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文憑,卻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300年來無人能敵,連梁啟超都甘拜下風

他,一張文憑都沒有,

卻被大師吳宓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他未曾著作卻被聘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

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齊名,梁啟超卻說:

「我的所有著作,都不及他的幾百字有價值。」

連狂傲的傅斯年在他面前都不得不承認:

「他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這個人,便是陳寅恪。

陳寅恪的一生,其實離不開他的「真」,

是風雨變幻的時代里,活得最真實的人,

學問,不求文憑,只問真理;

愛情,不求榮華,只求真心;

為人,不求虛情,只要真誠。

48年前的今天,這位認真恪守的大師駕鶴西去,

只留下一座高聳入雲的文化史高峰。

▲陳寅恪先生(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為著名詩人,「清末四公子」之一。

認真的學問最受推崇

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陳寅恪博學多才,卻也是個怪才。作為官、富三代,他不像公子哥一樣喜好玩樂,最大的愛好竟是讀書,後來遊學23年,學貫中西、融匯古今,通曉20多種語言,讀過十多所名牌大學,隨便一所拎出來都夠分量,他卻一個學位都沒有。

文憑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張廢紙。他追求的,是真正的學問。哪裡有好學問他就去哪拜師,他說:「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所以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聞名。

1925年,清華創辦國學院,準備聘請四個導師。梁啟超主動舉薦陳寅恪,校長曹雲祥看他既無著作又沒文憑,猶豫不決,梁卻說:「我的所有著作加起來,都不足他的幾百字有價值。」

▲1947年冬,陳寅恪於清華園新南院寓所。

可清華學子不一定買賬,陳寅恪任教第一天,學生都等著看笑話,誰知他一來便送了副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梁啟超是康有為弟子,王國維是溥儀伴讀,陳寅恪這麼形容清華學子恰如其分,學生聽了也如沫春風。

陳寅恪上課有「四不講」原則:「前人講過的不講;近人講過的不講;外國人講過的不講;我過去講過的也不講。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不知情的以為這人恃才傲物,其實他是認真到一字不漏的地步,學生稍不認真便會漏掉這「金子」般的學問。

真正有學問的人,會把學問刻在心裡。陳寅恪上課講到激動或情深處,便長時間緊閉雙眼,彷彿整個人沉浸在學問中。他會先在黑板上寫好重點,然後坐到椅子上,閉著眼睛講課。

▲1957年,陳寅恪在寓所走廊授課。

即使後來他雙目相繼失明,但學生讀錯一個字都逃不過他的耳朵,彷彿一部「活字典」。可自從雙目失明,學生再沒見過他閉著眼睛上課,而是睜大著眼睛,目光炯炯地望著前方。

陳寅恪的博學多才迅速掀起一陣「陳寅恪熱」。學生紛紛慕名而來,教授也都跑來蹭課。吳宓風雨無阻,堂堂必到,同行的還有馮友蘭,朱自清、季羨林……學生都稱他「太老師」、「教授的教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只有真正的學問,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也只有認真求實的陳寅恪,

才配得上中國博學第一人。

▲1959年,陳寅恪於中山大學東南區一號樓陽台。

認真的愛情最是動人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陳寅恪尚無情感經歷時,曾將愛情分為五等:第一等是世無其人,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第二等是相愛而未能共衾枕;第三等是曾一度枕席而永久不忘;第四等是夫妻相守一生;第五等是隨處結合,惟欲是圖,而無所謂情矣。

這樣說來,他和唐篔(yún)只能算四等愛情,但這四等愛情卻是一輩子的相濡以沫、生死相隨,勝卻人間無數。

▲ 唐篔畢業於金陵女校,執教於北京女高師,曾是許廣平老師。

陳寅恪和唐篔的姻緣是一段佳話。陳到清華時依然是36歲的大齡剩男,不思進「娶」,心系學術,父母逼婚甚急,他就乾脆在趙元任家裡吃住。趙元任夫婦覺得不能這樣下去,於是便和清華同事郝更生合謀給他作媒。

一次,郝更生故意提到某女教師家有詩幅署名「南注生」,特向他請教。陳寅恪略顯吃驚,他讀過《請纓日記》,知道這是唐景崧的別號,對其仰慕已久,便問:「此人定是灌陽唐公景崧的孫女,住在何處?我要登門拜訪。」

此人便是唐篔。祖父唐景崧曾任台灣巡撫,她從小飽讀詩書,多才多藝,是有名的才女。這對才子才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一見鍾情。1928年,他們在上海結婚。那時,陳寅恪38歲,唐篔30歲。

▲唐篔婚紗照。

他們都學識深厚,常常賦詩唱和,度過了七八年的現世安穩,只是之後的幾十年都是顛沛流離。1937年日寇侵華,北平淪陷,父親陳三立絕食5日而亡,陳寅恪守靈時常常雙眼圓睜,高度近視和悲慟過度致使右眼視網膜剝離。

唐篔勸他手術,但休養時間太長,怕淪為日軍傀儡,他放棄手術,攜婦挈幼踏上流亡之路,先後搬了近20次家,流離大半個中國。他倆也曾一度分隔天涯,唐篔在香港一人撫養三個女兒;而陳寅恪孤身在西南聯大任教,思念妻女。

▲1939年,陳寅恪全家避難香港。女兒左起為陳小彭、陳美延、陳流求。「流求」「小彭」取自《馬關條約》割讓的琉球、澎湖。

▲陳寅恪與女兒。

有一次,眼睛不好的陳寅恪看到婦女背著一個孩子,遠看很像小女兒陳美延,便情不自禁追上去,結果鬧了個大笑話。他在動亂年代一邊教書一邊著書,完成多篇名作。然而學術沒盡頭,眼睛卻走到了盡頭。

1945年一個清晨,陳寅恪左眼視網膜也脫落,雙目失明。這時他想到的第一件事竟是讓女兒去通知學生停課。他壯年盲目,暮年臏足,幸好唐篔不離不棄相伴左右。

▲唐篔懷抱流求。

▲陳寅恪、唐篔與女兒。

為了給陳寅恪補養身體,唐篔買來一隻懷胎的黑山羊,母羊生下小羊後,她學著擠奶,半天才擠出一小碗。她還當起書記官,幫他記錄和謄寫;他的助手不辭而別,她便代替助手走上講壇。

而他也視她為知己,每完成一部著作都請她題寫封面,還常對女兒說:「媽媽是這個家的主心骨,我們要好好保護她。」一次唐篔心臟病突發,陳寅恪認為愛妻要先自己而去,為其寫了輓歌:涕泣對牛衣,卌(xī)載都成斷腸史;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

▲1957年3月8日,陳寅恪與夫人唐篔在中山大學東南區散步 。

誰知道,他自己先撒手人寰了。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因病離世。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眼角卻淚流不斷。而唐篔出奇地平靜,因為45天之後,她亦步其後塵而去。

也許,這只是陳寅恪口中的「第四等愛情」,

但且以深情共白頭,卻是人間最高級別的浪漫。

陳唐認真對待的愛情,是相濡以沫、生死相隨,

世間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1960年,陳寅恪與夫人唐篔在書齋合影。

認真的為人最有風骨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謂的求學,尋求的不只是學問,更是在追尋更好的自己。陳寅恪萬里獨步成絕學,但他做人,比做學問還要認真。1927年,他在故友王國維的紀念碑上寫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實,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文革時,有一件事轟動一時。四人幫之一的康生到廣州拜訪陳寅恪,卻慘遭拒絕。那時沒人敢對毛身邊的大紅人說不,但陳閉門謝客,還寫詩道:「閉戶高眼辭賀客,任他嗤笑任他嗔」。

▲中山大學陳寅恪故居。

康生吃了閉門羹,卻又不能對這個「國之至寶」如何,只能銜恨而去。後來的結果是,康生趁機中止了《論再生緣》的出版,陳寅恪感嘆花費數年的力作「蓋棺有期,出版無日。」

▲陳寅恪手跡。

其實,陳寅恪並非一味拒絕跟政要交往,他看重一個人的學識和人品,跟地位無關。他敬重「一代儒將」陳毅,自願接受陶鑄為他撐起的保護傘,跟杜國庠雖道不同,但高誼仍在。他要拒絕的是將政治的因素摻雜到學術中去,一生都在為「精神獨立、思想自由」作抗爭。

所以,他跟郭沫若、周揚之輩走不到一塊。郭深知陳的脾性,曾戲言:「壬水庚金龍虎鬥,郭聾陳瞽馬牛風」。1953年,中央設立歷史研究委員會,擬請他擔任中古史研究所長,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提出以馬列主義研究中國歷史。陳寅恪聽了滿不在乎。

▲陳寅恪與弟子王力在廣州嶺南大學校內合影。

在多方交涉下,他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學政治,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二是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在當時,這樣的條件可謂是驚世駭俗,結果也可想而知,所長被替換成了陳垣。

陳寅恪認真起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1941年,陳寅恪一家被困香港,十分貧苦。日本人出40萬請他辦東方文化學院,他冷冷拒絕,知道陳家三日斷炊後,又派人送麵粉示好,但憲兵邊往屋裡搬,他和妻子邊往屋外拖。

▲陳寅恪中山大學照。1949年,陳寅恪到廣州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後合併於中山大學,直至1969年被造反派驅逐。

1942年,漢奸汪精衛之妻陳璧君請他到上海日佔區任教,他冷冷拒絕。1948年,蔣介石數次邀他同去台灣,還通過好友胡適、傅斯年力勸,都被他拒絕。年輕時,他曾和魯迅在東京留學,十分要好。但自從魯迅被冠以「民族魂」後,他便不再提及與魯迅的過往。

對他來說,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是畢生的追求,不管是治學,還是做人。晚年,他只想卧病在濕熱的嶺南,執教於康樂便適的中大,安安穩穩當教書匠,兢兢業業做學問,不見來賓,不談政治,不評時事,不臧否人物。只是安穩日子沒過多久,文革的暴風雨又向他襲來。

這個勤懇樸素的教書匠成了重點打倒的對象。當時他失明臏足,卧病在床,造反派凍結夫妻倆的工資,屋內外貼滿了批判的大字報,還想抬他去禮堂批鬥,唐篔拚死阻攔被打成重傷。

▲1962年6月,陳寅恪不慎摔倒,腿部骨折。1965年,在工作人員攙扶下站立起來。

陳寅恪的學生、中大系主任劉節及時趕到,自願站出來代他受批鬥。眾人毆打劉節後還問他的感想,他說:「能替恩師受批鬥,我感到很光榮!」陳寅恪雙目失明,造反派便將幾隻高音喇叭放到他的床底,整日吼叫,搞得他難以安睡,也無法做學問。

1969年,造反派又將他們一家趕到四面透風的平房居住,批鬥依舊不止,骨瘦如柴的陳寅恪,一言不發,只是不停地流淚。10月7日,一代「國之至寶」,就這樣在痛苦無奈中離開了人世……

▲1963年夏,陳寅恪股骨頸骨折出院後與家人合影,後排右起,夫人唐篔、次女小彭、幼女美延。

當別人追求虛名,他視文憑為廢紙,認真求學;

當別人追求絢爛,他和她相濡以沫,相守一生;

當別人趨炎附勢,他卻初心不改,遺世獨立;

他有學者應有的氣節,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

歲月流轉,世間再無博學而有風骨之陳寅恪,

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千古耀人間。

▲1957年,陳寅恪在黃萱的協助下著書。黃萱在陳寅恪身邊擔任助手13年,陳晚年近100萬字著述全賴她協助記錄。


推薦閱讀:

黑幕!無良小編假冒記者造謠抹黑北京博學國際教育!
廣聞博學——能夠受持上師所宣講的一切正法
博學書屋:"女兒國"風情(圖文)
向錢基博學語文

TAG:中國 | 文憑 | 梁啟超 | 沒有 | 博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