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正名(道德經全文新譯)序
為老子「無為」正名
(老子「道德經」全文新譯)
我先侃幾句:
聽說老子「道德經」哲理深奧難以理解,退休之後無事可干,為了獵奇和消磨時間才開始學習的。多年以後感覺他們在解釋大部分章節時,有些強拉硬拽地去迎合他們對「無為」一詞的錯誤結論。很多字也不分析是否使用的是本意,只用我們用慣的延展意,因此離老子思想甚遠。他們認為道德經是「玄學」,是為維護沒落貴族階級利益的極其自私的「君入面南之術」。我認為這是對老子思想的一種歪曲!
每當我學習到既不同意書中的解釋,自己又難以理解的詞句時,耳邊總是隱約聽到在青少年時期,民間的一些人對道德經零零碎碎的解釋。那時我並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書的內容,只認為是一些古文摘句,但是很有道理,所以印象深刻難以忘卻。
他們認為:「聖人是替百姓著想,其語言都是老百姓能聽懂的,例如:我國儒教的孔子、印度佛教的釋加摩尼、天主教的耶穌、加上老子他們差不多都是同一時期的聖人,都是在教導人們如何凈化自己的心靈去做善事,首先反對的是貪慾之心。聖人是時代的產物,不可能去講一些使兩千年後的人都不懂的神秘哲學」。
我認為他們的分析是正確的,我採用了他們的解釋,就感覺即合乎情理又通俗易懂了。所以我認為真正理解老子思想的是那些有文化的普通百姓,由於他們沒有金錢或名望無法著書,所以影響力很小不能光大老子思想。今天電腦出現了,我藉此機會把他們對道德經的理解加以整理,公佈於眾以供大家探討。
首先對老子文章的斷字(字有傳訛)、斷句、雖然要尊重古人和現代學者的結論,但對於有錯誤的地方就不能迷信而被他們的錯誤結論所束縛,讓他們牽著鼻子走就失去了個人的分析能力。現在有學者說:「後代研究者、注釋者替老子講的再清楚,也不能認為是老子的思想」,這是因為只是站在哲學的角度上去分析,永遠也分析不清楚。他們認為:「無為即是無所作為,一切要順其自然」,所以解釋其他的詞句時,始終不能給與合理的解釋,但是還要把這種錯誤的結論推給老子,讓老子背了兩千年的黑鍋。解釋應當以合乎人類認知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為準則,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例如:把「無為則無不為」理解為「聽任自然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是不符合事物的自然規律的,自然規律是:「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人類要生存,就要對一些不利於人類生存的自然現象加以改造,聽任自然一切事都不會改變,這種解釋無疑是錯誤的。
我們和古代的不同點只是現代科技發達了、生產力提高了。我們所用的語言和文字雖有一些改變但華夏文化沒有終斷,對一些事物的認識,道理是相同的只是表達的語言不同而已。作為「道」這個字我們至今還在應用,只是不去了解「道」這個字的含義。比如:道德、道理、知道、霸道等。「道」即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在人們思想中的正確反映——「真理」(其中包含著按規律辦事的標準和方法),「道」也是相對比較而存在的,沒有絕對標準。
老子的「博愛」思想,理論是積極上進的是超越當時人們思想的,老子思想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站的高看得遠,在這兩千年來他的思想都是我們社會發展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也是我們思想修養和品德修養的目標。他告誡統治者,熱愛百姓首先要按自然規律辦事,為百姓辦事不能使貧富差距過大,不能為己謀私,不能欺壓百姓,要尊重生命,愛護人才。而不是在講宇宙來源的高深哲理,更不是讓人們「收藏自己神形而不用,以歸於無為」去得道成仙。他是貴族階級的叛逆,是為廣大受苦受難的百姓鳴冤叫屈的普通人。我認為正是由於當時統治者對不同思想的殘酷打壓,老子的文章不敢直言,就像猜謎語一樣有很大的聯想空間,加上文字的傳訛,使得後人猜測不斷。老子在第三十五章中明顯告知:「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是十分通俗的。在第七十章中又說:「言有宗,事有君」就已經肯定了老子所講的是人類社會的普通事情而非哲學,但是很有哲理。學者卻認定「道德經是講哲學」而且是「確鑿無疑」!就是因為不理解才感覺他神秘,不能沉醉於就是因為神秘便可以天馬行空似的去猜想而捨不得拋棄,似乎道德經要是離開了始終讓人看不懂的「神秘哲學」,老子的思想就不偉大了。
如果只停留在哲學範疇之內爭論,一些關鍵字詞的理解就會五花八門毫無邊際,如何去統一,爭論將永無休止。我們從通俗的一面去分析,有可能會找到老子的真實思想。希望能讓孤立、痛苦了兩千年的老子早日回到人民大眾中來。
首先「道德經」各種版本最好要統一,不然理解的差異可能很大。我所採用的是貴州人民出版社在一九九零年出版的以馬王堆的甲本、乙本和景龍本、河上本、開元本、敦煌本、景福本及王弼、傅奕、范應元等諸本相互精校之後才定稿,是以最接近原著為目的的最好版本,望大家採用。
推薦閱讀:
※什麼人是壞人?
※道德真經藏室簒微篇-宋-陳景元
※道德經聖解(十九)
※華人圈「搭夥夫妻」:或好聚好散或弄假成真 說道德太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