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成為流水線加工廠,實屬無奈
07-21
學校成為流水線加工廠,實屬無奈在2013中國南京個性化教育新發展研討會上,一位六年級的家長控訴自己孩子由於成績不好,在學校遭受的不公待遇,這位家長最終通過參加高額補習班改變了窘況。當孩子考試成績與老師的要求有距離時,會有懲罰性的作業。幾乎所有老師都會每天告訴家長:今天學校上課的內容是什麼,今天放學後的作業是什麼,家長必須幫助學生完成什麼。(2013年11月04日中國新聞網)學校淪為流水線加工廠,這是我國教育的敗筆,也是社會的悲哀。應試教育下,教師不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演變成了流水線工人,按照既定的模式生產出一批批產品。學生成為加工產品,疲於應對學習、考試,除了讓分數考的更高,沒有太多別的想法,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家長的壓力也很大,一方面要努力掙錢維持家庭開支,另一方面還要輔導孩子作業,學習成績成了他們關注的頭等大事。學校成為工廠,學校、老師也很無奈。首先,上級主管部門把升學成績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標準。按照升學率高低給學校進行排名,如果成績上不去,一切都免談,直接影響學校的辦學經費,同時還影響到學校領導的升遷,學校不敢不為。 第二,家長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同樣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的標準。他們心中有一桿稱,升學率高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大家趨之若鶩,升學率低的學校就是「差學校」,無人問津,有的連招生都成問題,這也近使學校不得不迎合而為之,辦成人民滿意的學校,給他們子女有一個「好的未來」。因此,學校只有抓成績,才會有出路,學生成績也同樣成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標準,和教師評優晉級掛鉤。教師在此壓力之下,只能做出無奈的抉擇,題海戰術是常用方法,狠抓成績,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更是苦不堪言,經常在網上看到有學生因不堪學習壓力而走上了不歸路,這值得我們反思。當然,學校成為加工廠,有其社會歷史原因,要想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模式,不是一蹶而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庭,及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希望教育改革的暴風雨來得更快更猛烈些吧,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健康的成長,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大家不用在無奈的教育中度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