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減肥,先照顧好你的腸道菌群!
從某種程度上講,腸道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內有害菌群佔了上風,不但減肥無望,炎症甚至癌症都可能會接踵而來。
整理:Joy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後其實有著更為複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的一日三餐,不僅為人體提供了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內有害菌群佔了上風,不但減肥無望,炎症甚至癌症都會接踵而來。
8 月 7 日,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2016 年教育管理研討會的糖尿病營養教育專場,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學特聘教授趙立平發表了「腸道微生物組對人體代謝表型組的貢獻」的主題演講,為大家詳細講解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的神秘關係。
(趙立平教授)
「腸道菌群」怎樣影響人體健康?
人類的很多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都與腸道細菌密切相關,其中飲食結構與腸道菌群組成關係是最為密切的。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導致肥胖的細菌是「陰溝腸桿菌」,肥胖的人身體內的「陰溝腸桿菌」比正常人要高很多,當他開始變瘦時,這種細菌幾乎就找不到了。
健康的飲食可扶壯有益菌,通過其與有害菌群的競爭,將它們壓制下去,從而改變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結構,重新獲得健康。
改善腸道菌群的「WTP飲食」
W——Whole grains 全糧
所謂全糧是指僅僅脫去了種子外面的硬殼,沒有再進一步做任何加工的全天然、完整的穀類、豆類和堅果類的籽粒和果仁,盡量是直接煮或蒸著吃。
全糧富含膳食纖維,而膳食纖維對人體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其中,可溶性纖維在胃腸道內和澱粉等碳水化合物交織在一起,可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起到降低餐後血糖的作用;不可溶性纖維則促進胃腸道蠕動,加快食物通過胃腸道,減少吸收,還能在大腸中吸收水分軟化大便,防治便秘。
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od 葯食同源食品
葯食同源是指藥物與食物本源一致。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既是食物也是藥物,它們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運用就可能給人體帶來益處。
趙立平教授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標準的胖人,後來通過苦瓜、山藥及粗糧為主的食物療法,在兩年內減去20kg體重。他設想,這些看起來是「葯食同源」的食物可能能改變消化系統中細菌的生長。
(2012年,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趙立平教授減肥的故事)
P——Prebiotics 益生元
益生元是一種膳食補充劑,它可以通過選擇性的刺激一種或少數種菌落中的細菌的生長與活性而對寄主產生有益的影響從而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
而且益生元只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長,不會有潛在致病性或產生腐敗活性的有害細菌,這對於腸道菌群的平衡與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必須認識三個重要的新觀念
1、新的人體觀——「超級生物體」
人是一個超級生物體,體內有一個先天遺傳的人的基因組(大約25000個基因),同時,還有一個後天獲得的共生菌群帶到體內的所有基因組信息形成的第二個基因組叫微生物組(大約百萬個基因)。
超過 90% 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腸道里,稱為腸道菌群,其細胞數量是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 10 倍,依靠人體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和腸道分泌的黏液和脫落的死細胞作為營養來維持很高的種群水平。
2、新的營養觀——腸道是一個「發酵罐」
人體可以被看作是腸道微生物的恆溫發酵罐,腸道中的豐富營養就是細菌生生不息的培養基。活躍生長的腸道菌群會產生大量的活性物質,包括脂肪酸、維生素以及抗炎、鎮痛等有益健康產物,也包括神經毒素、致癌物質和免疫等有害物質。
這些產物會進入血液,直接調節人體基因表達、影響人體免疫和代謝過程。因此,人的表型由兩個基因組的信息內容及其分子互作來決定的。這兩個基因組必須和諧共處,才能維護人體健康表型。
3、新的疾病觀——「慢性病的腸道起源學」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菌群失調造成內毒素入血引起的慢性炎症是推動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表型發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不合理的膳食結構會破壞菌群結構,將其從一個維護健康的「夥伴」,轉變成引起慢性疾病的「病原物」。例如,我們從一個肥胖患者腸道里分離到一個占絕對優勢的能產生內毒素的條件致病菌陰溝腸桿菌 B29,單獨接種到無菌小鼠中,可以引起嚴重的肥胖表型,包括炎症、胰島素抵抗和脂肪過度累積等,表明腸道菌群的某些具體成員具有引發代謝疾病的能力。
因此,細菌可能對代謝疾病的發展有推動作用,深入研究腸道菌群對人體代謝表型組的貢獻對於揭示人體代謝疾病發生的機理、開發新的用於慢性病防治的新的干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推薦閱讀:
※【吃健康】腸道乃健康的晴雨表,你保護好了嗎?
※腸道鼓包了……
※菌群,腸道里的健康衛士
※屁!腸道內部情況的「信號兵」
※腸道菌群影響小鼠小膠質細胞,且雌雄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