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與閱讀教學的區別
讀書會與閱讀教學的區別
浙江省特級教師蔣軍晶
要分析兒童文學教學(更多是指整本書)與閱讀教學的異同難度挺大,因為兒童文學教學的外延太廣,與閱讀教學很難形成討論的聚焦點。所以下面主要討論讀書會與閱讀教學的區別,但是即使比較讀書會與閱讀課的異同,目前也有困難。第一,在我國讀書會的研究與實踐還處於起步階段,大部分讀書會的教學策略,都是一些「專家理念」的推理,缺少實踐的反饋與支持。第二,目前的閱讀教學觀點,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經驗總結的層面,正因為是經驗總結,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更新、變化的空間很大。例如王林在《班級讀書會的教學策略》一文中談到兒童文學(更多是指整本書)的基本教學策略時,提了11條建議,例如保持閱讀過程的新鮮感和完整性;將閱讀過程處理為探索和發現的過程;鼓勵學生提問題,而不是問問題和等待特定的答案……其實這些建議正是閱讀教學目前所追求的並且在今後很可能會成為閱讀教學的常態。
就目前而言,我個人的私意,班級讀書會與閱讀課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兩點。
1.教學內容上,讀書會更開放一些
客觀上,教材外的文本比起專門經過選擇、刪改的「教材體」文章來說,篇幅更長,主題更多元,內涵更豐富,體裁更多樣……因此對於教材外的文本的解讀更開放些,可以涉及兩性平等、生命教育、公民意識、戰爭與和平、民主啟蒙等,而這些領域在閱讀教學中很少涉及。退一步講,即使同一文學作品,是教材內的還是在教材外的,決定了教學解讀的深度與寬度。文學作品一旦進入教材,教學時更注重強調主流的價值取向,大眾的解讀方向,嘗試多元解讀的同時也謹守著解讀的邊界。而讀書會的教學解讀應該是多面向的,經常通過延伸、拓展性的問題與活動鼓勵學生表達有創意的甚至批判性的意見。
完整的語文教學,不但要關注文章寫了什麼,還要關注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的。因此兒童文學的教學和閱讀教學都重視提升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但是在這共同方向之下兩者有著顯著的不同:閱讀教學多從理解與語用的角度設計了語言訓練活動,側重基礎的理解與表達訓練,例如學習「總分總」語段表達結構,例如學慣用歸併段落大意和回答幾個問題再連起來的方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些訓練點是在教材所建構的學科學習體系之內的,所以教師經常要學習課程標準,參考教參。讀書會上,兒童文學的教學則更多從文學感受與欣賞(兒童視角)的角度來選擇學習話題,例如:從人物態度和想法的改變談情節的發展;找出故事的高潮,分析小說章節的標題,找出關鍵性的一句話;談時間的描述所營造的氣氛;討論文化習俗對故事情節的影響;欣賞細膩的風景……當然,文學賞析是屬於較高的閱讀層次,要帶領學生走到此一層次,則需要老師耐心、細心地引導。
2.教學組織上,讀書會更真實鬆散些
無論如何,教材是學生完善學科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主要憑藉,因此,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必須有很強的目標意識,該知道的知識就要讓學生識記,該達到的能力就讓學生練習,該掌握的方法讓學生學習,該明確的態度該明晰的價值觀就讓學生體會……在規定有限的單位時間內要達成多維的教學目標,就要追求效率,強調效率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主動「引」、「導」、「教」、「授」,就需要教師比較主動地提出問題、提供話題。於是問題轉換、環節切換就比較頻繁,導語牽引就比較多,於是教學程序的設計相對來說就比較精心,課堂結構比較精細,經常追求「層層推進、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起承轉合、一唱三嘆」。而讀書會相對就要鬆散、寬鬆一點,教與學的過程更多地被處理成探索與發現的過程,討論是讀書會主要的教學手段並成為其價值核心。也就是說,讀書會主要是提供機會讓一群人共同討論所讀過的書,帶動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理清自己的想法,不是回答問題,而是邀請夥伴幫忙思索自己困惑的部分,或者透過引導過程,反省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停嘴,多聽少說,多組織與觀察,教師參與討論但不主導討論。
推薦閱讀:
※走到金融業的最深處,深入骨髓的金融書單!
※並非人人都適合靈修 分享 閱讀(3318)
※遇上一本好書——《蠅王》
※如何用閱讀來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662.讀書45~《唐代藩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