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深談】Tesla致命車禍的必然性:談自動駕駛的三個命門
新智元原創
作者:小猴機器人、劉建皓
【新智元導讀】昨天早晨剛起床就被刷屏了,Tesla自動駕駛狀態下出了致命車禍,平時熱衷於展示自動駕駛功能的鐵杆粉絲(向老兄致敬)當場死亡,Tesla股價大幅下降,同時也是一盆冷水潑到了此前在技術狂歡的業界。如果說去年十月份Tesla把AutoPilot放到量產車上是個裡程碑,那麼這件事很可能會把里程碑重新砸到土裡。之後一天微信群和各大媒體都在討論這個事情,從很多角度如駕駛員的激進、輔助駕駛跟駕駛員的關係、Tesla缺乏測試甚至新銳企業對傳統行業缺乏敬畏等等,都很有道理。
為了便於自我學習,我們一直用一個統一框架來評價自動駕駛領域的事情,本文就用「車-路-人」閉環的大框架來談一下Tesla致命車禍,為什麼它必然會發生?別人家的系統能不能逃脫?而最重要的,是發現並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此外,這次深談請教了汽車安全專家劉健皓,從系統和數據層面證實了事故的必然,文末有彩蛋。
【特約編輯】小猴機器人,人工智慧博士,自動駕駛技術愛好者,參與多個自動駕駛項目研發,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尤其對決策規劃控制方面了解深入。
一個「量身定做」的事故
首先我們先來複盤一下整個事故,談一下為什麼我們覺得這個事故是「量身定做」而且必然的。先總結:一如既往藍天白雲且風和日麗的天氣,一輛橫在路上的白色重卡,一個熱衷嘗試新技術且對此深信不疑的駕駛員,一條筆直到讓人犯困的公路,一套尚在完善的自動駕駛系統,車-路-人聯手為新銳車企Tesla乃至整個自動駕駛產業「量身定做」了一個大新聞。
先上幾張圖,下面俯視圖是事故發生的路段,一看就是事故多發路口,沒有信號燈,橫向是高速,縱向卻有車流匯入,甚至還有對向車輛轉彎搶佔路權的情況。
下圖是CBS電視台給出的交警初步報告,直路飛速行駛的Tesla毫無減速攔腰撞到了一輛白色重卡的拖車,比頭圖給出的示例還要慘烈,駕駛艙當時被削平,前進數十米後離開路面,撞擊數個圍欄,旋轉後停下。駕駛員當場斃命,只剩那個手持的播放器還穩健地播放著哈利波特。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駕駛員溜號了,而感測器中的攝像頭其實看到了一個大白板而已,毫米波安裝太低而超聲檢測距離太近,然後就有了Tesla官方博客所說的「Mobileye把卡車當成了藍天白雲,毫米波把卡車當成了路牌,發生了嚴重事故,被NHTSA調查(可能會召回)。」
如果說前面陸續發生的Tesla事故最終都歸類給駕駛員不恰當的使用,這次致命事故,則給正在豪言壯語聲稱能飛到火星的Elon Musk當頭棒喝,也給狂熱的自動駕駛業界潑了一大盆冰水,因為在進行事故復盤的時候,做輔助駕駛系統的兄弟們都沉默了,自己手裡在研這套系統,遇到這樣的極端場景(Corner Case),也很可能搞不定,直接被按住了命門。
事故原因分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比較確定的,就是感知系統誤檢。前面智駕深談《一張圖看清自動駕駛產業》中提到,自動駕駛落實到車輛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感知→認知→行動,然後不斷循環。其中,行動層包括轉向、油門和制動三大控制器(以及執行機構);感知部分包括兩方面,感知環境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組合導航設備,感知車輛自身的包括輪速計和三大控制器的反饋量;而認知部分,包括決策和規劃,是通常意義上的人工智慧所在。
其中,行動層是相對最簡單的,車企供應商在此運用許多現代控制理論的技術,有非常多的積累,現在已經落實的比較有名的產品是DSC(ESP),這塊的難點主要是對車輛動力學、車輛位姿和控制演算法的把握,一般都有可以通過橫向縱向很量化的指標來衡量,由此來看Tesla自動駕駛系統的表現還是非常好的,比如今年Tesla公布其自動駕駛里程數的時候,就表示AutoPilot在這方面優於人類司機(現在估計要加一個「一般情況下」的定語了)。
但現有在研的很多自動駕駛系統也還是存在這種控制不好的問題,比如某次國內比賽的現場。
感知層是這次Tesla事故的主要原因,在量產性價比和識別效果之間的權衡,讓Tesla選擇了比較廉價的感測器組合,健皓分享了一個Tesla的感測器配置圖如下:圖中1是安裝在前後保險杠附近的超聲波感測器,2是位與擋風玻璃上後視鏡下方的Mobileye攝像頭,3是安裝在前格柵中部的77G毫米波雷達。
其中,超聲波感測器負責檢測車輛周圍5米以內的障礙物,毫米波雷達負責前端150米以內的障礙物距離和車速。那麼,為什麼三類感測器都沒有看到這麼大的卡車呢?群裡邊朱西產教授分享了一張帶有尺寸的卡車圖,我猜測Tesla是面對車廂中間的位置徑直開去的,因為這樣才能夠解釋感測器失效。
關於Mobileye的漏檢和誤檢,凱哥昨天在Robotcits上給出了很清楚的詳解,為了保持本文對感測器分析的完整性,這裡我摘錄一下他對Mobileye失效的分析:
「首先Tesla Autopilot選用的攝像頭為長焦鏡頭。當白色拖掛卡車進入視覺區域內的時候,攝像頭只能看到懸浮在地面上的卡車中部,而無法看見整個車輛。這使得Mobileye的障礙物識別系統無法識別出障礙物是一輛卡車,而更可能是飄在天上的雲。其次用於漂浮物體檢測的EyeQ3系統有許多特殊情況(Corner Case),漂浮物體是其中比較難以解決問題,包括道路救援車以及雙層的車輛運輸卡車,Mobileye很難很好理解漂浮在空中的物體。最後是大面積白色障礙物檢測。無論是學術界的最新演算法,還是Mobileye都不能很好得解決該問題:由於大面積白色物體很難從圖像中提取特徵點,使得基於點的相機姿態求解沒有足夠的數據輸入,導致大面積白色障礙物的漏檢率非常高。」
另外,Tesla博客還提到了高亮度天空(brightly lit sky),這裡可以再補充一個健皓他們實際測試中製造的致盲情景如下圖,幾乎看不到任何除了白色以外的其他信息,所以強光和大面積遮擋物都會影響識別。
再來,對於毫米波,安裝位置低是一個大問題,見下圖。
關於毫米波漏檢,我們大概計算了一下倒是有個不同的看法,按照+5度向上,安裝位置接近地面的情況,只要超過20米的距離,毫米波還是能夠有回波的,當然當時具體的情況還要看後面的數據,但是我們傾向於毫米波實際上看到了卡車車廂,只是由於不檢測對向來車以及卡車佔據多個道路的情況下,給錯誤分類為道路標誌牌,而這個從Musk的Twitter上也可以找到一些證實。
自動駕駛的三個命門
這部分結合Tesla事故講一下自動駕駛系統的三個命門,任何一個出了問題就會導致系統問題,想要做好系統,就需要通盤考慮整體。這是我一直思考問題採用的框架:車—路(場景)—人閉環。
車:重視安全盲區的設計,重視量產前測試
我個人覺得針對Tesla這次事故,是由於過分追求系統性價比而忽視安全盲區造成的。這裡舉幾個例子,純粹是個人看法,很主觀也可能有錯誤。
從Conti給出的示意圖來看,為了保證前方的安全,它在左前和右前安裝了兩個短距毫米波雷達。
從Delphi來看也是有這樣的設計,還多了激光雷達。
再談談對激光雷達的看法,事故報道出來之後大家還是能夠得到一個共識,就是激光雷達在保證安全方面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因為它一直價格有些貴,所以量產方案一般會選擇一線激光雷達。然而,劇博(Ibeo大神,參見往期智駕深談)幫我算了一下,1.2米高的空隙,可能需要八線激光雷達才能夠避免,所以可能就算是裝了Lidar的volvo XC90,也搞不定了,最後來一張之前比賽抓拍的可能是一線激光雷達漏檢的場景。
寶馬的設計則充分利用了多線激光雷達。
另一個是測試里程,Tesla喜歡拿里程多說事,一個月前還提到自己的里程已經遠超過Google。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擺在這,就是還是沒辦法窮盡極端情況。蘭德公司此前給出過一個分析報告,給出詳細的推算公式,如果我們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稍微對安全要求高一點的話,那麼可能需要500年才能夠用得上……
場景:參差不齊的路況
這次事故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條路,高速和低速道路交叉,沒有任何信號燈和指示牌,車道線在路口也只有部分清晰,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適用自動駕駛系統。
上期智駕深談中李院士談到了「自動駕駛」難自動,只是個陷阱而已:「雖然自動駕駛科目越來越多,但許多科目的實際使用窗口很小很小,因為駕駛活動充滿不確定性,窗口條件太脆弱,極易被打碎。車輛行駛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汽車如果是軟體定義的機器,任何滿足當前駕駛條件的自動駕駛窗口,無法知曉會維持多久,要隨時隨地準備切轉到人工駕駛。」
解決路的問題可以通過現在的車聯網技術(V2X),假設哪怕卡車左轉的必經之路上埋一個線圈,跟信號燈或Tesla互動一下,就會輕鬆避免這個問題了。
人:曖昧的車企、狂熱的媒體和不明就裡的駕駛員
首先是車企和媒體,見到很多車企在談論自家自動駕駛系統的時候,都沒有明確說明輔助駕駛的問題所在,而媒體廣告上也多迴避安全的重要性,總是宣傳一些駕駛員可以一邊開車一邊看電影的鏡頭,有非常強烈的誤導作用。感覺需要國家機構出台相關法律來強行規定,如香煙盒上印著「吸煙有害健康」。
然後是駕駛員,輔助駕駛系統出問題,很多都是駕駛員的問題,在誤導的情況下,錯誤地評估使用場景和盲目相信系統的能力,都是導致事故的原因。本來就不能夠過分依賴系統,本人仍然需要保持適度的關注。
結語這次基本可以認定是感知系統的鍋了。除了正常場景會讓系統出問題以外,健皓他們在今年的Defcon上還會給一個通過感測器攻擊自動駕駛系統的議題。
本來自動駕駛系統是為了提高道路和駕駛員安全的,通過感測器感知周圍環境並決策,這類系統高度依賴感測器,這個議題就會挖掘一下怎麼黑掉感測器,比如毫米波,會嘗試如何用非接觸的方式黑掉Tesla Model S,並且用的是市面上能買得到的設備。
就在此文即將發布前,CNBC新聞里警方稱車裡面找到了一個DVD播放器,但由於沒有行車記錄儀,所以不確定事故當時駕駛員是否正在觀看,而車載數據記錄儀的數據已經被警方下載後帶走。
本期專家介紹
劉健皓,汽車信息安全專家,360汽車信息安全實驗室負責人,曾在2014年全球首例破解Tesla汽車,2015年協助舉辦HACKPWN黑客大會破解市面上主流的智能硬體、在Syscan360大會上發表遙控駕駛汽車的演講,參與國內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標準制定工作,2016年將在美國黑客大會Defcon和第四界中國互聯網大會上(ISC)發表關於感測器漏洞影響自動駕駛安全的演講。
新智元 616 有獎徵稿令自5月31日起,新智元開闢【名家專欄】,刊登人工智慧專家給新智元的原創稿件。新智元致力於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技術研發與進步,在人工智慧產業界、學術界有強大的影響力,為了進一步繁榮人工智慧業界思想與技術的交流與分享,特向業界領袖和名家徵稿:1. 凡產業、學術界領袖、名家向新智元公眾平台投稿,新智元標識名家專欄的原創稿件,採用為公眾號頭條的,稿費標準3000元以上;2. 凡產業、學術界領袖、名家向新智元公眾平台投稿,新智元標識名家專欄的原創稿件,採用為公眾號2-3條的,稿費標準千字300元以上;3. 凡產業、學術界精英、骨幹向新智元公眾平台投稿,新智元標識業界、學術的深度稿件,採用為公眾號頭條的,稿費標準千字300元以上。4. 凡在其他媒體或個人博客已經發布的稿件、投稿的專家或研發機構稿件獲新智元採納轉載的,不付稿費,但可以附上個人簡歷、照片或者所在公司、實驗室簡短介紹或者原文鏈接。【新智元誠聘人工智慧領域特約編輯】凡產業、學術界精英、骨幹(一般要求為博士)向新智元公眾平台投稿,獲聘擔任欄目或產業、學術大會特約編輯的,稿費標準為千字300元以上。新智元專家投稿請聯繫:editorial@aiera.com.cn新智元專家投稿微信號:X1239828904
新智元招聘信息請點擊「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中國留加學生死亡2/3因車禍
※丈夫車禍命中定,應期中天論分明
※小狗街頭遇車禍身亡 同伴車流中守護不願離去(圖)|小黑|狗狗
※今日最讓人心寒的一起車禍,中國人,你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