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血案」:遼寧首富不算慘,中國首富照樣被「腰斬」!

文丨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 高璇

短短10多分鐘暴跌90%,市值蒸發約326億港幣,輝山乳業董事長、遼寧首富楊凱的「慘劇」令人震驚,但在港股市場,這種財富轉瞬灰飛煙滅的慘案並不鮮見,中國首富一樣被腰斬!

「驚魂25分鐘」

漢能薄膜發電蒸發1400多億

2015年5月20日,港股「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在早市開盤僅75分鐘時,突遭洗倉式下跌,從開盤時的7.35港元最低跌至3.88港元,跌幅高達46.95%,幾乎被「腰斬」。25分鐘後,漢能緊急停牌,停牌前最終報價每股3.91港元。此時漢能的總市值約為1637億港元,而在前一個交易日,其市值有3000多億港元。

漢能薄膜發電,是中國前首富李河君創立的漢能控股集團旗下的高科技能源企業,2009年開始進入薄膜發電行業,專註於薄膜太陽能路線,「主要業務包括研發和設計薄膜發電整線生產線,以及開發、運營下游薄膜發電項目及應用產品」,是中國最大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事實上,在遭遇「腰斬」前,漢能股價才剛剛經歷了快速拉升。從2014年底開始,漢能股價從不到2港元一路飆升,數月內最高曾升至9.07港元,公司市值一度接近6000億,比其他中國太陽能上市公司市值總和還要高,達到美國最大太陽能組件製造商First Solar市值的6倍。李河君也因此身家暴漲,成為耀眼的全球光伏王的同時,還在2015年初發布的胡潤全球富豪榜上擠下王健林和馬雲,問鼎中國新首富寶座,轟動一時。怎料,就在3個月後,漢能的市值在半小時內蒸發1400多億港元,持有漢能約80%股份的集團董事會主席李河君,身家也相應縮水千億港元。

然而,這只是噩夢的開始。2015年5月底,香港證監會開始對漢能薄膜發電展開調查,7月15日,證監會責令漢能停止股票交易,同時表示,將會關注漢能薄膜發電的持續經營能力和能否及時向市場提供最新消息。幾乎與此同時,漢能薄膜發電被富時、恆指從多個指數剔除。從此,漢能的股價便一直停在了3.91港元。從業績上看,漢能在暴跌前並沒有什麼異常,2014年時還實現了不錯的盈利,負債水平也不高。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恐怖」的暴跌呢?根據華商韜略(微信公眾號:hstl8888)梳理的資料,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說法:1、李河君曾表示公司股價飆升,是因為滬港通開通的利好,但有人認為是他自己或找人積極購買股票推高的,他是漢能股價猛漲中的最大買家,這令他成了賬面上的「中國首富」,也導致漢能股價虛高,為暴跌埋下伏筆,還讓他有操縱股價嫌疑。2、作為當時漢能薄膜發電集團董事長,李河君在股票大跌前曾進行了大規模做空來進行套利。不過這點遭到了李河君的堅決否認,他指出,惡意做空是國際機構所為。漢能曾進行了多次調查,但未能找出「做空」元兇。

3、李河君的資本運作手法和產業布局,以及漢能薄膜發電自身的業務真實發展狀況和盈利模式,都令投資者擔憂。有報道披露,借殼上市後的漢能業績平平,有61%的營收依靠向母公司漢能集團或者分公司銷售產品,母公司成了漢能薄膜發電最大的應收賬款方。就是這種左手倒右手式的關聯交易,使得漢能薄膜發電的真實業績備受質疑。4、投資者對光伏行業存在信任危機,認為該行業普遍有嚴重的債務問題。對於種種猜測,漢能公司曾發表聲明稱,並不知曉股價暴跌具體原因,同時強調公司不存在貸款逾期、董事長減持和對賭之類的金融衍生交易。自被責令停牌以來,漢能一直沒有停止爭取復牌的努力,與證監會保持著積極溝通。同時,在2016年5月完成董事會大換血的漢能,在市場化變革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效,短短一年裡,多項技術拿下全球第一,擁有1300件全球專利技術,還在市場方面建立了扁平化組織,銷售勢頭良好。

根據2016年8月發布的漢能薄膜半年度財務報告,2016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營業收入為32.96億港元,同比增長56%,實現了扭虧為盈,這主要是因為戶用及工商業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銷售同比增長約284%,裝備產線交付收入同比增長約33%,來自第三方的銷售收入達28.49億,占漢能薄膜上半年總收入的86%。漢能終於迎來了復牌的希望。今年1月23日,漢能薄膜發電發布公告稱,香港證監會經調查證實,李河君無重大問題,公告同時披露,香港證監會與漢能薄膜就兩項復牌必要條件達成共識。一個是要求法院對包括漢能薄膜發電前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李河君和另外4名現任獨立非執行董事頒發取消資格令,且這5人不得抗議;另一個則是漢能需發布一份對公司活動、業務、資產、負債等作出詳細披露的文件,以消除停牌疑慮。除了李河君,其餘4名非執行董事目前分別在漢能董事會中的審核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任職。取消資格令的頒發,意味著接下來李河君等5人不得在香港任何一家公司擔任管理層。香港證監會方面透露,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與漢能薄膜發電此前的關聯交易業務模式相關。對此,漢能薄膜發電錶示,「已經並將繼續竭盡所能,讓公司股份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恢復交易」。

如過山車般

香港高銀一天內縮水1277億

就在「漢能薄膜發電股價」暴跌後的第二天,也就是2015年5月21日,香港高銀集團旗下的高銀地產和高銀金融股價雙雙跳水。這兩隻股與「漢能薄膜發電」一樣,都曾是滬港通熱門標的。截至當天收盤,高銀地產下跌41%,報14.36港元,公司市值從868億港元縮水至512億港元;高銀金融下跌43.34%,報17.48港元,公司市值從2141億港元縮水至1220億港元,一天之內兩家公司市值共蒸發1277億港元。與漢能薄膜發電類似,高銀地產和高銀金融在暴跌前也經歷過一輪「瘋漲」,從2015年3月中旬一直到5月20日,高銀地產曾由4.08港元漲至最高位29.5港元,一個半月內漲了6.23倍;高銀金融則從2015年1月開始,由7.5港元漲至最高35.4港元。高銀地產控股、高銀金融(集團)、高銀證券和松日數碼控股等都隸屬高銀集團。高銀地產2007年開始涉足中國房地產開發業務,致力打造高檔物業;高銀金融則是從2009年開始涉足保理業務,同時還涉及金融投資、名酒及名酒貿易以及物業發展及投資等。作為兩家公司掌門人及最大控股股東,高銀集團主席潘蘇通當時擁有高銀地產64.41%的股權,以及高銀金融70.33%的股權。在2015年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52歲的潘蘇通曾以61億美元凈資產位列第11名。而此前,他的賬面財富還一度超過2000億港幣,成為身價齊平馬雲和王健林的人。

可是,高銀地產和高銀金融兩個股價的暴跌,意味著潘蘇通的個人資產瞬間縮水877億港元。在遭遇股市暴跌後,高銀集團曾發表緊急聲明稱,公司業務和運營一切如常,高銀集團財務穩健,資金和財務狀況正常。高銀集團董事會也再次確認,「不知悉導致價格及成交量波動的任何原因。」高銀金融首席財務官則表示,可能是投資者在兌現收益。潘蘇通本人在接受訪問時表態說,股價走勢對他而言「毫無意義」,他認為公司的股價受到操縱,雖然他並不知道誰是元兇。他堅稱自己沒在股價上漲或暴跌中扮演任何角色,既沒趁著股價上漲拋售股份,也沒用股份做抵押申請貸款。有報道稱,高銀股價大跌,主要是受到此前漢能薄膜發電的拖累,高銀金融是漢能的財務顧問,兩位老總又同為廣東人,關係十分密切,但這一點隨後遭到高銀集團否認,稱漢能只是高銀金融的其中一名業務客戶,雙方老總間沒有任何私人往來。否認聲明發出後,高銀的股價有所回升。另有報道披露,高銀市值蒸發的背後,是不容樂觀的企業基本面情況。比如大幅下滑的地產業績,從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的半年時間裡,高銀一套房也沒賣掉,甚至還出現了退房現象。而且這家市值曾高達千億的公司,當時實際只有一個在建的地產項目「新京津高銀天下」在運作,這也是高銀地產自2007年轉型房地產以來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地產項目。而短期估值過高,嚴重脫離實際價值,遭國外機構看空,可能也是引發股價巨幅震蕩的主要因素。另外,與漢能薄膜發電一樣,高銀的股權也存在過於集中的問題。高銀地產和高銀金融在經歷暴跌後曾出現短暫反彈,但最終難挽下跌趨勢,潘蘇通的個人財富也進一步縮水至千億以上。目前,兩隻股票的價格分別徘徊在7港元和3港元上下,兩家公司總市值分別為261億港元和213億港元。

半小時

恆發洋參市值蒸發91%

還有一隻「慘」股就是恆發洋參,它曾在半小時內跌去91.39%。2016年1月28日,恆發洋參在開盤一小時的時候突然開始塌方式下跌,10點36分,公司緊急宣布停止交易,至此,恆發洋參的股價從開盤時的0.39港元下跌至0.034港元,市值蒸發71億港元後,僅剩6億港元。恆發洋參的大股東楊永仁當時持有公司71.24%的股份,一個上午之內身家縮水50多億港元。據悉,恆發洋參公司主要從事的是採購及批發西洋參業務,從2011年至2013年的銷售收益及銷量來看,它是香港最大的一級西洋參批發商。有報道稱,在港股市場股價一天就能大跌9成的股票,都是一些沒有實際業務的公司,但從恆發洋參的情況來看,它的業績狀況算得上良好。就在暴跌前3天,恆發洋參還發布公告稱,2015年全年凈利潤將同比增長50%以上,超過3億港元。此外,恆發洋參那段時間還先後宣布與湯臣倍健和萊美葯業展開戰略合作,為兩家企業提供西洋參、建立合資企業等。一切看起來,都在穩定而有序地發展。

當時市場上也沒有機構要做空恆發洋參的消息,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慘劇」發生呢?綜合各方分析報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恆發洋參的資本運作呈現「老千特徵」。一個是大比例發行可換股票,再一個就是選擇和明顯有老千股嫌疑的銳康葯業和大健康國際合作,還有部分業務事實涉嫌造假。2、公司財務業績雖然看似不錯,但負債存有疑點。一個是應收款突然暴增,意味著公司所謂的高成長是建立在向經銷商瘋狂壓貨的基礎上的,恆發公司根本收不到現金,利潤不過是「紙上富貴」,再一個就是其他流動資產和短期借款暴增。

所有疑點綜合起來,都指向了一個情況:就是恆發洋參的大股東高位質押了股份,然後換錢去做了其他業務,比如投資房產,而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這些質押的資金被套牢,最後導致恆發股價下跌時大股東無法補倉,最終被投行強制斬倉。

對此,恆發洋參方面曾確認,控股股東楊永仁確實將其所持恆發洋參部分股份辦理抵押,以擔保其與大股東楊永鋼的槓桿融資。對此楊永仁則表示,自己確有抵押股份,但他強調個人財務健康,公司業務正常運作。2016年7月,恆發洋參改名為「前海健康控股」,目前股價徘徊在0.09港元左右,公司總市值約16億。

一跌再跌

德普科技兩日連續暴跌累計達94%

2016年7月28日,德普科技的股價暴跌86.34%,令不少投資者心驚肉跳,而這還沒完,29日,德普股價繼續下跌56%,兩天加在一起共跌94%,股價從2.27港元跌得只剩0.135港元,市值蒸發了140多億港元,剩餘8.8億港元。而在2016年上半年的時候,德普科技的股價還在穩步上漲,從1.67港元最高漲至2.84港元。德普科技總部位於香港,是一家主要從事製造及銷售LED照明產品和LED照明部件的企業,在LED行業擁有的品牌名為「萊德斯」。此外,德普科技還經營物業,2015年時,它為了進軍法國LED照明市場,還收購了一家法國足球隊——FCSM。德普科技的暴跌原因比較明確,主要是源於7月28日上午美國著名做空機構格勞克斯(Glaucus)發布的一份報告,報告中質疑德普科技財務造假,稱其實際價值為0,並給出了「強烈賣出」的評級。根據相關報道,格勞克斯提出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1、利潤造假。德普科技旗下的上海富朝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據報2015年度凈利潤為6090萬元,凈資產餘額為7.33億元,但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數據卻僅有其1%。換句話說,德普科技把子公司的利潤誇大了99倍。2、誇大收購價。上海富朝是2013年11月27日被德普科技收於麾下的,德普科技宣稱斥資3.87億元購入了50%的股權,但實際上,這一數據同樣被誇大了99倍。3、子公司財務造假。德普科技曾說,在2011年間收購的5家子公司,都在收購後12個月內取得了收益,總利潤額達到9800萬元,但這一數據被工商總局「打臉」。

對此,德普科技迅速做出回應,在7月28日和29日兩度發澄清聲明,強烈否認報告中的所有指控,稱公司沒有任何董事或高管接受過格勞克斯的採訪,並指出格勞克斯報告中的資料並不全面且有失偏頗,產生嚴重誤導,而且報告觀點偏向賣空,格勞克斯只是想從公司股價下跌中獲利。然而,聲明發出後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德普科技的股票回天乏力。截至目前,科普科技的股價依舊沒有能夠實現大幅反彈,徘徊在0.16元左右,公司總市值為11.55億港元。受格勞克斯做空報告影響,那幾天港股市場上的大量低價股都受到衝擊,藍天威力(現已改名為:北京燃氣藍天)、中國天化工、工蓋有限公司等都疑似遭到洗倉式打壓,股價全面跳水,下跌幅度達40%至90%。

海外市場非「天堂」

上市投資需謹慎

除了這些著名案例,港股市場上還有很多瞬間令人血本無歸的慘案。包括:2011年11月22日,在港上市的河南企業中國煤層氣(00578.HK)開盤後一路下行,最高跌幅達85%,最終收跌82%,而導致公司股價下跌的原因竟然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將股票抵押給券商借貸,到期不能歸還債務被券商通過二級市場甩賣股票強行平倉。

這,同樣可謂是慘。

但在港股市場只有更慘,沒有最慘。一個例子是,2016年7月28日、29日,香港上市公司鼎石資本連續兩天暴跌,股價直接從1.8港元干到了0.1港元,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股東,這意味著只用兩天,你的18萬便成了1萬。

港股和A股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中國內地股市是「審核制」,企業需經過證監會層層審批和把關,通過了才能上市,而香港和美國等內地以外的市場履行的是「註冊制」,只要符合上市硬指標,然後向相關部門註冊資料即可。兩者市場的主要區別在於,中國市場會通過審核,盡量規避一些風險,而自由市場則完全將投資風險交給大眾,讓資本市場自己去判斷,用無形的制度去展開優勝劣汰,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在A股看來業績和財務不佳的公司能順利在港股上市的原因。另外,港股不像A股,它沒有漲跌停板的限制,所以一些股票可以在一天之內翻倍猛漲,給投資者帶來可觀的收益,但同時,它也會在一天內蒸發掉大部分市值,最終讓人虧得血本無歸。由此可見,港股並非很多人想像中的天堂,自由市場,風險更高。對於海外上市的企業和海外投資者來說,該如何應對風險?做好市值管理和自我投資保護呢?首先,對於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來說,防止暴跌與穩定市值是相輔相成的。從以上幾個案例可以看出,很多企業在經歷股價毀滅式跳水時,根本無法弄清其中原因,多數只能無可奈何地束手就擒。而其實,從這些案例基本可以看出,促成港股暴跌的因素無外乎有這幾個:業績下滑、資金鏈斷裂、被曝虛假財務等狀況,或者被做空機構盯上,而做空機構關注的恰恰也是商業欺詐、會計舞弊和基本面問題,比如公司嚴重誇大收入、通過欺詐提高企業利潤,或者因企業不透明導致市場尚未察覺的根本問題。這些做空機構的目的是利用做空報告引發公司股價下跌,從中獲利。從過往來看,被做空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是在做空機制完善的港股市場,被做空後,它們絕大部分都會出現股價突然大跌的情況。很顯然,被做空,是上市企業最大的危機,但若把握好了,危機其實也會化為轉機,一個有力的例子就是「展訊通信」。

據媒體報道,2011年6月底,渾水公司曾在其網站上發布公開信稱,對展訊通信的一些財務數據提出質疑,並已做空展訊股票。消息一出,展訊通信股價暴跌34%。對此,展訊通信高層立即做出回應指出,渾水指控沒有依據,公司的財務數據得到審計機構普華永道的「力挺」。隨後,這個表態穩住了下跌的股票態勢,展訊的股票穩步反彈。接著,展訊通信又對渾水提出的15點質疑一一展開了回應,各個擊破。在強有力的回擊之下,展訊的股票又開始大漲。這次危機的最終結局是,渾水後來承認,此前提出財務造假,可能誤讀了展訊通信財報。

回到海外上市企業市值管理的話題,其實,要想穩定市值也很簡單,不要投機,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就行,保證交易、業績、財務的真實性,保證盈利模式的正確性和穩定性,同時也做好「被做空」時危機公關的應對準備,這樣一來,即便是有做空公司刻意發難,企業也能從容應對,破解困局。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首先就要明確港股和A股的不同規則和特點,把各種相關風險都了解清楚。另外,不僅要關注股價變化,更要儘可能深入、全面地悉知標的公司基本面情況,了解公司的盈利模式、過往幾年的資金流、應收款賬期,及其戰略、定位、市場、技術、管理和公司治理等,以辨清該企業的「真面目」,以保萬全之策。

識商界風雲人物 看成敗案例與韜略

45萬睿智讀者

已經優選華商韜略


推薦閱讀:

遼寧特大盜掘古墓案:38名盜賊8年流竄作案36起
遼寧開出居民「健康食譜」
遼寧新賓 清永陵 二
被查的副部級巡視專員張化為:3年巡視遼寧等7地

TAG:中國 | 港股 | 遼寧 | 首富 | 中國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