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節假日制度改革

我國節假日制度改革

一、新中國假日制度的歷史演變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假日制度大體經歷了二個階段的演變。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 新中國剛剛成立,政務院於 1949 年 12 月 23 日便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 日放假辦法》,形成了目前我國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規定每年有 4 個節假日: (1)元旦(放假 1 天)、(2)春節(放假 3 天)、(3)五一勞動節(放假 1 天)、(4)十一國慶節(放假 2 天),共 7 天規定為全民法定假日。另外,從 1949 年建國到 1995 年的 40 多年裡,我國一直實行的是每天 8 小時、每周 48 小 時的工時制度,即星期天公休一天。所以,全國每年的法定休息時間為 59 天。 這一時期我國假日制度的特點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突出政治,除春節外, 整個法定節假日都是政治性的,民俗的節日都被排除在法定節假日之外。而 1967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國務院在 1967 年 1 月 30 日發出通知,說是為 了適應革命形勢,根據群眾要求,春節不再放假。第二天,全國的報紙發出一 片響應之聲。以後十來年每年此時,報紙都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要求大家過一 個「革命化的春節」,也就是春節不休息,堅持「抓革命,促生產」。甚至在 豬圈門上都寫著「三十不停戰,初一堅持干」的口號。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1978-2007 改革開放以後,1978 年—1998 年的 20 年間,春節等節假日又恢復正常。 1979 年 1 月 17 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兩篇「為什麼春節不放假ω」、「讓農民過個安定年」的讀者來信,表明民眾和政府對春節休假制度的回歸態度, 部分省區宣布恢復春節放假,次年全國恢復舊制,即重新實行政務院於 1949 年 12 月 23 日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1995 年《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規定:使我國「公休假日」延 長至兩天,也就是每周五天工作後休息兩天。這樣,我國的法定公休日就由原來的 52 天變成了 104 天。 1999 年(正值建國 50 周年)國務院修正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 法》,將 「五一」勞動節放假一天的舊例延長為放假三天(增加 2 天), 將國 慶節放假兩天延長為三天(增加 1 天),法定節假日總量由 7 天延長至 10 天。 因此,從 1999 年開始我國的法定公休日和節假日全年總計為 114 天。 雖然按照國務院 1999 年 9 月頒布的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每年的春節、「五一」節和國慶節都只有三天法定假日,但各地在實施中一直是通過上移下借兩個周末的形式,來形成每年長達三個七天的全國性長假,2000年 6 月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旅遊局等九部委《關於進一步發展假日旅遊的若干意見》(國辦 46 號文件),把以上三個七天連放的假日正式確立黃金周假日制度。這一階段的假日制度,明顯地反映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特點。首先, 每周單休日改成雙休日,旨在一方面減少由於人浮於事造成的可變成本的額外支出,另一方面讓居民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去消費;而 1999 年實行七天長假的主要動因之一則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刺激消費,特別是提供促進國 內旅遊,拉動國內經濟。 但是,黃金周制度自實行之日起,其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並沒有像人們所想像的那麼大。事實上,黃金周對旅遊業收入的正效應被誇大了或被誤解了, 旅遊業和統計部門只強調了每年黃金周的出行人次和旅遊收入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多少,而沒有注意或有意掩蓋了全年的旅遊收入同比增加了多少,更沒有對比實行黃金周后與實行黃金周前旅遊收入增長率的變化。從圖 1 可以看出, 自 1999 年實行黃金周以後的 7 年中,旅遊收入的增長率與實行黃金周前的11 年相比,並沒有明顯的變化,前後 20 年的複合增長率均為22.59%。這表明,黃金周的所謂正效應,完全是一種虛幻!圖 1 :1985-2006 年國內旅遊收入增長率(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事實上,「黃金周」期間旅遊收入的增加僅僅是旅遊消費的集中,是一種時間上的轉移,對全年旅遊收入的增加並無實質性的貢獻。居民的旅遊消費支出主要取決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黃金周的設置並沒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圖 2 所描述的 1985-2007 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水平以及國內旅遊 業收入的變化曲線,進一步表明黃金周對國內旅遊收入並沒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圖 2 1985-2008 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與消費情況 而黃金周的負效應則越來越明顯:其一是使商家的短期成本劇增;其二是 使消費者所享受到的服務質量明顯下降;其三是使政府公共管理費用增加;其 四是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迹造成了巨大破壞;其五是不利於政府、企事業單 位和學校的正常運轉;其六是導致金融、證券、期貨、進出口貿易以及會展和入境旅遊收入的大幅度減少。正是由於黃金周制度存在著上述嚴重弊端,同時也由於社會各界要求增加 我國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國的假日制度進入了改革調整 的第三階段。二、新假日制度的形成早在黃金周制度實行後的第三年,即 2002 年,中國旅遊學院(又名北京 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研究所原所長王興斌教授就撰文,揭示了黃金周制度的種種弊端,並提出用帶薪休假制度取代黃金周制度。1[③] 而要求把中國的傳統節日確定為法定節假日的呼聲更是由來已久。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早在 1988 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就提出「將中華傳統節日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列為國家法定節日」的提案,從 2003 年起,他又連續四次向全國政協大會提交提案,建議將中秋、清明等中華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假日。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也在 2005 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建議「從制度上將清明、端午、中秋、元宵和重 陽節這五大傳統佳節列入全國性法定節日,給予法定的假期以承載文化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則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三次會議、四次會議五次會議上連續4 次提出節假日調整方案,建議將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確定為法定假日。 2006 年 10 月,蔡繼明教授(現任民進中央常委、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受民進中央委託成立了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課題組共有 6名博士生,2 名副教授,1 名教授,其中既有經濟學科的,也有歷史學科的,還要旅遊學科的。本課題組走訪了全國假日辦和國家旅遊局,了解了社會各界有關黃金周制度的反應。經過 3 個多月的研究,課題組形成了「我國假日制度改革的方案」。這一方案在通過民進中央上報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同時,也通過全國假日辦遞交給國家發改委。2007 年 3 月上,該方案又以幾十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的形式提交給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同時也在媒體公布。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全年 114個法定假日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存量調整,即將五一、十一的長假取消,將由此產生的富裕假日分配給我國的傳統節日,同時 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變「集中度假」為「分散度假」。主要內容如下: 1. 取消五一、十一的長假(僅保留春節長假),同時將原來各自的三天法定休息日,都改為一 天。這樣,從原來兩個「黃金周」共 6 天的法定休息日中,就「擠出」了 4 個法定休息日。 2. 將取消五一、十一長假期後擠出的 4 天假日增加到中國傳統節日上來,即增加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這四個節日為法定休息日,同時再增加除夕這一天為法定休息日(形成一個春節八天的 長假),這樣,全年法定休息日的總數達到 115 個。這一改革方案不僅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出於繼承和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增進社會和諧的考慮。 3. 將清明、中秋、端午等為期 1 天的法定節假日與周末放在一起連休,從而形成若干個「長周 末」或「小長假」,以滿足人們短途旅行的需要。 4. 建議政府在企業推行帶薪休假制度,這樣既有助於發揮假日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又可以避免固定長假期的各種弊端。1[④] 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的方案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2007 年 11 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假日調整方案徵求意見稿,除了保留十一黃金周、重陽節沒有列入法定節假日以及春節法定假日數量未變,基本上採納了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的意見。經過一個月的討論,國務院於 2007 年 12 月 14 日,正 式頒布了修訂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至此,我國的假日制度演變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新的假日制度具有兩大優點:其一,它包含了五個長周末和兩個黃金周,再輔之以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將使廣大城鄉居民旅遊和消費有更多的時間選擇、分布更加均勻,有利於提高廣大群眾的出行質量,有利於商場、飯店、車船公司的日常經營安排,也有利於景區資源保護。其二,它將部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假日,這將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正如全國政協委員趙麗宏所說:「中國傳統節日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中國人道德情感的結晶。我們這些年來一直說要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將民族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假日,正是做了這樣一件有長久效應的實事。」總之,新的假日制度,較好地體現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而其文化和社會的意義,遠遠大於經濟的意義。三、將傳統節日確定為法定節假日的意義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能夠保持文化傳承而沒有衰敗的國家,這是世界史上的奇蹟,是中國文化的驕傲。國家的興盛、民族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的繁盛、軍事的強大和科技的發達,最為重要的,乃是本國文化的興盛、本國文化得到全世界的認同。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的傳統節日,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歷史、社會心態和風俗習慣具體體現,是一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將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確定為法定節假日,具有如下意義: 1. 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民俗節日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從中國民俗節日所蘊涵的文化價值來看,中國民俗節日的恢復,將有助於緩和社會矛盾、化解社會問題、增進 社會和諧、增進民族融和。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所謂慎終追遠,體現了中國文化尊重歷史、尊重祖先,強調繼承和傳承的內在價值。中國人強調家族觀念和歷史觀念, 認為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組織的成功,不僅僅是一輩人的努力,而是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這實際上就體現出中國人重親情、重秩序、 重孝道、重集體的價值觀,而有別於西方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清明 祭祖的習俗至今仍廣泛流傳於中國的各個地區,把清明祭祖掃墓的習俗以法定 假日的形式穩定下來,將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集體觀念、秩序觀念、孝道觀念的傳播和普及,從而可以有效抵制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精神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教育而言,通過節日放假、祭祖、踏青、遊戲等輕鬆的方式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將遠勝於傳統的說教和形式主義的灌輸。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而廣泛流傳的民俗節日。紀念屈原, 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於「忠」文化價值觀念的民族認同。「忠」,大而言之, 是要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人民,小而言之,要忠於集體、忠於家庭。由於對文化精神的曲解,人們往往把「忠」理解為一種愚忠,甚至認為是所謂的「奴才」,這實際上是沒有認清中國文化真實內涵的一種歪曲,「忠」實際上強調的是發自內心地去辦事,即對工作的兢兢業業、對人的真誠相待,換句話說,「忠」強調的是「誠信」。而誠信觀念,恰恰是當前我國轉型社會最為缺失的道德觀念;西方成熟市場經濟的社會倫理觀念,恰恰可以用中國文化中的 「忠」來概括。進而言之,丈夫要忠於妻子,員工要忠於企業,公民要忠於國家,如果每個人都能「忠心」地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那麼我國和諧社會的完善與發展就指日可待了。 中秋節是集中體現中國文化中的「和諧」精神的節日。中秋月圓,首先象徵著豐收和喜悅,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是家庭、組織和國家欣欣向榮、繁榮富強的體現;其次,團團圓圓,象徵著家庭和美、社會和順、國家和平。每個人都要向親戚朋友祝福,每個人都有月餅吃,這恰恰是中國文化「和諧」精神的具體體現。和諧,除了家庭之外,更體現在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睦相處,體現為貧者與富者、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的和諧共處。中秋節,恰好是政府訪貧問孤、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最好時機。由轉型而帶來的各種社會摩擦,將借 助中國傳統節日的「和諧」精神得到有效改善。 重陽節集中體現了中國「孝」文化內涵。「孝」文化乃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差異性的集中體現之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增強,未來中國將進入老齡化國家。因此,尊老愛老這一傳統美德的弘揚,將有助於未來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由於近年來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各種現實問題,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問題曾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在全社會弘揚「孝」文化精神,尊老敬老,這將有助於通過社會力量來解決未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和養老問題,並使越來越多的人來關注老齡化問題,關心老人生活。這也是中國「和諧」文化內涵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發揚中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同精神於世界的最佳載體。 雖然這次假日制度調整沒有把端午節列入法定節假日,但我們將繼續努力, 在條件成熟時再次呼籲把它確定為法定節假日。 「爆竹聲中辭舊歲」,中國人過年,過的就是「除夕」。全國各地的年夜飯都是從大年三十的除夕夜開始的。而為了準備這頓年夜飯,人們又都是從下午就開始忙活的。雖然目前「除夕」還不是我國的法定假日,但很多地區和單位在這一天都是放假的,即使是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很多地區也都約定俗成地放半天假。所以,「除夕」實際上早已成為全國眾多地區的「事實假日」。 作為民俗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節日,確定其為法定假日,對於推動假日經濟、促 進社會和諧,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確定「除夕」為法定假日,從而將全年法定假日增加為 115 天,並不會影響國民經濟的運行,反而會增進節日的氣氛,使全國人民有更為充裕的時間去準備節日。 總之,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和諧精神的具體載體。將中國傳統節日法定化,這不僅僅是放了幾天假、換了一下休息的日期,而是在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中融入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的新鮮血液。 2.是繁榮國內市場、參與全球文化競爭的客觀需要是繁榮國內市場、 將傳統民俗節日的文化內涵與現代市場經濟的運作特點結合起來,既是繁榮國內文化市場的需要,也是參與全球文化競爭的需要。 與「黃金周」的長假期不同,民俗節日有著非常清晰的節日內涵,因此商家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提供商品和服務,比如清明的祭掃商品,端午節的粽子、 龍舟遊樂,中秋節的月餅,端午節的菊花酒、登高,等等。這些節日內涵將使旅遊產業、餐飲業、商業、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獲得比較準確的商業信息,從而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滿意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可以更加良性地繁榮市場,同時還避免了「黃金周」的各種盲目消費和浪費行為。 當今的國際軍事競爭和經濟實力的競爭背後,是國與國之間文化的競爭, 而文化競爭就是爭奪消費者對文化價值的認同。 藉助於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西方節日所蘊涵的文化與價值觀,大量西方企業品牌進入我國市場,與國內企業競爭。以美國好萊塢、NBA 為代表的歐美文化產品,以日本動漫、韓劇為代表的日韓文化產品, 正在中國大行其道,長驅直入,導致中國人價值觀嚴重混亂,崇洋媚外、民族自卑觀念的泛濫,大量國內品牌的文化內涵被西化。這並非只是簡單的文化產業競爭上的失敗,更多的是當代中國青年一代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盲目媚外,這對於中華民族今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競爭將起到非常可怕的負面影響。如果不重視這一問題,我們國家目前的經濟再昌盛,也不可避免地要在更高級的文化競爭中失敗,從而使表面上獨立的國家,在精神上成為其他國家的殖民地。所謂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競爭,這已經成為全球非常嚴峻的一場戰爭。 從韓劇《大長今》的熱播到韓國搶注中醫、日本搶注中醫漢方等事件的發生,這些都已看出日韓在搶奪中國文化的資源優勢,我國傳統文化的自我保護和發展正面臨極大的挑戰。韓國搶注世界遺產事件,已經給我國一個嚴重的警示。經歷了百餘年落後挨打的局面,以及遭受「文革」的破壞,目前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幾千年歷史文化如一頁薄紙而被輕易翻過,根本談不到傳承以及發揚光大。如果中國文化在自己的國家裡都沒有土壤,反倒是被日韓等國家去挖掘、利用,這將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悲哀。 當全世界都在日益關注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節日的時候,我國更應該以此為契機,本著保護本國文化遺產的初衷,確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中國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的積澱和傳承,作為四大文明唯一延續至今的中華文化,我們不應讓她的光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從此暗淡下去,而是應該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下,生長出新的輝煌。中國傳統節日的恢復,必然促使一大批與節日相關的產品和企業品牌應運而生,這將有助於中國企業品牌本土文化價值的復興。 3.有助於推行一國兩制,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有助於推行一國兩制,實現海峽兩岸的統一,一直是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經過幾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我們離這一目標的實現已經越來越近。同是中國人,有著相同的文化之根,有著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兩岸的統一,首先是文 化價值觀的統一。只有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從根本 上遏制「台獨勢力」,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統一。 從目前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繼承的情況來看,客觀地說,是強於大陸的,這首先就表現在台灣對傳統民俗的節日的保護和傳承上。清明、端午、 中秋等傳統節日,目前都是台灣的法定節假日,節日當天,台灣各地民眾都會舉辦大型活動來紀念傳統節日,聲勢浩大。清明節的「祀」、端午節的「忠」、 中秋節的「和」、重陽節的「孝」,這些傳統文化要素都能在台灣找到很好的 載體。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大陸應該在文化傳承方面做得比台灣更好,要在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優越性方面讓台灣依附於大陸,讓台灣清楚其文化之根在大陸。隨著海峽兩岸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隨著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定居大陸,我們應該趁此良機,在文化方面大做文章,通過文化價值觀的認同來推動兩岸的統一進程。僅僅從這一點來看,恢復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也是勢在必行的。 不僅如此,香港和澳門也都把上述傳統節日作為法定假日,如果中國大陸這樣做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全中國人民就可以在同一個日子共同慶祝同一個傳統節日,這種以統一的法定節日為載體的文化傳承和認同,無疑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必要前提。4.有助於樹立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中國政府目前正以構建和諧社會、推進和諧外交政策、樹立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為己任。而中國要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和平相處,就要以具體行動來表現中國人「和為貴」的處世精神。恢復傳統節日,全民同慶和諧,恰恰 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 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深入到中國的各個地區、各個階層之中。如果他們能切實感受到中國節日的和諧團圓氣氛,感受到中國人的和平願望,那麼通過他們所傳播於世界的,將是中國人愛好和平, 以和為貴的和諧之音。在全球化的今天,通過發達的媒體,中國民俗節日及其所包含的和諧精神,將迅速傳播於世界各地。首先是全世界的華人,其次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地區,再其次是全世界五大洲的各個民族的友人,都將欣喜於中國的富強,而不是恐怖或憤恨於中國的強大,因為中國的強大是真正地「和為貴」的,而這也就是中國儒家所一直強調的「治國平天下」的真正內涵。四、圍繞「五一」黃金周的爭論圍繞「五一」在「五一」長假驟然取消後,很多人一時難以擺脫「長假」的「慣性」, 似乎感覺假日「縮短」了。雖然假日總量從114 天擴大到 115 天,但這種存量和結構的調整一時還難以使部分民眾獲得「習慣上」的認同。因此,要求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而帶薪休假制度尚未普遍推行,無疑是導致 民眾「懷舊」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機」的席捲而來,令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大受「挫折」,在 「外需」不暢的情況下,很多地方政府將目光轉向了「內需」。作為內需消費 「重頭戲」之一的旅遊業,這時就顯得「炙手可熱」了。「黃金周」萬頭攢動的「熱鬧」景象不僅令商家,也令政府記憶猶新。正是在民眾要求增加更多的休息權,地方政府要求有更多的經濟刺激行動的背景下,呼籲恢復「五一黃金 周」的爭論進入了媒體和大眾關注的視野。 從 2008 年五月至 2009 年 4 月,一些地方和全國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紛紛要求恢復五一黃金周,重慶市正式向國家旅遊局提出了恢復五一黃金周試點的申請,3 月 25 日,廣東省政府召開「五一」黃金周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五一」 放假全套方案(5 月 1 日至 7 日放假,其中 1 日為國家法定節日,2 日、3 日為 周末,4 日、5 日與 9 日、10 日對調,6 日、7 日為帶薪年假。)河南省旅遊局局長蘇福功也表示,如果國務院允許,河南省也可以作為試點,率先恢復五一黃金周。湖南省旅遊局負責人則表示,如果國務院允許,湖南省將集中五一國際勞動節、雙休日等節假日,安排休假,以形成較長假期的旅遊黃金周。與此同時,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旅遊局副局長張希欽,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旅遊局副局長何光偉,國家旅遊局新聞發言人劉曉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某課題組,國家發改委秘書長等也都表示贊成恢復五一黃金周。另外,一些來自旅遊界的政協委員、企業家也相繼提出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建議。 而就在全國兩會期間委員代表熱辯五一黃金周存廢時,北京市、四川省先後表態,暫不恢復五一黃金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則說,「長假的調整是國務院去年剛剛做的決定,現在還沒有研究恢復"五一』長假的計劃。」 1. 取消五一黃金周動了誰的乳酪? 取消五一黃金周動了誰的乳酪?從長期來看,取消「五一」黃金周(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完善,未來也可以考慮取消「十一黃金周」),恢復傳統節日(將來條件允許,還可考慮將元宵節、重陽節列為法定假日),是對各方面都利好的制度改革,是順應民心和時代要求的舉措。但從短期來看,尤其在「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背景下看, 旅遊業確實受到了一定的「感覺上」的影響。但如果我們能夠更加冷靜地分析 「恢復五一黃金周」爭論背後的利益問題,我們將會對這場爭論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首先,對於廣大民眾(尤其是有著上網習慣的城市「白領」階層)來說, 在帶薪休假制度相對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取消五一黃金周,確實感覺其「長 時段」休假的機會減少了,他們一時還不能適應「長周末」的休假方式。但從存量上看,他們的休假時間並沒有減少,反而多了 1 天法定假日,如果帶薪休假制度能夠落實的話,他們會根據工作年限而享受帶薪休假,無論絕對時間, 還是制度保障,其實他們享有了更多的休息權。 在帶薪休假制度尚未普遍落實的前提下,據我們分析,大概有兩類群體比普通民眾更希望恢復五一黃金周。 一是探親訪友型的群體。這個群體的特徵是家在外地而且本人工作穩定, 收入相對可觀。如家在外地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和大中型企業的職工和管理人員。恢復五一黃金周能讓這個群體獲利。而中國目前 2.2 億的城市農民工終日忙碌掙錢,是否恢復黃金周對他們的利益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事實上, 很多農民工並不會選擇在黃金周期間長途旅行和探親,強制他們休這個長假, 往往會減少工資收入) 二是休閑需求型群體。這個群體主要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金融機構人員以及大中型企業的中低層管理層。這個群體的特徵是工作穩定、收入可觀並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取消黃金周對此類群體的休閑需求和利益產生了影 響。 當然,每個勞動者都希望享有長假以滿足長途旅行和探親的需要,這種需要只能通過帶薪休假才能在滿足每個人的個人偏好的同時,又不會導致全社會統一集中度假所造成的弊端。而黃金周這種休假方式,不僅會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造成負的外部性,而且會降低個體休假的質量。所以,與其呼籲恢復五一黃金周,不如更踏實地去研究如何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這才是真正保障 民眾休息權的首選之路。 其次,沸沸揚揚的「五一黃金周」爭論,始終與旅遊業糾葛在一起,似乎假日制度改革是動了旅遊業的「乳酪」,至少旅遊業者這樣看,地方政府這樣看。黃金周期間嚴重的「供需失衡」使旅遊業及地方政府嘗到了「粗放發展模式」的甜頭,於是各地都有大興土木、動輒上億資金投入的旅遊項目的上馬, 希望借兩個「黃金周」大撈一筆。「五一黃金周」的取消,無疑「傷害」了旅遊業者「漫天要價」(據研究者統計,目前國內各旅遊景點的門票價格居世界前列)、「低質服務」(出行難、住宿難、旅遊服務質量差)、「破壞生態」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的「心」,傷害了地方政府「增 加稅源」(旅遊景點租金和稅收是可觀的財政收入)、「形象工程」(將大型旅遊景區建設作為政績)、「擴大內需」(將旅遊業當作搖錢樹,將旅遊者當作搖錢樹)的「心」。 一句話,「黃金周」所帶來的嚴重的「供需失衡」給旅遊業者和某些政府官員帶來了錯誤的「黃金幻覺」,帶來了錯誤的旅遊業發展思路,帶來了錯誤 的盲動心態。 2. 恢復五一黃金周能否增加旅遊業收入? 恢復五一黃金周能否增加旅遊業收入?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和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 恢復五一黃金周能否增加旅遊業收入或者刺激內需呢?我們認為,1999 年面對東亞金融危機的同時,國民的消費結構正待升級(由衣食住轉向「行」),所以黃金周能夠發揮一時的刺激作用,而今天我們面對金融危機的同時,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乃至消費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偏低:對絕大多數居民來說,不是有錢沒時間旅遊消費,而是有時間消費但囊中羞澀——雖有存款,但有住房、醫療、子女入學以及失業和退休的後顧之憂,所以,黃金周的恢復於事無補,反而會重蹈人滿為患、對旅遊資源掠奪式經營的覆轍。我們的觀點是:黃金周作為一種休閑或者休假的制度安排,從來不能也不應該作為刺激消費的工具。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居民消費增長的最終源泉來自於居民收入, 同樣,居民旅遊消費量最終也取決於居民的收入水平。永久收入消費理論告訴我們,理性的消費者會在其消費期界範圍內平滑其消費量,而消費量則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終生(或在其消費期界內的)收入水平;在消費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情況下,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集中性高額消費必定是未來消費量的一種轉移,集中性高額消費並沒有提高消費者 在整個消費期界內的消費總額,只是一種時間上的轉移。無論是旅遊性消費還是其他消費,都與居民的收入緊密相關,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旅遊及其他消費支出也相對穩定。集中性休假確有利於促進居民在黃金周期間的旅遊及 其他消費,但這些被提前透支的消費必定會相應地減少消費者在此後的旅遊及其他消費計劃,從全年範圍內來看,總體消費量並不因集中性休假制度的存在而增加,二者沒有因果關係。 3. 恢復五一黃金周對哪些旅遊企業有利? 恢復五一黃金周對哪些旅遊企業有利?首先是對主要經營「長線」旅遊產品的旅遊企業有利。旅遊產業中,「長 線」游產品的利潤很高;而「中短線」旅遊產品的利潤很低。旅遊業內人士稱, 三個「小長假」頂不上一個「黃金周」,短線旅遊是「旺丁不旺財」。而隨著新的旅遊方式如自駕游、自助游的推廣,「中短線」旅遊企業同樣面臨著嚴峻挑戰。 其次是旅遊產業相關的盈利集團有利。這個盈利集團主要包括旅遊公司、 民航公路系統、飯店、賓館和商場企業,甚至包括旅遊研究機構和旅遊雜誌。 恢復五一黃金周將導致和旅遊產業相關的服務業出現「井噴式」增長,從而使 這些企業再次得到獲取暴利的最佳時機。 如果說每年遞增的黃金周收入絲毫不能說明黃金周對全年旅遊收入增長的貢獻,那麼同樣地,個別旅遊行業和個別旅遊企業收入的增減,也完全不能說明整個旅遊業收入的增減,從而根本不能成為恢復五一黃金周的依據。至於少數企業僅僅是企圖通過黃金周造成的一時供不應求和賣方市場而趁火打劫或宰 客,更表明其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呼聲「居心叵測」。 最後是某些以旅遊業為城市主要產業的地方政府。主要是包括一些大城市 和特色城市。這些城市的旅遊業不僅關係到政府的財政收入,還關係到地方的就業和社會問題。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從直觀上認為恢復黃金周對地方經濟有利。4.個別省份恢復五一黃金周能否夠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個別省份恢復五一黃金周能否夠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地方政府要求恢復五一長假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面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務。保持經濟增長又被簡約為保住 GDP,要讓 GDP 依然光鮮動人,則必須想方設法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而在一些搞旅遊經濟的地區,通過恢復長假來啟動黃金周「大賣場經濟」,自然成了一項較優選擇。搞長假經濟會快速提高當地的旅遊經濟的收入。因此,數字好看了,政績也就上去了。在相關報道中,支持恢復長假的那些代表、委員和官員們,似乎並不避諱這種想法。 然而,恢復五一長假果真能拉動本地經濟增長嗎? 從已報道的數據來看,假日制度改革以來,由於五一假期時間縮短,省內的短線旅遊受到歡迎,出行人數大幅度上升。如果把現有的短假期變成長假期, 無疑會增加人們長線的旅遊的選擇,即不會僅限於省內的旅遊線路。因此,這種做法得到的經濟後果肯定會違背這些省市的初衷。實際上,從某些省市如山東省的數據來看,2008 年五一黃金周取消,山東旅遊總收入不降反升,突破了 2000 億元,增長 21%,繼 2005 年首次達到 1000 億元後跨入第 2 個千億元台階, 全年接待國內遊客 2.4 億人次,增長 18% ,國內旅遊收入 1908 億元,增長 23%。 既然單獨一個省恢復五一長假對本省旅遊業負面影響明顯地大於正面影響, 為什麼有些省份還是熱衷於呼籲恢復五一黃金周呢?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副市 長譚棲偉一語道破了天機。譚棲偉副市長說,如果只有重慶等少數幾個地方恢 複試點,效果肯定不如全國同時放假好。因為重慶恢復,重慶人可以外出遊玩, 但外地遊客來渝人數就少,重慶旅遊收入肯定也會減少。我們申請試點恢復五 一長假,最終目的是希望推動全國恢復。看來,廣東省曲線恢復五一黃金周, 恐怕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方面,GDP 本身就是個有缺陷的指標,它不能反映質量、社會福利等 諸多指標,也不能反映出由於經濟增長而對環境、資源造成的破壞,更不能反 映收入分配的合理性——GDP 只代表一種生產的能力和支出的能力。只要支出 增加,不論是花在對企業或個人有益還是無益的項目上,GDP 就會增加,就會 有地方官員的政績。而旅遊收入在短期來看,是一個有了放假時間就非常容易 統計的消費支出,這正好能夠滿足地方官員片面追求 GDP 政績的需要。但是, 不論如何辨別,這都是一種短期行為。要實現經濟長期持續的增長和居民福利 水平的提高,就業、居民收入的提高(不僅是絕對額,還要看與 GDP 增速相比、 在 GDP 中份額的上升)才是必要條件。 5. 如何看待網路的民意調查? 如何看待網路的民意調查?中新網論壇對關於「恢復"五一』黃金周」進行了網友調查,調查顯示, 2086 名網友參加了投票,其中 1897 名網友表示支持恢復「五一」黃金周,占 到投票人數的 90.94%;136 名網友認為「五一」3 天假足夠了,占投票人數的 6.52%;53 名網友認為恢復不恢復兩可。 另據人民網關於「你是否贊成恢復五一長假」的調查顯示,截至 3 月 4 日, 共有將近 500 萬名網友參與了網上調查,其中贊成恢復五一長假的占 92.2%。 我們認為,此類調查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因為在不附加任何前提條件的情 況下問網友是否同意恢復五一黃金周,這就如同詢問人們是否希望把 115 天法 定假日延長到 120 天,是否希望把月工資 3000 元提高到 5000 元? 要對現行假日制度的滿意度進行調查,至少要讓網友在五個小長假與一個 黃金周之間進行比較和選擇;要在傳統節假日和黃金周之間進行比較和選擇; 要在是簡單地恢復五一黃金周還是加大落實帶薪休假的力度之間進行比較和選 擇;要在只考慮眼前利益、個人利益還是要考慮或兼顧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之 間進行比較和選擇。對於網上調查的結果,至少還要分析參與網上調查的人員佔總人口的比重,是哪些群體參與了調查,他們各自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和呼 聲,還有哪些持不同意見的群體沒有或難以參與網上調研。上述網上調查不僅沒有積極意義,反而會產生消極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人們對更多法定假日的預期,消磨努力工作、艱苦奮鬥的意識。五、進一步完善新假日制度的思考1. 假日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著力推行帶薪休假並錯開休假日期假日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 我國的假日制度改革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勞動者的休假需求,提高社會福利和社會效率,分散型的帶薪休假相對於「粗放型」的統一休假有著很多優勢。 從消費看,統一休假使得全國億萬消費者在同一時間消費雷同,比如旅遊「井 噴」現象,休息與休閑的意義大打折扣。從生產看,統一休假影響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交通、城建、商業、旅遊等服務在假期面臨巨大壓力,而在平時又出現一定的閑置浪費。因此,我們認為,我國假日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是要著力推行帶薪休假並錯開休假日期,逐步減少全民集中休假的安排。這一指導思想是與國際通行的原則一致的。 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認定,「任何人都有休息、消閑的權利,尤其是享有合理的工作時間和定期帶薪休假的權利」。1966 年 12 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際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規定,各國應確保人人都能「休閑、娛樂,合理限制工時和定期帶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期間照常發薪」。1982 年 8 月在墨西哥舉行的世界旅遊會議上通過的《阿卡普爾科 文件》提出:「各國的責任不能局限於僅僅承認這一權利,而應創造實際的和恰當的條件,讓那些享有假日的人更有效地享受」,「應該做出實質性努力錯開休假時間」。1985年 9 月世界旅遊組織全體大會通過的《旅遊權利法案和旅遊者守則》,要求各國政府「採取措施,特別是通過更好地分配工作和娛樂時間,建立和改善年度帶薪休假制度和錯開休假日期,以及特別注意青年、老年 和殘疾人等旅遊手段,使每個人都能參加國內和國際旅遊。」 2. 節假日要均勻分布,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節假日要均勻分布,有張有弛, 國家統一的法定節假日不宜過多,而有限的法定假日應該分配給儘可能多的節日,不宜集中在少數法定節日;每周工作 5 天,休息 2 天,是國家法定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得隨意調休和挪用。中國古代曆法中,年分陰陽,上半年為 陽,下半年為陰,上半年的節日比下半年節日多且重要;月分陰陽,奇數月為 陽,偶數月為陰,奇數月的節日比偶數月節日多且重要。1[⑤]這些節日的安排, 充分體現了陰陽和諧、陰陽平衡、陰陽互補的理念,很值得我們借鑒。 3. 假日總量應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人類的時間總體上必然要在工作和休閑之間進行分配,用於休閑的時間長了,用於工作的時間就必然縮短。而休閑的機會成本就是工作創造的財富。所以說,任何休閑最終都是要由勞動者自己來埋單的。我們不能盲目地攀比歐美和日本的假日長度:我國的人均收入只相當於歐美和日本的二十分之一,而我們的假日總量已接近他們的 90%。未來我國居民假日總量也只能隨著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而逐步增加。 3. 國家旅遊局和旅遊行業及地方政府要消除黃金周幻覺,如上所述,在五一黃金周取消的 2008 年,剔除國內整體經濟環境對旅遊業的負面影響之後,2008 年國內旅遊收入的增幅實際高達 17.5%,與存在五一黃金周的年份相比,2008 年國內旅遊收入的增幅也還是比較高的,這說明了取消 集中性休假的制度安排並沒有對旅遊業形成任何衝擊;而在取消五一黃金周的背景下,2008 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長途旅遊份額卻出現了下降,這凸顯了集中性 休假制度的缺陷,也表明居民正在通過集中性休假制度之外的多種途徑來進行自身的旅遊安排。僅僅憑藉三個黃金周期間旅遊收入以及其他消費的高額數字就斷定集中性休假制度能夠起到某種經濟振興作用,這顯然是一種「黃金周幻 覺」。假日制度不能被單純的發展經濟的衝動和旅遊業的部門利益所「綁架」,決策部門也不應該繼續受「黃金周幻覺」干擾,旅遊業要在國家假日制度給定的前提下,著眼於通過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提供旅遊服務質量,降低旅遊景區門票等旅遊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4. 大力推行帶薪休假制度:旅遊消費券+集體訴訟 大力推行帶薪休假制度:旅遊消費券+ 當務之急是在確保現行的節假日制度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大力推行帶薪休假制度。我國已於 2008 年 1 月在全國正式實行帶薪休假制度,雖然該制度最初, 一年還不可能得到全面推行,但 40%左右的實施率已經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鑒於帶薪休假具有正的經濟外部性,為了促進帶薪休假制度的普遍實施,根據激勵機制相容的機制設計原理,我們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攜程旅行網公布的「2009 年旅遊出行趨勢」調查顯示,高達 64%的被訪者 選擇"利用有薪假期』,40%表示會利用春節和國慶等黃金長假安排外出,24% 的被訪者準備利用小黃金周外出旅行,還有 35%的被訪者選擇"利用雙休日』 出行。」 攜程網度假產品總監郭光表示,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也可以看出,帶薪 假期對於促進旅遊消費的作用一點不遜色於大小黃金周。為此,我們設計出如下推行帶薪休假的機制: 1)由財政部、國家旅遊總局,全國總工會共同設立全國帶薪休假福利基金, 其資金來源於國家旅遊稅收收入的返還,以及重要旅遊地區的新增旅遊收入的提成以及旅遊相關交通部門的捐獻(如機票或車票優惠券)等渠道。 2)帶薪休假福利基金包括兩部分,一是旅遊消費券基金,二是企業獎勵基金。旅遊消費券基金用於發給帶薪休假的職工,企業獎勵基金用於獎勵執行帶 薪休假的企業。結構上應該以旅遊消費券基金為主。3)由國家旅遊局牽頭,全國總工會,以及會同重要旅遊景點城市財政部門, 參照我國勞動者就業人數以及相對應的應該休的帶薪假期總天數,確定一個旅遊消費券的總規模和地域結構。 4)由工會的各級組織落實向各企事業單位發放帶薪休假的旅遊消費券。 5)最終由企事業單位的工會發給休假職工,並且尊重員工的選擇(如休假期間不願進行旅遊,可自行轉讓旅遊消費券)。企業可以制定較為靈活的發放辦法,用於表現突出的職工。企業並對領取消費券的休假職工進行登記,上報上一級工會組織。 6)全國總工會及其地方機構可以根據企業執行帶薪休假的情況,從企業獎勵基金中提取資金,對企業進行獎勵。 上述設計的好處是,既維護了勞動者帶薪休假的權益,也使企業從中獲得了一定的利益;既調動了旅遊業和旅遊城市的積極性,又發揮了工會監督企業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的作用,從而有利於勞資關係的和諧發展,實現員工、企業、 旅遊業和社會的共贏。 與上述機制相配套,我們建議賦予勞動者集體訴訟權利,通過工會系統和法律訴訟保障帶薪休假權利的落實 去年我國開始推行帶薪休假制度,受到了廣大勞動者的歡迎。但是,也存在著落實難的突出問題。追根究底,其推行之艱難是目前勞動市場資強老弱的利 益格局所致。比如,按照新浪網的調查,沒有休帶薪假的原因排在第一位 「單 位沒有主動安排,自己不敢或不好意思爭取」(3426 票,占 49.85%)。 給定競爭激勵的職場競爭,每一個人的最佳理性都是選擇不休息努力工作, 甚至延長工作時間。雖然每個人在選擇的時候都是「理性」的,但是正如博弈論揭示的道理那樣,群體中每個人按照個人利益最大化作出的選擇,帶來的整體效果卻並非是理性和利益最大化,最終結果是所有人的正當權益都得不到保障。根據博弈論原理,走出職場的這種囚徒困境最簡單的機制是引入外部權威機制。即代表工人的利益的勞動保障部門。在國外,代表工人的勞動保障部門主要是工會,工會通過集體協商的機制來為好自己的利益。近些年來,我國總工會系統試圖用「工資集體協商」的辦法來解決廣大企業一線員工收入分配正常增長機制的問題,取得一定效果。因此,通過工會系統為工人爭取落實帶薪休假的權利是一種必要的制度安排。 工會系統的集體協商機制是一種事前的制約機制,如果這種制約機制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的話,賦予勞動者集體訴訟的權利可以更好的勞動者的利益。賦予勞動者集體訴訟的權利是一種事後的懲罰機制,即如果企業沒有安排勞動者進行帶薪休假的話,勞動者不僅可以單獨提起訴訟,也可以提起集體訴訟。 集體訴訟制度的最主要特點在於,除了首席原告外,其他受害者都不需要直接參加訴訟,甚至都無需知道有這樣一個訴訟案的進行。一旦賠償額確定, 各個受害人都會按照比例得到賠償額。並且,任何不願參加集體訴訟的成員必須親自申請退出,否則就算是自動參訴。這樣打一個官司,就不需要很多人參與,律師只需要和首席原告交涉就可以了。這樣就極大的降低了協調成本。 其次,集體訴訟的另一個特點是,集體訴訟是勝訴才收費,或者叫「訴訟 風險」制收費,部分訴訟費用先有首席原告支付,而其他分散的受害者都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這就極大降低了勞動者打官司的成本。並且,由於集體訴訟的標的額足夠高,採證較為容易,從而使得律師有積極性主動為勞動者打官司。 這就為尋求律師的法律幫助提供了空間。 因此,這種具有懲罰性質的事後的訴訟機制可以使企業主動為勞動者安排帶薪休假,是一種較為可行的制度安排。 5. 深入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民俗精髓,引導公民過好「 深入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民俗精髓,引導公民過好「我們的節 日」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的節日」,是中華民族 (海內外華人)共有的節日,是億萬民眾參與的節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就在 2007 年 11 月 9 日國務院新假日制度調整方案公布的當天, 人民日報在人民時評專欄發表評論——節日,漸漸明朗的中國表情,把節日形象地稱為中國表情。評論說,傳統節日是我們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澱和再現,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作為文化中國最突出的表情,成為我們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標誌。傳統節日的法定化僅僅提供了一種「天時」,節日文化的興盛與否,關鍵在於其形式和內涵是否適應了時代和民眾的需求,因此, 一旦傳統節日法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化上的闡述和創新。 正如國務院辦公廳今年 4 月 26 日的通知中指出的,「將部分傳統節日增列為法定節假日,豐富了我國法定節假日的文化內涵,增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休假福利。新辦法實施一年多來,總體運行情況良好,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滿足人民群眾休假休閑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肯定。」僅以清明節為例,北京 2007 年當日祭祀人次只有 18.9 萬,而 2008 年第一個法定清明節當日增加到 60 萬,2009 年則增加到 72.8 萬。另據民政部統計,2008 年第一個法定的清明節期間全國參加祭掃活動的公眾達到 3 億人次左右,而 2009 年第二個法定清明節期間全國參加祭掃 活動的群眾則預計超過 4 億人次。 各地群眾紛紛前往烈士陵園、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寄託哀思,表達敬意。不少地方還開展了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公祭活動:己丑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舉行,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祭拜中華民族的 「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己丑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將在河南新鄭舉辦。四川省 北川縣、汶川縣映秀鎮等地舉行了公祭活動,哀悼地震遇難群眾,鼓舞災後恢復重建。除了緬懷和追思,河南開封的文化節活動又體現了清明節的傳統文化特色。由於 60 年來,我國除春節外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排除在法定節假日之外, 很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有待我們重新發掘,很多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節日習俗有待我們去恢復。我們一方面要藉助於民間的力量和市場機制,使傳統節日所蘊涵的優秀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對於旅遊業和地方政府而言,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做好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營銷,引導旅遊業向創意型、集約型和服務型產業發展,推進假日經濟和旅遊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高丙中:《民族國家的時間管理——中國節假日制度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開放時代》2005 年第 1 期。 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 2007 年版。 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論我國假日制度的改革》,《科學新聞》 2007 年第 23 期。 王興斌:《「黃金周」利弊參半,帶薪假勢在必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 年 04 期 王興斌:《中國休閑度假旅遊的必由之路:從「黃金周」到帶薪休假》,《旅 遊學刊》2002 年第 4 期。1[①] 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現任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課題組成員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王勇副教授,王成偉、李亞鵬、江永基博士生,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劉曉峰,首都師範大學經濟學系講師程世 勇,中國旅遊學院魏翔和鄧州博士。1[②]參見高丙中:《民族國家的時間管理——中國節假日制度的問題及其解決 之道》,《開放時代》雜誌 2005 年第 1 期。 1[③] 參見王興斌:《「黃金周」利弊參半帶薪假勢在必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 年 04 期;《中國休閑度假旅遊的必由之路:從「黃金周」到帶薪休假》, 《旅遊學刊》2002 年第 4 期。 1[④]詳見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論我國假日制度的改革》,《科學新聞》2007 年第 23 期。
推薦閱讀:

關於大學查早起,早檢,衛生,跑操等大家有什麼看法?
上市公司「鐵公雞」不過是制度下的蛋
鄒平學:香港基本法有關宣誓制度的意義和人大釋法的必要性︱中法評
一路趕考——從童生到進士(明清科舉制度)

TAG:制度 | 改革 | 節假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