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起源與發展
「找海歸,來當歸!」
—詩云—
《聖經·雅歌》(歌1:2-4)
願他用口與我親嘴,
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
你的膏油馨香,
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
所以眾童女都愛你。
願你吸引我,
我們就快跑跟隨你。
王帶我進了內室,
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
—圖說—
所羅門王愛上了看守葡萄園的少女文章來源:走進基督教
牧師和中國麻風病人在一起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統稱基督教。中文中的基督教往往指新教。目前基督徒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
基督教發源於巴勒斯坦,創始人是耶穌。關於耶穌,猶太人歷史記載甚少。據《聖經》四部福音書記載,耶穌由童貞女馬利亞聖靈感孕生於伯利恆,他從小跟著養父約瑟學做木工,三十歲開始傳教。耶穌自稱是上帝的兒子,是基督(救世主),他行了很多神跡,使瞎眼的看見,使瘸腿的行走,使死人復活,甚至用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等等,件件神跡使人吃驚。耶穌的傳教方式與猶太各支派傳教方式不一樣,深受民眾愛戴,跟隨者愈來愈多。猶太大祭司心生嫉妒,擔心耶穌奪取宗教領袖權力損害他們的利益。因此,祭司長與法利賽人召開議會一起構陷耶穌,他們向羅馬總督彼拉多舉報耶穌自稱是猶太人的王,想顛覆羅馬政權,並且慫恿彼拉多把耶穌釘十字架。猶太祭司如願以償,耶穌被羅馬總督以煽動判亂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升天,坐在上帝的右邊,世界末日耶穌還會再度降臨人間,審判活人死人。耶穌復活這一天成為後世的復活節(每年春分以後、又逢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教會後來又定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即聖誕節(耶穌出生的確實日子已不可考)。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後世定為公元紀年的元年(但因計算錯誤,耶穌實際出生的年份應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耶穌和門徒最後的晚餐後走下山的台階
耶穌受難後,出賣耶穌的猶大心中慚愧,上吊自殺謝罪。眾使徒搖簽選出馬提亞取代猶大的門徒職分,以彼得為首的十二門徒領導著基督教會,他們生活單純、簡樸,不圖私利,沒有利益衝突,按「彼此相愛」的原則在各地傳福音。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會依照猶太會堂的組織形式,選舉7位長老負責管理錢物、分配日常事物。長老又稱監督。
當猶太祭司發現殺死耶穌不但沒有阻止基督教的傳播,反而更多的人加入基督教,因而他們更加瘋狂地迫害和殺戮基督徒。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位殉道者是司提反,司提反是教堂執事,在耶路撒冷傳福音,因為帶領很多猶太人歸信基督,引起一些猶太人仇恨。猶太人誣陷司提反犯了褻瀆罪,用亂石活活把他砸死。耶穌的弟弟雅各也被猶太人用石頭和棍棒打死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外。
面對猶太祭司的迫害,基督徒並沒有屈服妥協,他們傳福音更加火熱,信徒數量不降反增。一些使徒開始離開耶路撒冷向撒瑪利亞和其他地方傳福音,後來一位著名人物登場了,他就是被稱為聖保羅的掃羅。掃羅剛開始也是積極迫害基督徒的兇手。一日,他在去大馬士革抓捕基督徒的路上,突然受到聖靈感召,幡然悔悟,從此走上了傳福音的道路。在傳福音的過程中,他堅強勇敢,不屈不撓,曾多次坐牢,數次被打,一次還差點被石頭砸死。為完成向外邦傳福音的使命,他風餐露宿,忍飢挨餓,冒著各種各樣的危險。他的足跡遍及哥林多、以弗所、安提阿、凱撒利亞和羅馬等地。
當基督徒逐漸遍布羅馬帝國的時候,很快他們特立獨行、廉潔自愛的行為開始引起以驕奢淫逸著稱的羅馬人的注意。基督徒信奉獨一真神耶和華,並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牢記耶穌基督的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基督徒拒絕參加羅馬的祭神活動,並排斥羅馬人驕奢淫逸、嗜血無恥的生活。基督徒拒絕接受羅馬信奉的諸神,不從事羅馬的祭典,藐視角鬥士的競技,不去公共浴場。他們讚美非暴力主義,不願將羅馬死去的或活著的皇帝敬為神明,不願為羅馬國家服兵役。羅馬帝國的官員們開始擔心基督徒將成為政治顛覆者,基督徒的佈道將會把人們對羅馬的忠誠轉向造物主。因此,羅馬皇帝對基督徒大規模地迫害開始了。
尼祿是羅馬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不到三十歲就殺死了兩個妻子,其中一個還懷著身孕。公元64年,尼祿為擴建皇宮在羅馬縱火,大火一連燒了六天七夜。根據塔西佗的記載,羅馬城的14個城區有3個完全被毀,7個部分被毀,只有4個未被波及。尼祿皇帝為了平息自己縱火的流言(據蘇埃托尼烏斯記載,當時盛傳這位「藝術家」皇帝在火起後,借著火光在陽台高歌《特洛伊的陷落》)。於是,尼祿就把縱火罪栽贓到基督徒身上。尼祿逮捕了大批基督徒,數以百計的人被處死。公開地將他們殘酷折磨,將他們丟在斗獸場讓猛獸咬死,或者塗上瀝青掛在十字架上晚上點燃做天燈。
尼祿
根據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的門徒中,馬太在衣索比亞被劍刺死;馬可在埃及的亞歷山大被馬拖死;路加在希臘被弔死;彼得被倒釘十字架;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被斬首;巴多羅買在土耳其被打死;安德烈在希臘被釘死在X型的十字架上;多馬在印度被戳死;雅各的兒子猶大被箭射死;取代賣主猶大成為門徒的馬提亞被石頭砸後又被斬首,巴拿巴被石頭砸死,保羅在羅馬被斬首,遭受迫害和殺戮的人絕不止他們,據史書記載成百上千人被殺害,更多的人流亡、受拷打、財產被沒收、家破人亡……血淋淋的現實讓人心碎。而這只是羅馬皇帝迫害的開始。
《殉道者行傳》中記載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殉道故事。比如,波朗迪娜是位奴隸出身的少女,在最殘酷的拷打中顯現出超人的毅力和非人的堅強,最終,她成了獅子的食物。普塔米愛娜是位純潔的絕妙美女,她被嚴刑拷打後,與她母親一同被煮死於沸滾的鐵鍋里。給這母女執刑的軍人叫波希利德斯,他被這一美麗的殉道場面所深深地感動,憐憫之極最終成為一名基督徒,後來他也被斬首,成了馨香的祭物。
公元203年,眾多基督徒在迦太基被囚期間自願殉道,其中有位年輕的母親,拒絕其父親懇求她改變信仰,而自願在競技場中受審。她被一隻公牛掀翻在地,持劍的鬥士卻不忍對她下手,是她主動引導那位懷有憐憫之心的鬥士把劍刺向她的喉嚨。奴隸腓利西塔斯和她的孩子一同被下在監里,但她懷著在天國見面的盼望,與孩子熱吻而別,最終被猛獸撕碎吞噬。
基督教在羅馬發展的前三百間年,皇帝們發布了一系列反基督教的敕令,大肆屠殺基督徒。尤為羅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所掀起的迫害基督徒的運動最為殘酷。戴克里先皇帝命令各地拆毀基督教堂、燒毀聖經、逮捕首領,抗拒者一律處死,信徒財產與教會財產一律充公。在這次運動中,許多基督徒被奪去了生命。基督徒沒有採取任何暴動,始終保持著政治上的被動,單單以殉道來廝守真理,贏得了許多新的皈依者。初期教會的聖徒們將信仰的氣節堅持到底,保持了教會的生命力。教會以教產拯救孤寡,在信徒中有很大的權威。早期的教徒篤實虔敬對非信徒有極大的影響。公元2-3世紀,對政治失望的上層人物都加入到了教會。
基督徒的效忠和虔敬只屬於造物主及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而不屬於世俗的君王。羅馬政權迫害基督徒,不是因為有形財富,而是為了獲得基督徒對王權的效忠,而基督徒的反抗,更不是為了財產等世俗利益,而是為堅守自己的信仰。於是,當基督徒寧死也堅持自己的第一效忠對象——天上之父而非地上之君的時候,超驗信仰對世俗權力的抗衡就已經開始了。為堅守信仰而死,就是遵循為主而死的耶穌之道,不是恥辱而是榮耀。公元2世紀基督教主教德爾圖良說:「基督徒們,即便在受刑將死時,仍感謝基督。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說:「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一齣戲能比這偉大,這些少數的基督徒連遭數位皇帝壓迫、輕蔑,不屈不饒地忍受所有的考驗,默默地添加人數,當地人混亂時,他們卻在內部建立起秩序,以言詞對抗武力,以盼望對抗殘暴,最後擊敗了這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愷撒與基督在鬥技場上對勢,勝利終屬於基督。」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曾說:「你知道世上最令我震驚的是什麼嗎?就是武力的無能……最終武力總是被思想征服。」
君士坦丁
在無法撲滅基督教運動的情況下,羅馬帝國轉而開始在帝國境內爭取這些日益增多的基督徒的支持。公元261年羅馬皇帝加列努斯發布了第一個容忍基督徒的訓令,承認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的合法存在,下令全數歸還基督徒被沒收的財產。公元312年,君士坦丁為了支配羅馬帝國,與馬克森提在羅馬郊外的莫爾維安橋展開血戰。他在夢中被指示以(χρ)為記號征戰就必勝。因不解其意而冥思苦想時,其部下的一位基督徒士兵解釋說這記號是基督的希臘語頭兩個字母的組合,所以當以基督的名征戰。君士坦丁非常贊同此解,並在士兵的頭盔和盾牌上都飾以(χρ)的記號。如此,君士坦丁以基督的名征戰,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戰勝了馬克森提。藉此事件,君士坦丁在公元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免除基督教神職人員的稅收、兵役等義務,允許教會接受捐贈,禁止在基督教禮拜日工作等。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率軍擊敗李錫尼之後,除了色雷斯地區之外,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大都在君士坦丁的統治之下。李錫尼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基督徒對君士坦丁的支持,就在自己統治的亞洲和埃及恢復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君士坦丁遂幫助東部的基督徒,為此他率領13萬軍隊與李錫尼的16萬軍隊決戰,以君士坦丁的勝利而告終。李錫尼先受降並被赦免,之後又以陰謀叛國罪處死。這次勝利使君士坦丁統一了羅馬帝國,並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君士坦丁大帝。他召回了被李錫尼驅走的基督徒,歸還了他們的權利和財產。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集帝國各地教會的近300名主教在尼西亞舉行會議,解決各地教會在教義和教會體制方面的爭端。這是基督教史上第一次「普世主教會議」。君士坦丁親臨會場,大會譴責了當時最具實力的異端阿里烏派。會議最終通過的文件「尼西亞信經」成為對所有基督教會均有約束力的教義。隨後,君士坦丁頒布了對基督教內部異端的禁令:凡是不符合這一信條的主張全是異端,異端的書籍一經發現必須焚毀,私藏者將被處死。
公元330年5月11日,「新羅馬城」 君士坦丁堡被正式確立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廢除奴隸制度及劇場中殘酷的角斗戰,不准許屠嬰(以前可以合法屠殺不喜歡的嬰兒),取消釘十字架的刑罰等;禁止在新首都敬拜任何偶像,禁止異端宗派的集會並焚毀其會堂。
君士坦丁堡 聖索菲亞大教堂
魯菲努在其編年史中保存了君士坦丁在尼西亞會議上對主教們的講話。君士坦丁承認,他在精神事務上對主教沒有裁判權,而主教對全體基督徒有裁判權。尼西亞會後不久,科爾多瓦的荷西烏警告君士坦丁不要干預教會事務,造物主已把王國賜予他,而讓教士掌管教會事務。公元333年,君士坦丁皇帝確認了主教的裁判權。君士坦丁為顯示皇權的神聖和威嚴,特地要教皇加冕和擁戴,首開教皇加冕王位的傳統。公元337年五旬節前夕,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受洗後不久,他便安詳地去世。據說,他之所以特意安排在臨終前受洗,是希望洗盡自己一生的罪惡。享年64歲、在位30年的偉大帝王的安葬儀式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十二使徒紀念碑旁舉行的,該紀念碑建在城內最高山上的使徒教堂內。如此安葬,暗示著羅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就是耶穌的第十三位使徒。
公元354年,耶穌誕辰確定為12月25日,也就是現在通行於全世界的「聖誕節」。基督教的勝利藉助於君士坦丁大帝的庇護,必然使基督教的發展一直處在世俗王權的陰影之下,在漫長的王權和教權之間的爭鬥中,大都是王權佔上風。所以,得勝的基督教並沒有取得相對於世俗權力的真正獨立。直到教皇革命後,基督教才真正取得了制度化的獨立。
朱瑞安(361-363年在位)時期一度恢復了對基督教的迫害,但轉瞬即逝。375年皇帝革拉生禁止向羅馬諸神獻祭。390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國教,並同時宣布其它的異教崇拜是非法的。391年東、西羅馬皇帝禁止一切異教崇拜,連參觀異教神廟也不允許。到此,基督教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然而,這一勝利卻導致了基督教走向世俗化,逐漸演變為政治的工具。
俄羅斯教堂
進入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可謂黑雲滾滾,由於各種原因教會分為多個中心,形成東西兩大教派。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今天的東正教。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建立了今天的天主教。起初使徒成立教會是為傳播福音,並在教會中設立監督、執事等職務幫助教會的發展。為明確教會設立監督和執事的目的和職能,保羅在《提摩太前書》3章中對監督與執事的任職條件做了特別說明。然而隨著監督的權力越來越大,逐漸演變成主教。同時,教會內部的職務等級也越分越細,如東正教的教階共分7品,即司祭(七品,主教也屬七品)、輔祭(六品)、副輔祭(五品)、侍從(四品)、驅魔士(三品)、誦經師(二品)、司門(一品)。主教之上還會有都主教,再上就是牧首(天主教也稱教皇)。一旦權力越來越大時,人類的慾望不可避免地開始膨脹,狹隘自私的慾念逐漸佔據原先屬於真理的空間,行為偏離基督的真道越來越遠。在接下來的七百多年中,兩大教派為各自的權力和利益紛爭不斷,上演了一出出鬧劇。直到1054年,兩大教派徹底分裂。
在權與利的爭奪中,教會對基督教義的解釋根據不同情形被曲解。基督的恩典被忽視,卻反而強調神對世人的最後審判,甚至耶穌基督也不再是拯救者,而被曲解為一位殘忍的復仇者。教會反覆強調的是地獄的刑罰和人類無邊的罪孽,要人們為自己的罪生活在擔驚受怕之中。如果想要贖罪就必須通過作為人類代言人的教會,必須服從教會勢力和世俗政權的雙重壓迫。為給這種統治提供理論依據,又由其培養的神學家們在哲學、倫理學及神學等多方面進行論證,如被天主教教會所推崇的《神學大全》。教會為維護自身的統治,禁止人們對教義進行任何新的解釋,如果有誰膽敢提出新的觀點,挑戰已有的教義,很有可能被宗教裁判所標上「異端」的記號,輕者坐監獄,重者燒死。此時的基督教會已經忘記了教會初期也是被猶太教認定為異端的慘痛教訓,逐漸與其他宗教混淆,步入迷信的深淵。
拉斐爾名畫《雅典學院》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追求真理的道路都將打破當時既得利益者的權力格局,因此追求真理者普遍被視為破壞者而遭受迫害。宗教裁判所對自由思想的扼殺和獨立精神的迫害完全背離了基督博愛的精神,基督的救恩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人慾。整個基督教會陷入了一個荒謬的誤區。但是真理從來不畏懼恐怖和死亡,基督徒的血一直就是基督教的種子。為追求真理,一些頗具學識的基督徒開始認真思索:基督的教會是否是這樣的?基督是否允許人類互相殘殺、爭權奪利的現象存在呢?一千多年來,基督教會雖幾經變遷,但是《聖經》卻始終未被篡改過,真理的火種得以一脈相傳,直到被充滿屬靈智慧和勇氣的聖徒重新點旺。1376年牛津大學神學教授約翰·威克里夫提出宗教改革,他認為《聖經》才是教會的法律,全體信眾才是教會的中心,只有基督才是教會的真正元首。如果教皇不能為教會造福,而是專意擭取世俗的財產和權勢,這樣的教皇就是「敵基督」。為傳播基督的教義,他組織人將《聖經》翻譯為英文,走村串戶地將福音真理傳入民間。1382年約翰·威克里夫被迫幽居,直至死後還被掘骨焚屍。1402年布拉格大學校長約翰·胡斯繼續宣傳約翰·威克里夫的思想,在宗教與世俗社會的雙重壓迫下,約翰·胡斯堅強不屈,拒絕妥協。他說:「我知道真理傲立,永遠強大,永不褪色,不徇人情。」 1415年約翰·胡斯被判犯有「異端」罪行,被處以火刑。在面對死亡時,他祈禱說:「最神聖的基督……求你賜給我一顆無畏的心,賜給我純正的信,堅定的望和完美的愛,這樣我就能為你的名忍耐而喜樂地交出自己的生命。」
馬丁路德
16世紀,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它產生出脫離天主教會的基督教新教教會,領導人物是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新教。因他們堅持按照聖經來推行徹底改革,清凈教會,所以也被稱為清教徒。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承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王位,對清教徒大施壓力,要求他們臣服國王。結果,英國的清教徒在1608年逃亡到荷蘭,因為在那裡他們能享有宗教自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荷蘭對宗教寬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態度,令這群清教徒大感不安,於是他們決定離開歐洲,遷往北美洲開創新生活。
17世紀中葉,在宗教改革後的英國國教,還帶著不少羅馬公教色彩,英國許多受加爾文主義影響的基督徒想再加以改革,使之成為更合乎《聖經》的信仰。
英格蘭的清教徒把新教運動又推進了一步,產生了脫離聖公會的新教派,如英格蘭的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公誼會等等。隨著移民美洲,新教也成為美洲宗派的大宗。
20世紀初,自由派基督徒崛起,自由派開始否定聖經的默示,否定耶穌的神性及神跡的真實性,對基督教傳統信仰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以至於20世紀的頭幾年自由派佔據美國神學院中的三分之一的講台。因此,1920年,保守派在美國北方浸信會聯盟始創「基要」協會,合力對抗自由派。美國北方浸信會聯盟與美國北方長老會是教派爭論的中心,在美國南方浸信會和長老會的基要派力量比較雄厚,沒有花費太多的力氣與自由派交鋒。保守派在與自由派交鋒的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麥根,麥根在《基督教與自由主義》一書中批判自由派說,「既然新的自由主義否認人類得救依賴於基督為人類贖罪而死的這一歷史事實,那麼這類自由主義壓根就不是基督教,而是一種新的宗教。即使它使用基督教的語言和象徵符號,但本質上他們卻是信仰人道。自由主義應該從完全信仰《聖經》的教會中撤出。」
美國教堂
而今,基督教分為保守派與自由派。保守派堅守傳統信仰的基本教義:(1)聖經絕對無誤,是上帝的話語;(2)耶穌基督藉童貞女瑪利亞聖靈感孕降生;(3)耶穌基督上十架代贖世人的罪;(4)耶穌基督從死里復活,(5)耶穌基督末日再來,審判活人死人。自由派全然否定傳統信仰的基本教義,他們認為基督教應該與時俱進漸漸世俗化,事實上,他們與非基督徒沒什麼兩樣,他們崇拜自己的理性,認為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讓人不解的是,自由派仍然以信仰虔誠的基督徒自居。
當歸網
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人士歸國最捷徑
網址:www.dg-global.cn
網站正在拚命建設中,請靜候…
如尋求當歸網專業協助/合作
請聯繫我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