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電影《紅樓夢》令世界「驚艷」
賈寶玉(翁佳慧飾演)和林黛玉(朱冰貞飾演)在一起
崑曲電影《紅樓夢》打造了優美的意境蒙特卡洛當地時間12月6日晚,北京時間12月7日凌晨,從第12屆摩納哥國際電影節傳來好消息:中國崑曲電影《紅樓夢》連中三元,獲得本屆電影節唯一最高榮譽「最佳影片」天使獎,同時還獲得「最佳原創音樂獎」和「最佳服裝設計獎」。評審團主席ZeudiArayaCristaldi給出了如下獲獎理由:「崑曲電影《紅樓夢》用現代電影手法,將600多年的中國崑曲和200多年的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完美融合,影片構思新穎,演員表演樸素無華,崑曲唱腔形神兼備,影片服裝美輪美奐,音樂凄美動人……」我國古典小說名著《紅樓夢》是如何登上崑曲舞台,又走上大銀幕,流芳海外的?主創們為我們一一道來。中國傳統藝術讓歐洲「迷戀」崑曲電影《紅樓夢》也是摩納哥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中方代表團成員在摩納哥國際電影節期間駐蹕當地3天,進行了多場交流推廣活動,一時贏得了極高的知名度。在摩納哥電影節放映時,能容納300人的放映廳,擠進了500多人,片長2小時40分鐘期間無人離席,結束後全體觀眾起立,長時間鼓掌。飾演林黛玉的朱冰貞說,「所有電影節上看過片子的外國觀眾都對這部電影讚賞有加,表示沒想到可以把戲劇舞台上的東西呈現在電影里。」她介紹,外國觀眾對東方的古典藝術特別感興趣,「晚宴時所有人都來跟我們說,『太美了!』」飾演賈寶玉的翁佳慧則用「迷戀」二字形容外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她說,「外國觀眾看來,電影講述的就是莎翁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當時兩位演員扮上戲,演了一個片段,卸妝的時候,就有4個外國男孩到後台要簽名。朱冰貞說,這部影片也曾在法國巴黎推介,播放了20多分鐘的片花,當時引發歐洲觀眾一片驚嘆。有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說,他眼睛都不想眨一下,生怕遺漏每一個鏡頭。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楊鳳一介紹,「早在2007年,我們就開始運作『紅樓夢三部曲』,包括一部電影,一部舞台劇和一部交響劇。」她說,文學巨著《紅樓夢》和崑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紅樓夢》里的很多戲中戲,唱的都是崑曲,但崑曲歷史上沒有一部完整地演繹《紅樓夢》的舞台劇。當時這部電影的總監製王海平還在懷柔當區委書記,那時《紅樓夢》改編的電影、電視劇都在懷柔影視基地拍攝,他就想應該有一部舞台劇,而最適合演繹《紅樓夢》的是崑曲,「我們兩人一拍即合。《紅樓夢》搬上舞台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正適應北昆的現狀,也是一個時機。」所有主創都認為,以崑曲演繹《紅樓夢》非常合適,戲的氣質適合崑曲,人物與崑曲生旦很貼切。甚至原著故事發生的年代也是崑曲的鼎盛時期,賈府有家班、女優,姑娘、奶奶們會聽會哼唱,皇宮貴族、達官貴人們能欣賞也能寫作。楊鳳一說,崑曲《紅樓夢》分上下本,全長6小時,2011年4月首演之後,把戲曲界所有的獎項都囊括了;在這個基礎上,又拍了電影;交響樂也是兩個半小時,於2月16日、17日在京演出,「當初的設想已經完全實現了」。高科技手段助戲曲突破地域局限正像電影獲獎詞所言,崑曲電影《紅樓夢》用高科技現代電影手法,將600多年的中國崑曲和200多年的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完美融合,藉助電影這個載體,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學巨著的新魅力。翁佳慧認為,相比較而言,西方觀眾更能接受電影,「電影更細膩,藉助電影拍攝手法,等於把戲曲的很多東西細緻化了」。影片是從成熟的舞台劇搬上銀幕的,導演做的是哪些工作呢?導演龔應恬說,電影的手段更豐富,比之舞台劇更方便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創作者按照當代視角對原著的解讀。「舉個小例子,元妃省親,戲曲中只是一個程式化的親人再見的過場,而電影就恰恰要通過這個細節,著重表現賈府對權貴、皇恩的仰視,元妃出現的時候就是仰視的鏡頭,而舞台上就只能是劇場里的平視,內涵當然不同。戲曲有戲曲的表達,電影有電影的深入。」龔導說,「我們的出發點就是通過電影手段克服戲曲受到的劇場的局限,讓它走向國際。」電影進行了重新編劇,更多地從賈寶玉的視角來看賈府的盛衰,社會的起伏跌宕,人心的冷暖和苦澀。「我們對200年的曹雪芹和《紅樓夢》懷有敬畏之心,我們也熱愛600年歷史的崑曲。8年來,這部電影應該是我們所有創作者和參與者的敬意之作和心血之作,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無愧於這兩份經典。」影片實拍45天,是在北京最寒冷的季節拍攝的。當時劇組在懷柔一家鄉鎮企業的廠棚里搭景,有時外面氣溫零下8攝氏度,棚里沒有暖氣,演員們還得穿單薄的戲服。翁佳慧至今記憶猶新:她每天早上5時起床化妝,八九時開始拍攝,一直拍到晚上12時,頭一直勒著,強光刺激著,而戲曲演員一時不適應拍電影,人瘦得厲害,所以,她戲稱「片子就是血與淚交織成的一樣東西」。她覺得,「這個戲的文學本子有很高的立意,把人生的哲學觀包括人世的愛恨情仇都濃縮在裡面,整個通過寶玉的眼睛看過去,有點像西方的哈姆雷特,有哲人的思考,跟傳統戲不一樣。傳統戲有它自己的框架和結構以及技巧,這個戲是新編戲,我主要還是考慮怎麼演一個人物,不是像以前只演一個小生行當。我努力去塑造人物,經過了蠻長一段時間。」先走向世界再走上院線影片雖然已經拍竣3年,2013年還獲得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但一直沒有進入院線大規模放映。龔導說,「得獎後很多朋友向我賀喜,但我說,何喜之有?至今拷貝還鎖在倉庫里。得獎固然是好消息,可真正的好消息,是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超乎尋常的那種美,這才是喜訊。」有人認為戲曲片沒有觀眾,龔導表示,傳統文化需要人來堅持,需要人來推廣和發揚光大,也需要讀者和觀眾參與、認同、接受,「換句話說,需要一個過程來培養一批觀眾。很多觀眾本能地拒絕,實際上來自於對傳統文化和戲曲電影的不熟悉,這樣的一部電影不是我們創作者多麼有能耐,主要是它依靠著《紅樓夢》的優秀和崑曲的偉大,國外,歐洲、日本對戲曲文化評價這麼高,是他們經歷了西方現代藝術之後,重新回歸的過程中,發現東方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魅力和了不起。觀眾只要走進電影院,看我們的電影,一定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無比的魅力。」龔導樂觀自信地表示:「這次獲獎,對這部戲曲片是一種認定,可能對以後的發行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只要走進電影院,你就一定會愛上它。」楊鳳一說,近些年她不斷帶著崑曲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我認識到,其實外國人對內容非常感興趣,即使我們中國人覺得難懂的,他們也都很喜歡,如果把劇情介紹清晰了,他們很願意看有故事情節的整出的大戲。我們給外國人看中國戲曲,就演武打戲,造成一種錯覺」,還有一種錯覺,就是「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就崑曲而言,年輕觀眾越來越多地走進劇場,現在年輕人返璞歸真,追捧本民族自己的東西,我們也接力進行一些宣傳推廣,尤其是崑曲走進校園活動,這些年有了效果,我的調研結果是崑曲觀眾20%是老人,80%是青年。」她說,「崑曲教人聽不懂,也是一種誤解。只要上過小學、中學的人,都能看懂,因為有字幕,而且會覺得崑曲很美很好聽。」楊鳳一告訴記者,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崑曲列入非遺名錄以來,崑曲得到各級政府支持,北昆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大家都幹勁十足。「這次摩納哥獲獎,讓崑曲從業者、傳統文化從業者感到振奮,今後我們也想利用高科技手段多做些事情,在全國崑曲院團起航母作用。」她告訴記者一個最令人欣慰的消息:崑曲電影《紅樓夢》即將公映,春節前後就要上院線啦!
推薦閱讀:
※俠骨柔情,張旺的水墨世界(上)
※QS世界大學排名:百強大學中國大陸升至6所2017.06.09
※平凡的世界_書評
※19世紀的大英帝國和21世紀的美國哪一個在世界上的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