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茶碧螺春--滄浪茶館

名茶碧螺春來源:江南茶文化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  碧螺春以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之濱的東、西洞庭山出產的茶葉為最佳,又名「洞庭碧螺春」。  由於洞庭山地理環境獨特,四季花朵不斷,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據記載,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餘歷史。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的名茶。  「碧螺春」雅名之由來   傳說清康熙皇帝(1654-1722)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  凡是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由衷讚賞它的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但茶友們是否也會對它那雅韻十足的名稱而感到好奇呢?說起它的名稱之來歷,這裡面還有個趣味盎然的故事: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茶友們一定會覺得這個名字怪怪的,是怎麼叫起來的呢?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有一年洞庭東山碧螺峰上的茶樹長得特別繁茂,採茶姑娘娘們採下來的茶用竹筐裝不下了,就把多餘的茶放在懷中。茶得熱氣後透出一陣異香,採茶姑娘們爭呼"嚇煞人香"(吳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後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撫宋犖以此茶進獻,康熙帝對茶大加欣賞,但覺其名不雅,便據其採擷於碧螺峰,茶色碧綠,形蜷曲似螺,又產於春季,值於早春採擷,因此欽定茶名"碧螺春"。從此以後碧螺春茶就成為了歷年進貢之茶中珍品。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揉中帶炒,抄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高溫殺青:當鍋溫150-160度時,投入茶青500克左右,進行翻炒,以反覆旋轉抖炒為主,至茶青略失光澤,手感柔軟,稍有粘性,始發清香,歷時3-5分鐘。  揉捻成形:鍋溫80度左右,採用抖、炒、揉三種方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汁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脫落。當茶葉干度達到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  在炒制的過程中,還需將漏揀的少量碎葉余葉挑出。  搓團顯毫:是形成碧螺春捲曲似螺、茸毫滿披外形的關鍵過程。鍋溫60度左右,一臂撐著鍋台,邊炒邊用雙手將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文火乾燥:採用輕搓、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時,起鍋時剔去碎葉,將成形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鍋溫約40-50度,文火烘至足干。  高級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碧螺春條索緊結,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泡在開水中,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湯色碧綠,捲曲成螺,味道清雅,經久不散。  碧螺春是茉莉花茶代表產品之一,根據我國中醫學及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茶苦能瀉下、祛燥濕、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鹼、黃烷醇、茶多酚等,而茉莉花茶也含有大量芳香油、香葉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種化合物。根據茶葉獨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綠茶濃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飽含茉莉花的鮮靈芳香,因此它是我國乃至全球現代最佳天然保健飲品。   1. 適宜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油膩食品食用過多者、醉酒者。  2. 不適宜發熱、腎功能不良、心血管疾病、習慣性便秘、消化道潰瘍、神經衰弱、失眠、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  3. 女性在經期最好不要多飲用。
推薦閱讀:

老北京的棋茶館--皇城根四爺
茶館說茶|明前茶和雨前茶有什麼異同?
捲尺測出你是否患心臟病 - 養生茶館 - 上古傳承養生會堂
兩處不錯的茶館設計
【DDU茶館】《杜甫與手機》

TAG:茶館 | 碧螺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