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犯了錯誤該不該打

文/豆豆爸

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對於該不該打孩子的理論幾乎是一邊倒,絕大多數專家都反對打孩子,認為「打孩子就是父母的無能,是愚蠢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等等。但在現實家庭教育中,又隨處可見打孩子的行為,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關於是否打孩子,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在父母中間也存在兩種極端:有的父母堅決反對,尤其是看過一些育兒書籍的人,認為對孩子只能講道理,賞識教育;也有一些父母對於犯錯誤的孩子,甚至有些算不上錯誤的,只要是違背家長意志,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暴打。在我們家,打孩子從來不是什麼禁區,但是也不是能夠隨意、經常使用的,因為打孩子是對孩子所犯錯誤的最嚴厲懲罰手段。豆爸認為,孩子可以打,但不能瞎打、亂打,打孩子是有學問的,是要講究方法的。打孩子前父母應該先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孩子犯嚴重錯誤,屢教不改的時候也許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打的必要,說理教育就行。但在實踐中,大多數孩子做錯事後,被批評教育後往往就是簡單認錯或撒嬌討大人歡心,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照樣犯同樣的錯誤,這是因為孩子沒有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孩子也知道犯了錯誤不會得到任何懲罰。長此以往,會更加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到底犯下什麼樣的錯誤要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呢?從豆豆和其他孩子被打的經歷來看,集中在:(1)安全問題上居多:2-4歲,如豆豆2歲多的時候愛玩電源插座、風扇等危險物品,在屢次的耐心說教後依舊未改,就必須嚴打一次;3歲多的時候去幼兒園路上故意拉著外婆和機動車搶道以及4歲的時候放學回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跑了,不顧旁邊的汽車,遠遠把外婆拋在後面,此類事情發生數次後,在一次外婆告狀後,一起算總賬了。(2)待人問題上:3-5歲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惡語相向,甚至對人拳打腳踢。三番五次之後,豆媽無法容忍,邊警告豆豆,豆豆邊發飆咒罵「把媽媽扔到樓下去」,這個時候,就被拉進小房間,棍棒伺候了。(3)危險行為上:5-6歲,稍大一些的孩子,對於危險工具的傷害不知道輕重,必須要嚴厲教育。我姐的小孩在6歲的時候,用螺絲刀把外婆的眼睛扎了,差一點瞎了,這個時候我在場,就教訓了他。(4)惡劣行為上:6-12歲的孩子,已經懂得金錢概念,有的會從家裡偷錢去買東西或上網吧,這樣的小偷小摸行為要扼殺在苗頭上。

2、多大的孩子可以打?——2—6歲可以打,6歲以後盡量少打,12歲以後堅決不打1-2歲的孩子身體、語言才剛開始發育,一些所謂的胡鬧還不至於挨打。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備基本的語言交流能力之後,也就是2歲半左右,這個時候的孩子能夠聽懂道理,開始懂得辨別是非。2-6歲是孩子身體、性格、語言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可塑性最強的時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此很多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在這個階段引導好,否則將來要改就困難。2-6歲正處於似懂非懂、講理與胡鬧之間,如果是觸犯大是大非問題且屢教不改的,就應該要打,讓TA記住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記住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到了孩子6歲以後,也就是開始上小學之後,家長就應該盡量少打孩子,而到了12歲讀初中之後就應該完全停止。6歲的小學生已經是一個社會人,自尊心開始越來越強,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也更能明白事理,如果這個階段還經常體罰孩子,容易造成心理陰影、性格扭曲。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慎重打孩子。到了12歲初中之後,孩子的心智日趨成熟,有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能夠與父母平等對話。如果這時再打孩子,會產生強烈抵觸逆反心理,破壞親子關係,容易和父母發生語言甚至是肢體衝突。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深遠的。

3、打之前,給孩子申訴的機會,問明原因,認真傾聽2-6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調皮好動,容易犯錯誤,家長不要動不動就用打來責罰孩子。在打之前,要先聽取孩子的申辯,如果是申辯有理,可以改用語言交談,說理教育,告訴孩子對錯。如果明知是錯還繼續狡辯,那麼就直接責罰。讓孩子充分講明自己所做行為的詳細過程,可以讓大人更清楚掌握情況,也不至於冤枉錯怪孩子。

4、打的方式、方法要把握好,要打到孩子記住如果要打孩子,就要真打,不能隔靴搔癢。家長更不能在打的時候嬉皮笑臉,那樣子懵懂的孩子就意識不到這是懲罰,以為是父母的遊戲。要打有所值,讓孩子記住自己所犯的錯誤,明白必須付出這樣的代價,這樣聰明的孩子就會算錯誤成本了,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形就會有所顧忌。但是真打不是要往死里打,畢竟打自己的孩子和社會上成人打架是完全不同。打孩子是一種懲罰手段,但絕不能演變成家庭暴力,因此家長要掌握好力度。打孩子,打的部位也很重要,絕不允許打頭、後腦勺、眼睛耳朵,容易造成腦震蕩、失明失聰甚至更嚴重的傷害;也不能打屁股,據說屁股上神經很多,如果打得過重,可能造成顱骨整體變形,引起腦幹的損傷,後果不堪設想。如果要打,可以打孩子的手掌和小腿,雖然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但是至少看來是全身相對安全的部位。

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這是豆媽從一本書上看來的,頗有道理。家長可以藉助其他工具,也就是傳統的「家法」,古代稱為「戒尺」,我們家特地為豆豆準備了一根小竹條,美其名曰「教鞭」。拿著教鞭,有時候更多的是起到震懾作用,孩子看到教鞭,就知道要被打,打得有多痛。讓孩子明白,犯了家長屢禁不止的錯誤就必須承擔一定的懲罰,並不是家長要打自己,而是自己破壞了規矩,要接受教鞭的懲罰。

5、打的時候,家庭成員意見統一,由一個人單獨教訓教育孩子一定要家庭成員意見統一,尤其是夫妻之間的意見。我們一開始就在家約定好,要打孩子的時候就拉到房間里,由一個人單獨審理,其他人不得干涉和反對。有時候會聽到房間傳出的跺腳聲、哭泣聲,外面的人聽得有些於心不忍,外婆幾次都想衝進去解救小外孫,最終還是忍住了。孩子從房間出來之後,家庭其他成員不能取笑議論,更不能馬上去安撫。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行為,家裡人都是反對的。如果這時候有保護傘,那麼打的效果就會消失殆盡。豆爸有個同事是夫妻倆一起上陣打孩子,用孩子的話說是:混合雙打。孩子最後也很爭氣,考上了北大。

6、打後必須和孩子溝通交流,給孩子分析錯誤之處,讓孩子認真反思打只是手段,目的還是要讓孩子明白錯誤之處,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打後一定要冷靜坐下來,和孩子面對面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講明道理,告訴他:爸媽為什麼打他,下次該怎麼做。也可以是發問的形式,通過孩子自己的思考、表述,讓他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及造成的後果。如果孩子只是簡單承認「我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沒有真正認識到錯誤,不懂得下次該如何應對,那麼還是會繼續犯錯誤。一般交流到最後,我都會讓豆豆自己分析下為什麼被打,下次應該怎麼做。

7、打完之後,給孩子愛的感覺打了孩子之後就不要後悔。不少父母會一時衝動打孩子,打完之後懊悔萬分,甚至是給孩子賠禮道歉,「媽媽不對,不該打你……」,更有甚者和孩子一起抱頭痛哭,這樣的打有意義?但是打完之後,在與孩子溝通交流,孩子認真反思之後,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他的,打他,僅僅是針對他的錯誤行為,希望他下次做好。只要他沒有觸犯嚴厲錯誤,爸爸媽媽也絕不會動用這一家庭中的最高「刑罰」。懲罰過後,冷靜過後,豆媽會把豆豆抱在膝蓋上,溫柔談心,換另外一種口吻和孩子交談。這也就是傳統說的,打一下摸三下,也是豆爸之前博文提到的「大棒加蘿蔔」。

8、打孩子的其他注意事項:——打的時候不能帶著情緒、怒氣。如果家長帶著怒氣去打孩子,那麼可能就會為了發泄自己的憤怒而去懲罰孩子,有失客觀,同時不能把握分寸,導致下手太重,後悔莫及。這樣達不到懲罰教育的目的。家長不能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而衝動去打孩子,結果會是兩敗俱傷,無法客觀分析孩子的錯誤,孩子也不明白為啥被打。

——不能經常打孩子。有句閩南語,大意是經常打孩子,孩子會變得很皮,以後就無法管教,再打也沒用了。變成常罵不驚,常打不怕,成為「久經考驗」的混世小魔王。這樣的打是適得其反的,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讓孩子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才經常要被父母打。2-6歲的孩子正是闖禍的時候,對於這個時候的孩子如果要懲罰,估計天天都要打,但這樣的打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所以對於孩子,可以打,但是要謹慎使用,如同賽場上的紅牌,不能一下把所有球員全部罰下場,有時候可以先黃牌警告下。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打的機率也越來越少。

——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不滿6歲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羞恥心的。即使孩子在外面闖了很大的禍,父母也要忍住,回家之後再教育孩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給孩子面子。否則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有被羞辱的感覺。我們也是很注意這點,有錯誤,等回家後第一時間算賬。

——性格內向、敏感的孩子盡量不打。還有女孩子也盡量不要打。大多數男孩子屬於活潑開朗型,沒心沒肺型,對於這樣的孩子,適當適時的打是可以的。但是對於那些性格內向、敏感的孩子來說,就不要輕易用打來懲罰,那樣會把孩子打得更加膽小、更加孤僻。這樣的孩子如果經常被打,不但會信心全無,甚至可能在心底種下仇恨的種子,成為一個小馬加爵。打孩子並不是不可觸及的禁區,也不是家長肆意行使的權利。打孩子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懲罰手段,是讓孩子承擔自己所犯錯誤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家長用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果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那麼你可以選擇不打孩子。

推薦閱讀:

孩子性格孤僻叛逆 父母難逃責任
孩子被拐賣之後,人販子說的這幾句話,值得每個愛孩子的父母深思
總是不被滿足的孩子, 最容易被欺騙利用
孩子叛逆怎麼辦?孩子厭學、遊戲網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孩子到底多大最「棘手」

TAG:孩子 | 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