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衝突,孩子難以成長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路
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去了遊樂城堡玩。
裡面的小朋友很多,大家都按照路線爬上爬下,井然有序。
但是有兩個孩子卻為了爭一個球而吵了起來,男孩子看上去急了,幸好那個女孩說要請管理員評判,才沒有打架。
到了女管理員面前,兩人都說自己先看到的球,就該自己先玩。
管理員聽完兩人的話,什麼也沒說,又給了一個球給他們,一場「衝突」就平息了。
孩子之間的衝突,總是天天上演。
還記得有一次,兒子跟妹妹在樓下玩滑輪車,來了一個小傢伙要玩。
兒子不準,兩個人差點打起來。
我把他帶回家後問他:
「你覺得那個小弟弟怎麼樣?
好玩。
那你想跟他一起玩嗎?
想
那他的玩具你喜歡嗎?
喜歡
那你的滑板車可以借他玩
不行,那是我的」
「那他打你怎麼辦?「
「打我也不給他玩,他不敢打我「
「那你是不是想打他?「
「沒有啊,我沒打「
……
不管怎麼樣都難以說服他把那個東西分享出去。
我還是尊重他的選擇。
也告訴他應該分享的道理。
而要他自己真正明白分享的意義,需要時間等待。
很多的父母一看到孩子之間有衝突,馬上就急匆匆地趕來干預。
要麼把東西從自己手裡強行拿走,給其他的小朋友玩。
或者一邊笑著,一邊把東西從其他的小朋友手裡搶來給自己孩子。
這樣的干預,不管出發點如何,做法如何,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
我們要看清楚孩子間衝突的本質。
衝突是幼兒成長必經的歷程。只要沒危險,不要去干預,孩子之間往往會找到解決的方法。而也是在一次又一次這樣的尋找中,不斷地認識自我,累積對這個世界的概念。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是誰?我究竟是誰?」我們會這樣問自己。
「不行,不,不要!」三歲的孩子常常氣急敗壞地說。
「我不要想成為父母、老師眼中的自己!我喜歡做真正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說。
「我一直不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什麼?」
每個人都會問著,開始一生自我、真我的追尋。
而童年的經歷似乎早就奠定了基礎。
孩子與人爭吵,常是孩子大聲對外界說「不」,這可以說是「自我主張」的開始,比如第一次「爭搶」玩具,第一次跟人打架或者被打,都是為了「自我主張」,也是為了「自我保護」。
就是在這樣的衝突中,孩子開始去學習「人際關係」的規則與技巧。
不要人為地為孩子打造一個保護圈,因為複雜的社會,你能左右嗎?
殘酷的社會法則遠遠比我們預期的更加殘酷。
在你搭建的保護圈子裡,孩子就是國王,孩子伸伸手,你就替給他食物,看到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有了一點小衝突,馬上就去幫孩子。
這樣反而破壞了兩個孩子的學習機會。
父母應該為孩子發展自我主張與自我保護的能力而高興!
因為這樣能看到孩子的一些問題。
如果孩子具有攻擊性,那就要反省是不是自己做了不好的示範,或者孩子受了什麼影響。
如果孩子屬於軟弱派,任人欺負也不還手,那要反省自己平時是不是對他過於嚴格,讓孩子失去了自信,甘心做一個挨打也不吭聲的人。
暴露在我們眼前的孩子衝突類型,讓我們有機會更近一步了解孩子,也更有機會幫助消除孩子成長中的困擾。
更可貴的是讓我們看到自己平時養育孩子的過失與建樹。
衝突就好像一塊試金石一樣,讓孩子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
就好像我們會看到很多成人在遇到衝突時就將自己平時隱藏起來的本性暴露了出來一樣。
如果父母能夠能理解孩子衝突背後的意義,並能隨時注意引導孩子成長的方向,孩子就有機會自信而平衡的發展;否則,壓抑和干預孩子的衝突有可能影阻礙孩子在「自我」及「人際關係」上的發展……
最終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問題的集合。
為什麼孩子在衝突中的反應完全不一樣,往往就是由家庭教育決定的。
有些孩子情緒長期受干擾,常常會無緣無故地攻擊其他孩子。
誰能左右孩子的情緒?
那就是父母的態度和情緒。
一個暴躁的父母肯定養不出一個性格溫和的孩子,有可能養出一個同樣暴躁的孩子,或者養出一個相反的,就是性格極其柔弱的孩子。
在一個常常罵罵咧咧,吵架不斷的家庭里,孩子的情緒怎麼會平和。
情緒是能傳染的,就好像水波一樣散開。
我們看見自己喜歡的人笑,我們內心也歡欣鼓舞。
看到在乎的人難受,我們內心也會難受
看到自己依賴的人暴怒地如同惡魔,內心的情緒幾乎是崩潰的吧。
心理學上的刺激反應理論敘述:當一個人對於自我範圍受到外來侵入或不公平的對待時,有些人採取消極的退縮,但有些人卻採取自我保護的反抗,甚而使用武力,造成衝突的形成。但由於此種自衛機製作用,並非對於刺激本身的真正了解,常由於個人認知上的錯誤,而導致錯誤的反應。
這個「認知」的正確與否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家庭。一個小小的孩子,當然不可能天生就會處理自己遇到的衝突,更無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孩子說「不」。
這時就是考察父母智慧的時候了。
孩子說不吃飯,說自己不餓。
說不加衣服,說自己不冷。
孩子說這個玩具不給那個弟弟,因為這是自己的。
孩子搶了其他孩子的東西,還說不還。
孩子打人,說不道歉。
父母就要考慮這個不字後邊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和心理狀態。
一邊需要適當地滿足幼兒「自我中心」的需求,一邊又要記住:「愛可以無限,但規矩仍須明確」,樹立「規矩」,陪伴成長。
當孩子的需求正當,父母不能按著自己的心意強迫孩子。
因為長期壓制孩子的結果是孩子沒有自我,他們就覺得自己就是父母眼中的自己,離開父母自己什麼都不是,找不到自己了。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有自信面對人生呢。
當孩子的行為不恰當,妨害了其他人。那一定要及時制止,讓孩子反省。
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可以要求孩子說「對不起」,並「安慰」對方取得對方的原諒為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為比說教重要,父母本身在面對衝突時的態度,比如夫妻間的態度,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會默默地學習,潛移默化地受著父母的影響。
另外可以給孩子創造充滿想像的「行為故事」,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故事繪本或者自己編一個故事來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就算孩子一時做不到,當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好,但是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同時給孩子時間。
孩子成長中遇到衝突,不管是和小夥伴的,還是跟父母之間的,或者自己跟自己的。都是一種不斷衝突,不斷喚醒,不斷修正的成長過程。
因為,沒有衝突,孩子難以成長!
推薦閱讀:
※關於財富、成長、人生,看看洛克菲勒只留給兒子的38句話
※寫給成長中的女生
※心靈的成長 每日禪話 726
※一個女人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張庭制女兒成長片 出生照曝光林瑞陽獻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