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聲「同志」,多少故事

不久前,廣東省紀委發出通知,規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闆」、「老大」等稱呼。此前,《人民日報》曾刊文《黨內稱謂容不得江湖氣》,指出現在互稱「同志」的人越來越少了,「老闆」、「大哥」等庸俗化的稱呼,在某些部門或單位已滲透到黨內。

「同志」稱呼從何而來?它又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同志」一詞起源於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左丘明說過:「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也說:「所與交友,必也同志。」而「同志」作為獨立的稱謂,出現於19世紀末,光緒皇帝籌劃戊戌變法時,把變法派大臣稱為「同志」。此後它成為同一政治派別人員的互稱,如辛亥革命時互稱戰友為「同志」。

「同志」的起始含義是「志同道合的人」。在革命年代,「同志」是革命戰友相互稱呼的標準辭彙,這種稱呼有時候以中文表達,有時候則以俄文表達。在電視劇《長征》當中會出現「達瓦力士(俄語)某某」的台詞,這個就是俄語「同志」的意思。

同志代表革命友誼,代表革命事業的志同道合。隨著時間的發展,同志也成了一種政治身份。在黨內如果一個人不再被稱為「同志」,那麼這將意味著此人被開除出隊伍,政治生命宣告完結。因此,黨內稱呼的變動亦可作為觀察政治動向的切口。

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那些一心想推翻滿清王朝的同盟會會員們也互稱「同志」,聽上去不但得體而且悲壯。孫中山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隨後,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賦予其新的涵義。

1923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以及與外國共產黨及工人組織之間,互稱「同志」的也多了起來。新中國成立後,「同志」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

毛澤東曾表示他最喜歡別人稱他為「毛澤東同志」。1951年,毛澤東在審閱李達撰寫的《實踐論解說》一書時,將書稿中出現的「毛主席」字樣,通通圈去,改為「毛澤東同志」。1958年11月,在與劉建勛、韋國清的通信稿上,他將標題中的「主席」改為「毛澤東同志」。1959年8月3日,毛澤東致信劉少奇、周恩來、彭真、楊尚昆等同志,建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

「同志」作為獨立稱謂出現在清末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曾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無疑,毛澤東在「兩個務必」之前所加上的「同志們」一詞,不僅讓人有一種親切感,更有一種使命感和重託感。

對待最信任的人,毛澤東也會以「同志」稱呼。在皖南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的「種墨園」內,陳列的《葉挺將軍生平圖片展》中,有兩份非常珍貴且耐人尋味的電報稿件照片。這兩份電報就是當年葉挺打給中共中央關於申請入黨的電報原稿和中共中央給葉挺的回電原稿。而其不尋常之處就在於回複電報中對葉挺稱謂的幾經修改。

第一份電報,是他打給黨中央要求申請重新入黨;第二份電報是1946年3月7日中共中央回電,全文如下:「親愛的葉挺同志:五日電悉,欣聞出獄,萬眾歡騰,你為中國民族與人類事業進行了二十餘年奮鬥,經歷了種種嚴重的考驗,茲決定接受你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員,並向你致熱烈的慰問與歡迎之忱。」

這份電報在對葉挺的稱呼上先後改動多達四次,其中有三次是毛澤東親自修改的,每處修改都經過慎重的思考。

電文原稿第一次稱「葉軍長」。隨即,此稱呼被毛澤東修改為「親愛的葉挺同志」,「軍長」變為了「同志」。後來不知怎的,又將「同志」改為「將軍」。起初毛澤東覺得將軍可能更能表達出敬意,可再一想,又將電報上的「將軍」二字畫了個圈刪去了,改回了之前的那一聲「同志」。後來葉挺在致劉少奇、任弼時的信中,曾激動地寫道:「從此以後,我能很自然地親切地稱你們為『同志』了。」

給葉挺的電報,稱呼改了四次

鏈接:

古代官員間怎麼稱呼?

春秋戰國,並不注重稱呼官職

中國自有歷史記錄以來,就出現了官員之間的對話。在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中,大臣對國君的稱呼,多為「君」,而大臣之間的稱呼,則並不注重稱呼官職,史料記載中,甚至連主語也常常省略。如《左傳》中,曹劌向庄公論戰,就沒有一個平民稱呼國君的尊稱。而在《鄭伯克段於鄢》中,君臣之間,群臣之間的對話,也沒有出現用「官職」來稱呼他人的事例。

在後世的史書中,官員之間的稱呼開始固定化與模式化。以爵位相稱開始變得普遍,再到明清,則演變成為更加虛化的「大人」。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建立,這一稱呼才被廢止。但是更多的,依舊是以官職來進行稱呼。

唐朝,稱呼官銜非常普遍

唐朝民間稱呼官銜是非常普遍的,從唐詩標題中便不難窺其端倪。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其杜姓朋友從長安外放到蜀州做縣尉,「少府」即當時縣尉的通稱。李白有《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宣州謝緿樓餞別校書叔雲》,盧虛舟為殿中侍御史、校書為秘書省校書郎的簡稱。杜甫有《房兵曹胡馬詩》、《短歌行贈王郎司直》,兵曹和司直也都是官名。

如此等等,隨手抽一冊《全唐詩》,就會發現官名相稱數不勝數。杜甫當了幾天校檢工部員外郎,卻每以「杜工部」呼之,連杜甫的文集亦叫《杜工部集》。

清朝,只稱呼官銜,名字可有可無

梁章鉅的《浪跡叢談》里,參將庄虞山對他講了個近似笑話的故事。庄說他到京覲見皇上,差點兒誤事。皇上問,你從江南來,可見過蔣攸鍤?他說沒見過。問了三次都這麼答,皇上惱了:「汝太糊塗!豈有江南武官來京,而不向江南總督辭行者乎?」庄虞山趕快說有啊有啊,有辭行啊。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蔣攸鍤就是江南總督,庄虞山根本沒留意總督叫什麼名字,顯見平時他們只稱呼官銜,名字倒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再次指出:「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周恩來最喜歡的稱謂也是「同志」。一天,周恩來剛剛走出辦公室,身邊的工作人員走上前來說:「總理,有幾件事想向您彙報一下。」周恩來馬上打斷他的話,很鄭重地說:「不要叫總理,我們黨內還是稱『同志』好。」

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在廣州開會,有位曾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工作過的普通工作人員專程趕來看望他,並親切地稱他「恩來同志」。周恩來特別高興,對大家說:「這位同志保持了當年的好傳統,很好!在革命隊伍里,大家永遠要以『同志』相稱。」

陳毅就任上海市長期間,有一次在市裡召開的大會上作報告。有一位記者不知是以市長的身份還是以市委第一書記的身份報道為好。他在台邊上向新聞處長請示時,恰好被講完話走過來的陳毅聽到了。他對這位記者說:「啥子市長、書記!你就說市委負責同志不行嗎?老實告訴你,我陳毅的名字要少見報。」

當晚,陳毅來到報社審閱稿件。忙完了工作,他拉上報社的負責人樓上樓下地看望值班的同志們。他走到哪裡,笑聲就跟到哪裡,人也越聚越多。很快,大家忘記了他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將軍、市長。不知不覺之間,由起初稱他「市長」而自然地改口稱他為「陳毅同志」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里再次指出:「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1984年,「同志」又有一次不同尋常的亮相。當時的《武漢晚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小平同志:我這樣的稱呼,似乎不太禮貌,若有不妥之處,請給予責備。」這是1984年4月武漢一職工向鄧小平寫的申冤信。在該信紙右上角,分別蓋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辦」和「湖北省及武漢市信訪辦」的方形公章。該信的信封上,收信人一欄寫的是:北京市中共中央顧委會鄧小平同志收。鄧小平在信上圈閱道,「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

從時間上來看,武漢職工在信中直稱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主席和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為「小平同志」,比當年國慶閱兵式上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橫幅還要早幾個月。因為是「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有久違了的味道,鄧小平對其表示肯定和讚許,並在信上做出圈閱,個中顯然藏有深意。

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稱呼也成了外交上的棘手問題。上世紀80年代末,戈爾巴喬夫訪華標誌著中蘇兩國關係正常化,對戈爾巴喬夫如何稱呼成了敏感話題。最後,中央經過斟酌,決定仍稱其為「同志」。

「頭一次看到『小平同志』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

據《解放日報》


推薦閱讀:

羅陽同志追悼會悼詞
【兩學一做】周恩來同志談共產黨員自我改造(原文)
還是法治靠得住——寫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四(人民觀點)
楊宣堂同志《萱堂詩草》序言
同志,你怎麼還在?嚴肅點,我們在談政治

TAG:故事 | 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