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啟示錄 (轉)
(2007年12月舊作)
《大國崛起》是中央電視枱曆時三年拍攝的一部十二集的紀錄片,它在給我們解答大國興衰之謎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與思索,在諸位導演與編劇的指引下,我產生了些許感想,是以記錄如下,也作為我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中的諸多收穫的代表印證吧。 首先,讓我們從《大國崛起》紀錄片出發,先簡略地瀏覽一遍各大國的興衰歷程。葡萄牙、西班牙,他們在歐洲大陸率先的形成有統一力量的民族國家。依靠擁有強大王權的明智君主(如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薩貝爾女王),依靠民族國家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更依靠歐洲人與生俱來的探索與冒險精神,他們走出了探索新航道這一步,從而引出了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以此為起點,他們開始了海外的商貿往來和殖民掠奪,在資源掠奪帶來的物質財富的促進下,他們贏得了世界性大國的地位。但也正是帶領伊比利亞半島取得霸主地位的強大的王權和宗教信仰,在保護自己體系的同時抑制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在還沒有給國內人民的生活帶來太多好處的時候,陪同葡萄牙和西班牙退下了大國歷史的舞台。接著上場的是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世界性大國的荷蘭,這是一個在國家版圖和人口數量上不折不扣的小國,他的興起,正如紀錄片片頭所描述的一樣,顯示了資本的力量。精明的荷蘭人依靠他們水上交通的便利,以及在鯡魚和運輸船上的小技巧小創造上獲得了最初的勝利。接著他開始了他漫長而又宏偉的商貿之路,在這競爭激烈的路途中,荷蘭人發揮出了他們各種優秀的品質,最終建立了地跨全球的商貿網路(參考下圖)(原圖為視頻截圖,為荷蘭在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圖,此處從略)。他們的優秀品質譬如說在商業活動中「用生命為代價守望信念」(巴倫支船長和17名荷蘭水手的事迹)贏得了世界對他們的信任,他們有那個時代超一流的創造才能。在17世紀創立了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如世界上第一個聯合股份公司(聚合零散的財富組成股份制公司開闢新商業領域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第一所現代銀行,正如大國崛起紀錄片中所評論的「荷蘭市民是現代商品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的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與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或許是由於國家太小的原因,抑或是由於在工業革命中突飛猛進的大英帝國的挑戰,荷蘭最終悄然地退而專心處理本國事務,或許這也符合他的本性,因為此時的荷蘭人民已經相當的富庶了。接著上場的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帝國,這個國家在幾經動蕩後,終於通過被稱為光榮革命的宮廷政變確定了自己國內穩定的政治體系。之後他們又經過一百年的醞釀,開始了英吉利的騰飛之路,即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這個需要巨人並也產生了巨人的時代,我們看到了四個對英國的真正崛起極為重要的人,他們是莎士比亞、牛頓、瓦特與亞當· 斯密。他們為英國提供的,大概也就是大國崛起的必要營養元素,人文精神、科學、技術與經濟學指導。正如紀錄片上所說:「如果說牛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一把科學的鑰匙,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亞當? 斯密則是揮動一隻看不見的手為工業革命的推進締造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英國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制度相對封建主義制度的優勢,解放並發展生產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和社會成就,這正如馬克思說所的「在資產階級統治的不到一百年間,所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另外,英國在開闢殖民地的時候,與之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同,不再把殖民地僅僅看作是掠奪的對象,而是把它們當作自己經濟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封閉的貿易圈中,宗主國英國承擔工業品或製成品生產,殖民地成為原料的供應地與產品的銷售地。這種方式應該源於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影響。也正是由於這種對經濟規律的深入洞察,造就了「日不落帝國」兩個多世紀的輝煌。但不論怎麼說,由殖民統治帶來的地位是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的,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就這樣,「日不落帝國」的太陽便悄然地西斜,進而落下了。與此同時的大國還有法國,作為歐洲的大國與強國,它確實一直都在歐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十八世紀末,法國爆發了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在思想上影響了歐洲;在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德·波拿巴橫掃歐洲大陸,在行動上影響了歐洲,並進一步推進了「自由」 、「平等」和「博愛」的民主思想。儘管法國一直都沒有直接地在世界取得領袖地位,但它通過影響歐洲,用自己超前的思維震動了世界,加之它在歐洲大陸一直以來的主角地位,稱其為大國也不為過。與法國緊鄰的德國,是一個晚來的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大國。與其它歐洲大國相比,他的統一之路漫長而艱辛。也正是由於長期的分裂,使這個偉大的、最善於思考的民族一直無法快速前進。從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呼籲經濟融合和關稅統一到1848年的為建立君主立憲制而爆發的革命以及在法蘭克福舉行的以民主方式商討和平統一的全德意志議會,德意志人民一直都在為祖國的統一而奮鬥。也正是德國人民的一次次的探索與奮鬥,終於迎來了1871年的德國統一。德國的統一,決不僅僅是由於普魯士宰相奧托· 馮·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更重要的地方在科教。普法戰爭中戰勝法國的普魯士元帥毛奇曾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室的講台上決定了。」這並非虛言。早在拿破崙時期,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說過:「……(出路)這個國家,要以精神的力量彌補軀體的不足,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當時的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他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十九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同時,普魯士還辦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世界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學普魯士就是在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支付巨額賠款時誕生了。當時的國王拿出了最後的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同時還接受大學的要求「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德意志統一前期,普魯士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正是由於科教等的力量,統一之初的德國便在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鐵路線里程等方面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英國。完成統一後的德國,依靠科技和人才上的優勢,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機,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德國在電爐鍊鋼、鐵路電氣等電能應用方面都居世界之首,綜合實力居世界第二。當然,德國的迅猛發展也不可能只是單純的依靠教育,這裡還有發展策略上的問題。同德國統一戰爭中的外交策略一樣,俾斯麥也為這個新生的國家找到了一條趕超先進國家的發展模式,即「把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維持社會穩定)」。或許德國的迅速發展在某些方面還得益於這個民族的精神,這使他在兩次世界大戰後不僅在經濟上重新站了起來,而且在精神上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可(這種精神我們可從1970冬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的驚人一跪中見出)。最後一個歐洲的大國就是俄羅斯,在其它的時期,他也叫過俄國和蘇聯。相對於西歐的英法等國家,俄國一直都比較或是非常落後,但作為一個大國,他也始終在改革與前進,俄國的發展以至於他的崛起,根源就在於這些改革。從早期的彼得大帝親自遊學西歐引發的彼得大帝改革,到日耳曼人葉卡捷琳娜二世引導的改革,俄國一直都在探索著適合於自己的道路,這中間的歷程是極為曲折的。彼得大帝改革,由於沒能較好的處理傳統和現代的問題,使得這次改革並不理想。這只是使俄國科技和工業部分地發展,但在破壞了原有文化的同時沒能真正建立起穩定的歐式文明,所以,在彼得大帝去世後,俄國又幾乎退回了原地。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雖然在教育、法律上作了較好的工作,但由於受當時社會體制以及個人的階級地位的限制,也沒能取得太大的實效。這使得許多的俄國人都開始為祖國命運而奔走,其中的傑出代表就是列夫? 托爾斯泰。就在列夫? 托爾斯泰也在彷徨與迷惘中去逝時,突然爆發的十月革命帶上這個國家走上了一段傳奇的旅程。新建立的蘇聯採用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和之後產生的新經濟政策(即利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來恢復生產、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使國家開始重新發展。之後他又創造性地提出了計劃經濟體制,正是在這種經濟體制下,蘇聯走向了他初步的輝煌。但這裡蘇聯又犯了類似於之前彼得大帝所犯的錯誤,片面注重表面的工業化進程而忽略了廣大人民的思想與利益。這也最終導致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永久性落幕。與德國和俄國類似的還有一個後發的大國日本,它的發展和經歷也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與啟示。同中國相比,十七、十八世紀以及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日本也是閉關鎖國的。但在這過程中,他並沒有忘記觀察外面的世界。當荷蘭在世界稱雄時,日本興起了蘭學,從而以荷蘭為窗口,從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世界。當看到昔日的老師中國的遭遇後,他們明智地調整了對待外國列強的態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了明治維新,從此開始逐步脫離亞洲被剝削國家的行列,走上了世界性大國的征途。這其間最值得我們學習感悟的有兩個地方。一是迅速有效的明治維新,一是戰後日本的迅猛發展。首先說明治維新,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頒布了《五條誓約》,其內容為:「1、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2、上下一心,大展經綸;3、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舊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5、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之後,他便開始依此誓約而行,在1871年派出擁有49名明治高官的岩倉使節團進行了歷時一年零十個月的對歐美十二國的考察與調研,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從制度法律、理財會計、和教育等方面,全面考察歐美最開化昌盛的國體與實際事務的處理,學習這些規章制度能否適用於日本。在考察中,他們認識到了「欲求外交,必先內治」和「教育先行」、「工業興國」的指導思想。同時他們也確定了模仿普魯士的發展策略的具體方針,從而在1873年回國後迅速有效的進行了明治維新,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締造了一個全新的強盛的大日本帝國。但很不幸,之後的日本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險些導致了他的覆滅。二戰結束後,日本基本上是一片廢墟,但他又用三十年的時間,重新回到了世界強國的行列。這裡我們就得說說日本戰後的迅速復興了。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這裡我只簡單的總結幾點:1、正確分析了自我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揚長避短,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2、自民黨長期執政帶來了穩定的政局,各種有一定實力的反對黨和民主媒體的監督保證了政府的清廉與活力;3、制定了合理的法律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維持了內部的秩序;4、重視並大力推進教育和科技發展,不僅培養了國人的民族熱情,也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同時還大量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巧妙加以利用和發展;5、戰後美國由於既定策略對日本的扶持以及因朝鮮越南戰爭而對其注入了數量可觀的資金;6、五六十年代相對充足而廉價的資源能源供應,以及長期偏低的日元匯率;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機以及逐漸成熟的國際經濟組織對發展出口主導型經濟的日本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8、積極發揮政府的政策調控、行政指導作用,防止了自由市場經濟的一些弊端;9、政府中設立的大量審議會較好地協調了各種經濟關係以及日本企業推行的集團主義經營方式造就了較協調的經濟體制;10、大和民族傳統的忍辱負重、勤奮耐勞和善於學習的精神等等。日本的發展就講到這,最後要說的大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美國是各大國中最為年輕的一個,它的前身是北美的十三塊英屬殖民地,他到1783年才正式成立,然而到現在,他卻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綜合國力遠超其他國家。美國的成功,我覺得其中最突出的兩個地方就是民主法制與尊重科學。早在他們的「始祖」到來時,就已先行簽訂了一份政治性契約即《五月花號約》,其中就指出他們在到達北美新大陸後結成一個民眾自治團體,制定一個有益於團體的公正法律、法規、條例和憲章,全體成員保證遵守和服從。從此,這塊土地就開始以法律來治理。到美國獨立後,他們又制定了更為完善的1787憲法。這是一部民主的憲法,因為美國人認為「任何一部成功的憲法必須代表人民合理的願望」。同時他們又確立了總統制的資本主義制度,因為他們認為「國家政體的形式必須能夠體現遵從憲法規定的人們的真實願望」。這些都表明了美國人心中對民主與法制的尊崇與熱愛,也正因為民主與法制,美國才有他無窮的魅力,才吸引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移民到那裡。而且,恰恰是爆炸式的移民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帶來了跨越式的科學技術引進,從而出使他能飛快地向前發展。但光靠移民顯然不可能造就一個長久強盛的美國,他還重視教育,尊重科學。他的國民教育幾乎普及到了大學,保證了充足的人才資源。他在憲法層面上保護專利權和著作權,這樣既保護了作家發明家的權利,又激發了人們創造熱情,促使人們產生從事發明的願望,同時又能保證他們因此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得到物資上的回報。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才使美國產生了眾多的進行發明創造的人。他們之中的佼佼者,比如愛迪生,創造了電燈等一千多項發明,帶領美國和世界走進了電氣時代;福特,創造了標準化、流水線和科學管理融為一體的現代大規模生產方式,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這樣,美國走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而他完成這一過程僅用了118年。(而到目前為止,他已維持這一狀態超過了100年,並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維持下去。) 回顧了各個大國興衰歷程,我們不僅會去思索大國的崛起和衰亡到底有沒有其歷史規律呢?他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大國的崛起與衰亡是沒有什麼固定的規律的,但從各國的崛起之路中我們卻又不難發現他們擁有許多相同或是相似之處。據我初步總結,他們成功的共有原因主要有: 1. 重視科學與教育。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凡是一個強盛而富有活力的國家,沒有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科學水平就是一個國家實力的一種體現。正如偉人鄧小平所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你這個國家的科技水平高,你的生產效率就高,生產成本就低,你的產品在市場中就有競爭力,因此你的國家,你國家的人民才會富裕,只有經濟實力強了,你才可能成為大國。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戰敗不是偶然,當時普魯士的教育程度我們在上面已經講過了,而同一時期的法國呢?不用看數據,就從我們都讀過的法國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後一課》中我們就可看出當時教育在法國人生活中的地位,即使不說很低,至少也是遠不如普魯士了。相比於此,我們從俄國的發展歷程中看得更清楚。沙俄由於教育和人民整體素質遠落後於同時期的歐洲國家,所以在彼得大帝首次出征瑞士時,十萬俄國士兵被八千瑞士士兵輕易擊潰。而後來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又遭遇了類似的尷尬,其中英法聯軍的步槍射程就是俄國步槍的三倍。軍事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一個方面,科技的差距在軍事上很容易見出,因而上面的例證說明的問題不僅僅是科教水平是有關國家軍事實力的,而是科教水平是反映綜合國力的。 2. 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縱觀以上各大國的發展歷程,幾乎所有國家所有跨越式發展都是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完成的。曆數世界範圍內各大國的所有快速發展,美國在十九世紀後半葉的迅速發展德國與日本在十九世紀末的迅猛發展,蘇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風雲之路,整個歐洲和日本在二戰後的復興這所有的所有無一例外都是在當事國處在對內對外都極為和平穩定的情況下進行的。 3. 完整而又優越的法律、經濟體制與適當的社會制度。只有法律體系的完整和社會制度的成熟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只有同時又擁有了完善的經濟制度,才能保證人民能夠順利安全地獲得他們勞動的物質報酬。同樣,這也可以從各大國發展的歷程中見出。荷蘭的繁榮,是在保證了自身的安全,確定了社會及經濟制度後,才逐步達到的;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經過了先前的幾番動蕩,最終經過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內閣制後才開始的,而其真正強大則是在獲得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經濟指導後才實現的;而法國的發展則是通過不知多少次的探索,最終確定政治體系後才逐漸恢復的……所有的這些都證明了經濟、法律體制和穩定的社會制度在大國興起路途中的重要性。 4. 統一的國家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只有擁有統一的國家,國民的力量才可能向一個方向使;只有有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國民才會團結在一起把力往一個方向使;而只有全體國民都一心奮鬥、同心協力,國家才可能有力量迅速發展。葡萄牙、西班牙之所以能最先走入世界大國的行列,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歐洲最早形成了民族國家,依靠整個民族全部國民的力量去發展並開拓市場。德國日本之所以能多次迅速發展,成為超過英法的世界大國就是因為他們統一併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統一國家的強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5. 一個傑出的領導者或政府。在大國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因形勢的變化而遇到一系列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則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當任領導者或政府的肩上。歷史是嚴肅的,當所給問題被某個國家錯誤處理或被放任不理時,歷史便會給那個國家以嚴厲的處罰,輕則是使其停滯或是衰落,重則使其分裂或滅亡。這裡就體現了當權者對國家的重要性了。好的領導如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奧托·馮·俾斯麥,他們分別運用自己傑出的才幹成功的完成了走出經濟危機的新政和德國的統一與發展,締造了大國維持與崛起的宏圖偉業,而差的領導如戈爾巴喬夫和阿道夫·希特勒,他們分別毀掉了蘇聯和德國。這樣來看,當權者優秀與否對一個大國的興衰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因而,一個真正的大國必須有一套完善有效的領導人選拔制度,這與第三點其實有共通之處。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決定了封建制度中的世襲制是註定要被歷史所遺棄的。 總的來說,大國的發展與興盛之路是多種多樣的,而與之對應的衰亡之路也是多種多樣的,這裡我不再細述,只初步總結一下其要點:1、被後發的大國用各種手段擠了下去。這是歷史的必然,當兩個國家因利益衝突引起爭鬥時,爭鬥雙方總會分出輸贏,如果原來的大國被擊敗了,他必然就會退出他原來的舞台。這就如英國要從海上興起就必須先把原來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給推下台。 2、自身積累的矛盾過多,最終激發使國家政權覆亡,從而產生一定時期的後退。這點正如蘇聯的歷史。當一個大國不能滿足國人的需要,不能合理的解決國內的矛盾,他被人民、被歷史所淘汰也是必然的。3、國家的原有制度和政策不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而那個國家又沒能及時有效地做出改進。當這種情況發生並延續一段時間,長期的停滯不前終會剝奪他的大國地位的,畢竟,歷史不會因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停留而停留。這就是中國在十五、十六世紀時遇到的情況…… 當然,大國的崛起還有其它深刻的原因,我個人不免因知識和閱歷的不足不能盡述,還有就是行文上的疏漏也會漏掉一些大國興亡的重要緣由,譬如說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對大國崛起的影響,儘管它不是那麼的顯而易見,但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日本明治維新和彼得大帝改革最終成敗迥異,也與之後他們是否處理好了這點有關(日本繼大久保利通之後上台的首相伊藤博文有效地協調好了傳統文化與快速工業化的矛盾,而彼得的繼任者則由於懼怕矛盾而放棄了工業化)。總之,大國崛起背後的原因絕對是複雜的,我個人現在的見解大概便只有這些了,大家可以繼續去探索發現。而且,對這中間緣由的探討也是於國於民有利的,畢竟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還要尋找參照和經驗,而歷史就是最好的老師。 最後,祝願我們偉大祖國能夠以史為鑒,積極探索,儘早的走出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成為新一代的大國!
推薦閱讀:
※龍凱鋒:我們想和平崛起,但不怕戰爭
※印度中產之謎:就「人數多少」眾說紛紜 對「正在崛起」沒有爭議
※林毅夫闡釋中國經濟崛起動因 技術創新是關鍵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讀後感
※大秦帝國之崛起——秦相范雎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