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NLP應用:NLP的教育篇

NLP的核心是一系列解讀人類思想,行為,學習及蛻變的方法及模式。它以富彈性的處理手法帶出快速而正面的改變,助人從容面對這瞬息萬變的世界。   NLP的實際用途很廣泛,包括了解我們如何學習,為老師及學生研製策略,善用我們的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及嗅覺)及「快速學習」技巧等。家長及教師們都可以透過NLP找到實質的方法幫助學生們發揮所長。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重要的。每類人的最佳學習時機都不同。例如:「視覺型」的學生看到教材,黑板上的筆記或示範時就最能吸收。「聽覺型」的學生則喜歡討論教材,而「觸覺型」的學生需要透過親身參與,搜集資料來學習。   我們與生俱來的腦袋就是全宇宙最教人驚喜的計算機。唯一的問題是欠缺了操作手冊!而NLP正是我們啟發潛能的第一本手冊。NLP是過去30多年來RichardBandler&JohnGrinder對人類思想行為研究出來的智能結晶。   NLP幫助我們輕鬆地克服障礙、紛爭、恐懼、焦慮及其它問題;因而可以在短時間內邁向成功。   NLP剖析了我們的大腦如何運作,怎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怎樣去成為一個更有效率的人,怎樣去增進自己的學習及溝通能力以及我們的思想怎樣影響自己的健康等。   NLP對『主觀經驗』的研究為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機會。NLP是研究人類如何將自己的經驗(景象、詞語、感受、行動)組合;及達成理想效果的方法是否奏效。它的理論建基於我們過去的經驗編寫了目前行為的模式─它有時支持我們努力向前,有時卻局限了我們的發展。NLP助我們中立地確認出那些是被局限了的行為、溝通、學習及情緒模式,繼而利用有效的工具去作出改善。它展示出你可以怎樣改變或『重新編寫』某些信念,內心狀態,行為(或學習)策略,助你釋出內在潛能去達成你人生的夢想。所以說NLP的模擬技巧是非常精確的工具,可以找出每組學生不同的主觀經驗。不同之處常常都是在能力的層次,有關思想或學習策略。所以很多時只要在他們的學習策略中加進或減少一個步驟便可令他們懂得如何學習。   NLP的應用是圍繞著一套原則或主要信念。成功地管理孩子的行為亦有賴於你自己的態度,信念及價值。它幫助你清晰自己的價值觀及其對你與學生關係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和課室的行為管理最有關連的NLP原則。你未必全部相信,但請『假設』自己全部相信而行動,你會發覺轉變隨之而來。建議方法是基於以下原則:   1.『行為可以提供最多最準的資料』   說話中的辭彙,只佔溝通的極少部份。你的聲音,語調的高低快慢所帶出的效果遠比說話本身有力。而身體語言更是溝通的重心。你的任務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行為語言」去管理你的學生。即留心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不要嘗試去解釋或猜臆─你不需要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NLP覺得要達至雙贏局面,找出『他們怎樣做現時所做的事』較為重要。   2.『行為並非人的本質』   要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清晰的概念。作為老師,請小心表達你不能接受的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他的『身份』。這是源於RobertDilts所研究的思想層次。   3.『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正面意向』   你可能不察覺,每一個人的行為在某處地方,某個層次都有其正面意向。從你自己的觀點來看,你可能很難認同。你需要從對方的角度來看,才能感受到對他們來說的意義。無論如何,他們的行為對他們來說都是有意義或是保護作用的。行為管理其中一個重要技巧是解讀行為背後的意義而非單是集中於行為本身。可以問問自己:「這種行為代表什麼?」或「學生覺得這行為會滿足他什麼需要?」   4.『並無難於處理的孩子,只有難於處理的關係及不善變通的老師』   『難於處理』的孩子是你對他的響應未能作出彈性處理,拒絕與他繼續溝通,因而放棄的孩子。對抗未必是他們的本性,而只是你自己能否彈性處理響應的能力指針。這個建議可能很難接受,更遑論要相信它;但請留意相信它後所帶來的不同反應。   5.『情緒是存在的』   人人每日都要處理情緒。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就算是自發的,也會影響你的行為。情緒其實是自己個人經驗的理性及感性產生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是由你自己衍生出來的;一旦出現,你便需要在和孩子的互動關係中作出平衡。   6.『溝通在乎所得到的響應』   很多溝通者都忙於表達自己而忘了留意溝通的效果。最能知道自己究竟溝通了什麼就是聆聽及留心對方的響應。你當然知道自己想表達的訊息,但當對方的響應顯示出他接收到不同的訊息時,你就明白你所發出的是「錯誤訊息」(missage)。他們既然接收不到,你就需要作出調整,轉換一下演繹方法,使他們明白「正確訊息」(message)。   7.『所有孩子都有所需的資源去面對每日的挑戰』   孩子常因「不在狀態」而無法找到適合資源和方法去改善他的行為。焦慮可以扭曲行為而負面情緒更令思想停頓;解決問題的能力亦隨之而去。故此釋放或降低焦慮感是幫助孩子尋求改善行為的第一步。   8.『孩子的響應是針對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而非你的內心世界』   上述說法的後果是孩子作事的目的是為他自己,不是為你!他的行為對他的內心世界是有意義的。你必須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改善他的行為!尊重孩子的內心世界可以增加親和感及加強坦誠的溝通。   要在教育界追求卓越就要為教師們建立正面信念及豐資狀態以便從容應付教育界日益嚴峻的挑戰。  BR>  9.『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藍圖』   地圖只是一個象徵/代表,並非真實的世界。我們以自己的辭彙去形容自己的觀感,繼而建立自己的世界。通常我們會從觀感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物。過往的經歷和學習幫助我們決定關注外界那些事情。兩個目睹同一宗車禍的人,可以有煥然不同的描述。兩個看同一幅圖畫卻看到不同的景象。我們所描述的只是自己腦海中的影象─它只存在於我們自己的腦海。它並不是原本的事實。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經濟並不太發達的東北,受教育率卻比較高?還有為什麼獨生子女也比較多?
如何反駁同學:「課本上的古詩文只要默寫的對就好了,背書時讀錯幾個字沒事兒」的言論?
學古箏有什麼好處?為什麼那麼多人帶孩子去學習?
教育哲學之150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