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與茶的發展 一【圖】
寺廟大都建築於名山之上。因此,自古有「天下名山寺古多」的說法:而寺廟又廟廟種茶,於是「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也一直是茶人們所認定的觀念。因為,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茶葉、提高茶葉的品質,廟裡的寺僧除了必須的修行功課之外,仍然要從事生產勞動,負責種茶、制茶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中研究、探討了種種茶葉製作、栽培等的技術,而在品飲茶葉之餘,往往以詩文、寫作來歌頌飲茶生活,當饋贈親友以茶又免不了要應答、酬謝或說明所饋送的茶葉是什麼樣的茶,並且在品飲茶葉的過程中,將如何泡好茶,喝好茶的心得抒發出來,一首首,一篇篇詠茶、評茶、飲茶的優美文學詩歌就成為不朽的作品留傳於後世。 《全唐詩》中載有: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後檐茶數欉,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欉摘鷹嘴。欺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詩僧齊已《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槍旗冉冉綠欉園,穀雨初晴叫杜鵑。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鄭巢《送琇上人》:「古殿焚香處,清贏坐石棱。茶煙開瓦雪,鶴跡上潭水。」劉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僧真生我靜,水淡發茶香。坐象東樓望,鐘聲振夕陽。」曹松《宿溪僧院》:「少年雲溪里,禪心夜更閑;煎茶留靜者,靠月坐蒼山」。牟融《游報本寺》:「茶煙裊裊籠禪榻,竹影蕭蕭掃徑苔」。李嘉佑《同皇甫御題薦福寺—公房》:「啜若翻真偈,燃燈繼夕陽。」武元衡《資聖寺賁法師晚春茶會》:「禪庭一雨後,蓮界萬花中。時節流芳暮,人天此會同」。李中《贈上都先業大師》:「有時來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黃滔的詩句「系馬松間不忍歸,數巡香茗一枰棋。」
由此可見,唐代寺廟的飲茶風氣的興盛狀況,飲茶時間,從初春到寒冬,從早晨到傍晚,從日落到深夜,可說是「窮日繼夜」。從飲茶的活動來看,誦經、坐禪、飯店、納涼、休息、吟詩、下棋等,都離不開茶。也可從中看出唐朝寺廟的寺前、寺後、庭中、牆外,都種了茶,並且是自種、自製、自飲的。而中國北方的趙州高僧從稔禪師,曾留下「吃茶去」的偈語,更使得茶在寺廟僧團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了。中國在唐朝的時代,飲茶的盛況己經普及全國。也正因為如此,自從唐代以後,無數的名僧為我們的史籍留下了不可勝數的茶史資料。
推薦閱讀:
※感想談5——細胞形態學的地位和發展的路
※莫為一時之利貽誤發展大計(人民時評)
※發展學前教育質量和機會同等重要
※創新發展不能缺少科學精神的底色丨科學精神論場
※智力發展離不開父親-中國母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