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八 真實功德
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這是總嘆極樂菩薩的功德) 這些菩薩已圓滿了一切菩薩之所修所行,也已具足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
得深禪定⑩,諸通明慧(11),游志(12)七覺(13),修心佛法(14)。 (這是說極樂菩薩由定發慧而六通自在) 而且,也都已證得無上深妙之禪定了。既已得深定,由定發慧,由慧發通,法爾而有六通和三明,以及理事無礙、真俗圓融、空有不二之般若妙慧,即入住於七菩提分法。以此七分法,行大乘止觀來修其心,直至成佛。附記1:「得深禪定」是指證得諸如佛華嚴三昧、法華三昧、觀佛三昧、念佛三昧和首楞嚴三昧等等之禪定。一個人證得「佛華嚴三昧」或「念佛三昧」時,即能普見十方諸佛,見佛聞法;又證得「首楞嚴三昧」時,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於一芥子中,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如故,而不迫迮。而極樂眾生,個個「得深禪定,諸通明慧」,六通自在,這是本願第5至第10(即宿命智通願、天眼智通願、天耳智通願、他心智通願、神境智通願、速得漏盡願)和第39「受樂無染願」等諸願功德所成就和加持的。附記2:本經宣揚凈土念佛法門,為什麼常常提到「禪定」呢?因為修行佛法,要定慧均等,修行才會有好成績。要定慧均等,必須止觀雙修,修行凈土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本經的修行方法是「一向專念」,《彌陀經》是「一心不亂」,而一向專念和一心不亂,也就是強調止觀雙修。徹悟禪師(即凈宗十二祖際醒大師)說:「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凈業必成,如是成者,皆是上品。」附記3:釋迦佛在靈山會上告訴世人,禪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佛又告訴其父王,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由此可見,禪與念佛有密切關係。方倫老師說:「禪是以無念遣萬念,凈是以一念代萬念,到了成功時,禪是返其初,凈是定於一,此初即一, 此一即初。」又說:「禪與凈土,關係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禪凈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禪凈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凈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禪家的最高境界,而禪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凈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附記4:經文提到「遊志七覺」,此七覺即指「七覺支」,在七覺支中之第一覺支,即「擇法覺支」。方倫老師也曾說:「七覺支中,擇法覺支,在修行上,極關重要,所謂『擇』者,如擇其正,擇其易,擇其穩,擇其究竟,擇其契我機等皆是。但是,擇法也有困難,其困難處,就是擇者自身,是否已得正見,若是已得,則所擇法,當然是恰當的,若是未得,則簡直連擇都沒有資格,那怎麼辦呢?當知如來大慈,他早已為後世眾生,開闢一個兼正、易、穩、究竟、契機、諸長的法門,不管何種根器,皆宜修習,哪便是《阿彌陀經》里所說的,稱佛名號法,此法倡始於釋迦,宏揚於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慧遠、曇鸞、智顗、道綽、善導、清涼、永明、長蘆、天衣、圓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空谷、蓮池、藕益、截流、省庵、夢東、印光等諸賢聖,我們縱使是個瞎子,但能牢牢地拉著上述諸人的衣袖走,也總可以平步蓮邦。所以擇法這一事,到現在實已不成問題,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古來許多大善知識,已經代我們後人,擇好了這普被三根,全包九界的念佛法門,吾人只要能信能行,則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樣就無須我們費心再擇了。」◎注釋⑩得深禪定 證的無上深妙之禪定。「深禪定」是指諸如佛華嚴三昧、念佛三昧或首楞嚴三昧之類的禪定。(11)諸通明慧 「諸通」指六通;「明」指三明;「慧」指般若妙慧。其中之「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12)游志 「游」這裡是指趣入,「志」是指住。(13)七覺 即七覺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七等覺支,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鬆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14)修心佛法 依佛法所說的修心方法來修治其心,叫做「修心佛法」。這裡是說以七菩提分法,亦即以大乘止觀法門來修其心。肉眼清徹①,靡不分了②;天眼通達③,無量無限④;法眼觀察⑤,究竟諸道⑥;慧眼見真⑦,能度彼岸⑧;佛眼具足⑨,覺了法性⑩。 (這是說極樂菩薩五眼圓明) 極樂菩薩的肉眼,能了了分明的看見一切的色相;天眼能徹見十方恆沙世界眾生死生循環的業因果報;法眼能遍觀六道眾生的根性與欲樂,及三乘道法的差別相;慧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得我空法空之二空,而得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佛眼能見諸法空有不二之法性,有了佛眼就同時具足其他之眼的功能,無所不見,無事不知。附記:五眼並非一個人長五個眼睛,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見的功能上,有這五種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難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以無礙智(11),為人演說,等觀三界(12),空無所有(13),志求佛法,具諸辯才(14),除滅眾生煩惱之患。 (這是說極樂菩薩得四無礙智) 他們都具足四無礙智,能辯才無礙契機契理地為人演說無上之妙義。他們從平等的觀察中,雖明知三界的一切事物,皆緣起性空,如幻如化,空無實體,但是仍然立志追求佛法,以及無礙的辯才,以便在無盡的時空中,教化眾生,要除滅一切眾生的煩惱和無有休止的生死苦患。附記: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辯、四無閡智。根據《大涅槃經》說:「菩薩得四無閡智,雖知諸法,而不取著,曰法無閡;雖知諸義,而不取著,曰義無閡;雖知名字,而亦不著,曰詞無閡;雖知樂說,如是最上,而亦不著,曰樂說無閡。」用白話來說,就是:菩薩得四種無閡智,雖然知道諸法,而不取著它們,叫做法無礙;雖然知道諸義,而不取著它們,叫做義無礙;雖然知道各種名字,也不取著它們,叫做詞無礙;雖然知道樂於說法,認為這是最上的,但也並不取著,叫做樂說無礙。◎注釋①肉眼清徹 指極樂眾生的肉眼很清楚地看見一切色相。②靡不分了 無不分明了了。③天眼通達 指極樂眾生的天眼,能通達一切眾生死生循環的業因果報。④無量無限 無有限量,意即廣大無邊。⑤法眼觀察 指極樂眾生的法眼,能遍觀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⑥究竟諸道 徹底地知道六道眾生的欲樂,和三乘道法的差別。⑦慧眼見真 指極樂眾生的慧眼,能徹見宇宙萬有的事實真相。⑧能度彼岸 能從生死此岸,得度到涅槃彼岸。⑨佛眼具足 有了佛眼,同時具足一切之眼,無所不見,無事不知。⑩覺了法性 徹底覺悟諸法非空非有之本體、自性。(11)無礙智 即指四無礙智。(12)等觀三界 平等觀察三界一切事物。(13)空無所有 所有的一切,皆緣起性空,如幻如化,空無實體。(14)具諸辯才 具足一切辯才。從如來生①,解法如如②。善知集滅③,音聲方便④;不欣世語⑤,樂在正論⑥;修諸善本⑦,志崇佛道⑧。 (這是說極樂菩薩解法如如) 這些大菩薩之所以五眼圓明,得四無礙智,乃是從如來的教化而生的,才能如此徹底明了一切萬法事(現象)理(本體)圓融的真相,皆是如於真如本性的。他們又善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故以音聲來教化眾生;不喜歡世間無意義之言談,愛好契合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論;一心修集諸善根功德,目的在於成就最極清凈的佛身凈土,所以人人都立志以成佛之道是尚。附記1:「從如來生」亦可解作從真如、佛性而生。眾生本具之真如佛性,本來就有與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因被妄想執著障蔽,不能顯現,只要去掉妄想,便能恢複本有之德能,所以說「從如來生」。附記2:極樂菩薩,已得妙觀,了知一切萬法皆緣起性空,如虛空之如如不動,故曰如如。又觀諸法,同一空性,故曰如,解知一切萬法不二平等,故曰如如。又觀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不執著空有二邊,故曰「解法如如」。附記3:「善知集滅」是說菩薩善知四聖諦苦集滅道之理。一般而言,那是小乘人所修之法,小乘法多說無常、苦、空、無我、不凈之義,菩薩為什麼也要善知小乘之法呢?方倫老師說:「小乘無常、苦、空、無我、不凈的教義,和大乘常、樂、我、凈、不空的教義,自表面上看,完全相反,倘若把它詳細研究了一下,就會發覺,不但沒有相反,沒有衝突,而且還是整套的。蓋小乘言其外來,大乘言其本有。外來的不管什麼東西,乃至這一具肉體,這一套山河房舍,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不凈,終須捐棄幻滅。盡虛空界,惟有自性是本有的,這東西從無始來,就是常、樂、我、凈、不空。言無常者,目的就是要證這個常,言空者,目的就是要證這個不空,余可類推。今試以浮雲掩月為喻,浮雲是無常,乃至不凈的,吹散浮雲,現出明月,這才見到了常、樂、我、凈、不空的物事。十八界都是浮雲,自家不生不滅的佛性,才是明月,不遣去虛幻的浮雲,就見不到真實的明月。學者明白了這道理之後,對於大小乘教義,自然會全盤接受,而泯滅門戶之見了。」◎注釋①從如來生 從如來的教化而生。亦可解作從真如佛性而生。②解法如如 了解一切諸法,皆如於真如本性。③善知集滅 善知苦、集、滅、道之理。此苦集滅道,即四聖諦,又名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慾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樂、我、凈四德的境界;道諦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諦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世間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出世間的因果。④音聲方便 以說法的音聲方便教化眾生。⑤不欣世語 不喜歡世間人我是非之言談。⑥樂在正論 愛好契合真如實相的正論。⑦修諸善本 修習一切的善根功德。⑧志崇佛道 立志崇尚成佛之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①。生身煩惱②,二餘俱盡③。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④。 (這是說極樂菩薩了知一切法平等寂滅) 極樂世界的菩薩,了知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都是寂滅的。他們本身就是已寂了一切煩惱的殘餘,和滅了生身之苦報,二餘都斷盡了,才得證涅槃寂靜之境界。所以當他們聽聞這種甚深的寂滅的道理時,心中一點也不懷疑和驚懼。這些有大悲大願的菩薩,就時常住在本來寂滅之體,從體起用,由空出假,化身千萬億,到十方世界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他們的影響既深遠且微妙,就如同天之普覆一切,亦如地之普載一切。附記1:極樂眾生之所以沒有「生身煩惱」,本經前面有說:「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以沒有生身苦果。又說:「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所以也沒有一切煩惱。附記2:又極樂菩薩已證真如之體,此體平等寂滅,正如《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則絕諸對待,便是無上;無高下之分亦即平等,便是正等;無我人能所的執著,便是正覺。極樂菩薩,人人皆以無分別執著的平等心,修一切善法,自度度人,當下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矣!
究竟一乘⑤,至於彼岸。決斷疑網⑥,慧由心出⑦。於佛教法,該羅無外⑧。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⑨。慧光明凈,超踰日月。清白之法⑩,具足圓滿。 (這是說極樂菩薩究竟一乘) 他們所修的是一乘佛法的凈土法門,所以人人都能到達大乘佛法所說的大般涅槃的彼岸。由於已杜絕了一切疑惑之束縛,智慧自然就從自性清凈心中流露出來。能證得如此生佛平等之自性清凈心,則一切之佛法已包羅無遺了,故其智慧有如大海之深廣,杳無邊際;三昧亦如須彌山王之巍峨,矗立不動;身上所發出來的慧光也十分地明凈,超越日月。以上種種不可思議的成就,乃極樂菩薩所修行的無漏善法,都已具足圓滿的緣故。◎注釋①寂滅 梵語涅槃,華譯為寂滅,意謂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叫做「寂滅」。《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②生身煩惱 「生身」指生死之身,亦即苦報身。「煩惱」即由貪瞋痴而生的種種煩惱。③二餘俱盡 生身的苦果和煩惱的殘餘,俱皆除盡。④靡不覆載 是說菩薩心無分別,饒益眾生,如天之普覆一切,亦如地之普載一切。⑤究竟一乘 究竟圓滿的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這裡是指凈土法門。⑥決斷疑網 是說決絕斷除一切疑惑的束縛。⑦慧由心出 智慧是由自性清凈心中流出。⑧該羅無外 包羅萬有的意思。⑨山王 指須彌山,為一個小世界的中心。這裡是說極樂菩薩們的三昧,如如不動,如山王之矗立不動。⑩清白之法 指一切之善法,如五戒、十善、三學、六度等是,但五戒十善是世間善法,三學六度是出世間善法。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①凈故。猶如大地,凈穢好惡,無異心②故。猶如凈水,洗除塵勞③,諸垢染④故。猶如火王⑤,燒滅一切煩惱薪⑥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⑦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 (這是以七喻讚歎極樂菩薩體德尊勝) 他們的清凈心,像雪山一樣潔白,照見一切功德,都平等無差,同一清凈;其忍辱的心,像大地似的,不管凈穢好惡,都無分別地包容一切;其嚴謹的戒行,猶如清凈的水,能洗滌種種的煩惱和垢染;其般若妙慧,像燃燒的熊熊烈火,能如火燒薪一樣,把一切的愚痴煩惱燒成灰燼;其所證的解脫法身,不住生死,入於涅槃,又不住涅槃,普度眾生,就像風兒一樣,行諸世界,毫無障礙,得大自在;其所證的解脫知見,已證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種二諦圓融的中道,就好比虛空,不礙任何緣起之諸相,雖森羅萬象又不礙虛空之本來湛寂。他們為度眾生,行於世間,作種種饒益有情的事業,但其本身不為世間法之所污染,就像蓮花一樣,在污泥中吐露芬芳。◎注釋①等一 平等一如,沒有分別。②無異心 沒有凈穢好惡之分別的心。③塵勞 心勞塵境,是煩惱的別名。④垢染 煩惱的別名。⑤火王 喻般若妙慧,乃世出世間一切智慧之王。《大般若經》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⑥煩惱薪 「薪」是乾柴,指煩惱。這裡是說一切煩惱如乾柴,般若如烈火,乾柴烈火,頃刻燒滅。⑦無所著 了知一切法緣起性空,故於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猶如大乘①,運載群萌②,出生死故。猶如重雲③,震大法雷④,覺未覺⑤故。猶如大雨⑥,雨甘露法⑦,潤眾生故。如金剛山⑧,眾魔外道⑨,不能動故。如梵天王⑩,於諸善法,最上首(11)故。如尼拘類樹(12),普覆一切故。如優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13),威伏外道故。如眾游禽(14),無所藏積故(15)。猶如牛王(16),無能勝故。猶如象王(17),善調伏故。如獅子王(18),無所畏故。 (這是以12喻讚歎極樂菩薩的用德自在)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皆修大乘菩薩道,既能自度,又能普度眾生,由生死此岸到達佛果的大涅槃彼岸,好比一輛又好又大的車,能載眾物一樣;他們宣說大乘妙法,好像很厚重的雲層,能夠興雷致雨,警覺那些還沒有覺悟的眾生;又宏宣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同生西方,永離生死,好像不死之葯的甘露一樣,能夠滋潤一切眾生的善根;他們的信心和願力,如鐵圍山一樣地堅固,一切邪魔外道都不能動搖;又如梵天王一樣,離欲清凈,能生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他們的大慈大悲,像枝葉繁茂庇蔭寬廣的尼拘類樹,能令一切眾生永離熱惱,得清涼自在;他們皆以凈土法門,自行化他,自他如此有緣得遇凈土法門,就像遇見優曇缽花開花一樣地希有難遇;又如金翅鳥,有大威力,能降伏一切之天魔外道;他們已經證悟諸法畢竟空,但不耽於空,從空出假,應現十方,廣作佛事,離相度生,無住生心,就好比飛過長空之眾鳥,不留任何痕迹;極樂菩薩的形色在一切菩薩中最勝,人人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且都是紫磨真金色,猶如牛王在一切牛中,形色最勝一樣;他們行願自在無礙,一如有象王之譽的佛,能善巧方便地調伏一切眾生,皆令得道;又已成就了佛及菩薩之四無畏,故能猶如獅子之王作吼一樣,百獸無不懾伏。◎注釋①大乘 這裡是指又好又大能載眾物的車,比喻極樂菩薩修大乘菩薩道,既能自度,又能廣度眾生,度生自在。②群萌 即眾生。③重雲 很厚重的雲層。說法度生,令人同成佛道,如重雲致雨,普潤一切。以喻極樂菩薩,說法自在。④震大法雷 為眾生說大乘妙法,叫做「震大法雷」。⑤覺未覺 使未覺悟的眾生轉迷為悟。⑥大雨 說法普度眾生,如雨普潤一切。以喻極樂菩薩,說法自在。⑦雨甘露法 弘宣凈土法門,令人在此生中,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叫做「雨甘露法」。⑧金剛山 舊譯鐵圍山,新譯金剛山,或金剛圍山,即一小世界最外圍的一重山,金剛寶所成,堅硬牢固,無能破坯。以喻極樂眾生的智慧稅利無比,自行化他,皆能切斷一切的煩惱惡業苦報,伏斷自在。又喻極樂菩薩猶如金剛山之屹立不動,一切邪魔外道不能動其分毫。⑨眾魔外道 又叫做邪魔外道。「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外道」是指於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⑩梵天王 色界之初禪天共有梵眾、梵輔、大梵天之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屍棄。凡是有佛來人間成佛,他是頭一個請佛轉*輪的人,也是一個離欲最清凈的人。這裡以他來比喻極樂菩薩,個個離欲清凈,生善自在。(11)最上首 最高、最勝的意思。(12)尼拘類樹 華譯縱廣樹,是印度的一種樹名,其樹枝繁葉茂,庇蔭廣闊。以喻極樂菩薩,大悲自在。(13)金翅鳥 八部眾之一。翅羽金色,兩翅張開有360萬里,常取龍為食。《六十華嚴經》第36卷說:「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以清凈眼觀察大海龍王宮,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亦復如是,以佛眼觀法界一切眾生,有善根熟者,以止觀兩力,搏開生死大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這裡以金翅鳥之大威力,來比喻極樂菩薩,威力自在。(14)眾遊禽 即眾鳥飛空。鳥過長空,不留痕迹,以喻極樂菩薩,離相度生,大行自在。(15)無所藏積 是說極樂菩薩雖應現十方,廣作佛事,但無住無著。無住即無藏,無著即無積。猶如眾鳥飛空,不留痕迹。(16)牛王 牛中之王。《勝鬘經》曰:「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以喻極樂菩薩,形色自在。(17)象王 象中之王。佛經常以象王喻佛,佛為調御丈夫,菩薩亦如是,這裡以象王喻極樂菩薩,行願自在。(18)獅子王 即獸中之王。獅王一吼,群獸懾伏,以喻極樂菩薩,無畏自在。曠若虛空①,大慈等②故。 (這是讚歎極樂菩薩體用無礙) 極樂世界諸大菩薩,雖然已悟我空法空而證自性清凈心,卻又從清凈心中生出大慈大悲的心來,平等的去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種不動真際,徧應十方的情形,正如虛空雖然畢竟空無,但不障礙任何事物之生起。附記1:此二句經文,前一句說的是體,後一句說的是用,正所謂「無盡空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以之比喻極樂菩薩,體用無礙。又前一句說的是真空,後一句說的是妙有,真空是體,妙有是用。說明極樂菩薩,從體起用,無往生心,而大慈大悲,等視眾生,普度一切的力用。附記2: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如此的清凈!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生滅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自己圓滿具足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動搖的!沒有想到自性自能生出萬法來!」近代禪門宗師虛雲老和尚曾經解釋說:「前4句何期是攝用歸體,後一句何期是全體大用。」由六祖大師的話和虛雲大師的解釋,我們不難明白,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性清凈心,是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用不二,是自在無礙的。正如《法華經》之所說:「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極樂菩薩,莫不如此。《法華經》說的是一乘妙法,而極樂菩薩廣說的正是一乘妙法之凈土法門。
摧滅嫉心③,不忌勝④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⑤,建法幢⑥。曜慧日⑦,除痴暗⑧。 (這是說極樂菩薩自他二利具足圓滿) 他們已摧滅了人類的劣根性之一的嫉妒心,絕對不會妒忌別人勝過自己。又一心一意地追求正法,不證無上菩提,不得大般涅槃,誓不罷休。時常都為眾生演說妙法,從來不感到疲倦、勞苦。他們大鳴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以破除芸芸眾生的愚昧和無知。
修六和敬⑨,常行法施,志勇精進⑩,心不退弱(11)。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12),等無憎愛(13)。唯樂正道,無餘欣戚(14)。拔諸欲刺(15),以安群生。功慧(16)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17),游諸神通(18)。 這些大菩薩,人人都修六和敬,互相尊敬、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又互相法施,交換修行的心得,皆立志勇猛精進地自行化他,像這樣的心永遠也不會退卻或轉弱。 他們如同世間的明燈,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又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令人凡事吉祥如意。這些菩薩皆已究竟一生補處,具有大智,常作一切眾生的導師,同體大悲,平等的普度一切眾生,沒有憎愛的分別。由於已具大智,所以唯樂無上之正道,安住於空、無我之理,因心無所住,故無欣喜或憂戚的感覺。 他們善以佛之正法,把沉溺於愛河慾海中之芸芸眾生救拔出來,皆置於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像這樣的功德和智慧太殊勝了,故為一切世間天人聲聞菩薩所尊敬和讚歎。他們一面滅除自心之貪瞋痴三毒,複本心源以自利;一面又成就六通,以種種神通遊戲世間,普度眾生以利他。◎注釋①曠若虛空 空曠有如虛空。《釋摩訶衍論》說虛空有10種的含義,即:無障礙、周徧、平等、廣大、無形相、清凈、不動、絕對、空空、不可得。②大慈等 平等的大慈大悲。③嫉心 妒嫉心,為二十種隨煩惱之一。④不忌勝 不會妒忌別人勝過自己。⑤擊法鼓 擊鳴法鼓。「法鼓」是比喻菩薩教化眾生的法音,傳播得很遙遠。⑥建法幢 建立法幢。「法幢」是比喻妙法高聳,如幢幡之高懸。這也是比喻佛菩薩說法,能摧伏邪魔。⑦曜慧日 比喻菩薩的智慧光明如日,能照破無明黑暗。⑧除痴暗 消除眾生的愚痴和暗昧。⑨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說,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⑩志勇精進 立志要勇猛精進地修行佛法。(11)心不退弱 學佛的心永遠不後退或衰弱。(12)常為師導 常作一切眾生的導師。(13)等無憎愛 平等的普度一切眾生,沒有憎愛的分別。(14)無餘欣戚 因心無所住,故無欣喜或憂戚的感覺 。(15)拔諸欲刺 拔除眾生種種貪愛和慾念。「欲刺」是形容貪慾如芒刺能傷害人。(16)功慧 功德和智慧。(17)滅三垢障 滅除由貪、瞋、痴三毒而引起的種種障礙,其障礙如令人墮落於三惡道是。(18)遊諸神通 以種種神通遊戲人間,隨緣度生。因力①、緣力②、意力③、願力④、方便之力⑤、常力⑥、善力⑦、定力⑧、慧力⑨、多聞之力⑩。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11),諸通明力(12)。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這是說極樂菩薩福慧二力具足) 他們都有福德與智慧之二力,諸如: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以及正念止觀、六通三明、如法調伏諸眾生之力等等。像這許多的力用,他們都已圓滿具足了。附記:從因力至調伏眾生力,一共有13種的力用,若加上六度之力,則共有19種力用, 但歸納起來,只得二力,即福德與智慧之力。此福德與智慧二力,相輔相成,不即不離,誰若是具足成就了,便是成就諸佛之盧舍那報身。而極樂菩薩,個個莫不如是圓滿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嘆。究竟菩薩諸波羅蜜(13),修空無相無願三昧(14),不生不滅(15)諸三昧門(16),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這是說極樂菩薩具足相好) 除此之外,極樂菩薩無不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以及無量的功德和種種辯才,這是沒有人可與之相等的。他們的福慧雖然已經具足,但是仍時空無盡的繼續增上,還不停地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因此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讚歎。 他們已經到達究竟圓滿之彼岸(即佛之果地),不但成就三乘共修之空、無相、無願的三三昧,更成就了大乘不生不滅的一切正定,從此永遠地超越了聲聞緣覺之境界。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這是結嘆功德無盡) 世尊告訴阿難:極樂世界的菩薩,成就如上所說之無量功德,我今天只是簡略地介紹而已,如果要詳細地說,縱使百千萬劫,也是說不完的。◎注釋①因力 「因」指主要的原因。又分為正因和助因二種,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叫做「正因」;過去所修的一切善法,能生出世善法功能,叫做「助因」。②緣力 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叫做「緣力」。③意力 聞法之後,發出無上菩提心,叫做「意力」④願力 依願起行之力。又諸佛菩薩的本願,都叫做「願力」。⑤方便之力 菩薩自利利他皆能善巧方便,叫做「方便力」。⑥常力 常行佛法,至心精進,叫做「常力」。⑦善力 所積集的信願行三資糧,叫做「善力」。⑧定力 定心一處,而不散亂,叫做「定力」。⑨慧力 徹了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叫做「慧力」。⑩多聞之力 於佛教法,無不知曉,或讀誦大乘,深信因果,都叫做「多聞力」。(11)正念止觀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叫做「正念」;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叫做「止」,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做「觀」。能如是念佛,則能成就「正念止觀」。(12)諸通明力 「諸通」指六通,「明」指三明,極樂眾生人人皆具六通三明,叫做「諸通明力」。(13)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意思是說菩薩已達到圓滿之佛的果地了。(14)空無相無願三昧 即空、無相、無願之三三昧。見前面第66頁之解釋。(15)不生不滅 不生也不滅,是常住的別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又「不生」即非有,「不滅」即非空,由此可見,一切眾生的佛性,和一切法的法性,都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空的。(16)諸三昧門 三昧有三乘共修的三三昧,也有大乘不生不滅之三昧,故曰「諸三昧門」。
推薦閱讀:
※1896年晚清社會真實寫照
※真實狄仁傑是工作狂 史上真有元芳
※魯迅愛情故事:一個真實不一樣的魯迅
※文殊真實名經&開示講解??法炬師?譯??下
※真實又貼切的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