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手不能代替洗手,給寶寶洗手那些事兒
核心提示:經常給孩子洗手洗臉,並培養孩子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是很有必要的。但給孩子洗手也是一項技術活兒,下面幾點需要家長謹記。
俗話說:「病從口入」,除了食物本身不潔凈外,手的不幹凈也與小兒的消化道疾病有重要關係。因此,經常給孩子洗手洗臉,並培養孩子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是很有必要的。但給孩子洗手也是一項技術活兒,下面幾點需要家長謹記。
一、給寶寶洗手水溫不要太熱
據台灣TVBS新聞網報道,台灣一名6歲女童冬天用熱水和洗手乳洗手,每天10幾次,造成手的皮膚油脂嚴重流失,變成「缺脂性皮膚炎」,細嫩小手變的又老又皺。
皮膚科醫師楊麗珍表示,我們的皮脂膜是非常珍貴的,如果用熱水洗手,又再加上沐浴乳、洗手乳,就會把我們的皮脂慢慢帶走,很容易造成這種缺脂性皮膚炎。她說,不只是洗手,也有患者是背部或小腿出現缺脂性皮膚炎的發紅乾裂,提醒冬天泡湯或洗澡頻率高的人士也要注意。
楊醫師提醒,感覺手特別干就要擦乳液或護手霜保養一下,洗手、洗澡,水溫控制在35、36度,溫涼的水最適合;水太熱,就容易帶走皮膚油脂。要是真的出現缺脂性皮膚炎癥狀,就要花2到3周加強保濕、保養,才能擺脫干皺皮膚。
二、擦手不能代替洗手
越來越多人習慣隨身攜帶濕紙巾,在飯前或出入公共場所後,隨時拿來擦手。事實上,濕紙巾含有多種添加劑,過度接觸可能造成皮膚過敏。
濕紙巾的藥液含量一般在80%左右,主要成分是水與添加劑。添加劑的種類很多,包括保濕劑、防腐劑、抗菌劑等,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而且一般人用了濕紙巾後就不再洗手,化學成分會殘留在手上,對兒童尤其不利。使用消毒毛巾、紙巾或免洗消毒劑擦手,確實可以消滅手上的細菌,清潔雙手,但留存於手上的消毒劑顆粒有可能被吃進消化道內,形成慢性消毒劑食入現象。美國一項研究表明,濕紙巾重複使用時,會將一些存活的細菌轉移到未被污染的表面。最好每擦一個新表面換一張紙巾,更別用它擦拭眼睛等敏感部位。
三、最好別用洗手液
很多家長帶孩子外出,會帶著免洗消毒洗手液,目的是為了方便清潔孩子的雙手。看似非常正確的方法中,隱藏著一定的危害。兒科醫生崔玉濤表示,免洗消毒液擦拭手,可消滅很多粘在手上的病菌,但消毒劑顆粒會留在手上。當孩子吃零食時,能保證消毒劑不被吃進肚子里嗎?如果用濕毛巾擦手,情況就不一樣了。
崔玉濤認為,現在不含消毒劑的洗滌產品越來越少。消毒劑使用後,會有部分消毒劑殘留於被洗滌物品上,比如玩具、碗筷、餐具等等。我們,包括孩子在內,會有慢性消毒劑食入的問題。消毒劑的慢性少量食入,可影響腸道菌群,繼之影響腸道健康。特別不要給「還在吃手的孩子」用免洗擦手液。
家長要教會孩子用肥皂在流動水下洗手,而不是使用免洗消毒液、擦手液等代替品。只有在流動水下洗手才能去除手上的污漬。免洗擦手液,只能殺死手上的細菌,最後變成無菌污漬。吃飯時連同消毒劑一同吃進肚子內。對不能在流動水下洗手的嬰兒,可以用盆水或濕毛巾擦手。
四、過度洗手當心「洗」出皮炎
近端時間,為了預防H7N9,不少家長就敦促孩子每天多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但卻沒有想到,頻繁洗手反而會「洗」出病來。所謂的勤洗手,不是隔一段時間就去洗一次手。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吃飯前,大小便後,以及接觸了髒東西例如泥巴、沙子、髒水等之後再洗手就行了。
不少家長讓孩子勤洗手,但由於洗手太勤或使用鹼性太強的洗手液反覆洗滌導致孩子嬌嫩的小手皴裂,出現了皮炎。
洗手的目的為何?飯前便後洗手是為預防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以防病從口入。用流動的水沖洗乾淨,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也不能隔一會就洗一次,頻繁給孩子洗手,不能預防嬰幼兒常患的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等,還可能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
正確洗手六部曲
為了達到真正有效驅除病原菌的目的,洗手要按一定的程序進行,下面是洗手六部曲:
●用溫水徹底打濕雙手;
●在手掌上塗上肥皂或倒入一定量的洗手液;
●兩手掌相對搓揉數秒鐘,產生豐富的泡沫,然後徹底搓洗雙手至少10~15秒鐘;
●特別注意手背、手指間、指甲縫等部位,也別忘了手腕部;
●在流動的水下沖洗雙手,直到把所有的肥皂或洗手液殘留物都徹底沖洗乾淨;
●用紙巾或毛巾擦乾雙手,或者用熱風機吹乾雙手。
推薦閱讀:
※洗手是預防胎兒巨細胞感染最有效的方式
※難怪朋友們都爭相模仿!這樣集美貌和收納於一身的洗手台,有誰不愛?!
※洗手間不宜設在青龍位
※乾洗手液清潔雙手的原理是什麼?清潔效果勝過普通洗手液么?
※用編織把洗手間布置成這樣,進去了都不想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