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來自印度的神奇疾病制止了英國全面殖民中國
秦嶺淮河以南的中國南方自古以來就是傳染病肆虐之地。長江流域的吳越有天花、麻疹、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季節性瘧疾,珠江流域的嶺南有梅毒、麻風、惡性瘧疾、腳氣病,素有窮山惡水雅號的雲貴高原自不消多說。在群雄並起的中國古代,傳染病就是南方諸國抗擊北虜入侵的最有力武器。到了「醫學昌明」的中國近代,南方傳染病仍然在發揮其反侵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不落帝國全面殖民中國。
1·「中國新加坡」夢破碎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在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史詩大捷」,清軍和英軍的傷亡比例甚至高達600:1。有東亞第一要塞美譽的虎門炮台群不過三日便失守,英軍僅輕傷5人無人戰死。使用花崗岩作為建材的廈門石壁炮台,英軍也不過光炮擊了3小時便宣告易主,進攻者無一傷亡。哪怕是戰鬥最慘烈的鎮江保衛戰,1500名八旗子弟兵盡墨此地,方才擊斃了16名英軍。而研究鴉片戰爭史的學術泰斗茅建海則認為戰爭期間在舟山群島駐紮的英軍竟有448人病死,約為英軍戰死人數(69人)的7倍!
▲舟山群島全貌
舟山群島位於浙東東北沿海,處於長江出海口南側,有島嶼1390餘座,最大者為舟山島。舟山島南側的定海城東西北三面被群山環繞,南面瀕海地扼蘇、浙、閩三省的海面。舟山群島的背後是富庶的江南腹地,其還是中國南北交通的要衝,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鴉片戰爭前英國人就曾想從清政府手中購買舟山群島若干島嶼,戰爭爆發後英國公使義律更是揚言要奪取舟山群島,將其建設成東亞的「新加坡。」但英國人的美夢很快被中國南方的病菌打破了。
▲舟山群島英國駐軍人數的1/8死於非命
「1840年7月13日至12月31日期間,英國駐舟山群島的3600名軍隊里,住院療病的士兵有5329人次,另有448人病死。住院療病的患者超過半數得了間歇性發熱瘧,三分之二的死者死於痢疾和腹瀉。」——馬士英·《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英軍早期在舟山群島主要遭遇的疾病是瘧疾和痢疾以及腹瀉。瘧疾發病率幾乎為百分之百,痢疾和腹瀉分別為35.3%和30.5%。病死率最高的是痢疾和腹瀉,分別為22.7%和8.4%,瘧疾致死率是3.4%。英軍發病率高達195%,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個英軍都會患上兩種傳染病。南中國地區的瘧疾(發燒是瘧疾的基本特徵)流行對駐舟山群島的英國駐軍產生了災難性的後果,它大大削弱了英軍士兵的士氣,使他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這種疾病令發病者顫抖6到8個小時,讓他毫無生氣,當病菌不向藥物投降時,發病者不消多時就會化作一具殭屍,死時臉上往往帶有筋疲力竭的表情,彷彿和死神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但是,痢疾比瘧疾要難纏多了,它一旦抓住了患者就不會放手。
▲英軍運輸船隊
事實上,英軍在舟山群島的死亡人數遠遠高於上述表格中的數字。英軍佔領定海城時,不費一兵一卒。英軍佔領舟山群島半年後,1841年1月駐舟山群島的英國士兵從3600人銳減至1819人,刨去了部分南下支援進攻坎通虎門要塞的士兵,「憑空消失」的英國士兵竟達近千人。
等到鴉片戰爭即將結束時,原本對舟山群島寄予厚望的英國人已經心灰意冷。舟山群島之於他們來說不再是遠大前程的起點,反而是罪惡的索多瑪之地。英國公使義律出於保全舟山群島的倖存英國士兵性命的人道主義考慮,違背英國內閣的旨意,草草和清朝大臣琦善簽署了穿鼻協定,放棄舟山群島改佔香港島。
▲查理·義律爵士
2·舟山群島的英國人為何如此脆弱?▲一小撮蚊子的力量賽過百萬清軍
不管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很早就對熱帶地區的傳染病有所了解,中醫自古就有「六氣侵淫」、「瘴氣」、「癘氣」之說,西方早期醫術著作《空氣、水、地方》也認為特定地區的氣溫、降雨量、風和該地區的傳染性疾病有密切聯繫。尤其是日不落帝國對熱帶地區的擴張早已有200多年之久,和熱帶傳染病接觸不算少,各種防治手段屢見不鮮。那為什麼舟山群島上的傳染病依然能大量殺傷英國士兵?顯而易見的,除了舟山群島的自然氣候作祟外,英國士兵大量減員存在其他的因素。
食物匱乏:眾所周知,飲食攝入是人體免疫力強弱的關鍵所在,所謂「一瓢食一擔飲,得之則生弗得則死」。英軍佔領舟山群島初期,由於清政府和當地居民實施了堅壁清野的措施,導致了舟山群島上的英軍的食品供給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定海城變成一座「死城」,城內的中國人近乎絕跡,過去熙熙攘攘、農產品充足的市集一片死寂。英國普通士兵在市場用成色十足的洋圓都弄不到幾棵青菜,以至於有些士兵為軍仆送來的少量海魚大打出手。英國軍官的情況比普通士兵好得不要太多,他們依靠軍銜得到後勤的優先供應,這些人患病率亦是最少的。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各種疾病的傳播媒介
舟山的水有點甜:熱帶傳染病傳播的主要媒介不外乎蚊蠅,就是水源了。很多寄生蟲例如痢疾阿米巴蟲,血吸蟲等必須在水環境中或藉助水中的某些生物體才能發育成長,進而感染人類。英軍起始從稻田的排水渠取水,這種水水質極差。水體渾濁呈微黑色,打滿一桶水桶底有兩寸厚的沉澱物,不過令英國人嘖嘖稱奇的是,看起來如此骯髒的溝渠水喝起來異常甜美,有家鄉英格蘭的味道。當地居民也不遺餘力地污染水源,在江蘇巡撫有組織地指揮下,舟山日夜有兵勇駕駛小船往泉井河溪投放用毒物熬成的毒汁。為此江蘇巡撫裕謙向道光邀功道,在他的努力下舟山群島的英夷被毒斃了一千數百人!
▲清政府對英軍首級開出了極高的賞格,讓某些愛國民眾趨之若鶩
艱苦的居住環境:沒有新鮮豐富的食品和乾淨無害的水源讓英軍的機體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同時英軍在舟山群島的惡劣居住環境又為傳染病的傳播提供了絕佳的溫床。根據奧賽隆尼的《對華作戰記》所載,舟山群島的英國指揮官布爾利上校為了尊重中國人民的宗教感情,不允許部隊私自侵佔定海城的公房和寺廟為兵營。大批大批的英軍唯有安置在衛生條件很差的帳篷里,白天遭受烈日暴晒,晚上忍受來自潮濕發臭的土壤、稻田和溝渠里的有害氣體熏蒸。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士兵不想得病都難。
▲舟山群島風景如畫不假,但在當時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不多
3·英軍在嶺南地區的健康狀況▲炎熱的坎通
嶺南地區的自然環境要遠較舟山群島惡劣,這裡比江南更靠近赤道,開發時間和程度非常晚,長期以來是中國內地18省的邊疆。歷史上,試圖征服嶺南的北方侵略者們,不管是鐵血秦軍,還是雖遠必誅的漢軍,抑或是對外作戰勝率高達百分之99的宋軍,都在嶺南地區病的反抗中損失慘重。鴉片戰爭中,侵略嶺南的英國人也不例外。
英國人對坎通經營和認識已有數百年之久,對嶺南的水文條件和疫病以及當地居民的習性有充分認識。1839年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上旬英國遠征艦隊抵華。英軍小心翼翼地繞開了嶺南疫病肆虐的夏秋期,先北上進攻江浙,待到嶺南疫病潛伏的冬季即次年1841年2月方才回師南下進攻坎通。加之,英軍進攻嶺南時的食品供給和居住環境說不上壞,民族意識未充分覺醒的坎通居民不少願意把魚、雞蛋、蔬菜賣給英國侵略者,英軍有舟山的前車之鑒後也盡量選擇海拔高地形平坦遠離潮濕的山間居住,故未出現英軍在舟山群島因疫病大量減員的狀況。
▲在坎通,英軍的傷亡微乎其微
縱然如此,嶺南地區的傳染病照樣使英國侵略者大吃苦頭。1841年5月27日,《廣州和約》簽訂,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階段結束。大批英軍離開坎通大陸,撤退到香港島休整,為北上進攻廈門作準備。疫病爆發於英軍乘坐兵船沿珠江航行的途中,抵香港島後發展到高峰。英國遠征軍的海軍指揮官辛好士是第一個病死者,隨後英軍紛紛染病,病員高達1100餘人。馬德拉斯土著步兵37團損失最為慘重,600餘人僅百餘人尚能作戰,18名軍官中2人病死、15人重病住院、當值者餘1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病,迫使英國人暫緩北上進攻廈門的日期。
▲感染血吸蟲的患者
這場疫病的病症不明,不同於常見的瘧疾、痢疾、腹瀉等熱帶傳染病,應為在進攻廣州期間染上的血吸蟲病。駐紮在廣州山間高地的英軍為消除疲勞恢復精神,時常跑到附近溪澗山泉中戲水,因而被血吸蟲襲擊,終釀成大禍。
4·「國際友人」助華抗英▲霍亂是印度對英國人的回敬
1842年5月,英軍從香港島等處啟程北上進攻中國長江流域,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進入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令英軍大量減員的疫病除了固有的中國本土傳染病,並且出現了新的傳染病——來自印度的霍亂!霍亂起源於印度恆河三角洲,是一種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病,主要通過水為傳播媒介,臨床病症為嘔吐和脫水。在有效治療手段出現前,霍亂的致死率高達70%。有史可考,霍亂曾於1817-1923年六次大流行世界。在鴉片戰爭那年歲,霍亂一度被認為是神罰,也就是只有靠上帝的憐憫才能治癒的疾病。
霍亂流行在1842年6月的鎮江戰役期間發展到極致,給英軍造成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從事艱苦攻堅戰的英國陸軍自然是霍亂的重災區,連在海上游戈條件相對安逸的英國海軍艦隊都不能倖免。據《復仇女神號在華作戰記》的作者伯納德所說,在揚子江流域以及長江口內外的英國艦隊,不論戰艦或是運輸船,病人都隨處可見,有的甚至擠滿了甲板。貯藏船歐琴號除了三個水兵和一個侍者身免外,從船長大副到水兵廚師都統統病死了。霍亂的流行讓英軍的人手極為缺乏。在那以後,英軍的軍事行動陷入了停滯,南京幸運地逃過了淪陷一劫。
▲英國本土軍隊
此次霍亂流行緣於1842年6月英國政府對在華作戰英軍的大規模軍事增援。該次軍事增援由印度土兵和英國本土歐洲兵兩大部分組成,印度兵6749名,歐洲兵1500名,共計8000餘名。如此強大的增援本可助英軍徹底佔領整個江南,誰知卻成了禍起蕭牆的場面。4、5月正是印度霍亂流行的季節,體內攜帶了故鄉霍亂病菌的印度土兵在漂洋過海的長途跋涉以及艱苦的作戰中,機體免疫力下降讓霍亂病菌有機可乘,而與印度土兵協同作戰英國歐洲兵們根本毫無霍亂免疫力,死傷枕籍遂不可避免。
▲阿米爾汗飾演的印度土兵
5·南下坎通的清軍健康狀況▲民族成分複雜的清軍
前文業已說過「瘴癘」是歷史上嶺南對抗北方侵略者的大殺器,唐代大詩人盧綸有詩云:「瘴海寄雙魚,中宵達我居。兩行燈下淚,一書嶺南紙。地說炎蒸極,人稱老病餘。」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擔憂粵人久不習戰不能獨立擔負起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重擔,另從湖南、西藏、四川、雲貴等地調集善戰者和土司兵跋山涉水入粵助戰,這些人的健康狀況不會比英國人好到哪裡去。
雖無詳細史料記載,但從理性分析,嶺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傳染病應當給予了入粵的外省清軍重大殺傷。久居山地的藏兵和彝兵不耐嶺南水土的濕熱,對惡性瘧疾、血吸蟲病、腳氣病、梅毒、麻風病既缺乏大概了解,又無免疫能力,兼之清軍對該類疾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乏善可陳,死傷者不可勝數乃情理之中。
▲楊芳雖然不善約束部下,但也算得上一位身經百戰的武將
同處熱帶濕熱環境的入粵湖南兵對瘧疾、血吸蟲病等熱帶病的免疫力和認知比藏兵和彝兵要強上不少,只是他們因為作風問題一樣陷入傳染病的麻煩。湘兵素來驕橫,入粵的諸外省兵軍紀以果勇侯楊芳領導的湖南兵最為敗壞。楊芳的軍隊早期先駐紮在廣州城北的白雲山上的東較場,距離麻風病女院不過2、3里路。女麻風病人入廣州城購買生活用品必經過東較場,湘兵見財色起禍心,既奪人貞潔復取財貨。這樣一來二去的搞,麻風病在湘兵營內流行了起來。事後饒是發生了更大的醜聞,湘兵營內謠傳食童子肉可治麻風病,數人百人合夥劫道奪童子殺食的境況屢見不鮮。
▲湘軍的殘暴在後來的太平天國戰爭中一覽無遺
果勇侯楊芳對手下的作為不聞不問,有時人以詩譏諷其:「人道楊枝能辟鬼,奈何無力御封姨。」
6·小結綜上所述,鴉片戰爭中傳染病的影響之大遠超世人想像,但過往國內對鴉片戰爭在這方面的研究頗顯薄弱。不可否認,金戈鐵馬是人類戰爭史研究的永恆旋律。可戰場搏殺不是戰爭的全部,也不是決定戰爭走向的唯一關鍵。本文旨在向世人展示傳染病在戰爭中的作用,希望以此得到世人對傳染病的重視,避免「後人復哀後人也」再現。
【你們的關注,是我們原創的動力】
推薦閱讀:
※摩訶契丹國家地理小號外
※我們與印度有約
※印度神油真的是印度人發明的嗎?若不是為何叫印度神油?
※為《神秘巨星》中的父親平反
※西藏班公湖,被印度侵佔三分之一的地方,美得出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