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未散的硝煙-----寫在朝鮮戰爭停戰60年

60年未散的硝煙-----寫在朝鮮戰爭停戰60年

戰爭是人類創造的最殘酷的暴力衝突方式,即便是對於勝利者一方,戰爭的過程和代價也是痛苦的。而對於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那麼只能說,這是一個錯誤。在筆者看來,歷經3年1個月,終於在60年前的7月27日停戰的朝鮮戰爭,就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殘酷比賽,是二戰後人類製造的一個巨大錯誤。更加遺憾的是,這個錯誤的影響延續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關於發生在中國東北邊境之外的那一場二戰後最殘酷的戰爭,上面這句話,是官方的標準說法。這一句刻意模糊的文字,沒有說明這場戰爭為什麼爆發?誰先挑起的?我們習慣的表述,總是從這一句直接跳到「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其間種種均被忽略。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了,那一天,是北朝鮮部隊迅速越過三八線向南推進,並在3天後佔領了漢城。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出版),自1950年1月以來,朝鮮北方政府就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並使斯大林「同意朝鮮領導人對局勢的分析和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沒有斯大林的同意和蘇聯的武器支援,朝鮮戰爭是不會爆發的。

當然,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對朝鮮北方發起戰爭也是知道並支持的。不然,就不會把解放軍的兩個朝鮮師拱手送給金日成,更不會在戰爭爆發僅僅4個月後的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6個軍30餘萬人突然出現在朝鮮領土上,並向聯合國軍發起第一次戰役。10月25日也由此成為中國抗美援朝紀念日。

7月25日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金正恩在平壤百花園迎賓館會見了當日抵達朝鮮訪問並出席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的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

朝鮮半島分裂是二戰和冷戰的結果

朝鮮半島與中國、俄羅斯、日本三個大國為鄰,註定要在大國包圍中生存,也註定成為大國角逐的「必爭之地」。近代以來,與中華民族一樣,朝鮮民族也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的朝鮮夢或者韓國夢,始終難圓。

19世紀末,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通過日清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人先後將中國和俄國勢力從朝鮮半島驅逐出去,並於1910年強行將韓國併入日本版圖。之後,日本又發起「9.18事變」、全面侵華戰爭並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美軍和蘇聯紅軍以北緯38度線為界,接受佔領朝鮮半島的日本軍隊投降,並分別對半島南北地區實施「託管」。此後由於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冷戰加劇,處於分治之下的朝鮮半島統一無望。1948年,南北朝鮮分別建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

在大國勢力犬牙交錯的地方,朝鮮北方發起統一戰爭,只能是一場悲劇。

客觀地說,由於準備充分,朝鮮人民軍向南方進軍的速度很快,一度佔領了韓國90%的領土,金日成甚至看到了統一整個朝鮮的希望。但在1950年9月15日,美軍實施仁川登陸,將北朝鮮軍隊攔腰切斷後,沒有退路和後勤供應的朝鮮人民軍敗局已定。

此後美軍率領韓國軍隊全面反攻,不僅迅速收復了失地,還越過38線向北繼續進攻,於10月19日佔領北方都城平壤。走投無路的戰爭挑起者金日成,只能寄希望於蘇聯和中國參戰,否則,朝鮮北方有可能被南方統一。美國的勢力範圍將藉助半島統一延伸到中蘇邊境。

中國以巨大代價投入朝鮮戰爭

對於北朝鮮在戰爭中的失敗,蘇聯人應該首先負責。

但是如果蘇聯參戰,朝鮮戰爭就會由最初的半島內戰變成美蘇兩個軍事集團的全面對抗,蘇聯人對這樣的後果是害怕的,不願意與美國直接對抗。甚至在聯合國討論干涉朝鮮戰爭的決議時,蘇聯代表竟然缺席。於是金日成對外求救的方向轉向了成立僅半年的新中國。

1950年10月1日,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敦促朝鮮人民軍投降。10月3日,金日成派特使朴一禹急赴北京求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出兵,10月8日毛澤東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中國人開始對這場家門口的戰爭負責,朝鮮戰爭升級了。

中國人為什麼要對朝鮮的錯誤負責?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斷的話題。至於美軍打到中朝邊境就會接著侵略中國嗎?韓國統一了北方就會成為中國的敵人嗎?也沒有標準答案。

中美兩國是二戰中反法西斯陣營的盟友,沒有美國的支持,抗日戰爭至少不會那麼快的取得勝利。重要的是,中共與美國的關係也並不壞,美國不僅沒有在中國內戰中堅定支持蔣介石一方,而且在大陸統一台灣的問題上也秉持了不干預的立場。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美國人在主動向新中國示好。

如果小國可以在大國中周旋,那麼弱國也可以在強國中謀生。當年大而弱的新中國,完全可以在美蘇兩大陣營的拉攏中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1950年2月14日,中國與蘇聯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等一系列條約,新中國將自己的命運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綁定在了一起。這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立即宣布美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台灣地位未定的主要原因。

中共在大陸建立政權之後,面臨的執政難題堆積如山,軍事上的勝利並不能自動轉化為政治上的穩定。而穩定執政地位,對外需要國際承認、盟友支持,對內需要獲得良好的政治和經濟基礎,肅清政治反對勢力、殘餘敵對勢力,尤其是武力統一台灣。

但是朝鮮戰爭的爆發特別是美國的軍事干預,使武力統一台灣變得不可能。那麼參與朝鮮戰爭,既有保護新政權安全的政治理由,也有解決國內問題的現實需要。即便在蘇聯表示不能提供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即便在志願軍參戰將面臨嚴酷作戰環境的情況下,毛澤東仍然表示:「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幾乎與志願軍入朝作戰同步,毛澤東在國內開展了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毛認為,抗美援朝打起來,財政的問題就解決了。並指示說:不要浪費了這個時機,鎮壓反革命恐怕只有這一次,以後不會有了,千載難逢。在這種思路下,「鎮反「運動很快跳出法律框架,出現了嚴重的擴大化。到朝鮮戰爭停戰後的1953年底,經過三個階段的「鎮反」,按毛澤東後來的說法,殺了70萬,關了120萬,管了120萬。劉少奇也曾經說,為什麼「鎮反」能搞起來?關鍵在於有了抗美援朝。

歷史學者沈志華認為:革命具有慣性。中共是靠「槍杆子」打天下的,也必然採取革命的方式鞏固政權、改造社會。藉助朝鮮戰爭的特殊環境,通過武力鎮壓和群眾運動的手段,中共基本完成了鞏固新政權的幾個主要任務:清除反動勢力、變更所有制、改造社會及國民的思想。

但是沈志華也認為,抗美援朝使中國「被牢牢地捆綁在本來是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冷戰戰車上,甚至由於毛澤東那被戰爭激發出來的革命衝動而比蘇聯更深地陷入了與美國敵對的旋渦。」

抗美援朝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和新中國的發展歷程。

被朝鮮戰爭固化的冷戰格局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在經歷了雙方近300萬人的傷亡後,這一場改變了東北亞命運和世界方向的慘烈戰爭,終於在1950年6月戰爭開始的地方停止下來。

由於武器裝備水平的懸殊差距,中國軍隊在戰爭中付出了40萬軍人的傷亡,另有10萬官兵被俘。中國政府又在戰後向朝鮮提供了巨額的物資援助。

可以說,中國為捍衛和支持國際共產主義陣營的團結,付出了幾乎無法承受的代價。這也是後來蘇聯對中國給予大量援助的原因。

停戰後,朝鮮半島形成了中國軍隊駐軍北部朝鮮,美國軍隊駐軍南部朝鮮的對峙局面。但在1956年11月,朝鮮政府向中國政府發出備忘錄,要求志願軍撤軍,由聯合國出面協助解決朝鮮問題。在戰爭中,"聯合國"正是中朝軍隊的交戰方。1957年11月毛澤東同意全線撤軍,並於次年10月完成撤軍。

此後中朝關係冷熱不定,建設現代國家間關係的過程仍然曲折。在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之後,中朝間的政治關係已經漸行漸遠。今天,雖然中國仍然是對朝鮮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但無論是朝鮮進行核試驗還是聲稱退出「六方會談」,甚至宣布不承認《朝鮮停戰協定》,都是中國所不能左右的。

而曾經火熱的中蘇關係,在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去世後不到10年時間即急轉之下,除了中共和蘇共之間進行的政治論戰之外,還一度發生了邊境衝突,甚至險些發生更大規模的戰爭。

但也正是中蘇之間的對抗,讓朝鮮戰場上兵戎相見的死敵找到了破冰的機會。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兩國簽訂了《上海公報》,中美關係從此走上正常化的道路。而在蘇聯解體後,中俄之間也保持著良好的戰略夥伴關係。

當年失去武力統一台灣機會的中國大陸,現在正和海峽對岸進入到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的新時期。雖然這一方仍然宣稱不放棄使用武力,但是戰爭永遠也不會降臨到同胞們的頭上。

遺憾的是,今天的朝鮮半島,仍然沒有實現有保障的和平。與60年前幾乎相同的南北分治、彼此對立的局面,短時間還看不到彌合的終點。如果沒有和平力量的約束,被停止的戰爭仍然有可能在停止的地方再次發生。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朝鮮官方如何不放棄在半島的武力威脅,中國和俄羅斯都不會對新的半島衝突給予介入性的支持。從這一點說,朝鮮半島並不危險,朝鮮南北的和平統一或許可以在並不遙遠的未來實現。

7月27日,祝福在這場戰爭中得到深刻教訓的國家和民族!


推薦閱讀:

鴉片戰爭:中國GDP世界第一為何照樣挨打?
這些圖讓世界唏噓,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新的朝鮮戰爭又要爆發:特朗普是否能夠吸取67年前慘痛教訓?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清軍官兵:為逃命不惜扮成婦女|甲午|清軍
清軍繳獲明朝武器,比200年後的英國武器先進,鴉片戰爭為何沒用

TAG:戰爭 | 朝鮮 | 朝鮮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