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親人「有話好好說」?
07-21
總是被外人誇讚和氣親切的你,為何一回到家裡就控制不住自己,對至親的人發脾氣?不少在工作場合溝通起來滴水不漏的人,總是發現自己無法與家人進行哪怕最簡單的交流,更有將誤會逐年堆積,從而結下一輩子再難解開的心結。 人的一生與其說是由具體的事件構成,更不如說是布滿了一座座悔恨和傷痛的碑石,而命運的河流永遠只會推你向前,過去了就無法再回頭。 處理我們與至親關係的終極秘訣 一、對父母:不要試圖去說服他們 父母永遠愛說的,就是那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他們根本不會按你的建議去做。徐博士抹去了「說服」這一步驟,而強調「展示」。「我們不要去說服他們,而是要給他們展示,你是一個有著怎樣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個體,以及你對孝道、工作等問題的看法。經常跟他們聊天,把自己看法與價值觀灌輸給他們。」與父母之間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就可以了。她同時也強調,父母也需要空間,我們不要過多去干涉父母生活,比如上一輩的省錢習慣。 二、對伴侶: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 愛人之間的大多數的矛盾,常常產生於想改變對方而不得的角力戰中,這場戰爭常常磨得人心勞志損,即我們俗稱的「磨合失敗」。然而,這樣的「磨合」是必要的嗎?徐博士告誡我們,永遠不要嘗試去改變你的伴侶。而且要注意到的是,當我們想要進行交流和協商時,必須要在一個平面上。比方有的太太溝通的時候依然把自己擺在很高的地位,這樣的溝通是不對等的,就是無效的。 三、對孩子:不要試圖去控制他們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會導致孩子脾氣大;父母經常苛刻呵斥,也會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對孩子不要總是以家長自居。」她說道,「你既是父母,也是和他們在人生中結伴成長的個體,你除了扮演父母的角色,還有朋友,知己的角色。」 親密有間,保持距離 許多人總是理所應當地認為,我與伴侶、父母是世界上最親的人,就一定要好得像一個人一樣。「我們要提防對親密關係過度的心理安心度及無距離。至親的人之間,也一定是要保持距離的。如果將另一個人拉得無限近,只會導致窒息,而窒息只能指向逃離。」 「永遠不要再去想這件事,因為這是不可能,也達不到。」在至親關係里,保持距離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不同時代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思想觀念。如果一昧陷在無限地想要拉進你與伴侶/親人的距離執念之中,就會一直糾結。 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永遠都在找一個平衡,在找平衡的過程中,請記得弗羅伊德老先生留下的那三句話,「love yourself, take care of yourself and proud of yourself。」 為什麼對外人比較平和 對親人卻容易控制不住脾氣? 在我們的都市環境中,人與人常常以高效、和善的態度展開工作場合中的交往,有的人致力於在外營造一個很好的印象,在自己家中卻面臨著嚴重的情緒控制危機。常常在經典影視劇中看見這樣一個形象,一個在外面很和氣的「老好人」,一回到家就性情大變,我們常以為這是一個雙向人格,其實不然。徐博士介紹道,這首先是由往往過度社會化的自我意識造成的。 人在經由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環境的教育下,會形成很強的自我意識,在外面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即把很多的主觀意識和良好的情緒穩定性最大限度地交給了外在,而那些鬱悶、沮喪等負面情緒,就會有一個壓抑的過程,壓到自己的潛意識裡去,自己卻不能察覺。 人有兩個意識,一個是主觀意識,還有一個是潛意識。體現在我們社會化的自我裡頭的,99%都是主觀意識。潛意識即本我,真實、放鬆、自在的人,也就是說它是不完美的,是一個未社會化的心理原態。 一個人他潛意識裡壓抑的東西太多之後,這些東西就會變成炮種。回去遇到點家庭瑣事,一點就著,使你大發雷霆。這就是過度社會化的自我與潛意識產生的巨大分離,而產生的在親密關係不能自控的一個危機。 你連自己都不愛,憑什麼要求別人愛你 徐沐群博士在國內讀的醫學學士,86年出去留學,工作三年後再去日本讀心理學博士,然後到了加拿大,在國外待了16年。她說:「回來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很多國人根本不是為自己活,是為別人而活,為自己在別人眼裡是個什麼樣的人而活。」 這樣的人總是以他人的肯定與否來決定自己的自信及愉快度。當被別人肯定,在外得到認同後,回到家裡也會向親人尋求一個認同,這時候如果受到家裡人的不認同,他/她就會發脾氣;而當他/她在外不被肯定,產生焦躁和失落後,回到家裡,親人也不認同他/她,那他/她更是要發脾氣。 「你連自己都不愛,憑什麼要求別人愛你。」徐博士說,「我們不能為他人眼中的自己而活啊。」 什麼容易造成我們情緒不穩定? 父母的情緒化,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即使我們很討厭承認這一點。我們的主觀意識決定著我們的情緒水準,情緒水準接下來影響人的思維傾向,情緒水準決定人是否快樂,而思維傾向則決定著人的行為。如果從這條鏈的源頭開始它就是負面的,就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了解到這樣一個影響模式以後,徐博士告訴我們規避負面結果的一個方法——毋需抱怨,只要反覆地強化你的自我意識:我不要變成父母那樣,我要規避這個影響,然後將這個負面影響一點一點弱化,慢慢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過度面具化的自我。有的人說不知為何一回到家就對先生髮大火,但在外又能保持一種緊張、專註力好的狀態,其實這正是過度面具化的自我造成的。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家是放鬆的,因此一回到家就整個鬆懈下來,自律性低。 過於完美的人容易失控。很多人總是跟她說自己要把事情做完美。「但你要看到,沒有人是完美的。你不需要在在外講究事事完美,很多時候,你真實的、二的一面會讓你更加可愛。」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極度在外要求完美,回家就容易失控。 理性和感性完全分離的人容易失衡。曾經有位苦惱的丈夫來向徐博士諮詢,說自己的太太分裂成了兩個極端。她是律師,在外是一副知性、有條理的樣子,而一回到家就開始往死里作,完全以感性行事,不講道理。這種現象正是理性與感性的完全分離和區隔,這樣就導致了失衡。我們想要獲得真實一點的自己,需要平衡自己在外以及在內的行為。 徐沐群博士與我們分享了很多的與伴侶、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秘訣,在短短的幾個小時的漫談結束的一瞬間,我們並不像簡簡單單地從一堂課中蘇醒過來,而是彷彿找到了某些遺失很久的最柔軟的感受。 總之,在各種親密關係中,我們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意識,歸根到底依舊是需要鍛煉我們這一項根本的技能——「有話好好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二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
※關雲長為何拒絕女兒與孫權之子和親
※近300年不割地賠款不和親投降,他遷都北上讓歷代帝王鎮守國門
※清宗室系列·和碩和親王
※用一生探索愛情和親情
TAG:和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