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簽到】——第七天
31.《呂氏春秋》:戰國末年的雜家著作。是秦相呂不韋招集門下賓客、儒士集體編撰而成的,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呂氏春秋》既為呂不韋眾門客集體編成,內容自然不免駁雜,風格也不完全統一,但它有嚴密的體系。全書條分理順,篇章劃分十分整齊,從結構上組成了一個所謂「法天地」的完整體系。
32.《淮南子》:此書是漢代皇室貴族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編成,共2l篇,是西漢一部大著述,原稱《淮南鴻烈》,以道家思想為主而雜以孔、墨、申、韓之說,是漢初黃老思想的繼續,東漢高誘即說此書:「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淮南子·要略》認為它並非一部抽象論道之書,其重點乃在於「紀綱道德。經緯人事」,處處緊密關合著現實,多用歷史、神話、傳說、故事來說理.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
33.騷體賦:漢賦的一種,指在體制上極力模仿楚辭體並且以賦名篇的作品。楚辟體作品的創作在漢代沒有新的發展,許多作品在內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離騷》、《九尊》,有些則只是襲取楚辭體的形式,被稱作騷體賦。騷體賦並不等於楚辭,它已經散文化了,是楚辭演變為漢大賦的過渡形式,在賦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等。
34.散體賦:指漢代盛行的賦體作品,以主客問答的方式「鋪陳摘文,體物寫志」,雖散韻結合,但散文的意味較重,所以稱為散體賦。一般篇幅較長,規模宏大,所以又稱為散體大賦。散體大賦是漢賦的主幹,所以散體大賦可以直接稱之為漢賦,一般說來,文學史上所說的「漢賦」,都是指漢代散體大賦而言。
35.七體:漢初枚乘的《七發》「說七事以啟發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辭藻繁富,多用比喻和疊字,以敘事寫物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體賦,標誌著漢賦體制的正式確立。自此以後以七段成篇的賦成為一種專門文體,號稱「七體」,各朝作家叫有摹擬,亦簡稱「七」。「七體」名目首見於《昭明文選》。
推薦閱讀:
※國華書院背誦篇71:《好了歌解注》
※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資料
※【背誦版】執業西藥師核心考點(四)
※如何搞定背誦記憶(寶典)
※名篇名句的背誦和默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