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億人如何養老
鄺 野繪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預測,2014年,全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億,每7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每5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
「勞我以少壯,息我以衰老」。讓老人安然養老,是政府應盡的責任。然而,在現有國情下,如何滿足這個龐大群體的醫療、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緊迫的重大社會問題。
從今天起,本版將連續推出「13億人如何養老」系列報道,籲請全社會一起關注中國的養老問題。
——編者
一邊是養老機構的入住率不高,一邊是許多老人找不到地方養老
家住北京西城區的趙奶奶今年87歲,最近想找一家養老院住。她的要求不高:院址離家不遠,便於回家取東西;住所最好是平房,便於出來曬太陽;飯菜可口些,最好能自選。
「這些條件不是不高,而是很高。」老人的兒女們奔波數日後發現,「家門口的養老院」普遍規模小、條件差,且一床難求,而居住環境好的養老院都地處近郊或遠郊區縣。
「一方面許多老人找不到地方養老,一方面養老機構的入住率並不理想。」北京市民政局福利處調研員魏小彪介紹,京、滬等大城市的養老床位,40%分布在城區,60%在郊縣,城區供不應求,郊縣四成空置。
「從硬體環境上講,城區養老院不及郊區。」魏小彪說,城區公立的社會福利院、敬老院與私立的養老院都有,規模從幾十張到幾百張床位不等,居住條件、生活質量大多較差,公立養老院因有政府補貼,價格不高,人滿為患。高檔的養老院通常選址在風景美、空氣好的郊區,但入住率低。
時下,一股建造高檔養老機構的風潮悄然興起,這些養老院或依山傍水,或有溫室園林,裝修設計堪比高星級酒店,入住率卻不足60%,多數維持運行,有的收不抵支,靠政府補貼。
浙江省民政廳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蕭山、紹興、餘姚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新建的公辦敬老院,每張床位造價達5萬—9萬元,有的地方甚至高達17萬元,政府每年給每張床位的補貼就要二三萬元。北京市老年社區(匯晨老年公寓)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的一項惠民工程,低密度、花園式的環境,房間空置四成多。天津國際老齡村,收費每月1500—3000元,開業2年多,只入住6位老人。天津泰達國際養老院,每月收費2300元,開業幾年後,入住率才由兩成提高到五成。老人更看重情感贍養和疾病護理,而養老機構沒有真正抓住老年人需求「事實上,我國養老機構的床位缺口很大。」中國社科院老齡科研所特約研究員伊密說。據民政部統計,目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達1.69億,養老床位250萬張,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說,中國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擁有養老床位,而發達國家是70人。
「如今的養老機構建設,沒有真正抓住老年人需求。」伊密認為,養老院床位空置,原因有四:
一是布局與需求脫節。中國老人的根本需求不是嚮往賓館的星級服務,而是享受兒孫繞膝,有老夥伴、老鄰居聊天的快樂,多數老人入住養老院是迫於健康問題。「家門口的養老院」方便兒女探望和親友往來,因此備受青睞。以前老齡化問題不突出時,城區養老院建得少,條件較簡陋。現在受土地限制,新建的養老院多在風景宜人的郊區,但是城區老人不願意去一個與親情、天倫之樂相距遙遠的環境里「隱居」。北京60%的老年人居住在城區,但60%的養老床位分布在郊區,這種偏差導致郊區養老床位大量閑置。
二是目標人群定位過窄,過分追求硬體的豪華化。許多高檔養老院的投資方不熟悉養老專業,目標人群定位於那些高收入、比較健康、養老觀念前衛、子女開明的老年群體。實際上,這部分人群並不多,大家都想分這塊蛋糕,難免出現床位落空的現象。目前國人的養老需求尚處於較低層次,對於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來說,身體健康和精神充實是最重要的,豪華的硬體設施只是擺設,浪費投資。
三是收費標準和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眼下,養老機構規模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價格普遍較高,健康老人每月收費1500元左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收費2000—3000元,超出多數城市老人1000—1500元的退休收入。服務更是所有養老院的「軟肋」。因為收入低、壓力大、工作臟、社會地位低,稍有條件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護理老人的行當。能夠承受這種工作的人素質偏低,大多護理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
四是老人感到不自由。養老院里的集體生活減少了老人的獨立性,比如作息時間相對固定,房間布置都是一個模式,老人缺乏隱私空間。
「高檔養老院真正做得好的很少。」伊密說,國內的老年公寓貴在硬體,走廊扶手全是不鏽鋼材料,老年人手干,扶著打滑,冬天還感覺冰冷。健身房裡,運動員用的貴重專業健身器材,老人無力消受。類似的東西,既浪費資源又不實用。而國外養老院更看重軟體,例如,走廊扶手都是塑料材質,形狀扁平,帶有凹槽,老人握得結實,桌椅也是塑料的,許多老人房間有自己養的花,牆上掛著家人合影,環境簡樸、整潔、溫馨。相比之下,國內養老院更該修鍊「內功」。政府的首要責任是「兜底」,補貼養老的錢應優先用於中低收入人群
北京市老齡辦曾做過一個大規模抽樣調查,其中問到選擇什麼方式養老時,老年人的回答是,第一不給子女添負擔,第二給子女減輕負擔,6%的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時去住養老院。
「根據20多年工作經驗,我認為真正能夠下決心並住到養老院的老人,可能只有1%。」 伊密坦言,不少人認為社會化養老就是去養老院。到那兒後,老人們可以丟掉家務煩勞,一起吃,一塊玩,活似一座樂園。事實上,在篤信「養兒防老」的傳統文化環境下,沒有人願意住進度假村式的養老機構——那裡「沒有家的感覺」。
「一些發達國家學者來華交流時,不斷提示我們制定養老政策時,一定要充分考慮中國老年人的特點和國情,少走西方國家起初大建養老院而今又回歸家庭、回歸社區的彎路。」伊密強調,完善社區服務,興建托老所、日間照料中心等為老服務設施,使老年人不離開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照顧,當是中國社會化養老的主要方向和出路。目前,北京市規定,居住人口在1萬人以上的新建小區要建托老所。
「對於需要長期醫療幫助、想進養老院的失能老人,政府應制定嚴格的評估標準,只有經濟困難家庭的老人才能入住公辦養老機構。」伊密指出,政府的首要責任是「兜底」,補貼養老的錢應該優先用於中低收入人群,而且補貼應該分級。但現在情況是,一些有錢、有關係的人更易住進公辦養老院,造成社會二次分配的不公。
伊密主張,公辦養老院要把錢用在刀刃上,不接收健康老人,只收住經濟困難的失能老人。公益性養老機構應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輔以社會資助和民間資本投入,實行低價有償服務;營利性養老機構就走市場化路子,政府出台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動員社會力量投資養老機構,為高端老年群體提供服務。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閆青春說,養老雖然是一種社會福利性事業,但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包辦。對於民間資本舉辦養老機構,政府應給予更多鼓勵和扶持,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
推薦閱讀:
※爸媽離婚後,爸不管我,姑姑把我撫養成人的,可姑卻讓我孝順爸爸
※結伴養老雖同居但未登記領證 出現糾紛不按夫妻關係處理
※養老機器人的人機物理交互二三事
※養老如何創意增值?日本這家養老院服務細節經驗十分值得借鑒!
TAG: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