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很好懂之中醫生理學(四)

中醫很好懂之中醫生理學(四) 2015-10-24 22:09閱讀: 第八節 經 絡本節中我們來說一說人體中的經絡系統。人體中的經絡確實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人們發現經絡的存在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經絡具體是個什麼東西,則誰也不知道。拿臟腑來說,雖然臟腑的功能是虛擬的,但是人體內確實有臟腑的實體存在。經絡這個東西,在現實中,比如說在針灸臨床中、在氣功活動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卻找不到它的實體。現代的醫學界,甚至動用了最新、最尖端的科技設備,卻依然找不到經絡的實體。(近幾年有報導稱:我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找到了經絡存在的證據。)經絡的實體雖然找不到,但這並不仿礙人們去認識它,並利用它的功能去治病。經絡學是中醫學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了解中醫學,就必須了解經絡學的內容。在中醫學中,每一臟腑都配屬有一條經脈系統,稱為經絡。經絡的功用是臟腑聯繫外界的通道,本臟腑和它臟腑的聯繫以及臟腑和四肢筋骨五官九竅的聯繫都是通過經絡來進行的。經絡還是人體中營養物質營氣的輸送管道;經絡是臟腑之氣流通交換的通道,生病時,經絡也會成為邪氣侵入的通道;在針灸治療時,經絡還是治療信息的輸送管道……。概括起來,經絡有三個功能:一為信息聯繫功能,二為輸送功能,三為通道功能。人體中十二臟腑,每個臟腑都配屬一條經脈,稱為十二正經。除了十二臟腑所屬的十二經脈以外,還有奇經八脈。此奇乃是奇偶之奇,孤單、孤零零的意思,因為這八脈是沒臟腑配對的,故稱為奇經。(亦有人認為:奇者、異也。因為該八脈的行為異於十二經脈,故稱為奇經。)奇經八脈的名稱為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八脈的作用是聯絡十二經脈,是十二經脈重要的補充,能協助十二經脈調節全身氣血精微。十二經脈氣血充實後會滿溢於奇經八脈中,十二經脈氣血不足則由奇經八脈迴流。所以臨床上有八脈虧損的病名,沒有十二經脈虧損的病名。每條十二經脈還有一支聯絡表裡對應臟腑的分支,叫做經別。意思是別出的經脈,經別的功用是加強表裡臟腑之間的聯繫,加強十二經脈與頭面部的聯繫,加強體表和體內、四肢和軀幹的聯繫。經絡系統還有多個層次的分支。經脈的下一個層次叫絡脈,絡有聯絡的意思,是次一級的聯絡各經脈之間的通道。如果把經脈比作大馬路,那絡脈就是小馬路。功能是一樣的,主次有別而已。經脈和絡脈組成了經脈系統的主要內容,我們把經脈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系統稱為經絡就是這個意思。絡脈分十五別絡、浮絡、孫絡三部分。十五別絡是比較大的絡脈,十二經脈各有一支,督脈、任脈各一支,脾經另有一支大絡,總稱為十五別絡。浮絡,是指浮於體表的絡脈,數量很多。孫絡是浮絡的下一級分支,數量更多,更細小。比起經絡的馬路來,只能算是田園小道。經絡還有兩個附屬部分:聯繫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部分,稱為十二經筋。聯繫和調控皮膚的部分,稱為十二皮部。這兩個是附屬部分,連路都稱不上,只能算是居民片區。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經脈名稱的含義、經脈的位置和走向。首先來說明一下:經絡學的內涵非常豐富,而且其專業性很強,非針灸專業的中醫師一般亦只是了解其大概。本書只是一本科普讀物,所以只敘說其大概中的大概,具體的循行線路只簡單地說一說。先來說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名稱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內容是區分經脈屬手經或是足經,即確定該經脈是循行於手部或是循行於足部。第二部分內容是確定經脈循行的位置,手足各有六個位置,用三陰三陽來命名。手足外側屬於陽,最前面的位置叫陽明,當中的位置叫少陽,後面的位置叫太陽。手足內側屬於陰,最前面的位置叫太陰,當中的位置叫厥陰,後面的位置叫少陰。第三部分內容是說明經脈的臟腑從屬關係。比如手太陰肺經,看到這個名稱,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一條循行於手內側前面的經脈,屬於肺臟,聯絡於大腸。在這裡我們還要理解一下屬和絡的含義,屬是從屬,經脈由某臟腑發出稱之為屬某臟腑;絡是連絡,經脈連絡相表裡的臟腑稱之為絡。一般都認為,經氣從肺經開始循行。這麼認為可能是因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肺主氣,朝百脈,所以經氣的運行就讓肺臟起個頭。第二個原因是飲食物經脾消化吸收後,先由脾轉運至肺,然後從肺輸送至百脈,肺經就成了十二經脈之首。經氣從肺臟發出,下絡大腸,再上行從腋下橫出,循手臂內側前面下行至食指端。經氣轉入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循手臂前外側上行,入胸絡肺,下行屬大腸。另有一分支,上頸至頭面止於鼻兩旁。經氣轉入胃經,足陽明胃經從頭面開始,循頸下行,再循身體前外側下行,有一分支入體內,屬胃絡脾,再出體表,與前一分支匯合,循大小腿前外側下行至足趾。經氣轉入脾經,足太陰脾經,循小腿、大腿前內側上行入腹,屬脾絡胃,有一分支從胃上入心中。經氣轉入心經,手少陰心經,從心開始,下絡小腸,另一支過肺穿腋,從手臂內後側向下循行至小指。經氣轉入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循手臂外後側上行,繞行肩胛,向前至鎖骨窩處,入體內絡心,下行屬小腸,其分支從鎖骨窩上頸至頭面。經氣轉入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面開始,上行至頭頂,從頭後方下項,在項部分成平行兩支,沿背、臀、大腿後部下行,在膕窩部匯合,再循小腿後方穿過足跟,從足掌外側,至小趾端,另在腰部有一分支入體內,屬膀胱絡於腎。經氣從小趾端轉入腎經,足少陰腎經從足底心開始,循足掌內側向後,繞到內踝後面,循小腿、大腹內側後面上行入腹,屬腎絡膀胱,再上行至胸部。經氣轉入心胞經,手厥陰心胞經,起於胸中,屬心胞,下行連絡上、中、下三焦,另一支從胸中穿腋下,循手臂內側中央下行,穿過掌心直達指端。經氣轉入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從指端開始,循手外側中央上行,到肩部經過鎖骨窩部下入胸中聯絡心胞,再向下連屬上、中、下三焦,另一支從鎖骨窩部循頸至頭面。經氣轉入膽經,足少陽膽經起於眼外角,在頭臉側面繞行至耳後下項,循頸側面下缺盆,入胸中絡肝、屬膽,下行至陰毛部位,再橫行至股關節,另一分支,從缺盆循體表側面下行至股關節,與前一分支會合,然後循大小腿側面的中央下行,過外踝前,循足掌外側至四趾端。經氣轉入肝經,足厥陰肝經起於大趾端,循足背的內側,小腿、大腿的內側中央上行至陰部,繞陰器向上,至肝臟屬肝絡膽,另有分支上膈入肺,經氣轉入肺經。再從肺經開始進行循環運轉。還有一點要提醒一下:十二經脈身體兩側各有一支,所以實際上是二十四支經脈。經氣在經脈中的運行,就這樣一經轉一經,環周不休,循環不已,再通過奇經八脈、十五大絡、浮絡、孫絡、經筋、皮部等的共同作用,將精、氣、血、津、液,以及其它各種營養物質輸送至全身每一個角落。十二經脈的走向,初看似乎混亂,其實很有規律。前人對其運行規律,總結成四句口訣: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還有一個更好的記憶方法:取站立位,兩手舉過頭頂,兩手心相對,就有:所有屬腑屬陽的經脈都會循人體背側和四肢外側向下走,所有屬臟屬陰的經脈都會循四肢的內側和人體的腹測向上走。還有,陽經和陽經的交會都在頭面,陰經和陰經的交會都在胸腹,陰經轉入陽經都在手指端,陽經轉入陰經都在足趾端。十二經脈的循行基本上是在體表和四肢,體內的循行大多為屬臟絡腑或屬腑絡臟而設,在體內的其它分支是比較少的。十二經脈在體內循行的不足,則交由十二經別來進行彌補。前面說過:經別是別行的正經,是十二經脈的分支。十二經別的起點都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運行的方向都是向著軀幹,起著外部天地之氣和身體內部的構通作用。經別進入體內後又重新進行屬與絡的工作,即屬腑的經別入屬本腑又入絡與本腑相表裡的內臟;而屬髒的經別則入屬本臟又入絡與本臟相表裡的外腑。而且,表裡臟腑的兩條經別在體內都是相併而行,最後陰經經別併入陽經經別,一起注入體表的陽經。這樣的循行方式加強了表裡關係的臟腑之間的內在聯繫。我們已經知道:十二經脈中陽經與陽經的交會都在頭面,而陰經經別併入陽經經別後,一起上走頭面,注入頭面部的本經。這樣就加強了十二經脈與頭面部的聯繫。另外,足三陽和足三陰的經別進入體內後還都上胸和心臟發生了聯繫,這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這句話找到了依據。十二經脈雖然循行於體表,但全身左右體表就這麼二十四條經脈在循行,其沒有覆蓋到的面積是非常之大。這些沒有覆蓋到的面積則交由絡脈系統來負責。絡脈系統包括十五別絡以及由別絡分支出來的孫絡和更細小的分支浮絡,還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我們已經知道,十五別絡就是十二經脈各分出一支別絡,任脈、督脈各分出一支別絡,脾臟再分出一支別絡,總稱為十五別絡。十二經脈的別絡從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分出,分布於四肢及頭面部,表裡臟腑兩經的別絡還相互聯絡一下;任脈的別絡分布於腹部;督脈的別絡分布於背部,脾之大絡分布於身之側部。這十五別絡再分支出孫絡、浮絡、經筋、皮部,覆蓋到全身的體表。奇經八脈中,督脈起於下焦,在女子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向後沿脊柱後面上行,上頭頂下額,過鼻至上唇系帶處。有一分支直接從下焦(胞中)分出,上貫臍、貫心,循喉嚨,再向上環唇分行至兩目框下。有一分支從脊柱分出入絡腎。有一分支從項後入絡腦。督脈與全身屬陽的經脈都有聯繫,如與手三陽經會於大椎穴,與足三陽經會於百會穴、腦戶穴,與陽維脈會於風府穴,啞門穴。所以督脈能總督全身陽脈之氣,所以又稱其為「陽脈之海」。任脈亦起於下焦,在女子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向前沿腹部正中線和胸部正中線上行,循咽喉上行環唇,再向上分行至兩目框下。有一分支從下焦(胞中)分出,與沖脈並行脊里。任脈與全身屬陰的經脈都有聯繫,任脈在腹部,與足三陰經脈會於中極穴、關元穴,而足三陰經又上接於手三陰經,又與陰維脈會於廉泉穴和天突穴。所以任脈能總任全身陰經之氣,所以又稱其為「陰脈之海」。沖脈亦起於下焦,在女子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腎經相併,挾臍上行,散佈於胸中,再向上行,循喉環口,至目框下。有一分支,從氣街循大腿內測入膕窩,再沿脛骨內緣下行至足底。有一小分支從內踝後分出,斜入足背,至足大趾。有一分支,從下焦分出,向後與督脈相通,上行於脊柱內。沖脈的循行,上至於頭,下行於足,前佈於胸腹,後行於脊中,全身無處不達,所以與全身經脈都有聯繫,所以又稱其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至帶脈穴,環行於腰腹部一周。所有縱行的經脈都與帶脈關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都是單支的,陰蹻、陽蹻、陰維、陽維則左右各一支。陰蹻脈起於內踝下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由內踝後直上小腿大腿內側,經前陰,循胸腹進入缺盆,出行於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蹻脈會合。陽蹻脈起於外踝下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由外踝後循小腿大腿外側上行,經腹、胸部側面與肩部,由頸外測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蹻脈會合,再上行進入髮際,向下到達耳後,與足少陽膽經會合。陰維脈起於小腿內測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外踝下,與足少陽膽經並行,沿下肢外側向上,經軀幹部後外側,從腋後上肩,循頸部、耳後,前行到額部,分布於頭側及項後,與督脈會合。以上是經絡系統大致的情況。經絡系統的內容,是中醫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時還是辨證的關鍵所在,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在」。前人非常強調經絡的重要性,認為「學醫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所以想了解中醫,對經絡亦必須有所了解。中醫學中非常注意氣的升降出入運動,這可以從經絡系統中經氣的運行方向得到印證。如在四肢上,有的經脈中經氣向外流,而有的經脈中經氣向體內流,這樣的一出一入,人體與天地之間完成了氣機的交換,使人體能時時適應天地之氣的變化,保持健康的狀態。在人體軀幹上,經氣的流動有向上走的,亦有向下走的。如在身體背部和側面屬陽的經脈,其經氣大都向下走。而在腹部屬陰的經脈,其經氣大都向上走。這樣的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使身體內的氣機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所以《黃帝內經》中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一般情況下,經氣的走向都是陽經之氣向下行,陰經之氣向上行。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如奇經八脈中的沖脈屬陰,卻有一條分支是向下行至足背,又如督脈、陽蹻脈、陽維脈,都是屬陽經脈,脈氣卻是向上走的。這其中尤其是督脈,因其處於背部的正中央,且和任脈首尾相連,引起了修練氣功人士的關注。修練氣功者認為仙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經氣的行走方向,順者為人,逆者為仙。只要將經脈中的經氣練倒轉了,人也就變成了仙。背側部其它屬陽的經脈的經氣都向下走,唯獨在背部正中央的督脈其經氣卻向上走。這是現成的經氣倒行的經脈,正好加以利用。練過氣功的人都知道:入門第一步是修練小周天功法,所謂小周天便是督脈和任脈首尾相連成一園環,經氣循著任、督二脈陽上陰下環周運行,便是小周天功法。這是因為督脈的經氣是現成的逆行,只要順勢將任脈的經氣倒逆而行,小周天便練成了,省時又省力。所以打通小周天就成了登仙的第一步,練氣者首選的功課。很多人都練小周天功,卻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這裡附帶說一下。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什麼是熊貓血,擁有熊貓血是怎樣一種感受?
    潛水暴露相關肺通氣功能即時效應對照研究
    生理學:動脈血壓
    屎拉出來的是什麼顏色才算排毒?

    TAG:生理學 | 醫生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