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得意之筆」——決定黨中央、中央紅軍與毛澤東生死去留的「四渡赤水」

2016年10月22日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日,央視為此拍攝的文獻紀錄片《長征》中有這樣的記述:1960年5月,二戰名將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華。5月27日晚,毛澤東在上海會見了蒙哥馬利,由於兩人都帶兵打過仗,交流的主題自然離不開戰爭,兩人相談甚歡。期間,蒙哥馬利說:「中國解放戰爭期間,您指揮的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毛澤東則微笑著搖了搖頭說:「三大戰役不是我最滿意的,『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的得意之筆。」自1927年9月秋收起義,毛澤東指揮過的大小戰役戰鬥無數,其為何如此看重「四渡赤水」,竟然超過殲敵上百萬具有世界影響的三大戰役?自有他毛澤東的道理。

赤水河為長江上游右岸支流,是川、黔、滇3省界河。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於四川省合江縣匯入長江。全長523公里,流域面積20440平方公里。赤水河因中央紅軍長征時四渡赤水而聞名天下,另一個聞名天下的茅台酒也出自赤水河邊的茅台鎮,做酒的水就取自赤水河。「四渡赤水」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的首戰,此時,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中央紅軍自1934年10月開始長征後,雖一路血戰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但紅軍一直處在被動挨打的境地,尤其是湘江一戰,中央紅軍由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元氣大傷。好在此時中央政治局、中革軍委採納了毛澤東關於紅軍向敵力量薄弱的貴州轉移的意見,紅軍突破烏江天險佔領貴州遵義果然迎來重大轉機。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博古、李德的軍事路線受到批判和清算,終止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委分工由張聞天取代博古黨內負總責,由周恩來、毛澤東負責軍事(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被「靠邊站」的毛澤東此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將如何率領中央紅軍殺開一條血路走向勝利?遵義會議確定的紅軍戰略轉移方向是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進而向川西或川西北發展。蔣介石對紅軍這一大的戰略方向倒是判研無誤,開始迅速調集王家烈的黔軍、劉湘的川軍、龍雲的滇軍、何健的湘軍、中央軍薛岳兵團共150多個團40餘萬人向黔北大舉圍攻。國民黨軍隊不僅兵力十幾倍於紅軍,飛機大炮等重武器也雲聚於此;而連續征戰的中央紅軍已是減員大半,建制不全,沒有重型武器,彈藥也所剩無幾(好在紅軍在遵義招兵5千餘人,紅軍總兵力達到3.7萬人)。在一般人看來,雙方實力懸殊天上地下,紅軍又脫離根據地,紅軍這仗沒法打,實在是凶多吉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蔣介石的心腹大患,甚於侵略中國的東瀛倭寇,不然其也不會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所謂基本國策。可蔣介石八年「剿匪」不絕,可謂心急如焚,如坐針氈,但湘江一戰重挫中央紅軍後,使蔣介石意識到此時是一口吃掉中央紅軍和中共首腦機關的絕佳時機,是憋足勁欲一戰定天下。敵軍大兵壓境,關鍵決戰在即,已是勢單力薄的中央紅軍真是到了輸不起的地步。因此,毛澤東甫一亮相,就面臨一場生死攸關的「大考」,絕對是壓力山大。「四渡赤水」期間,並沒有絕對權威的毛澤東以極大的政治智慧和堅持不懈的說理,統一中央領導層的不同意見,實現集中指揮中央紅軍自開始長征起,儘管戰事緊急,中央政治局、中革軍委一直都在邊走邊不斷地開會,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其中還有許多並不著名或史料未記載的「行軍會議」(猴場會議規定,一切軍事行動必須由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聯席會議研究作出決定)。為什麼老開會?這一方面反映出中央重視發揚軍事民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兩個問題:一是年輕(27歲)、毫無軍事指揮經驗的博古與只當過中級軍官的李德並不自信,需要聽聽身經百戰的紅軍將領的意見;二是紅軍高級指揮員對博古和李德極不信任,要借開會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所以每次開會都會爭論不休。自第五次反圍剿就瞎指揮的博古和李德,只有權力卻沒有威望,在紅軍中別說絕對權威,就是一般的權威也不具備。在最高統帥無能的情況下,能夠發揚軍事民主也算是一種無奈的補救,所以才有了違背博古和李德計劃的「通道轉兵」。只是「逢戰必開會」並非靈丹妙藥,大的戰略戰役行動自然需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但具體作戰部署及戰鬥指揮則需要主要指揮員敢於負責,當機立斷。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此時還開會七嘴八舌,不僅會貽誤戰機,也會影響和干擾主要指揮員的作戰決心,乃兵家之忌。遵義會議後,中央大事小事都要開軍事會議的慣性仍在(據毛澤東1938年回憶,張聞天幾乎天天組織開會),這對新上任的毛澤東又是一個考驗,就是如何處理民主與集中的關係問題,處理不好,不僅毛澤東的作戰部署無法實現,其成為第二個李德被釋兵權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遵義會議只是賦予毛澤東一定的軍事指揮權(軍事行動須經周恩來最後拍板),其在黨內排名也在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等之後,中革軍委仍然是朱德的主席,更何況中央紅軍藏龍卧虎。毛澤東畢竟有三年多沒有指揮作戰,如今形勢、環境、敵軍、紅軍都發生很大變化,加之「四渡赤水」的首戰打土城碰上戰鬥力強悍的川軍郭勛祺部,紅軍傷亡較大,可謂開局不利。因此,此時的毛澤東並沒有之後的那種絕對權威,毛澤東的主張也受到來自黨內軍內的阻力。「二渡赤水」後3月10日召開的苟壩會議,對毛澤東來說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坎。此時中央紅軍已成立前敵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這次會議是專題討論是否進軍打鼓新場,毛澤東的意見遭到多數人的強烈反對(包括朱德、林彪、聶榮臻等),毛澤東憤而離場,走之前對主持會議的張聞天說:「你們硬要打,我就不當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團中央書記、紅九軍團中央代表凱豐毫不客氣地頂撞毛澤東:「少數應該服從多數,不幹就不幹。」張聞天隨即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攻打打鼓新場及撤銷毛澤東的前敵司令部政委的決議。毛澤東之所以不同意攻打打鼓新場,是因為駐守打鼓新場及周圍的敵人兵力已經迅速得到加強,紅軍此去以卵擊石很可能打成第二個湘江血戰,而毛澤東正在謀劃怎樣將滇軍調出來。如果毛澤東服從了中央這次會議的決定,長征的歷史肯定要重新改寫,但毛澤東堅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在會議決定文件下發前他一一找周恩來、張聞天、朱德等人,苦口婆心做說服工作,得以重新召開會議研究,在會上毛澤東詳細分析攻打打鼓新場的嚴重後果,終於說服了全體與會人員,取消了之前形成的決議。紅軍中猛將如雲,謀臣如雨,毛澤東能駕馭得了他們,靠的是胸懷寬廣,靠的是以理服人,靠的是知人善任。而蔣介石則是以權壓人,以利誘人,以術馭人,搞得國民黨內派系林立,勾心鬥角,地方軍閥絕不會為老蔣真賣命,這一致命軟肋被毛澤東在「四渡赤水」中抓個正著,老蔣焉能不敗。毛澤東憑堅持和智慧不僅邁過了苟壩會議這道坎,隨即還向中央提議成立了新「三人團」(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權指揮全軍行動,在組織程序上明確和簡化了決策環節,提高了軍事指揮的集權度和效率,客觀上也使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毛澤東指揮「四渡赤水」並不是按預定計劃作戰,而是敵變我變,不斷調整作戰方向,將運動戰的精髓發揮到極致「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某種程度上說,「四渡赤水」的勝利也是紅軍官兵鐵腳板跑出來的。三個月的時間裡,中央紅軍在黔川滇三省穿插迂迴,縱橫馳騁,南征北戰,總行程超過5千華里。毛澤東用兵,猶如神來之筆,不僅讓蔣介石、薛岳等摸不著頭腦,就是紅軍基層官兵也一時不能理解。自土城之戰毛澤東意識到,從四川宜賓、瀘州方向北渡長江的計劃因川軍已重兵布防無法實現,就有了「一渡赤水」向敵軍力量薄弱的川南敘永、古藺地區轉移。當敵人尾隨向川南圍攻時,毛澤東發現遵義敵兵力空虛,指揮紅軍殺了個回馬槍,「二渡赤水」攻佔遵義,一舉殲敵8個團,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場大勝利。蔣介石被打疼,又急令各路大軍向遵義城殺來。1935年3月24日蔣介石攜夫人到貴陽親自督戰,這一情報毛澤東提前多日就已經掌握,毛澤東讓紅軍大張旗鼓「三渡赤水」,將敵軍大部隊往川南引。當貴陽敵兵力空虛時,毛澤東則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南下再次突破烏江,兵鋒直指蔣介石臨時行營貴陽,紅軍沿路到處張貼「打到貴陽去,活捉蔣介石」的標語。慌了神的蔣介石趕忙命令龍雲派出滇軍前來護駕,而紅軍則虛晃一槍,向西南長途奔襲直搗雲南昆明。已入黔的滇軍回兵不及,嚇得龍雲只得召集全省大部民團武裝護衛昆明,蔣介石也萬般配合將防守金沙江的中央軍調往昆明。可紅軍打昆明不過是幌子,大部隊在昆明城邊拐了個彎,從容北上渡過了幾無防禦的金沙江(長江上游),徹底跳出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撥雲見日。這場生死「大考」,毛澤東交出一份讓黨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起死回生的高分答卷。正如周恩來在遵義會議後與博古談話中說的:你我都不行,只有老毛可以把我們帶出去。「四渡赤水」毛澤東如同在下一盤大棋,蔣介石只猜到了第一步,卻怎麼也猜不出下一步,總是棋輸一著。其實,毛澤東的打算就是瞞天過海把滇軍調出雲南,令紅軍從兵力空虛的雲南北渡金沙江,恰巧此時蔣介石到貴陽幫了毛澤東一個大忙。回顧整個「四渡赤水」作戰,並無完整的預定作戰計劃,毛澤東圍繞北渡長江這個戰略目的,兵不厭詐,虛虛實實,敵變我變,聲東擊西,牽著蔣介石的鼻子兜圈子,在運動中尋機殲滅敵人。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將運動戰法運用得出神入化,酣暢淋漓,不負使命最終完成了遵義會議確定的戰略轉移任務。蔣介石算是國民黨內數一數二的梟雄,可與毛澤東比則相形見絀。「四渡赤水」之戰這兩個老對手在戰略布局、戰役部署、戰法運用、計謀韜略、指揮風格等方面相差甚遠,中國出了個雄才偉略的毛澤東,就註定了老蔣這江山坐不住。毛澤東在「四渡赤水」中神奇的作戰部署能夠得以實現,離不開廣大紅軍官兵的堅決執行和奮勇作戰,否則,毛澤東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定乾坤。正所謂將士同心,三軍用命。紅軍官兵以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仰追求,前仆後繼,浴血撕殺,銳不可當,毛澤東指向哪裡,紅軍就打到哪裡,可見紅軍是一支何等意志堅定的鐵軍,紅軍將士又是何等堅韌頑強的鋼鐵漢。取得「四渡赤水」戰役的勝利,才坐實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實際領導核心地位40多萬國民黨大軍打不過3萬紅軍,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讓蔣介石深感懊惱與恥辱,其在日記中寫下:「殊為一生用兵之恥」;而毛澤東則說這是他「平生得意之筆」,並認為其意義超過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毛澤東為何這樣說?因為三大戰役打不好,無非是全國解放晚兩年,蔣家王朝覆滅已是大勢所趨;可「四渡赤水」要是失敗了,黨中央與中央紅軍很可能會全軍覆沒,即使僥倖沒有全軍覆沒,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肯定要被解除,那就沒有之後的領袖毛澤東了,那對中國革命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將無法估量。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因江水所含沙土呈黃色得名。金沙江穿行於川、藏、滇三省區之間,至四川宜賓後始名長江。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在7天7夜的時間裡,靠7隻小船在滇北渡過金沙江。建國之後總結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其中一條是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但實際上當時只是讓毛澤東重新回到中央決策層,毛澤東也只是輔助周恩來負責軍事。黨內軍內職務都不是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如何確立領導地位?只有一條,那就是帶領紅軍打勝仗,在敵軍四面圍困中讓黨和紅軍轉危為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全黨全軍的領導核心。對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如果說遵義會議是「名」,「四渡赤水」則是「實」,決戰取勝,名至實歸,從而坐實了毛澤東的實際領導核心地位。因此,「四渡赤水」這一仗太重要了,打贏了不僅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而且證明選擇毛澤東來指揮紅軍是無比正確的。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成為全黨全軍公認的領袖,決不是偶然的,這是毛澤東以其非凡的謀略和膽識,率領人民軍隊一仗一仗打出來的,正所謂靠「揮槍打江山,馬上平天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危急的時刻出任統帥,猶如狂風巨浪中的中國革命航船,終於迎來一位能夠駕馭其航程的舵手!「四渡赤水」的勝利,不僅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轉危為安,而且使毛澤東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業已形成的威望更加穩固和提高,全黨全軍的思想更加統一,毛澤東此後指揮作戰更加順暢,才有了紅軍長征的勝利,中國革命的勝利。因此說,「四渡赤水」這一仗決定著黨中央、中央紅軍與毛澤東的生死去留,其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義。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所著《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推薦閱讀:

L4/L5椎間盤突出既偏中央型又偏左型
中央歌舞團
北大教授罵港人 中央政府來買單?
中央政府決定亞太財長會議地點由香港改為北京
溫家寶要中央部門晾三公賬

TAG:生死 | 決定 | 中央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