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校本教研典型材料(6篇)

教研求實效 創新促發展

——荊門市實驗小學校本教研實踐與探索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現代化的市直窗口學校,是全國百所名校之一。多年來,學校堅持「面向未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求真、務實、創新」的教研作風,按照「規範教研管理、落實教研過程、夯實教研基礎、突出教研實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學訓互動奠定教研基礎、點面齊動突出教研實效、上下聯動拓展教研方式」的教研特色。

一、學訓互動奠定教研基礎。

教師素質提升最重要的途徑是學習,為此我校通過推行「兩個制度」、實施「三大工程」促使教師從「適應型學習」進入更高層次的「創新型學習」,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超越」,為教研活動奠定紮實的基礎。

1、兩個制度保學。我校推行「五個一」的制度,即教師每學期讀一部教育教學理論專著,訂閱一份學科教學核心期刊,記一本聽課學習議課筆記,上一節研究課,每次教學活動進行一次教學反思。促使教師將學、教、研結合起來,確立學、教、研相長的工作學習觀。學校每學期還將教師摘錄的優秀文章編輯成《奇文共欣賞》一書,作為全體教師的課外讀本,促進教師讀書活動的深入。我校在35歲以下教師中推行「教師個人成長記錄袋」制度,全程記錄教師參與學習培訓和校本教研活動情況,真實反映教師專業成長經歷和成果。其內容有:自我介紹、座右銘、活動寫真、知識與技能、榮譽與成果、才藝展示等。

2、三大工程促訓。我校通過實施「三大工程」來促進教師專業培訓:一是「基礎工程」,將教師基本功按內容分四個層面來訓練落實:第一層面為職業基本功訓練,全體教師打好以三字(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兩話(畫)(普通話、簡筆畫)、一語(英語)、一操作(電教媒體操作)為核心的職業基本功基礎;第二層面為專業基本功訓練,科任教師提高一標(把握課標)、一案(編寫教案)、一課(上課輔導、作業設計與批改)的能力;第三層面為特色基本功訓練,在前面兩個層面基本功訓練基礎上,大部分教師形成個人特色和專長;第四層面為科研基本功訓練,部分教師能獨立承擔教育科研課題,撰寫科研實驗方案、總結、實驗報告、實驗論文,上好課題實驗研究課,具有較高的科研能力,一專多能,成為學術型、科研型的教師。二是「青藍工程」,學校為35歲以下青年教師制定成長計劃,採用師徒結對的形式,為青年教師選擇觀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強的骨幹教師作導師,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幫助青年教師從「入格」到「合格」再到「出格」,迅速成才。三是「名師工程」,確定「名苗」,重點培養;評選「名師」,著意包裝;「名師」展示,打造精品;宣傳「名師」,示範引路;學習「名師」,促進發展。我校曾組織校內六位名師,面向全市成功舉辦了以「新課程、新理念、新策略」為主題的名師展示課活動,在全市引起較大反響。

二、點面齊動突出教研實效。

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是促進校本教研持續發展,豐富研究過程的有效載體。我校立足實際,建立以教研組和單學科組為「點」、多學科為「面」的點面齊動校本日常教研體系,有效地推動校本研究工作。

1、教研組細研交流。以教研組為單位每周在固定的教研活動時間,集中研究解決問題。教研組從細化專題入手,把專題分解成相互聯繫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如教學理論學習,教研組事先將學習資料下發到每位教師手中,並提出若干思考問題,然後集體講座、學習、討論交流;教學實踐交流,可能是「一字一析」、「一題一解」、「一課一得」,從評說、評寫、評做等方面入手,重視操作和實踐環節。教研組還不定期為組內教師解決教學困惑,教師之間的交流無處不在,體現了教研的靈活性、互助性,提高了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單學科精研推進。同一學科開展「沙龍式」教研活動,同一學科的教師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參加同一主題的研討活動。活動中,我們將座位排成「開放式」的U字型,圍繞學科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通過專題討論、現場示範、爭鳴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現場活動結束後,大家寫下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學。這種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研活動真正切合了教師的實際需要,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歡迎。教師經歷如此「頭腦風暴」式的洗滌,在「驚醒」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3、多學科群研共促。我校每學期舉辦一次「科研月」活動,用課題研究帶動教學研究。按照「人人參與——集中展示——專題研討——質疑答辯」的模式開展活動。全體教師人人參與,圍繞研究專題上課、展示,針對教學疑難問題研討、相互質疑答辯。如08年春季學期的科研月活動主題是「開展案例研究,增強教學效益」,圍繞這一主題舉行了系列教學研討活動,舉辦了「如何開展教學案例研究」專題講座,開展了網路教研活動,組織了聽課評課問卷調查,並進行優質課競賽。08年秋季學期,針對學校教學質量和校本課程的教學情況,確定的科研月活動主題是:「立足課堂,改進方法,提高質量」,除了開展「自主探究、分組研討」,人人上好一節研究課外,還隆重地召開了我校教學質量分析會。多學科同時開展活動,人人上陣,相互借鑒,相互促進。

三、上下聯動拓展教研方式。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們遇到的實際問題在不斷增多,許多深層次的問題無法解決,教研工作僅僅局限於一校之內有可能會是同水平的反覆、淺層次徘徊,邁不開實質性的步伐。我校在保持現有的校本教研機制的前提下,構建了「上掛橫聯下輻射」的聯動式教研形式,拓展了教研天地。

1、上掛求高度。我們與中央教科所、華中師大等科研院校單位聯繫,接收他們新理念新思想的熏染;聘請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為我校專家組組長,定期到我校指導工作;請全國特級教師於永正、支玉恆、邱學華,省、市教研室教研員到校傳經送寶。我們還與全國知名學校光明小學、北京小學、武昌實驗小學聯誼,從他們那裡獲得最前沿的教研動態、汲取最先進的教育經驗。通過專家、名校手把手的指導,面對面的交流,開了眼界,少走了彎路,教師們得到了最新教學資訊,同時提升了校本教研的高度。

2、橫聯求寬度。荊門城區不大,但每所小學都有自己的特色,本著合作、互動、共享、發展原則,我們積極與城區兄弟學校「聯合」;我們還與周邊一些縣、市實驗小學聯繫,創造機會相互「串門」,讓教師在結交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學校還充分利用校園網,把老師的教案、課件、練習設計等發布到網上,與周邊兄弟學校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網路靈活方便的優勢,引導教師與兄弟學校建立QQ群,在QQ中進行交流,從備課、教案、課堂教學、課題研究、教育教學經驗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通過跨校交流,實現由校內教研向跨校教研的轉變,拓寬了教研渠道,拓展了教研的空間。

3、輻射求厚度。我校攜手部分鄉鎮小學組成了「主動發展教育研究協作體」。協作體現有東寶、沙洋、掇刀、京山、鍾祥等縣市區十九所小學,所有成員學校均為自願參加,實驗教師八百多人,實驗學生近萬名,形成了「理事會——協作體學校——鄉鎮村小」三級組織結構和「分級管理、層層輻射、多向協作」的教研體系。協作體本著「發展第一、互相學習、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則,開展教研聯動,其形式主要有集中研討和校際聯誼。集中研討一般每年開展一次,每次一個主題,由一所協作體學校自願承辦,其他學校共同參與,內容包括學術報告、經驗交流、論文評比、課例講評等。校際聯誼有「送教下鄉」、「師徒結對」、「專題研討」等多種形式。我校充分發揮龍頭作用、示範作用和輻射作用,為協作學校送教40多次共80多節課,「師帶徒」100多人,指導研究課、競賽課60多節,做教改講座20多場。這是一種大教研的嘗試和探索,讓多所學校的教師共同成長,讓多所學校共同提高。

紮實有效的校本教研工作促進了我校師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辦學質量的提升。2002年以來,教師發表文章322篇(其中國家級62篇),論文獲獎568篇次(其中國家級86篇次),優質課獲獎144節次(其中國家級13節次)。2006年,羅勤老師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榮獲一等獎。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基地」、「全國整體改革實驗基地」、「省教育科研50強學校」、「省綜合實力50強學校」、「省示範小學」、「省級最佳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中國教育報》、《中國監察報》、《湖北教育》、湖北電視台、《少先隊輔導員》及市內各媒體多次報道了學校教改教研的典型經驗。

(執筆:戴若迅 方莉)

立足實際 追求實效

走特色校本教研之路

沙洋縣實驗小學

校本教研,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沙洋縣實驗小學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立足自身實際,借鑒外地外校成功經驗,組織教師紮實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以教研促教師專業成長,以課改促學生全面發展,使學校逐步走上了一條以關注每位學生成功,師生共同成長的內涵發展之路。

一、健全組織,加強校本教研管理

學校對校本教研一是實施網路化管理。針對學校實際,我們創建了「三橫四縱」的校本教研管理網路。即形成校長室 教科室

課題組 教師;校長室 教導處 教研組 教師;校長室

分管年級領導 年級組 教師這樣一個網路體系。管理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校長對學校校本教研工作負總責,教科室負責以校為本的課題研究活動,教導處指導並管理教研組的常規教研活動,分管年級領導組織並全程參與管理。

二是實行制度化管理。學校制定有《校本教研活動個人與教研組職責》和《校本教研活動考評細則》等相關制度,對教師個人和教研組參加校本教研活動的情況做到「三有」:有職責任務,學期初就明確具體任務指標;有考評辦法,活動過程有檢查記載,期末有評比方案;有激勵措施,教師個人活動情況與每月績效工資掛鉤,教研組在期末評比中獲得先進的有物質獎勵。

二、立足實際,豐富校本教研活動

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準確選擇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將常規教研活動與特色教研活動融合,通過集體備課、每周一課、課題研究、教學反思等形式豐富的校本教研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一)以常規教研活動為基礎落實校本教研。

常規教研活動我們主要做到「三抓」:第一,抓好集體備課。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實行「五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定程序。集體備課不僅有利於教師之間集思廣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更有利於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成熟。第二抓好每周一課,每周一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項校級教研活動,每周學校提供一節研討課,通過授課教師說課,同學科教師議課,分管領導評課的形式進行。每期每學科每周一課都確定有不同的研討主題和形式,比如本期語文學科確定的主題就是口語交際,採取的形式是同課異構,這樣的校本教研活動能很好地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第三、抓好教學反思。學校實行教學反思月月賽,反思既可以是對自己教學的反思,也可以是對他人授課的評議,既可以是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也可以是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既可以是對某節課的評析,也可以是對某階段的教學的回顧。學校對教師教學反思作品評定等級,擇優推薦評獎和發表,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工作積極性。

(二)以課題實驗為依託推動校本教研。

學校不僅承擔有國家、省、市級重點課題研究,而且重視以校為本的微型課題研究。微型課題來源於教學中的細小問題,直指課堂教學實際,秉承問題即課題的理念,它的研究周期短,難度小,見效快,研究成果不需要長篇大論,可以是教學案例、教育敘事、千字小論文等,這樣的課題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氣力,又能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老師們都熱衷於此,樂此不疲。

(三)以協作體活動為載體開展校本教研。

沙洋縣為推動城鄉聯片發展,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將縣直小學與鄉鎮中心小學分成了四個校本教研協作體。實驗小學作為「國道片」協作體龍頭學校,積極組織並參與協作體活動,通過送教下鄉、案例研討、校際間教師換崗交流等形式搭建教研平台,實現協作體學校間「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互動交流機制,創新了校本教研的活動形式。

(四)以校本課程開發為手段促進校本教研。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為真正發揮學校、教師、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同時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也為學校、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舞台。我們學校將課程開發作為校本教研的一條有效途徑,成立校本課程管理、開發、審定小組,結合本地本校實際,通過大量走訪座談、實地調查、搜集資料,自主編寫了一本以沙洋本土歷史、風土人情為主要內容的校本教材——《沙洋風物》,應該說這是一本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家鄉教育的校本教材,也是學校落實校本教研的成果體現。

三、追求實效,總結校本教研經驗

學校堅持定期開展校本教研總結彙報活動,通過總結促整改,促完善,促規範,促提高。首先是責任處室定期開展專題小結,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揚長避短,同時制定下一階段工作計劃,確保校本教研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其次是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經驗交流,通過學科間、教師間的交流與溝通,體驗成功與成就感,提高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通過幾年的校本教研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全體教師在引領中發展,在反思中成長,在互助中進步,教學觀念得到了根本轉變,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我們也先後收穫了「沙洋縣教學管理先進單位」、「沙洋縣教學質量先進單位」、「荊門市教育科研名學校」、「湖北省寫字教學先進學校」、「湖北省網路教研先進單位」等多項集體榮譽。

總之,在今後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立足學校實際,以追求實效為目標,堅持在實踐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讓我們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實。

(執筆:曾 平)

讓教學反思成為一種常態

京山縣實驗小學

新課程呼喚教學新思維,呼喚教學新視野,強調教學行為的反思與跟進。在新課程改革中,作為一所有著近半個世紀辦學歷史的「湖北省文明單位」,「荊門市示範學校」,現有學生3000餘人,150多名教師的京山縣實驗小學,在「辦規範加特色學校、育全面加特長的學生、做合格加專長的教師」的辦學目標下,積極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徑,確立了「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的校本教研新思路,構建了反思性校本教研新模式。幾年的實踐證明:反思性校本教研已成為促進我校教師參與校本研修,增強自身專業能力,提升實踐智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探索——制定校本教研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中,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評價觀,強烈地衝擊著教師。不經歷伐毛洗髓的陣痛,就不能獲得脫胎換骨的新生。我校在新課改的「陣痛」中冷靜的思索,大膽的探索,制定了校本教研策略,要求廣大教師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開展校本教研通過全員參與來改變課堂專業生活方式,提升教育科研的意識。

1、加強培訓,把握校本教研的內涵

「校本教研是什麼」,「校本教研做什麼」,這些問題曾困擾著我們的教師。為解決這些困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培訓。我們以縣教育局組織的「中小學繼續教育」為契機,掀起了「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研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培訓目標重實際。立足學校課改實際,以解決困擾教師的問題,轉變教師觀念,改進教學行為為基本目標。二是培訓內容重實用。以教學反思為橋樑,開展「案例分析」、「行為研究」,促進教師由理論向行為的有效轉變。三是培訓過程重實效。為防止出現「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避免培訓陷入「虎頭蛇尾」的泥潭。同時,我們堅持「三個確保」(即確保教師全員參與,確保培訓時間,確保培訓效果)將培訓結果納入教師考核體系,作為評先表模,職稱等級的必要依據,保證培訓的效果。

通過培訓,教師理解了「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種「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在學校中進行」的「學習、工作和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學研究是一種教師教學方式、研究方式、學習方式、專業發展方式的深刻革命,是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創造個性化、特色化學校的重要途徑之一。

2、創新制度,加強校本教研的管理

校本教研的開展,完全靠教師自覺是不夠的,它需要依靠一些規章來約束和規範教師個人和教師群體的作為,以保證研修活動正常而有效的開展。而校本教研製度作為共有信念的自我維持系統,並不是凝固、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學校的發展、課程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的要求,進行創新化的適應。因此,我們建立了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校本教研製度,來加強校本教研的管理。

(1)領導引領教研製度。科學、高效的組織領導機制是校本教研製度能否規範實施的首要保證。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管理網路,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領導成員是校本教研身體力行者,要參與活動,指導教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學、教研一體化的格局,創造良好的教研環境,使教師工作中的困惑能及時得到回應,經驗能及時得到關注和分享。

(2)教師教學研究制度。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建立和完善教師教學研究制度,是構建校本教研製度的根本。我們建立了教師理論學習制度,教學反思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課堂常規制度,作業布置和批改制度,學生輔導制度,學生評價與考試製度,教學質量分析制度,從制度上保障校本教研真正為教師教學服務,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

(3)課題研究管理制度。課題研究是解決實施校本教研過程中遇到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們採用行為研究的方法,對教師在教學中發現的、在本校有代表性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確立課題進行研究,制定包括課題規劃立項、開題研究,過程管理,結題驗收,檔案完善等內容的管理制度,增強了研究的科學性和規範性。

(4)校本教研服務制度。主要從專業支持,校本培訓,經費保障,信息交流等方面,為校本教研提供服務保障。

(5)校本教研評價制度。旨在對教師理論學習、教學反思、活動參與、合作交流、課題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況進行定期考核評價,適時總結反饋,規範教師校本教研行為,肯定教師創造性勞動,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反思——構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在制定出「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在學校中進行」的校本教研策略,並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著力開展這一全新的活動時,又面臨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模式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校本教研呢?我們針對學校新課改的實驗情況,對反思性教學進行一定程度的學習和探討,構建了「反思性教學」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是找准著力點(即加強對反思性教學的理解)。第一,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運用教學標準中的要求不斷地檢驗自己,追求的是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而這種「合理性」的涵蓋量很大,如教學計劃中的目標設定是否合理,教學過程設計是否合理,目標達到是否合理等等。同時,它研究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學習方式的改變),它更強調教師如何「學會教學」(教學方式的改變)。第二,反思性教學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的教學,而是教學主體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根據解決問題的方案組織教學內容,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反思型教師在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之後,他們不僅想知道自己教學的結果,而且要對結果及有關原因等進行反思,要多問「為什麼」。這種追問的習慣,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題」能力,所以,反思性教學是一種千方百計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

二是找准切入點(即找准進行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我校電子教案的使用,無疑為教師們減輕了書寫教案的壓力,也為教師們提供了自主發揮的廣闊空間。但是,它也存在著一種弊端:原來備課中的小結不見了。新課程又強調教師是課程實施的參與者,建設者和開發者,這樣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造。而教學反思正是使教師總結、反思、改進、創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很抓教師教學的「行為跟進」,把撰寫教學反思作為我校實施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

三是找准落腳點(即設計書寫教學反思的文本,優化反思教學的載體)。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初始階段我們是這樣設計教學反思的:第一部分是讓教師對本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填寫在文本中的「問題集錦」中;第二部分是選出本周課堂教學的一個教學流程,簡單地填寫在「教學流程設計」中;第三部分是讓教師選取自己本周課堂教學中最精彩的片斷寫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理論結合實踐,談談存在問題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運行,我們又發現上述四部分的教學反思文本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是思路發散,教師們的反思沒有集中的關注點,問題的收集顯得較為零亂,教學流程的設計對教師的操作所起的作用不明顯等等。在書寫教學反思的時候,教師們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規定的格式不利於教師的自我發揮。發現這樣的弊端後,我們對設計的教學反思文本做了及時調整,不設定具體的版塊讓教師們填寫,而是建議大家從知識關注點、情境分析、困惑反饋、教學自我評價等方面進行反思,讓教師們自行設計、發揮,給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創造的空間,提高了教學反思的質量,促進了反思性教學的開展,並成功承辦了「荊門市小學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現場會。

三、成長——收穫校本教研成果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為了全面了解新課程教學的改革信息,加快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推進校本教研的開展,每年我校都派出教學骨幹,參加各級各類培訓。近幾年來,我校教師僅參加國家、省、市級各種培訓就達50多人次。2009年3月,我校選派教師分別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七屆中小學校本教研策略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的「全國三大教學流派『同課異構』專場展示活動。凡參加培訓的教師必須在教科室填寫登記表,培訓後撰寫心得體會,方可報銷培訓費用,使培訓落到實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另外,學校還安排培訓教師,在全校教師業務活動時間向全校教師彙報或作示範教學,做到「培訓一個人,提高一批人」。此外,近三年來,在縣教研室和教科所組織的各科教材培訓與送教下鄉活動中,我校都積極派教師參加,還選派近30名優秀教師承擔培訓活動中的研究課和示範課,受到了組織者和聽課者的普遍好評。

在校本教研過程中,我校堅持不懈地抓好課題研究,將課題研究與新課程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即研究,課堂即實驗室」的意識。針對各課題研究的內容,採取各年級學科組內部的研討課、公開課和學校組織的示範課、彙報課以及參加上級組織的競講課等各種形式,使學校的教研活動開展得有條不紊,紮實有效。各類教研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課題的研究和新課程理念的落實。目前,我校所承擔的「十五」國家級課題《啟發式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研究》、《社區德育現狀與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地評價自我與接納自我》,省級課題《在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已順利結題,結題報告獲國家級一等獎,學校被評為先進實驗單位。成功申報立項的「十一五」課題《小學生團隊活動心理滲透研究》(國家級)、《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省級)、《從細節著手建文明校園》(縣級)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都有新教師調入我校。為了讓這些教師儘快地轉變角色,適應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我們堅持上好「三課」(即新調進教師登台課,優秀教師示範課和參加各級各類的競講課)。我們精心挑選各學科的優秀教師上示範課,組織新調進教師觀摩、交流,對他們進行跟蹤聽課,個別幫助,開展教學展示周活動,請縣教研室小學教研員到校舉行一次講座,要求他們撰寫一篇優質教學案例,上一節展示課。同時,我們還大面積進行了新教材課堂教學競賽,組織不同年級的教師上規定教材的競賽課(即一、二、三年級老師使用三年級教材,四、五、六年級老師使用四年級教材進行課堂教學競賽)。每次活動,我們都嚴格按照「原行為階段→新設計階段→新行為階段」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徑來指導老師,強調「三個關注」(關注個人已有經驗的教學行為,關注新理念、新經驗的課例設計,關注學生獲得的行為調整)、「兩個反思」(反思自身與他人的差距,反思設計與現實的差距),落實「自我反思、同伴互動、專業引領」校本教研「三要素」,鼓勵教師「且行且思」,撰寫教學反思,彙編成冊。現在,我校組織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已編寫了《小學新課程實驗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我與「古人」握手——經典古詩文誦背》、《趣味數學》、《可愛的京山》等校本教材,不僅落實了學校教研教改計劃,而且有力地推進了我校的課程改革,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目前,我校又針對京山縣提出的「從娃娃抓起,爭創中國網球之鄉」的目標,充分利用京山體校網球學校的資源,進行網球進課堂校本教材開發性的研究,受到縣政府、縣教育局、縣文體局的高度關注。2008年9月24日,我校成功召開了網球進課堂現場會。10月9日,京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羅在新及副縣長劉國芳一行親自到我校視察,對我校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荊門晚報《成長周刊》對此項活動進行了特別報道,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學校開展校本教研的一道靚麗的風景,我校也被定為湖北省傳統體育項目(網球)學校。

校本教研為基礎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架起一座立交橋,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意志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三年來,我校教師撰寫的論文就有24篇發表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27篇獲得國家級獎,28篇獲省級獎,133篇獲得市級獎。我校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獲得省級獎 7個,市級獎 16個。連續三年參加全省小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獎等級、人數均居全縣第一。特別是2008年4月,我校譚沖同學以120分的滿分勇奪全省第一名;全縣美育節、校園集體舞比賽和運動會上,我校學生均奪魁而歸;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競講、論文撰寫也捷報頻傳。僅2007—2008學年度,我校教師在省、市、縣舉行的學科競講活動中,共有14人次獲獎,撰寫的論文、案例共有70人次分獲國家、省、市、縣級獎,其中有5位教師撰寫的文章發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徵文大賽中,共有130人次獲獎,特別是我校學生美術作品「歡樂農家」在湖北省中小學生書畫作品大賽中榮獲金獎。學校被評為荊門市教科研名校、京山縣教育教學先進單位,校長李世斌被評為荊門市教科研名校長、黎紅霞被評為荊門市教科研名師、黃生慧被評為荊門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張征松、張道鳳、謝麗平、鄭春梅、李勇芳被評為京山縣教科研先進工作者。

校本教研是進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任重道遠。我校在反思性教學校本教研活動中轉變了教學觀念,改進了教學方法,樹立了開放、靈活的教育觀,培養了一大批科研新秀。今後,我們將進一步開展新課程教學研究,讓教學反思成為一種常態,讓校本教研成為每一個教師永恆的追求,為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

( 執筆:黃生慧 龔光軍)

以校本教研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

鍾祥市實驗小學

長期以來,我校始終把校本教研作為提升辦學實力的根本途徑,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不動搖,完善校本教研管理措施,堅持科學管理,促進了學生 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年段聯動,讓教師體驗校本教研的魅力

1、營造環境,激發教師熱情。為了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讓大家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我校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堅持集體備課不放鬆。我們學校一直積極推行「四定五步」集體備課法,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我們所要求的「四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備人;「五步」: ⑴教師個人提前備課;⑵集體備課時主備人說課;⑶備課組教師議課;⑷主備人定稿;⑸組內教師同課異構(即個人根據實際調整)。同時要求每一個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開展具有個性特色的創新設計,使教師們能在課堂上教出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特色。二是開展聽評課和講示範課活動。學校規定每人每學期至少上一節聽評課,通過這種形式對每個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詳細的總結分析和診斷,指出不足和改進辦法。學校還經常開展講入門課、提高課、示範課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及評課能力。各類課型一律採取上大課的形式,所有教師共同聽課,詳細評課。不同年段和不同科別的教師從另類的視角來聽課評課,給了聽課者和講課者全新的啟發。三是開展教案評比活動。學校每學期進行兩次教案評比活動,對優秀教案的作者給予通報表彰並適當獎勵。我校趙榮華、黃琴、關晉艷、陳艷等老師的教案憑藉字跡工整、思路清晰、教法及策略富有鮮明的個性特點而多次受到通報表彰。

2、建立機制,成就自己特色。主要通過規範的制度來加強教學管理。一是建立學生基本能力考核評價制度。學校每學期都定期不定期對各年級各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一次全面考核評價,學校領導親歷親為,保證了考核評價的公平公正,並嚴格質量結賬,讓教工自加壓力。二是堅持幹部兼課聽課制度。校長帶頭、中層以上幹部每人每周至少兩次深入班級聽課,從解決微觀問題入手,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學動態。三是堅持檢查作業制度。教務處堅持對教師作業批改情況隨時檢查,隨時通報。

3、定期交流,注重分析總結。我們堅持做好定期交流與分析總結工作。主要採取集中交流和分散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集中交流一月一次,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為全體教師全面總結前一段校本教研工作的成績和不足,同時請優秀教師代表作經驗發言。分散交流形式多樣,有校長與校本教研薄弱教師的交流,有不同年級教研組開展的經驗交流,有教師之間的探討交流。

二、同伴互助,讓教師感受校本教研的快樂

校本教研是一種快樂的勞動,我們主要通過三種形式讓教師在校本教研的過程中充分體驗研究的魅力,感受教研的無窮快樂。

1、結對子,推動教師發展。

一是尊重老教師,發揮傳幫帶作用。我校根據校本教研培養對象的學科類別、研究方向、個性特點,以老教師為指導教師,讓中青年教師與老教師結師徒對子,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做到教育資源共享。師徒配對由個人申報、學校統一協調。活動的具體要求、安排、檢查及考核由教務處負責。本學期,全校師徒結對25對,通過師徒結對使青年教師的專業素質得到較快提升。黃琴、王光玉、楊京成等青年教師多次參加鍾祥、荊門和省的優質課比武並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二是重用骨幹教師,發揮引領作用。我們十分重視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做到了「三個一」。一是請骨幹教師上高質量的示範課。我校的徐敏老師是湖北省美術骨幹教師,學校每學期安排她為老師們上一次示範課。二是請骨幹教師為相關學科教師舉辦一次講座。我校的教研組長邵珊、沈家金、陳大水老師每個學期堅持為老師們就如何寫教學反思、如何解決教學活動存在的一些困惑等主題舉辦專門的講座活動。三是請骨幹教師帶一名年輕教師。學校要求每個骨幹教師每學期帶一名年輕教師。

三是用好有經驗教師,發揮示範作用。學校十分注重有經驗教師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改革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在校內外的示範和輻射作用。對外,我們每學期開展一次送教下鄉活動,幫助鄉村小學培養師資。對內,我們組織有經驗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上點評指導課等,發揮示範作用。我校語文教師彭伏菊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她多次代表學校為前來參加開放周活動的家長們上公開課,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一致好評,許多同行慕名前來觀摩她的語文課。

2、給擔子,引導教師發展。

我校在開展校本教研的活動中十分重視通過給教師擔子,讓教師自主、積極發展。如在課題研究上,我校有70%的教師參加了我市的課題研究,有20%的教師參加了省、荊門市課題研究。做到了個個肩上有擔子。在教育教學上,我們開展了抓兩頭,促中間的活動,在年輕教師或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師中,我們開展了「治薄」活動,在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中我們開展了「培優」活動。通過給擔子,一大批骨幹教師脫穎而出。王梅老師是在老教師的培養指導下成長起來的一名年青教師。她在近幾年陸續承擔了為全校教師上示範課、為前來參加教學開放周的家長及其他社會人士講展示課的任務。今年,她又將代表我校承擔外出參加鍾祥市城區區域協作體公開課的講授任務。她在不斷地承擔各種任務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不少壓力,但是在其他教師的支持幫助下,她也體驗到了快樂。

3、搭梯子,促進教師發展

學校通過各種教研活動、競賽、比武活動,使教師認識到只有紮實地開展校本教研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學校不但為教師搭建平台,提供展示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研成果的舞台,學校還建立了校本教研獎勵機制,對積极參加校本教研活動並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師給予重獎,學校每年投入3萬多元用於教科研獎勵。陳大水老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經過整理,出版了《做個小小思想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等幾本關於青少年成長方面的德育專著,還多次參與小學思想品德教材編寫並任分冊主編。

三、活動驅動,讓校本教研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

提升辦學實力,必須依靠校本教研,抓好校本教研,必須依靠活動驅動。我們主要抓了以下活動。

1、舉辦講座,改進教學方法。每學期開學,我校都會組織舉行一次不同科別的講座活動。學校安排各科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困惑書面報給教務處,教務處將問題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將共性問題羅列出來,然後邀請市教研室專家或學校骨幹教師為大家作專題報告,釋疑解惑。舉辦講座讓廣大教師對自己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師生如何互動以及如何面向全體學生等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我校的沈云云老師受到講座的啟發,通過自我探究,逐步總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識字、閱讀能力。

2、教學聯姻,加強互助協作。開展教學聯姻,加強互助協作是我校實施校本教研戰略的重要舉措。我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聯姻。一是堅持學科之間的聯姻。為了讓廣大教師接受開放課程的理念,豐富廣大教師的知識,我校固化了一種作法:學校舉行聽課活動,不同科別的教師也要去聽課,並且在評課時詳談自己對授課教師教學方法的看法。二是始終堅持校際聯姻。多年來,我校十分注重與其他學校的聯姻工作,開展送課下鄉活動、同類學校交流活動。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陳艷經常到我市的洋梓小學講示範課,舉辦講座,幫助農村教師理解新課程理念。

3、教學大比武,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目前,我校教學大比武基本上形成了兩種形式:一是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的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領導推門聽課、專家指導評課、專班督查巡課,課堂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二是以打磨骨幹教師為目標的擂台比武活動,為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和舞台。通過開展這一活動,一批教師脫穎而出。陳艷老師代表荊門市到省里參加語文教學比武活動,獲得了一等獎,她被收入《荊門名師名錄》,因為教學業績突出,被破格提拔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中年教師王明蘭在教學大比武活動中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所帶班級的學生成績一直領先於其他班級,被傳為佳話。多年來,我校連年被評為教學先進單位。

4、彙報展示,提升學校辦學實力。為了全面檢驗校本教研成果,我們通過彙報展示活動,不斷加強總結,紮實改進工作,提升辦學實力。一是以小足球為龍頭,展示課外活動成果。我校一直是湖北省足球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學校,2008年10月,我校小足球隊代表荊門市參加了在鄂州舉行的「湖北省U-9、U-11青少年足球比賽」,以全戰全勝的戰績獲得了「U-9」組別的冠軍。每年「六.一」我們都要舉辦藝術教育展示活動,接受社會和家長的檢閱。二是以開放周的形式,每學期開展一次開門評教活動,接受家長的評判。嚴格的管理,辛勤的付出,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廳確定為「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學校」,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德育子課題實驗學校」,2007年以來有2名教師優質課獲省二等獎,有5名教師的優質課獲荊門市一等獎,有3名教師優質課獲得鍾祥市一等獎,教師教學論文有近200篇分別獲得國家、省、地級獎,有近100篇論文在各級教育教學刊物上發表,學生有200多人次在各級各類的比賽中獲獎,學生畢業考試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

我校堅持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增強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了學校整體辦學實力。我們將再加措施、再加力度,強化管理,為推動全市校本教研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執筆:李傳宏 陳 艷)

讓教師在充滿智慧的變革實踐中成長

——東寶區象山小學校本研究行動啟示

象山小學堅持科研興校的優良傳統,堅信「不變則滯、不新則後」的理念,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原則,已走過艱辛而卓越的二十年整體改革與發展歷程,始終如一地研究和踐行學校、教師、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在第二輪整體改革實踐研究之後,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學校、發展學生,教師的發展必須先行,因而學校第三輪課題「校本課程開發與師生主體性發展研究」圓滿結題並取得成果,第四輪課題更清晰、明確地定位為「校本研究與教師成長」,把學校作為教師成長的場域和推動力,開展「基於學校、在學校發生、為了學校」的教師培養工作,特別推行教師追求實踐的智慧、追求變革與發展。

一、以科研傳統引領教師自主研修,形成自主發展意識

學校早在1988年就提出「特色立校、管理強校、科研學校」的辦學思想,積極地把教育科研納入議事日程,鼓勵教師積極地參與教育科研,並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範式和常規。

1、以科研意識促進教研「研有深度」。教育科研往往以課題的形式呈現,其目標定位、理論假設、研究方法、研究的內容和步驟都有較為嚴格和明確的要求。受科研傳統的影響,學校明確地提出「以問題研究為主向,以分解研究為主導,以反思改進為主旨」的校本教研程式。學校組織多場學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研究方法講座,指導教師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校本研究,主張教師從經驗討論層面走向智慧變革的層面,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理論研究、分層剖析、目標化解、反思改進等方式,讓校本教研的問題研有深度|,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改有效度」。

2、以科研常規促進教研形成常態。學校教科室是學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機構,其職能不僅僅是對課題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建立教育科研常規,促進每位教師參與校本研究。教科室建立科研常規月考量制度,要求每位教師一月一萬字的學習筆記,一月一篇扎記、論文或案例,每月進行通報並與教師績效工資掛鉤。受這一傳統的影響,學校教師都已形成「事必問所以,發掘教育事件背後的意義」的習慣,學會以思辯的形式解讀;形成「思必有表述,記錄原始的心路歷程」的習慣,學會以文字的形式去論述。這些習慣的形成,對校本教研形成了極大的推動,一種研究的文化在各個辦公室、教研室已得到充分的體現,真正地實現了「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日常化、草根式環境的建設。

二、建設基層研究組織,促動校本研究向縱深推進

要想讓校本研究能真正地實現日常化、草根化,能取得切實的成效,建設校本研究的基層組織,發揮校本研究團隊的作用是必由之路。我校堅持「雙線推進,兩線整合」的方式,積極地建設項目研究團隊和常規研究團隊,不斷地對其賦權增能,推動其形成研究常態和取得研究成果。

1、堅持「雙線推進、兩線整合」的校本研究道路。在第三輪的整體改革實驗中,我校就堅持課題組、年級組共同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兩條退走路」的組織建設和研究方式。第四輪課題研究中,我們明確地提出「雙線推進、兩線整合」的組織建設原則,即建設11個項目研究團隊即課題組,常規研究團隊即學校各學科教研組,日常化的研究活動由各團隊自主安排集中的時間、地點,實行「雙線推進」的研究。同時,由於11個項目研究團隊很多基於學科教學研究,如「生動藝術與師生情趣」課題涉及音樂、美術學科,「小學生數學學習不同類型的指導研究」基於數學學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評價研究」基於語文學科等,我校又積極地引導各項目研究團隊和常規研究團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展一些可以互補雙贏的日常研究活動。同時,由於每位教師既是項目研究團隊的成員,又是學科教研組的成員,在日常的學科教研活動中,每位成員又能把項目研究領域的相關理論和成果拿出來分享。

2、施行團隊考量制度,促進校本研究團隊的建設。學校改變傳統地對每一位教師進行月度考核的方式,在團隊中實行集體考量,把每位教師的榮辱捆綁在一起,讓他們共同建設好自己的團隊,發展好自己的團隊。如教務處在月教務工作檢查中,對備、教、輔、改、考、評的考量整體水平和差異跨度、業務細節提出具體要求,從整體性和個別性兩個方面來權衡,既可因整體水平反而得到獎勵,也可因個別水平低受到影響。學校還對各團隊負責人實施問責制度,把團隊第一人的領導力水平納入團隊考量的指標;學校對教育教學事件實施追問制度,發生在某一位教師身上的某一偏誤可能與團隊中的哪些教師有關,都可能影響到團隊的考量。教科室同樣藉助校本研究團隊考量細則對各項目研究團隊進行考量。校本研究團隊考量的結果既關乎研究經費的落實,同時影響到其所在的年級組或教務處、教科室的每月學校管理團隊的考量。學校還對團隊中的教師或集體的成果加以認定和給予獎勵,既在團隊的月考量結果中加分,學校還另外給予一定的獎金。

三、關注校本研究的意義,有效地改進學校教育教學

校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變革與改進,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提升教師的智慧,讓教師具備「研究促變革、變革促發展」的行動意識和行動習慣。因而,我校的校本研究不再停留在表面現象的研究上,而直指教育教學事件的內核,研究其狀態呈現的成因及其對策,以便真正地去改進之、優化之。

1、對學科教學研究進行深度解析和切實指導。學校對集體備課明確提出「單元備課」的要求,指導我們的教師要具備「大單元」和「小單元」意識,大到小學階段學科課程的標準、學科教學的特性、教材內容的體系、學段教學的特點,小到每冊教學內容的安排、每單元教學的安排、教學例子的設定等。教研組的研究活動,我們強調,一要是原生態的記載,不要把教研活動扳成「一言堂」,流於形式;二要具備問題意識,通過問題研究來切實破解教學難題;三要有自主經營意識,學會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研究內容和安排針對性的研究活動。學校教務處實施參與式、診斷式精細化管理格局,教研活動必須安排人員參加,教務處管理人員分包到每個年級學科組;每月教學常規檢查,教務處成員與教研組長通過比對分析等手段對教師的備、教、輔、改、考、評予以具體指導,每月的教學例會學校結合教研組和教務處的綜述進行成因分析和改進指導。學校明確提出「一名教研組長就是一名教研員」的口號,切實地藉助教研活動平台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研究對策、指導改進。

2、搭建校本研究活動平台,給教師充分的話語權和成長時機。

學校在教研組環境中,通過同伴互助、骨幹引領、青藍結對、同課異構等活動開展日常化研究。在學校環境中,學校有意識地搭建一些校本研究的活動平台,如象山書吧讀書討論活動、青年教師說課講堂、校本研究團隊成果發布會、全校作業展評與評價研究、讀書節等大型活動,讓全校教師參與思考,給教師搭建展示教育教學智慧的平台,共享話語中的教育智慧。同時,學校還讓一部分骨幹教師迅速成長起來,用他們成長的幸福去激勵人、鼓舞人,讓他們在學校為教師作講座、作輔導、當首席發言人,讓每一位教師都感受到學校為其發展提供的機遇。

「教改的問題其實就是教員的問題」,「教員的問題其實就是學校的問題」,充分地發展教師,學校就要為教師提供成長的機遇,通過校本研究的手段讓教師得到成長,從而促進學校、學生的發展,將是我校在主體性研究這面鮮明的旗幟指引下恆久堅持的發展思路與辦學理想。

(執筆:夏長江)

讓校本教研綻放學校生命的光彩

荊門市竹園小學 楊宇蓉

一直以來,校本教研都擺在我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因為我們深切的認識到學校要發展、教師要發展、學生要發展都要依靠校本教研。長期以來學校縮減各項開支,加大校本教研的投入力度,為學校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校長親自參與課題研究,為全體教師參與校本研修作出了表率,學校校本教研氛圍濃厚。正是由於我校校本教研的紮實開展與推進,近幾年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實力不斷增強,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學校品牌日益彰顯。

一、堅持「三一」,把教研基礎打好

校本教研能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而校本教研的實施靠教師,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因此,為了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我們在教師的專業基本功培訓上做了很多文章。

1、用「三讀一賽」,豐厚思想底蘊。「三讀」即讀中國古典教育名著、讀外國教育名著、讀中國現代教育家名著;「一賽」指教育思想觀念辯論賽。老師往往會指導鼓勵學生多讀書,而要引導學生,教師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閱讀者。所以我們要求教師要人人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讀教育家的原著;要求教師學習大教育家,接近大教育家,走進大教育家的思想寶庫之中。目前我們已經學了《論語》《學記》《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魏書生教育管理藝術》叢書。為了促進教師的學習,每學期我們還會舉行一次教育思想觀念辯論賽。我們發現通過學習教師有文化底蘊了,有教育思想了,而且教學中也有了一定的教育素養和教育藝術。

2、「用三學一研」,把握學科前沿。「三學」即學名師的教育理念、學名師的教學風格、學名師的成長事迹;「一研」指研討名師的著名課例。名師永遠是站在學科前沿的人,所以大家都爭相學名師。但很多老師以前學名師存在很大的誤區,以為學名師就是照搬名師的教法、步驟,其實那只是一種簡單的複製。某種教法在名師的手裡,能運用自如、如魚得水、呼風喚雨,畢竟名師在課堂教學中加進了自己一些個性化的東西,如名師的閱歷、情感、學識、性格特長等,而這些不是依葫蘆畫瓢就能學到的。所以,我們引導老師們從名師的教學中著重領悟他們的教育理念,感受他們的教學風格,學習名師身上所具備的各種基質。而引導教師學習名師的成長過程更是我們的重頭戲,老師們從各位名師的成長經歷學習中感悟到,名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有對職業價值的執著追求,有永不能「安分」的對教育的探索,有文化鋪就的深厚底蘊,有因為長期思考而培養出來的敏銳、獨特的見解。正是這樣長時間的歷練,他們才能掌握教育發展方向,才能引領教育改革。有了正確的的學習名師的觀念,我們還進行了名師著名課例的研討,大家都能認真消化名師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內涵,根據個人理解整合,上出具有個人風格的課來。雖然,我們有失敗,但誰能說失敗不是更有價值的收穫呢!

3、用「三寫一評」激發教研熱情。「三寫」即寫教育故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一評」指徵文競賽。校本教研需要研究型的人才,需要創新型的人才,這就必須讓教師思考起來。「三寫」就是我們為了帶動教師思考創設的一個載體。這「三寫」納入每月的常規檢查,好的及時鼓勵,差的全校通報,促使教師認真對待,以達到我們訓練的最終目的。目前,每年舉行一次的「竹園風采杯徵文競賽」已舉行了三屆,從徵文的質量上、選材上我們發現老師們在一點一點進步。

此外,我們還長期抓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夯實教師內功;還開展了各科教師全能競賽,全面的對教師素質進行考核評估。

二、著力「三合」,把科研課題做實

課題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通過把課題研究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相連的方式,讓課題研究落到實處,也讓學校工作充滿活力與創造力。

1、著力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的結合。我們申報的「科學認讀,開發兒童潛能」、「中華優秀文化導讀」這兩項課題,前者可以幫助孩子科學識字,後者在於引導學生學會閱讀,這兩個課題都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為了抓好這兩項課題,我們專門開設了認讀和導讀這兩門課程,並編寫了校本教材,指導老師有計劃、有目的的上好這兩門課,每學期還專門進行課例研討。這樣做就讓課題研究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融為一體,不增加老師和學生的任何負擔。老師在教學的同時參與了課題研究,而學生在這些課中也吸納了很多知識。同時學校還開發了葫蘆絲課、剪紙課、思維訓練課以及毽球和跳繩課,於是學校申報了《創新教育》這一課題,讓這些課的開展向規範性、系統性深入,從而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

2、著力課題研究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目前已經結題的國家級「十五」重點課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育》。我們就是採取的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這個課題與學科聯繫很緊密,所以我們讓實驗教師在上好自己的課時,注重心育的滲透,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思想疏通。教學中老師就掌握了大量案例,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為課題的研究與發展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所以在結題彙報中得到了專家組的好評。另外通過《創新教育》這一課題研發的葫蘆絲課、剪紙課就是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合理安排,常規教學與特色教學齊頭並進。

3、著力課題研究與教育實踐的融合。我校申請的「十一五」國家級重點德育課題《養成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能與學校日常學生的管理工作互相結合,開展起來十分便利。圍繞課題的開展我們推出了學生養成教育「三項行動」。一是以多讀書,讀好書為重點的「書香行動」。 二是以禮儀教育和感恩教育為主體的「春暉行動」。 三是以培養新時代的小紳士、小淑女為目標的「博雅行動」。 這一系列舉措強化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我校「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養成教育系列活動被團市委評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還有已經結題的德育課題「養成教育六個好」我們也是採用的這種研究方式,既讓課題研究生動開展,也發揮了課題研究為學校、教師、學生髮展服務的作用。

三、堅持「三主」,把教研效應放大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們注重了校本教研成果的轉化,放大校本教研效應,讓校本教研成為學校發展的主動力、成為教師成長的主陣地、成為學生受惠的主渠道。

1、讓校本教研成為學校發展的主動力。經過12年校本教研的探索,我校已由開辦之初的12個教學班,600名學生的規模,發展到34個教學班,2000多名學生的規模,在荊門城區同類學校中,規模位居第三,成為一所規模較大的城區小學。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團隊成果《沙場點兵》獲教育部一等獎。我校是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校本教研培訓基地;是教育部部長基金課題「科學認讀」實驗學校;教育部新課程改革實驗基地學校,全國「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藝術教育實驗學校。學校先後被中央教科所授予 「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子課題實驗先進學校」,被中國教育學會授予教育部部長基金課題「科學認讀開發兒童潛能」課題「先進實驗學校」, 被市教育局授予「市教育科研興校30強學校」;每年都被市教科所授予「教育科研先進學校」。 連續幾年我校教學質量在同類學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2、讓校本教研成為教師成長的主陣地。校本教研的開展為教師的成長搭建了平台,我校現有學科帶頭人兩名、荊門名師四人。近幾年,我校教師在國家級優質課競賽中一人獲一等獎,四人獲二等獎;省級優質課競賽中四人獲一等獎;市級優質課競賽中均獲一等獎。教師撰寫的實驗通訊《點燃智慧的火把》刊登於荊門日報,撰寫的科研論文《以「課題實驗為契機」,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和《識字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分別收錄於《潛能識字》和《識字教學科學化論文集粹》中。我校教師兩次代表市直學校參加湖北省中青年教師教育觀念辯論賽,均獲特等獎,李麗老師、陶麗玲老師被評為最佳辯手。

3、讓校本教研成為學生受惠的主渠道。各項課題的開展和各類校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素質和能力極大提高。近幾年來,學生也是捷報頻傳。學生製作的電腦作品《地球媽媽笑了》獲全國第二屆中小學生電腦製作大賽一等獎,全國僅有7所小學獲此殊榮;學生製作的DV作品《鳥的生兒育女》在中央電視台《新聞時空》欄目播出; 2007年,學校數奧隊力排群雄,第一次代表湖北省參加香港國際小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銀獎。少兒舞蹈《漁鼓聲聲》獲湖北省第七屆黃鶴美育節金獎,獲湖北省文化廳「楚天群星獎」;「小荷風采杯」全國第七屆少兒舞蹈大賽大獎;管弦樂隊節目《歡騰鑼鼓》《新年好》參加2008年荊門市春節聯歡晚會《鼓動荊門》的開場演出,場面宏大,令人震撼。

四、圍繞「三點」,把教研推向雙贏

校本不是本校。作為資源相對豐厚、信息相對密集的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結對協作,不僅是一種責任與義務,也是一種共享和雙贏。在充分考察、論證、協商、互訪的基礎上,學校選擇了沙洋縣五里中心小學、草場中心小學、後港中心小學、毛李中心小學、馬良中心小學五所學校作為協作學校,成立了竹園六校協作體。學校的指導思想是:在以智力支持鄉鎮學校的同時,發掘竹園自身的智力;在指導鄉鎮學校教師成長的同時,加速竹園教師的成長;在幫助鄉鎮學校發展的同時,實現竹園的快速發展。思路一新天地寬,學校成立了協作體領導小組,制定章程,合理布署,明確職責,以校本教研為重點,圍繞三個主題,在跨校協作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校本課程開發。在學校的倡議下,協作體學校開設了科學認讀課。學校組織六校語文學科的教師集體攻關,編寫了科學認讀的專題教案81 篇,已結集印發到各學校試用,效果較好。

第二,教師專業成長。一是抓業務培訓。暑假教師集訓期間,學校組織了六校協作體課改講師團到各校巡迴報告,並免費為協作體學校舉辦了教師課件製作技術培訓,收到較好效果。二是抓課例交流。通過送教下鄉、教學開放、分線賽課、課堂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協作體學校進行課例交流活動,學校教師和協作體學校的教師們在一起交流思想,切磋技藝,反思成敗,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都有所提高。三是抓課題研究。學校介紹協作體學校加入了教育部科學認讀課題組,作為湖北片區開展課題研究,得到了教育部總課題組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協作體學校10多位教師的科學認讀課例和論文分獲國家級一等獎、二等獎。

第三,教學制度重建。學校堅持務實、協作、共享和雙贏的宗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機制,積極推動和開展協作體的工作。學校定期召開協作體學校校長、分管教學的校長、教導主任會議,交流各校教學工作的作法和經驗,合理安排下期協作體工作。各學校以新課改為突破口,以校本教研為抓手,在教學制度重建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極具創意的工作,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新的借鑒和新的思路,促使學校教育科研步入規範化、多元化發展軌道。

協作體的研討活動每月一至兩次,採取輪流制的形式,每次由一所學校做東道主,負責本次活動的組織工作,每次活動確定一個主題,以「聽課、評課、交流、課題扶持」等方式開展。幾年來,協作體已成功舉辦活動數十次之多,每次研討主題都具有針對性、開放性、實效性,在竹園小學教師的幫助下,協作體學校老師還參加沙洋縣語文、體育等學科優質課競賽均取得了好的成績。


推薦閱讀:

2009年重點納稅評估工作彙報材料
蜜柚凍糕的材料和做法
幼兒園大班科學區角中如何投放材料圖片範例
材料導論
申請最長十年多次簽證材料清單

TAG: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