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不能成為一種「生意」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們原來把國學一腳踩到底,後來又把國學捧上天,其實這都是不對的。中國現在有一種最可怕的現象,就是一種熱潮一旦出現,馬上就會變成生意,尤其是現在有很多教國學的培訓班,五花八門,這個我特別擔心。有很多講國學的人是帶著一種營銷和傳銷的熱情講的,這種泛商業化的現象是致命的。」
國學的文化作用、精神作用,應該像鹽,一杯水,鹽撒進去,看不見,但有滋有味有益處,那才是最好的境界。
的確,在國學熱中,如今社會上國學包裝服務已悄然成為商機。許多招收小學生的、精英人士的、管理者的國學班,每人的培訓費用都在萬元甚至幾萬元以上……如此不菲的國學班收費,卻儼然讓厚重、古樸、深邃和博大的國學成了時髦奢侈品。有文化學者對社會上各種形式的國學授課的手段、動機、目的和達成的結果,所反映出來的過度功利化、商業化和市場化這些文化短視行為,困惑而又憂慮,批評質疑,這是熱衷「國學熱」還是「斂財熱」?而一些人利用社會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打著國學旗號行騙斂財的惡行層出不窮,更加深了人們這種共同的感受。
國學所蘊藏的經驗、智慧和啟示,穿越歷史和時間一直伸展到現在,對現在發生著影響和作用,我們用它來化解心靈的危機,解釋當下的生存困境,救贖迷惘的靈魂,拯救萎縮的生命,這就是國學的價值。但是,那種對待國學急功近利的態度,忘卻了國學的教育、學習和傳承的意義,使之淪為牟利賺錢的工具。
這種功利化、銅臭味十足的「國學」教育,一邊有害於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的培養,一邊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的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如果我們不再深愛、敬重和敬畏自己的文化,再偉大的文化不是也要名存實亡嗎?
的確,這絕非虛談,在如今表面「紅火」、「熱鬧」的國學熱背後,卻是令我們憂慮的文化情形:我們作為國學教育基礎的母語教育水平仍很低,遠不及上世紀50年代;傳統文化知識缺乏普及,經典文化流行「戲說」,歷史「俗講」泛濫……
當國學成為「斂財」的工具,以文化謀利,我們失去的不止是歷史、傳統、文化的競爭力,失去的恐怕還有我們民族的精神核心、民族的自信!
轉載於文化中國
推薦閱讀:
※一般人不知道的服裝生意經二
※餐廳生意看著很好,但是為什麼不賺錢?
※一家生意很好的餐廳,怎麼做到讓顧客不催菜?
※男教師想做小生意,可以嗎?
※生活中,你從哪些方面發現2017年經濟不好了,或者說錢更不好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