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不讀書了?
1.
前幾天,朋友圈裡流行起「收到多少贊,今年就讀多少本書」的遊戲。
我看了,挨個點贊,挨個保存他們的截屏,打算年末的時候再問問他們。
身邊總有很多人喜歡碼各種書單說要屯著看,很多人在新年立flag要讀幾十本書、一百本書。可是,到最後,真正兌現諾言的,往往寥寥無幾。
宋朝詩人黃山谷有這樣一句話: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而碼了那麼多書單的我們,到底有多久不讀書了?
一天?一星期?一個月?一年?……
我自己回答下。
按黃山谷的標準來看,我的模樣一定已經不忍直視了。
在被手機「綁架」前,我是個文藝青年,最愛徜徉在卷帙浩繁的圖書館裡,讀莎士比亞、卡爾維諾、卡夫卡、三島由紀夫、張愛玲等等。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我都愛讀,頗有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雅興。
時間推移,迷上了智能手機後,我漸漸地冷落了書籍。手機里有閑聊發紅包的朋友,有神乎其神的帖子,有讓人笑出腹肌的視頻。手機里裝著新奇的大千世界,讓人目不暇接,哪還有空讀書呢?
回首過去的一年,我讀過的書屈指可數。
我安慰自己:不看書,不等於不閱讀嘛。我每天看各種公眾號推送、各種長微博,也是在閱讀呀。
我開始產生危機感,是因為偶然間看了一本書,大陸譯名叫《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台灣譯名更直接一些——《網路,讓我們變笨?》
大意是講,互聯網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更「善於雜耍」。我們習慣於蜻蜓點水般,從多種信息來源中廣泛採集碎片化的信息,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卻越來越難聚精會神。
——就這樣,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喪失了深度閱讀、深度思考的能力。
出於「易讀」的考慮,手機里的文章往往在三千字以內,這些碎片化的文字,誠然可以獲取信息、引發感悟,但總歸承載不了厚重的靈魂。
更令人堪憂的是,這些文章質量參差不齊,卻無一例外取著吸睛的標題,引誘你點擊閱讀。讀完,一聲感慨後,你一無所獲。
《女孩子為什麼要努力》《我為什麼要拚命賺錢》《一些二十歲不信,三十歲終於相信了的道理》……這些文章,有些確實能擊中人的內心,讓人深有同感,可是那又怎樣呢?
「說的就是我啊」,嗟嘆過後,生活波瀾不興,毫無起色。
戳中你內心的金句,提供不了改善你生活的實質性指導,偶讀怡情,多讀無益。
2.
讀完《網路,讓我們變笨?》,心中警鐘大作。於是,我決定重拾書籍。
我在微博上發起了「21天做好一件小事」的話題,召集了有同樣意願的百餘位朋友每天一起讀書打卡。
在過去的21天里,我在公車上、捷運上、飛機上、等餐時還有站著排隊時讀了四本書,可以說是見縫插針。要是放在以前,這些時間裡,我都會低頭玩手機,聊天、刷微博、看推送。有時候,我甚至壓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是下意識地劃開了手機屏幕鎖。
開始讀書後,我幾乎是走到哪便讀到哪,我以為我已經很拼了。可是,一次在上海的地鐵上,大家擠得前胸貼後背,我眼見了一個令我自愧不如的小哥。
當時,我被擠得快窒息,毫無心情讀書,於是百無聊賴地隨意掃描著車廂。於是,我看到一個小哥,前後左右被人包圍,他卻分外淡定,左手拎著包,右手舉著kindle,聚精會神地看著滿屏的英文。
他就這樣,在人山人海中,開闢了一片自己的凈土。
看著他安靜讀書的樣子,我不禁慚愧——永遠別標榜自己努力,比你還拼的人多的是。
3.
讀書,讓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最直觀的一點是,我不會每天都手機沒電了。
過年出去旅行,我帶了本書,空隙時間隨時拿出來翻看。同行的朋友和我用同一款手機,等待時間時,她刷手機,我看書。於是每天到了晚上,當她手機電量耗竭,到處找插座的時候,我的手機還可以正常使用。而在此之前,我每次都得隨身帶著移動電源。
其二,我發現,人生需要學習的真的太多了!
讀完《說服你其實很簡單》後,我大為感慨:原來說服也是一門學問,而這種能力完全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
我常苦惱於和他人意見不合卻無法彼此說服,懊悔於在專櫃常常被BA忽悠著買買買,為什麼不花時間看看書,學一學說服的技巧呢?
不少對夫妻常常鬧矛盾,有的甚至爭爭吵吵一輩子。「他一點都不在意我的感受」「她總是抱怨個不停」「他忽冷忽熱」,這些伴侶相處方面的困擾,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里都有應對策略。如果夫妻雙方里有一方讀了這本書,懂得了男性和女性的思維差異,那麼情況會不會不一樣呢?
很多人以為,只有學生才需要讀書。
其實,人和人差距越拉越大的時期,並非是學生時代,而是在戰線更長的成人期。
有的人成年後,就安於現狀、不再學習,或者是有了親身教訓後才學習;有的人,則善於通過讀書的方式,與偉大的靈魂對話,他們在書中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識,持續地學習和思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便是思維的活水。讀書的人,和懶於閱讀的人,氣質、談吐、境界,都是不一樣的。
人可以老去,但切勿沒有靈魂地、麻木地老去。
其三,讀書能幫助我們反思生活,開闊胸襟。
讀書時,我們用自己的經歷比照書中的內容,反思人生,獲得啟迪。有句話說得好,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
我去年在台灣時認識一個很優秀的小哥,他領導著幾個很有分量的項目,積极參与社會活動,還是個小有名氣的饒舌歌手,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可干。我跟他聊到通勤時間,他說,他每天回家,來回要花將近兩個小時在路上。在搭捷運的兩個小時里,他就戴上耳機,拿出一本書來看。
我很驚訝,時間多寶貴呀,對他這樣的精英更是如此,便問他,為什麼不在附近租房子呢?
他想了想說,一方面,他想趁現在多陪陪父母;另一方面,他其實挺享受通勤時間的——可以看看書,釐清自己的思路。書里的乾坤,讓他時時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書中有浩瀚的宇宙,寬闊的世界,宏大的歷史,那麼多悲歡離合,那麼多盛衰興亡。相較之下,眼下的小煩惱小情緒,簡直微不足道。
人如果不讀書,很容易把自己束縛在生活瑣事里,錙銖必較,日漸變得思想狹隘,格局窄小。
4.
每天讀書半小時的活動里,大家讀的書包羅萬象。《擺渡人》、《三體》、《月亮與六便士》、《理想國》、《拆掉思維里的牆》……
說來也挺慚愧,好多人讀;的書都是我只曾耳聞,卻從未真正讀過的。
參與者里,有媽媽哄著寶寶睡下後開始看書,讀孩子啟蒙教育類書籍;有網友因為同讀《百年孤獨》而結識,成了朋友;有情侶結伴打讀書、相互勉勵,順便秀恩愛……
我關注了那位媽媽的讀書筆記:
「原來孩子到兩歲才開始構建自我,當寶貝說什麼都是屬於她的時候就是自我形成的標誌」;
「繼續這本書,知道了不少新概念——模仿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審美,還有孩子為什麼愛玩兒沙」;
「讀了這本書後,覺得自己在教育女兒方面還有許多欠缺,幸好遇到了這本書,也幸好女兒才一歲,一起都還來得及」……
我被這些平實的話語所感動。一個母親,那麼認真地去看書學習關於孩子的一切,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母如此,何等幸運!
5.
最後一小節,附上一些讀書的經驗。
①用碎片化時間讀書。
常常有人抱怨,抽不出時間讀書,我以前也常以此為借口。
後來,我告訴自己——當你想拿出手機來時,就拿起書來讀!只要你有決心,你可以在一切零零碎碎的時間裡,用kindle或者紙質書閱讀。用刷一分鐘手機的時間來讀一頁書,那麼一天起碼能讀個幾十頁。
②「丟三落四」地讀書。
讀書的另一痛點在於,完整讀完一本書,十分耗時。
你可以挑最感興趣的部分來讀,讀的頁數多少無所謂,主要是有收穫。
讀書,不是誰給你規定的任務,一定要完完整整地讀完。你讀進去幾段,就「賺」了幾段知識。
③代入自身經驗去讀。
讀書的還有一大困難在於,讀完了書,卻留不下什麼印象。這時候,可以代入自身經驗去閱讀,一邊閱讀,一邊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思考和發想。
譬如,讀《紅樓夢》,寶玉和黛玉彼此有意,卻常常起口角。「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這日不知為何,二人言語有些不和起來。」
讀到這裡,可以回憶自己的經歷,你是否也曾把多少感情敗在「求全之毀,不虞之隙」上呢?因為親密熟稔,所以生出過於苛求的貶損,產生預料不到的誤會。隨意使小性子,發脾氣,導致感情失和。
《紅樓夢》里,熙鳳、寶釵的「說話術」,也值得細細琢磨。當你有不知該不該說、該怎麼說的話時,想一想,如果這時候是寶釵,她會怎麼說這一番話呢?
給每一本書以自己的經歷做註腳,更容易記憶、更方便應用,就不會匆忙讀過,卻毫無收穫了。
④找到同伴,相互激勵。
採用讀書打卡或者讀書會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找借口偷懶。
在打卡讀書的21天里,我走過了好幾座城市,有時候累到連妝都不想卸就想直接睡覺。但一想到還有那麼多小夥伴會和我一起堅持下去,我就會自覺地坐起來,卸妝,敷面膜,看書。
找到同伴,還可以相互交流讀書感想。既可以享受讀書時沉浸的感覺,又因為命運奇妙的連結,認識志趣相投的夥伴。和書友一起作伴進步,豈不是很美好的經歷?
⑤寫讀書筆記,輸出內容。
讀書,是信息的輸入;寫讀書筆記,是加工後的信息輸出。當你知道自己要寫一些反思的時候,會下意識讀得更認真。
譬如我在讀《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時,給了自己寫讀書筆記的任務。於是在讀書時,我就一直在思考,哪些問題是我曾遇見過的?下次遇到時,我該如何應對?作者的建議,高明在哪裡?
6.
白岩松的《白說》里,談及讀書,這樣寫道——
「如果沒有閱讀,你會走到死路的盡頭。而在書中,你會讀到跟你有著同樣經歷的人,在那個死路盡頭記錄下來的所思所想,幫你推開一扇新的門。」
他還寫道,讀書時,好像有一層窗戶紙被捅破了,突然洞悉了與生命、人性緊密相關的一切。
如果你不甘於淺薄地活著,那麼,是時候重拾書本了。
推薦閱讀:
※讀書六到
※若寧讀書會2018年推薦書單
※讀書志第一千五百0五部?《開元占經》
※雪峰讀書的文件夾【玩轉攝影】
TAG: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