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深挖佛教文化的深層內涵以激發其活力
習主席在演講中,從「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談到中華文明發展的過去與未來,進而談到「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飽含激情和睿智,給人鼓舞和啟迪。
這些年來,面對「借佛斂財」等瘋狂糟蹋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徑,我們不斷談論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不斷探討如何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守護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雖杜鵑啼血,但迷茫嘆息。因為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人為了個人眼前的利益,肆意割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輔相成的關係,數典忘祖,毀棄中華文化的精神法脈,扭曲我們的文化精神,嚴重污染了社會人心。當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解讀習主席的這篇演講,尤其是關於佛教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不能不由衷地讚歎:這是推動和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的「頂層設計」,展現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的宏偉氣象!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問題。習主席的演講,始終貫徹著這樣一個精神:為了世界持久和平,要讓和平理念的種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強大力量;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中華文明,尤其是包括佛教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信仰精神,能夠為世界文明與世界和平提供豐厚滋養。習主席的這些話是說給世界聽的,更是說給我們自己聽的。我們要珍視中華文明,因為它「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正如習主席所說,「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中華文明不僅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相輔相成的結晶,也是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融相攝的結果。多元多彩、平等包容、和諧仁愛、積極向上,彰顯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精神與時代風貌。這種文化的精神與特質,讓我們在推進中華文明邁向世界的進程中,既不能妄自尊大,「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也不能妄自菲薄,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適履」,做到真正的尊重和珍視,「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當今世界裡,不論有多少的矛盾和對立,都難以迴避和否定這樣的事實:「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為此,我們不能不認真地反思,不能不勇敢地擔當。
習主席演講中論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及其「獨特的佛教理論」,並指出佛教「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同時,中國佛教對東亞文明以及世界文明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也已經是歷史的事實。不過,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習主席由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琉璃器引發的思考,蘊含著十分深邃的思想,以及迫切的現實期待:「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精美的物件,固然是文明的載體,固然是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但是,如果只滿足於器物欣賞的層面,那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十分遺憾的。我們應當更加珍視「形而上」的「人文精神」,並讓這種人文精神鮮活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顯然,這是要通過發掘與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引導與推動現實人生信仰,「讓人們在持續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養,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這是一種富有殷切期盼和遠大抱負的情懷!
這讓我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在《展望21世紀》的對談中,他們本著超拔自身的立場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客觀精神,以積極開放、自由理智的態度,縱貫古今,為世界未來尋找出路。他們認為,穩定、和平、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心愿,和平應是宗教及信仰者最大的使命。對於有志於為和平作貢獻的人來說,哲學、精神的研究和改造是最好的準備。在現代一些政治家眼裡,和平只是一種利益的均衡或休戰狀態。但是,人類追求的真正和平,並不只是沒有戰爭,而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爭取正義的性格;它是一種無形的價值,是心靈與精神富有文化教養的一種狀態;應是相互之間不加任何恐怖於對方,相互衷心依賴、相互愛護的一種狀態。
在人的精神世界裡如何實現穩定的文化狀態,是通向和平的出發點。為了和平,首先要把尊重生命的精神在人類心靈中確立,生命的尊嚴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價值。湯因比和池田大作認為,東方文化中對一切生命普遍尊重,因而轉化成相互友愛的社會倫理,所以,和平的內涵是東方文化最顯著的個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等道德觀念,形成了社會及個人的行為規範。因而,未來世界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心在於東方文化。其中,中國化的佛教將承擔重要角色。
佛法可以在人們的心靈中建立高深的智慧和寬大的慈悲精神,使整個生命系統在協調之中安祥平靜,又具有一種合理的生命動力。佛法中依正不二、佛性平等、菩薩心行等種種智慧和精神,正是救治社會人心的良藥,那種實踐意義上的涅槃之境和現實意義上的極樂凈土,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特別是佛法強調人類要從深層心理上和具體實踐中,徹底消除「我執」,實現精神世界的轉染成凈、轉凡成聖,將成為建立持久和平的根本。因而,湯因比期待這種宗教理念,「被整個世界接受」。
湯因比和池田大作同時還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值得稱讚的世界文化交流模式。它形式上是貿易通道,但其中蘊涵著對未知世界無窮的探索精神,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特別是伴隨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中國的儒、道等傳統文化以及後來已中國化的佛教,又迴流到印度、中亞及歐洲等地。同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傳入東方,「絲綢之路」成了生機勃勃的文化大動脈,而且又大致是採取和平自願的傳播方式,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絢爛多彩,推動了文明發展。這種交流,不僅有利於物質文明的發展,更有利於精神文明的進步。正因此,湯因比曾表示希望生在「公元1世紀佛教已經傳入時的中國新疆」。
習主席演講中特別讚歎玄奘法師那種「堅韌精神」。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稱讚,玄奘等捨身求法的人為「中華民族的脊樑」,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極堅強的把握,決不輕易動搖他們的自信力;同時對於別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與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地崇拜或者輕易地唾棄。」其實,對中國文化以及世界文明而言,這種精神正如當代著名高僧巨贊法師所極力倡揚的那樣,是一種為社會、為人類、為信仰的擔當、胸襟與肝膽,他認為中國佛教徒應當具有遠大志向,要敢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推薦閱讀:
※想找一個廟住一段時間,可行嗎?
※佛教中的幾種鬼
※《佛教文疏模 本》
※為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徒上知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