,處污泥而不染,得大解脫,得大自在。這種人的生死,不是一般人單純的生死,而是處於「無住涅槃」的境界。即《楞伽經》卷三說的:「妄想識滅,名為涅槃」。佛學講的滅(涅槃),不是對「有」和「生」的否定,而是轉換義,即轉煩惱為菩提,轉死生為涅梁,轉因緣生滅的有為法為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因此,要獲得正確的人生道路,光是凈化自己的正報(身心)還不夠,還要凈化我們的依報(國土)。這樣才能達到自利利他,救人救世的目的。佛法以「蘊」、「處」、「界」三科來囊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三科講的是物質與精神兩大類,只是詳略各有所偏重。五蘊詳於精神略於物質,十二處則詳於物質略於精神,十八界精神與物質俱詳。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科對物質與精神的排列,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都是先物質而後精神。如五蘊把色蘊(物質)擺在第一位,十二處講的主要是物質,十八界是先根塵(物質)後心識 (精神)。佛學認識論的重要原則,是「心由境起」,「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但它在承認先物質後精神這一重要原則的同時,也承認由根塵(物質)接觸而生起的心識(精神)的巨大能動性。發展到彌勒、無著時期,形成了「攝境從心,一切唯識」的唯識學派。

有人抓住根塵生識的原則,主張佛法是唯物的;也有人抓住被擴大了的精神能動性,主張佛法是唯心的。其實這兩種人都是各執一端,不見其餘,犯了以部分代替整體的錯誤。佛法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它是緣起主義。如謂不然,請看:佛成正覺,覺的是緣起法,佛一生說法,說的是緣起法,佛教與其他六派哲學的區別,也是在緣起法。

緣起是說明一切事物具有相依相緣而又本性空寂的二重性。

依緣生緣滅,觀察世間一切法的生滅現象界。一切法的存在形式離不開和合與相續的二個范畸。(一)和合:是指一切法的存在,仗因緣和合而生。龍樹在《十二門論》里說:「外因緣者,如泥團、磚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間、人工等和合,故有芽生。」以此類推,可知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離開因緣,無一法可得。(二)相續:一切法都是由因果相續而生,像流水,如燈焰,剎那生滅,無有間斷。物理上有成、住、壞、空;心理上有生、住、異、滅;生理上有生、老、病、死。一切皆流,一切皆變,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原理,不論長經八萬大劫,還是短在剎那生滅,都逃不出生滅、成壞這一緣生緣滅的規律。

依緣起無性,看到超經驗的出世間不生不滅的實相界。一切法既是依緣而生,當體即空,以其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故。嘉祥大師在《中論疏》里說:「如五陰和合,故有眾生。如眾生有自體,則不應假五陰而成。既假五陰,則無自體。無自體故,眾生即空。」這是因緣生法無自性空義。龍樹根據《涅槃經》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乃至不因不果的一段話,在《十二門論》里提出「十二因緣法,實自無生」,闡明一切法緣合則生,緣合即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即緣起而知空,得出一切法皆空的結論。進一步申述因緣生法,從無始來,本身不生,今亦不滅。說有生滅因緣皆是方便假說。從性空上觀察一切法,不生不滅,當體即空。由此可見,緣起與空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一方面空是一切法的自性。如《般若經》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之自性。」因此說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和究竟實相;另一方面,由無自性的空,一切法才能依緣起而宛然現起,青山永在,綠水長流。

緣起性空學說,是佛法的心髓,三藏的要旨。明乎此,觀一切法如水中月,月性本空,而月像可得。如是則能居塵不染塵,入世而出世,無掛無礙,無拘無束,人間天上,作得主人翁。一些人錯誤地認為,要想求解脫,唯有隱居深山,脫離人世,達到形同槁木,心如死灰,這種否定人生的態度,絕非如來的本意。如來的本懷,是在肯定人生價值的基礎上,指出人生有許多不合理的東西,從而要我們凈化人生,轉變人生。在緣起性空的理論基礎上,投身世間,立足社會,利樂有情,積累功德,莊嚴福慧,這才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緣起論是佛法認識人生,認識世界,凈化人生,凈化世界的金剛王寶劍,是超凡入聖,直成正覺的康庄大道,是打開三藏十二部秘奧的金鑰匙。有志於佛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要牢牢抓住這個核心,切勿掉以輕心。


推薦閱讀:

想要結交學佛同修應該怎麼做?如何把握分寸?
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包含的佛法意義
20歲學佛,父母親人反對。請解我煩惱?
龍樹中論思想概述
念佛、放生種善根的速度一樣嗎?

TAG:佛法 | 百科 | 搜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