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啟後治療痛經的經驗1

丁啟後治療痛經的經驗1

人們常說牙齒痛不是病,其實也有不少女性朋友認為痛經不是病,說什麼只要生完孩子之後就不會疼了。但是我親眼見過有些女子痛經痛的腰都直不起來,那痛苦,真是教人憐憫。痛經不是病,這話誰說的?

痛經是指經行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或外陰、肛門墜痛,有時伴有頭暈或噁心嘔吐,嚴重者可見面色蒼白、周身冷汗出、手足厥冷、劇痛昏倒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又稱為功能性痛經,是一種無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繼發性痛經是由盆腔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或宮頸狹窄等疾病。前者以青少年女性多見,後者以育齡期婦女多見。據報道,我國婦女中痛經發生率為33.19%,其中原發性痛經者佔36.06%,繼發性痛經者佔63.4%,嚴重影響工作學習者佔13.59%。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前列腺素合成和釋放增加,血管加壓素、催產素升高,內源性鎮痛作用的神經內分泌激素β2內啡肽水平過低有關。西醫治療多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製劑,或口服避孕藥等,雖有療效,但只能暫時緩解,其療效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不理想。先父認為痛經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其對中醫藥治療痛經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一、病因病機

中醫稱痛經為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痛經最早的記載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諸病源候論》中首次記載「月水來腹痛候」,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為後世研究痛經的病因病機奠定了基礎。

先父認為,痛經的特點是伴隨月經周期而發作,這與經期及經期前後女性特殊的生理狀態有關。未行經期子宮藏精氣而不瀉,血海由空虛到滿盈,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對子宮、沖任影響不明顯。經行後,血海由滿盈而溢泄,氣血驟虛,沖任子宮氣血急劇變化,易受各種致病因素影響而經行腹痛。這些原因主要包括情志不暢、房勞多產(包括人流、葯流)、攝身不潔、起居不慎、壓力勞倦(多見青春期學生、白領、從事腦力勞動者)、大病久病、六淫邪氣侵襲、素體脾胃或肝腎虧虛等,引起氣血虛弱、精血虧損、肝鬱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實者本已導致沖任氣血運行不暢,加上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胞宮更加壅滯,致「不通則痛」;虛者沖任胞宮失於濡養,經後血海空虛尤甚,「不榮則痛」。經來通暢後胞宮阻滯解除,或經凈後沖任氣血漸復則疼痛自止,若平時仍失於調治,致病因素未除,素體情況未改善,經行腹痛則可反覆發作。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最易引起繼發性痛經,中醫認為是受以上病因的影響久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瘀滯,寒濕內停,寒凝血瘀,痰濕內生,痰瘀膠結於胞宮、胞脈、胞絡日久而形成包塊結節,不通則痛。

二、辨證分型

痛經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臨證有虛實之分,先父將痛經辨證分為脾腎陽虛、陰血不足、肝鬱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五個證型。

1、脾腎陽虛型

多在月經將凈或經凈後小腹及陰部空墜疼痛,腰骶酸痛,喜溫喜按,經色淡黯或有小血塊,質地清稀;平時疲乏倦怠,頭暈耳鳴,四末不溫,或面浮肢腫,帶下清稀量多,大便不實。舌胖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2、陰血不足型

多在月經將凈或經凈後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質黏,色紅或淡紅;面色無華或兩顴潮紅,頭暈心悸,健忘失眠,咽干口燥,眼睛乾澀,視力減退,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或細無力。

3、肝鬱血瘀型

經前或經期下腹脹痛或刺痛明顯,痛而拒按,或經血量少,夾有血塊,行而不暢;伴乳房脹痛,胸悶不適,心煩易怒。舌質黯或有瘀斑點,脈弦。

4、寒凝血瘀型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或絞痛難忍,痛而拒按,得熱痛減,月經常推後,經量不多,色黯有塊,塊下痛減;痛甚見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或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舌紫黯,苔白,脈沉緊。

5、濕熱瘀阻型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明顯,或平時小腹疼痛,經期加劇,或經期延長或經量增多,色紅質稠;平時帶下量多色黃,或低熱起伏,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三、方葯應用

1、用方特點

先父治療痛經強調以調理沖任氣血為基本原則。臨床根據不同的證候採用不同的治法,有行氣、活血、散寒、清熱、補虛、瀉實之異。

治療痛經分兩個階段,月經期調血止痛以治標,平時辨證求因以治本。

如脾腎陽虛即溫陽益氣,補腎調沖;

陰血不足即滋陰養血,補益沖任;

肝鬱血瘀即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寒凝血瘀即溫經散寒,通利胞脈;

濕熱瘀阻即清熱利濕,調暢沖任。

標本兼顧,使氣血和順,沖任溢盈有度,經血暢行則痛經可愈。

對於脾腎陽虛痛經證,常選用歸腎丸、右歸丸、腎氣丸、膠艾四物湯、聖愈湯、黃芪建中湯、健固湯等靈活加減治療;

陰血不足痛經證,常選用左歸丸、兩地湯、人蔘養營湯、歸脾丸、白芍甘草湯等靈活應用治療;

肝鬱血瘀痛經證,常選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膈下逐瘀湯等加味治療;

寒凝血瘀痛經證,常選用少腹逐瘀湯、溫經湯、桂枝茯苓丸、五靈散等為主治療;

濕熱瘀阻痛經證,常選用清熱調血湯、銀翹紅醬解毒湯等加味治療。

治療痛經先父常用兩個經驗方,一是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益氣活血止痛湯,該方由炙黃芪、熟地、當歸、川芎、香附、白芍、炙甘草、延胡索、烏葯、吳茱萸、生蒲黃、五靈脂、小茴香等13味藥物組成。全方益氣養血,活血調經,溫經止痛(方解詳見經驗方介紹)。

立方依據是:原發性痛經好發於15 ~ 25歲的年輕婦女人群,她們學習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常疲勞過度。中醫認為:勞則傷氣,氣生血,氣虛則血虛,氣虛則血瘀,導致發生虛實夾雜的痛經證。對於原發性痛經,於經前一周開始服用益氣活血止痛湯,經凈後用該方去吳茱萸、生蒲黃、五靈脂、小茴香,加阿膠、枸杞、党參等益氣養血之品調理。

二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痛經的溫經化瘀止痛湯,該方由當歸、川芎、桃仁、乾薑、桂枝、烏葯、吳茱萸、生蒲黃、五靈脂、小茴香、細辛、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等15味葯組成。全方溫經散寒,化瘀通絡,行氣止痛(方解詳見經驗方介紹)。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痛經的治療先父常於經前一周開始服用溫經化瘀止痛湯至月經來潮1 ~ 2天,視其痛經持續的時間長短和程度而定。經凈3天後上方選加穿山甲、皂角刺、鱉甲、三棱、莪術、雞內金、瓦楞殼、海藻、昆布等活血消癥、軟堅散結之品,以消散內膜異位結節或囊腫,辨證與辨病結合治療。在辨證治療痛經時,常配伍相應的止痛藥。

如寒邪重者,選加艾葉、炮姜、肉桂等溫經止痛藥;

氣鬱重者,選加香附、川楝子、薑黃、木香、枳殼、檳榔等行氣止痛藥;

瘀滯重者,選加乳香、沒藥、三七等活血化瘀止痛藥等。

無論虛性痛經或實性痛經,先父喜加用白芍甘草湯,取其緩急止痛之功用。


推薦閱讀:

心律失常急症的診斷和治療
中醫治療小兒麻疹
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傻傻分不清楚?診斷治療8大問題一次搞定!
小腿抽筋怎麼辦 教你穴位治療
股癬治療的小偏方會有哪些呢

TAG:經驗 | 治療 | 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