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怎樣才能活下來(一):拒絕「嚴苛」治療

「徐醫生,我能活下來嗎?」

「徐醫生,我還有多長的壽命?」

這是許多癌症病人常常問我的問題。

醫生憑藉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可以評估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但這是概率,不是指具體病人。影響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不僅僅是疾病本身,尚有患者心理狀態、家庭和社會因素,已經實施的干預治療措施。

多年來臨床實踐,讓我越來越深刻感受到:醫生給予的治療,與病人的生命是否能持續下去,關係太密切了。

2017年2月11日,東莞一位朋友來電話,要我「無論如何」儘快看一個病人。我正在一家酒店開會,對方說:「就去酒店找你。」

2小時後,病人來了,陪伴的有她的丈夫和兄弟。

她是一位四十二歲女士,廣東人,患了鼻咽癌。這是一種廣東地區常見的「廣東癌」,放射治療對其有很好效果,在早期病例治癒率達90%。這位女士的癌腫屬於「早期」,32次放療後腫瘤很快消失。為了「強化」效果,醫生建議再化療。雖然她知道化療後會掉頭髮,會有噁心嘔吐,但為了「活命」,她咬著牙,接受了整整8個周期的標準化療。

本來,她早就摸到自己左側乳房內有一個小塊子,核桃大小,不痛不癢。由於心思集中於鼻咽癌,也就沒有重視自己的乳房。意想不到的是,等到她慶幸鼻咽癌「治癒」時,左乳房的腫塊突然長大。「似乎每天都在長」,她告訴我,神色緊張,說著說著就哭了,「我的命這麼苦,怎麼又長了第二種癌?」

我檢查她的左乳房,內有一又大又硬腫塊。看她帶來的超聲檢查,腫塊8×10 厘米。進一步檢查顯示確實是 「第二種癌」——原發性乳腺癌。

問題是,為什麼她的乳腺腫瘤在短短的1-2個月內,突然增大好多倍?對此很難作出肯定回答,但推測,與治療鼻咽癌的放化療有關。

第一,放化療,尤其「最大耐受劑量」的化療,可抑制機體免疫功能。有一種名叫「免疫編輯」學說,解釋了免疫細胞與癌細胞之間存在三種關係:一是免疫監護,免疫細胞數量和功能強大,監控和抑制癌細胞生長;二是免疫平衡,免疫細胞和癌細胞勢均力敵,癌細胞受控,難以發展。在前兩種情況下,癌細胞常常處於「休眠」狀態;三是免疫逃逸,免疫細胞太弱,癌細胞逃脫監控,快速生長。

按照上述學說,很可能由於化放療,免疫細胞受抑制,原先「休眠」的乳腺癌「蘇醒」過來,於是無節制瘋長。

第二,腫瘤內部的癌細胞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多種多樣,呈所謂異質性。一部分癌細胞「天生」地對化療或放療敏感,另一部分,這部分數量相對較少,對化放療不敏感。這兩部分癌細胞「惡對惡」「黑對黑」,相互制約,尤其是「敏感」的細胞將「不敏感」的細胞控制住。化放療後,「敏感」細胞被殺,「不敏感」細胞得到「解放」,從而瘋長起來。這就是生物學上達爾文學說的「適者生存」。

這是典型當今癌症治療的困惑。一方面,該例患者患鼻咽癌,按照「指南」,接受放化療,尤其放療,無可厚非;另一方面,治療又「喚醒」了另一種癌症,給病人造成更壞的後果。

許多論文確實顯示某種藥物能延長癌症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國內一組362名晚期鼻咽癌患者隨機分組接受化療。吉西他濱治療組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7個月,在氟尿嘧啶治療組為5.6個月。但「無進展生存期」不等於總生存期。能否延長總生存期,即讓病人長期生存,多數文獻或者沒有涉及,或者得出否定結論。

早在1991年,著名的《柳葉刀》(Lancet)雜誌發表了進行了一項歷史上最廣泛的關於化療作用的調查。德國黑德勒堡大學腫瘤科阿貝爾醫生(Ulrich Abel)向總共350個醫療機構索取有關於化療的所有發表過的文章,同時彙集和研究了世界上所有知名的醫學雜誌上的有關資料,花了總共幾年時間進行分析。他的報告認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化療能夠延長癌症病人的生命。當醫生說化療是「有效」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告訴病人的一樣東西就是,「有效」並不等於治癒。根據FDA的定義,「有效」意味著腫瘤在28天之內縮小50% 或以上。阿貝爾認為,這種「有效」和生命的最終延長可以是毫無關係的,當一種化學藥物在人體上使用的時候,腫瘤可能會縮小,但人體的生命力也不可避免的會縮小,而且往往縮小的速度快於腫瘤。

同在1991年《柳葉刀》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腫瘤學教授艾伯特·布雷弗曼博士寫道:「許多腫瘤學家幾乎對所有癌症患者均使用化療,對化療滿懷希望,但對那些一成不變的失敗視而不見。這個國家(美國)的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是死於化療。化療不能去除乳腺、結腸和肺部的癌腫。這個事實已經被證實超過十年,但醫生仍在使用化療治療這些癌症。」

湯釗猷院士在《中國式抗癌》中,用孫子兵法中「窮寇勿追」闡述化療的應用。他認為,根治術後化療屬於「窮追猛打,斬盡殺絕」戰略,好比瓷器店裡打少數幾隻老鼠,瓷器損失很大,而老鼠未必能被全部消滅。用此觀點,不難評價前述那位早期鼻咽癌患者,在放療後全劑量「標準」化療,是合適還是弄巧成拙?

癌症治療的根本目的是延續患者生命。正因為此,我在每次給病人化療時,如履薄冰。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改造化療」,主張:化療必須用在恰當的對象、採用恰當的劑量、給予恰當的時間。

臨床上,癌症患者通常接受最大或接近最大耐受劑量的「標準」化療,這種策略的根據是,初始消除最大數量的癌細胞可以減少癌症複發機會。但是,沒有證據顯示,這種「嚴苛」的標準化療可以給患者,尤其已有轉移的患者,帶來總生存期的延長。除了上述談到的兩大原因外,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嚴苛」治療,包括當今備受推崇的靶向治療,均可誘導基因組混亂,形成抵抗化療的新基因組,最終變成耐葯的「離群者」,甚至使一些本來緩慢發展的癌症變得更具侵襲性,不僅不能延長患者生命,反而加速死亡。

業已證明,用低劑量和短程的化療葯,不管是那一種,目的在於約束癌細胞而不是「全殲」癌細胞,可以實現長期「與癌共存」。我們將「節奏化療」或「適應療法」與微創消融治療(冷凍/不可逆性電穿孔)結合起來治療中晚期癌症患者,在延長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已經顯示良好前景。


推薦閱讀:

到底應該告知癌症患者真相還是隱瞞病情?
癌症運動,這些細節不注意,往往會適得其反!
流感陰影下的癌症患者:這個疫苗可以預防40%的癌症死亡
照顧癌症病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八大癌症「免死金牌」,癌症患者的福音

TAG:癌症 | 拒絕 | 治療 | 癌症患者 | 患者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