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莫德熊:酷似北極熊的「白靈熊」[國家地理雜誌2011年8月刊封面文章]
莫非是北極熊入了樹林?請仔細看,這可不是北極熊,而是「靈熊」或稱「白靈熊」,又稱柯莫德熊(Kermode Bear),是北美黑熊的一個亞種,其全身的白色毛皮並非白化症所致,只是基因發生了變異。在北美這是一種極為珍稀的動物,國家地理深入加拿大雨林,為我們帶來第一手資料。(15P)
在苔蘚覆蓋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雨林地帶,高高聳立的紅杉樹都生長了上千年。綠色的背景下,柯莫德熊白色的皮毛顯得非常的突兀。
白雪覆蓋的山峰聳立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海岸線的一個狹長港灣(瀑布灣)旁。就在離此地一百英里處,一條擬議中的油輪班線會穿過同樣迷宮般的峽灣和水道將一個個儲油罐串起。
柯莫德熊足跡遍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北部海岸,但主要聚集在大公主島和科裡布島。一塊岩畫顯示出諸多世紀前人類活動的痕迹。
一群粉紅色的大馬哈魚為了完成產卵的歷史使命,聚集在瀑布的池水中正在為繼續往上逆流衝刺做準備。黑熊和柯莫德熊也聚集在這個瀑布壺口處等待魚兒上鉤。
一隻5歲大的雄性柯莫德熊叼著一條大馬哈魚向森林中撤退。它會劃開魚肚子,只吃魚籽。其它的熊會把剩下部分的全部消滅,從頭到尾一點兒不剩。
一隻白靈熊拚命吞食魚籽存儲脂肪以抵禦嚴冬。因為隱形遺傳的緣故,白靈熊的白色外衣使它在白天捕魚時比黑熊更有優勢。產卵期的大馬哈魚容易忽視來自白色黑熊的襲擊。
兩隻成年雄性大熊為了爭奪捕魚的最佳位置爭鬥起來。「熊之間打架很少看到,」道格·尼斯羅斯說。他是一名科塔索賽賽族(Kitasoo/Xai』xais)野生動物嚮導,「由於爭鬥很容易受傷,因此他們盡量避免發生衝突。」
柯莫德熊正在品嘗一條大馬哈魚,就差魚尾了。如果漁訊很旺,它們就會吃膩,這時它們經常只吃魚頭和魚籽。遇到饑荒時,則全吞進肚裡。
這是一條被熊扔在森林裡的大馬哈魚。魚的氮、磷和碳等營養素被生態系統吸收,並滋養著西部紅雪松、錫特卡雲杉和鐵杉,再向外延伸還有依附樹木生長的苔蘚、地衣、海藻和其它苔類植物。
在加拿大大熊雨林里,這隻珍稀的柯莫德熊媽媽爬上一棵樹大吃開胃的沙果。
一個帶著兩隻熊仔兒的熊媽媽爬上一顆太平洋沙果樹攫取又酸又小的果實。在成熟大馬哈魚洄遊數量低的年份,柯莫德熊就要尋找其它食物,比如野漿果、羽扇豆根和貝類。
儘管白靈熊幾乎過著隱居的生活,這隻雄性小熊還是很大膽地公開出來捕魚。熊和狼、禿鷹等共享這片森林,當然還有灰熊,不過和它們相處還是很謹慎的。
在一塊次生林林地里,一隻年輕小熊蹲坐在一株古老的西部紅雪松的樹下,它正在由苔蘚組成的沙發床上享受縷縷陽光。通常,熊會在這天然大床上小憩或者吃飽後睡大覺。
現在可以安心睡覺了!白靈熊最近獲得了特殊保護待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規定,在本省的任何地方,如有射殺白熊的行為,最高會遭到約10.4萬美元(10萬加元)的處罰。
白靈熊目前的種群數量約在400到1000隻之間。它們能生存到現在應當歸功於當地原住民保護白靈熊的傳統。他們從來都不獵殺白靈熊也不會和盜獵者談起它們。
以下是文字部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海濱地帶,一個細雨蒙蒙的秋日清晨,一個模糊的身影蹣跚著走到海邊。一隻黑熊來此覓食,這是它產仔的季節。肥美的魚群在科裡布島周圍的洋流中穿梭,這是屬於加拿大大熊雨林的一小塊區域,大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溫帶雨林。黑熊在一塊長滿岩藻的礫石上駐足,對著空中猛吸了一下鼻子。薄薄的雨霧並不能遮蓋腐臭的味道,粉紅色大馬哈魚的屍體雜亂地纏繞在一縷縷潮汐衝來的莎草中。黑熊的身影穿過這片區域,黑色的皮毛與黑色的岩石和昏暗的樹林交融在一起。
馬文?羅賓遜認出了這隻黑熊,但對它沒興趣,便轉身走開了。「我們一直往上遊走,也許會碰上好運氣,」他說。羅賓遜,43歲,敦實身材,身披著雨衣。他是一名野生動物嚮導,同時也是一位吉特蓋特原住民(Gitga』at First Nation),吉特蓋特人的活動範圍包括科裡布島。這隻黑熊並非他的目標,他正在搜尋的是一種更令人敬畏更珍稀的動物:吉特蓋特人把它稱作「mooksgm』ol」,就是精靈之熊(白靈熊)的意思,它是一種可以行走的「矛盾體」—一種白色的黑熊。
這種白靈熊(也被稱作柯莫德熊)既不是患了白化病的熊也不是北極熊。它是北美黑熊的白色變種,而且它幾乎僅僅在這片大熊雨林中有發現。大熊雨林是一片方圓25000平方英里的區域,是瑞士國土面積的1.5倍。這片雨林沿加拿大西海岸綿延250英里,包含複雜的地形地貌,有霧氣籠罩的峽灣、濃密森林覆蓋的島嶼和冰川蓋頂的山脈。北美灰熊、黑熊、狼、狼獾、座頭鯨和虎鯨在這條海岸帶上繁衍生息,這片區域也是像吉特蓋特人這樣的原住民世代生存的家園。這是一片陰森、荒蠻、神秘之地:這裡的狼可以捕魚,這裡的鹿可以游泳,這裡的紅杉樹筆直筆直地生存了上千年,還有,這裡的黑熊是白色的!
羅賓遜沿著一條泥水浸漫的足跡費力地前行,足跡周圍簇擁著低矮的蕨類植物和一種叫作北美刺人蔘的灌木。他仔細巡視了一下四周的動靜,沒有熊!他注意到一小束白色的毛髮鉤掛在一顆枯老的樹榦上。「它們就在附近,我敢肯定,」他說。他指著被啃過的樹皮,「他們喜歡這樣站著啃咬樹皮,就是為了告訴同類,這段河流是我的領地。」
一個小時改去了,羅賓遜依然在一塊布滿青苔的卵石上耐心地等待著。不久灌木叢中傳來一陣簌簌作響的聲音,「它來啦,」他說。
一頭白熊鑽出樹叢來到河邊的石塊上。在雨林深綠色背景的映襯下,這隻熊的毛髮顯得異常油光閃亮。嚴格地說,它不是純白,應該更像一塊需要蒸汽清洗的香草色的地毯。白熊的頭部左右擺動,緊緊盯著漩渦中的大馬哈魚。正當它要探入水中準備抓一條時,突然一隻黑熊從森林中衝出來,把白熊趕出它的地盤—當然說「衝出」是有些勉強。兩隻熊的爭鬥似乎就像放慢鏡一樣,好像他們都在為很快到來的冬季盡量多儲備些熱量。白熊笨拙地走進一片灌木叢不見了蹤影。
羅賓遜目睹整個過程。他花了15年的時間追蹤這些白色的精靈。這次,他仍然看呆了。「這頭白熊太軟弱了,」他說,「有時我碰到這種事時,我會保護它們。我曾經有一次看到一隻年輕的黑熊襲擊一隻老白熊。我正要跳過去幫忙用胡椒粉驅趕黑熊—我有時還很有直覺的,但這時白熊卻突然揚起後腿,把黑熊踢了出去。」羅賓遜滿臉的笑容,好像承認了人類竟然參加狗熊的混戰是多麼的荒謬,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他好像確實參與了戰鬥。
羅賓遜並不孤獨。在整個大熊雨林地區,人們都有強烈的動物保護意識,這也是這種白色的精靈能夠生存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我們的人從來不獵殺白熊,」海倫?克利夫頓說。她坐在哈特利灣自家的廚房裡。這是一個小漁村,渺渺的炊煙從樹叢中升起,渡鴉的叫聲在林間迴響。這位精神矍鑠、86歲的老婦是一位吉特蓋特人的老族長。吉特蓋特人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北海岸14支欽西安人部落中的一支。她說,熊肉很少成為主食,但是當歐洲商人在18世紀末期建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毛皮貿易時,原住民獵手獵殺了大量的黑熊。但即使在那個時期,捕殺白熊也是一個禁忌,這一傳統已經流傳了很多代人。克利夫頓告訴我們,「我們甚至在餐桌上都不說白熊的話題。」
這種閉口不談的習俗也許是一種早期的環境保護的形式吧,不談只是最基本的保護,禁獵才是根本。吉特蓋特人和臨近的部族根本不讓這種動物的隻言片語傳到毛皮商耳朵里。即使到了今天,吉特蓋特人和科塔索賽賽(Kitasoo/Xai』xais)人到了狩獵季節還在留心他們的精靈不被盜獵。「跟著黑熊跑到我們的地盤可不是個好主意,」羅賓遜說,「你可不知道,我們的白熊也許會置你於死地的。」
這個態度很關鍵。僅僅幾十年的時間,盜獵者、優秀獵手,還有麵粉廠和罐頭廠就讓北美灰熊幾乎絕跡了。這些工廠如今都遷走了,儘管在雨林的某些區域還有獵殺灰熊行為,但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大熊家族對人類的善舉也有了回應。「在早些年,能看到一隻灰熊是很新鮮的事情,」道格?斯圖爾特告訴我,「現在你看,它們已經到處都是了,我一早晨也許就能碰上3,5隻。」道格?斯圖爾特是位漁場的巡視員,在大熊地區干巡視工作已經35年還多了。
當地人動物保護工作做得這麼好,事實上,已經有人想弄明白,是不是灰熊的回歸併沒有讓黑熊和一些白熊離開河畔這片最好的漁場。「你看到灰熊的地方是看不到黑熊或白熊的,」道格?尼斯羅斯是一名科塔索賽賽人野生動物嚮導,「黑熊給了灰熊很大的生存空間。」
由此可以導出一個很有趣的推測:也許北美灰熊正在把柯莫德熊驅趕到大公主島和科裡布島等島嶼。「除了這些小島外,灰熊和黑熊在其他地方都可以做到和平共處,」維多利亞大學生物學家湯姆斯?萊莫什說,「灰熊在那些小島上找不到更多的棲身之處。它們需要找長滿青草的大河口地區和半山坡作為棲息地,而且還要有比較大的活動區域才行,而這些條件是那些小島都不具備的。」
這些島嶼當然也有獨特之處:人類可以觀察它們。「我告訴過年輕人,」海倫?克利夫頓說,「當看到白靈熊了,不要抄起電台就瞎嚷嚷。如果你想告訴某個人,只要說『mooksgm』ol』,大家就聽明白了,這樣白靈熊也不會被驚擾到。」
科學家知道黑熊是怎麼生出白熊的,但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這種現象稱作「柯莫德現象」,是由於MC1R基因發生了隱性突變引發的。在人體上,這種基因與紅頭髮和白皮膚有關係。要想生白熊,小熊就要繼承來自父母雙方的基因突變。黑熊父母的皮毛不必是白色的,他們只需攜帶隱性突變基因即可,因此黑熊父母生出小白熊並非特別的難事。
在這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海濱地帶生活的黑熊,每40-100頭中才會有1頭白靈熊,但是這個特徵主要體現在大熊雨林的某些島嶼上。在大公主島上,每10頭黑熊中就有1頭是白靈熊,在大公主島正北方向的科裡布島上更是3頭裡面有1頭。瓦爾哈拉野生動物協會的生物學家韋恩?麥克羅里把科布里島稱作「白靈熊的母島」。
白靈熊這種遺傳特徵的原因還不清楚。一種理論是「冰川熊」假說。柯莫德現象反映了從11000年前結束的這個地區冰河時期殘留下來的適應性改變。那時,現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所在的大部分地區仍然被冰雪所覆蓋,冰川熊白色的外衣提供了很好的偽裝色。但這種冰川熊理論也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冰川都消退了,白色的皮毛卻沒有消失呢?
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道格?尼斯羅斯和我登上大公主島尋找白靈熊。「嗨!大熊你好,」尼斯羅斯一邊說,一邊在一條小河的河口處跳出小船,就像在和一位叫大熊的朋友打招呼一樣,儘管視野之內我根本看不到熊。「不要嚇著它們,」這位28歲的嚮導就在這片科塔索賽賽人的傳統活動區域工作。一罐防熊胡椒粉噴霧劑掛在屁股上的皮套內。尼斯羅斯嘎吱嘎吱地走過布滿藤壺(譯註:一種貝類)的礫石,開始向雨林的深處走去。在濃密的樹冠之下,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柔和靜謐,地衣覆蓋了鐵杉、雪松和紫杉的枝椏,膠靴從有如海綿一樣地表走過卻留不下一絲痕迹。滿眼皆是綠色,彷彿一襲綠色鬆軟的苔蘚從天而降。
尼斯羅斯把我帶到了一棵鐵杉樹下方,順手把兜帽向下壓了壓以遮擋永無休止的雨絲。他看到一頭白靈熊出現在我們不遠的地方,我們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它。在3點過一點兒的時候,他指向河對岸。一頭白靈熊蹣跚著走下河灘。與我們在科布里島見到的白熊相比,這頭熊要更大些,也顯得更加自信。大熊大腹便便的,就好像穿了件超大號外衣一樣。它在一個小水灣處停了下來,然後兩隻前爪直刺刺地探入水中,抓出了一條圓滾滾的足有3英尺長的大馬哈魚來。
科學家們最近證實,白靈熊白色的外衣使它在捕魚時具有某種優勢。維多利亞大學的科學家萊莫什和丹?科林卡注意到,儘管天黑後,在捕比較多的魚時,白熊和黑熊捕魚的成功率幾乎是一樣,但白天卻是有差別的。白天,白熊的捕魚成功率可以達到1/3,而黑熊卻只有1/15。「大馬哈魚從水面以下往上看時,很少能注意到白色的物體,」萊莫什推測。這也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白色皮毛的特徵到今天也沒進化掉。如果大馬哈魚成為海岸邊熊的主要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的話,一頭雌性熊就可以大吃特吃大馬哈魚,以儲存更多的脂肪準備越冬,同時也在潛在地增加她的產仔率。
大公主島上的雨不停地下著,尼斯羅斯和我也一直在觀察這隻白熊的捕食過程。當捕食很順利時,白靈熊們就會變得很挑剔,一些熊只吃魚頭,而其它的熊就劃開魚肚皮只吃魚籽,也有些熊什麼都吃。「我曾經有一次看到一隻白靈熊一口氣吃了80多條大馬哈魚,」尼斯羅斯說。看來今天這隻白靈熊喜歡吃獨食,它叼著魚徑直跑上山坡,把它藏到隱蔽處。20分鐘後,這隻熊回來了,又捉了一條魚,又拖回了樹林。捕魚活動持續了幾個小時,直到暮色籠罩了山林。
原文鏈接 / 感謝flyingheart翻譯
推薦閱讀:
※世界各國都是如何在氣象學上劃分春、夏、秋、冬四季的?
※狀元地理第一課
※世界上還有哪些像南京這樣在轄區內的位置比較奇葩,或者不在行政區境內的行政中心?
※著名戰略地形復盤(1)劍閣-閬中-漢中地形,為何張飛一直駐守閬中?
※《山海經》是不是中國的古人寫的?
TAG:地理 | 國家 | 北極 | 雜誌 | 文章 | 北極熊 | 2011年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雜誌 | 封面 | 月刊 |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