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火中升華的大涼山彝族葬禮(圖)

悠久的歷史中國彝族主要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約4,446,l00人。據考證,彝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就已在我國的各種史籍中頻頻出現,其先民是與氐羌有淵源關係的「昆明」人。遠古時代,彝族先民就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東南)等地繁衍生息。由於古羌人從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南下,在金沙江畔一帶與當地的土著部落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西南彝族祖先。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的「夷」、「縹」;唐、宋時期的「烏蠻」;元、明時期的「羅羅」、「保羅」等,都是當時對西南彝族先民的稱謂。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區的居民就泛稱為「夷」,而其自稱的「諾蘇潑」、「納蘇」等,都為「黑族」之意,緣於彝族崇尚黑色。彝族語言豐富多彩,隸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文字簡單明了,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範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試行。彝族文化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曆法等不少是價值極高的珍貴歷史文獻。彝族舞蹈多姿多彩、豪放狂熱。彝族音樂優雅動聽、獨具魅力。彝族服飾色彩斑斕、品種繁多。彝族葬禮火葬為主、原始神聖。彝族傳統工藝美術的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美不勝收。彝族傳統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靈魂崇拜、鬼神崇拜和「萬物有靈」,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還有令人信服的「畢摩」、「蘇尼」(彝族的神職人員)。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也相當發達。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東臨四川盆地,西連橫斷山脈,是中國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在這裡有一個自稱為「諾蘇」的勤勞勇敢的民族——彝族,居住在6萬餘平方公里的大小涼山。彝族人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在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古老、傳說神奇的土地上,至今還保留著最古樸、最濃烈、最獨特的文化傳統。深度感受彝族葬禮不久前,我們幾個攝影愛好者相約到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縣去創作。為了能深層次地與彝族朋友接觸,我們在鄉幹部的陪同下在喜德縣的山山水水中辛勤地採集原始素材。在採風的過程中,無意中打聽到第二天在要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逝者是當地一名有威望的彝族老人。這真是一件令所有影友興奮的事:不少攝影界的朋友來大涼山很多次,就是我們涼山本地的攝影家,也有不少無緣拍到這充滿神秘色彩的傳統民俗風情,而我們馬上可以真正親身感受並深度體會彝家葬禮,的確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據資料記載,喜德彝族葬禮完整地保持了彝人祖先的原始習俗,主要方式為火葬,包括備喪、祭奠、指路、招魂、出葬、火化、聚食等儀式。長者去世後,還要舉行安靈儀式和超度送靈儀式。第二天早晨五點,我們就開始整裝出發,乘車直奔而去。經過一路的顛簸,我們到達死者家時已近六點了。走進死者家,我們也按彝族家的規矩送上專程帶來的白酒和啤酒表達我們的哀思。停放在鍋莊旁的過世老人已整理好遺容、換好壽衣。一個中年婦女在火焰前來回踱步,擊掌哭唱,哭聲高低抑揚、低沉哀傷,哭詞情真意切、令人淚下。房屋四周全是死者家的親朋好友,他們或三五一堆站著閑聊、或十來成群席地而坐,或就地和衣而眠,等待出殯。陪同我們的鄉幹部介紹:彝族老人去世,家人要在老人斷氣前為老人整理好遺容和換好壽衣。老人一旦斷氣,立即朝天鳴放一槍,宰殺殉葬羊,兒女們悲聲痛哭,哭唱發喪,當奔喪的親戚朋友來時也要陪哭。同時將死者雙腳捲曲,雙手握成拳交叉放於胸前。喪事期間,來弔唁的親朋好友攜帶糧食、酒和牲畜一路慟哭而來,籌備「帕海」(祭奠)儀式,人們到靈前唱喪歌。弔喪及守靈時,畢摩要為死者安魂超度,吟誦《安魂經》、《送魂經》。天亮後出殯送葬開始,畢摩念著《指路經》,為死者靈魂指點通往祖先發源之路。然後親屬停止哭泣,由畢摩給死者家眷一一招魂,誦《招魂經》。然後鳴槍致哀起靈出棺,將死者抬出家門,畢摩還要為其念《出棺經》,眾親友再次與死者道別。由四位男青年用木料特製的抬屍架將屍體直接抬往火葬地。我們幾個扛著相機、腳架跟在後面。等我們氣喘吁吁趕到半山腰時,看見在一個相對平坦的山凹中間有一個淺淺的土坑,上面用木柴架成井字形。旁邊的鄉幹部低聲不停地給我們講解:按照彝家的規矩,抬屍途中不能歇氣,要一口氣抬到火葬地。火化點一般在半山腰。火葬時,要在預先選好的火葬地點挖一個坑,用備好的白柴按東西南北擺一四方形,再按井字形重疊堆放,一般男性木柴堆放九層,女性木柴堆放七層。男屍面向東方,女屍面向西方。漫山遍野都坐著人,但不斷有各路親戚朋友朝山上走來,他們圍著死者,用一隻手遮住眼睛聲嘶力竭地大哭。這時只見他們將老人的屍體抬上柴堆,頭向東,腳朝西地與抬屍架一起平放在木柴上,把送葬的物品堆放在火化場的周圍。太陽出山了,兩位火化人在木柴堆上澆上汽油後分別從頭、腳兩處點燃柴堆,熊熊烈火將逝者化為一縷青煙漸漸送入天堂。家人和親友離開火葬地點到不遠處飲酒等待參加喪宴。約一小時,火化完畢,火化人將老人的骨灰捧起,裝在一個白色的布袋裡,然後用幾塊卵石把火化地點圍上一圈。這是畢摩用竹根包上白羊毛,纏繞紅線,裝在一個有槽的木棒內,盛入一個小布袋裡。整個喪葬儀式便結束了。看到眼前的這一切,我們懷著虔誠的心態,拍下了這第一次零距離的直觀的火化場景的全過程。送喪完畢,參加葬禮者聚集在指定的地點席地而坐,由喪家分發煙、蕎麥饃、砣砣肉,每人一份,吃飯的場面蔚為壯觀。彝族傳統喪葬習俗早就聽說涼山彝族傳統喪葬習俗莊嚴而隆重,今天我們有了深刻的再認識,也對彝族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生死是自然規律,生是人生命的起點,死是人生命的終點、是人生的歸宿,涼山彝族對亡者的祭奠活動極其重視。據歷史記載,彝族傳統喪葬習俗由於彝族非常重視個體生命終結時的儀禮,視其為重要而莊嚴的事情,因此喪禮中有相應的一系列繁雜而嚴格的儀式程序,加之彝族分支繁多、分布甚廣,各地區喪葬習俗乃至禮儀都帶有明顯的地方差異和支系特點,還有的則是根據死因而採取的特殊葬法,如樹葬、陶器葬、天葬、土葬、路葬、棄葬、火葬等。彝族謂火葬為「撮漆」,彝族火葬有嚴格的傳統習俗和規矩,不得隨意更改。火葬葬禮的規模視死者的年齡而定,以老人的葬禮最為隆重,青壯年者的葬禮次於之。在涼山,再也沒有比葬禮更隆重的了,參加葬禮的人總是身著盛裝。按彝族規矩,家裡死了人,家屬必須通知應該通知的所有親朋好友。每一個親朋好友又通知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就這樣隨口相傳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無論有多遠都會從四面八方接踵而至,因此參加弔喪的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成百上千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之所以趕來,與其說是對死者的悼念,不如說是對死者家族的尊重。親戚朋友們也會根據與死者(及家支)的關係帶上禮品,或一隻羊、或一頭牛、或糧食,當然少不了酒。親朋好友到死者的村子前,要朝著天空鳴槍或放火炮。村裡的人站在土坎前鳴槍放炮回應。按照涼山彝族的禮儀,喪家也要買酒,還要殺牛、殺羊、殺豬,以殉死者,同時款待參加悼念的人。據說按彝族傳統,一牛一羊一雞三樣為佳,當然要視死者的威信和奔喪人的多少而論。過去,涼山有的地方,喪葬以殺牛多者為榮,除喪家自己準備的外,還有家支、親戚和出嫁女兒女婿出的牛。喪禮完後,按彝族傳統習俗,用牛、羊、豬待客是彝族人的高尚禮節。如果有人認為他是應該被通知的,結果沒有通知到,他會不高興,並視為這是對他的不尊重。過去,在彝家往往因為死了一個人,由於禮節不周,導致親人變成仇人的事屢見不鮮。值得一提的彝族老人的葬禮,涼山彝族對「死「有特殊客觀的認識,彝族諺語說:「老黃了的菜葉,該落就落;竹筍的外皮,該脫就脫,老人去世只不過是跟父去擀粘,隨母去織布」而已,葬禮,不外乎的「給祖先父老送行」。因此在涼山常把老人的喪事當作喜事來辦。其喪葬禮儀有商議後事、喚親報喪、弔喪祭奠、指路招魂、出殯火化、制祖靈等儀式。老人病重時,主人家要派人通報遠近的親戚。老人彌留之際,家人和子女必須守在老人面前,在老人快要「落氣」時,家人和親友立即替老人更衣,穿上全套壽衣。一般是純綿、純毛製品,顏色以藍黑為主。男性頭上包挽英雄結的黑絲帕。按彝族傳統規矩,死者的老伴不能哭泣,只能強忍悲痛坐在一邊,否則會被人取笑。這時殺的祭羊是十分講究的,老人健在時,就要親自選定並飼養羊角長得扭了三圈的老公羊(意為吉利),而且越老越好。一般不用母羊和閹羊。等老人一斷氣,即把羊扭死(不能用刀殺,以免發出叫聲,家中又有不測)。然後剖肚取出肝膽,苦膽大而飽滿,膽汁豐富,就是吉祥的徵兆,證明死者親屬平安無事。然後把苦膽掛在死者擔架上,羊肝用火燒好後與肩胛、蕎面饃饃、半袋炒麵一起放在木盆里,擺於靈前作供品。老人斷氣後開始扎制停放遺體的抬屍架,彝語為「耶補」。耶補多用松木或杉木扎制,用麻線和白布纏繞。其形似樓梯,男為九根橫木、女為七根;遺體側身而卧,男右手在上、女左手在上;死者臉上蓋白布。商議後事首先由家支代表和喪家主人共議,拿出具體方案。有的還請畢摩籌辦。主要是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商議火化的日期;其次是根據死者家的經濟條件和親戚的多少安排屠宰牛羊的數量;第三是作好來客的食宿安排;第四是邀請一位經驗豐富、生辰無忌的「曲摩弄伍」來侍侯死者、掌管喪事。報喪是告之死者去世的消息。彝族的報喪方法是鳴槍、鳴炮或派人報喪。村裡人聽到槍聲,便會主動前來幫忙,親朋好友只要接到通知就會召集人馬,拉牛、拉羊,帶上白布等祭帳,背酒,備槍,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弔喪隊伍前來奔喪。貫穿弔喪全過程的是通宵的「萬子里」(對唱對說)。當死者親屬悲痛萬分、嚎啕大哭、捶胸蹬腳時,聰明的親屬會藉助酒的力量活躍氣氛。彝族規矩是場面越大越熱鬧就越有面子越有聲譽。指路是彝族送葬儀式上為亡靈指明通往祖先居住地道路的祭祀活動,請畢摩為死者念《指路經》,然後畢摩還要為死者的兒女招魂軀鬼,怕兒女的靈魂隨死者而去。出殯火化時一般由家支中的青年和女婿抬遺體。開始火化要鳴槍炮誌哀。彝族的喪宴用的牛羊肉,彝語為「果舍切」,果舍切忌諱被遺漏,沒有分到的可毫不客氣地索要,否則視為不吉利。最後,除路途遙遠的女兒或親戚逗留外,一般客人在參加喪宴後各自回家。在涼山除老人外,一般就地掩埋,按男七女五的規矩放上幾塊石頭作墳標。老人去世火化後要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送進深山老林藏於家族專用的岩洞或撒在祖先撒過骨灰的地方,還要製作「馬度」(靈牌)。將畢摩製作的祖靈祭祀供奉在家中,以便家人和後人祭奠。彝族「喪歌」在彝家,喪歌和情歌是永恆的主題。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彝族認為人死是自然規律、正常現象,就象好比蛇換皮,樹換葉一樣。彝族的喪歌是對死者哀悼的唱詞,根據死者的年齡和與死者的不同關係唱出的喪歌內容不同。喜鵲願人旺,烏鴉願人亡。往往烏鴉啼聲帶來不祥徵兆,傳來遠方親人不幸噩耗。親人站著聽到捶胸擊臂在哀嚎;坐著聽到雙手發瘋似地折木節;走路時聽到腳步亂;睡著聽到淚水濕枕頭。不死葯在哪裡?若在大山裡,定要挖通大山去找尋;若葯深藏在大海里,也要排開海水去找尋。死神不可當,若可當,親友一定站在最前方。白髮老翁會死,黑髮青年會死,孩童嬰兒也會死;溫暖來自太陽,太陽高懸藍天;慈愛來自父母,父母永遠離開了人間;老人活著坐在屋子裡,屋子亮煌煌;老人走了屋子空蕩蕩,只有夜風在屋子裡徐徐穿行。人說金銀貴,可是金銀再貴買不回自己的父母親。青稞變不成麥子,別人的父母成不了自己的父母,往後看見人家的父母必定想念自己的父母。人若不病不死任在何處;扁擔不折不斷任在何方。父母離開了人世,兒女沒有愛夠的時候,既或是活到一百歲也嫌太少。騰飛的大鵬鳥會死,美麗的孔雀也會死,人也終歸會有死;掌印的大皇帝會死,百萬富翁會死,萬夫不擋之勇的英雄仍然會死;滾石不可阻擋,死路不可堵塞,有生必有死,人生終歸會有死;人若有不死,天下豈能容?姑娘死了好比花枯萎,蜜蜂釀蜜無花采。姑娘是根連親繩,姑娘尚在時,親戚如蜜往;姑娘死了後,親戚路上草生青。家族人死了,好比倒了一堵牆,圍牆倒了傷屋牆;聚會的天少了一壇酒;打仗的天少了一根矛;手指斷了指姆痛。再有仇的族人聽到哭聲走攏來,活著的天為家族打仗衝鋒象山間風暴怒吼,為親戚出兵象雲海蕩漾,覆蓋群山。孩子死了媽媽懷裡空蕩蕩,父母手中鳥兒飛上天,孩子是父母心肝,孩子死了父母斷裂肝腸。不是雞母先亡而是雞蛋先碎;不是老竹先枯而是竹筍先折。彝族喪歌里還有為死者指路的詞語:陰間有兩條路,一條是黑路,一條是白路。黑路是魔鬼走的路,白路是好人走的路。你要朝著白路走,莫向黑路行。白路是祖先走過的路,你沿祖先路上走,一直走到祖先居住地去。祖先住地子孫屋上還在冒炊煙,祖先打仗的地方還能聽到吼聲。你莫變成鷹,鷹來破雞群,親人見你必定吼聲起;你莫變豺狼,你的親人見了必定吼聲起;最好你能變成布谷鳥,看不見你的身影,還能聽聽你那慈祥的歌聲……(感謝胡小平先生)


推薦閱讀:

彝族火把節介紹
彝族婚俗之永善篇
彝族群眾歡度二月八「百詩佳」節
祀火神、點火把敘永水潦彝族鄉「小火把節」賀新春(圖)
愛上彝族漆器

TAG:彝族 | 葬禮 | 大涼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