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必須教孩子四件事
好媽媽必須教孩子四件事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騰訊微博MSN [複製帖子地址] 返回[叮噹專業兒童攝影] 關閉窗口 | 隱藏邊欄 16682217 七彩草莓 發表於:10-10-28 12:00 [只看該作者]好媽媽修為之一:讓孩子學會生存 【自我照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笑笑剛上幼兒園小班,她不但能自己吃飯、穿衣,還能幫老師擦桌子,搬凳子呢。笑笑2歲起,媽媽就不厭其煩地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讓她學習自己吃飯。媽媽還鼓勵笑笑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有時笑笑完成得不好,但媽媽總是耐心地鼓勵她。現在,笑笑穿衣、吃飯、疊被褥都是自己來,有時候她還學著洗自己的小襪子。
笑笑媽媽從小就培養笑笑自己照顧自己,笑笑現在走到哪裡都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融入新的集體。
建議一:支持孩子自己來
從兩三歲開始,孩子常常會說:「我自己來」、「我自己吃」、「我自己走」,這表明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了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要求。
這時,媽媽就要滿足孩子的獨立願望,支持孩子「自己來」。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媽媽盡量支持他自己做,哪怕孩子一開始會做不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要不斷擴大孩子「自己來」的範圍,讓孩子從自己照顧自己,慢慢向幫助做家務等事情擴展。
建議二:向孩子示範自我照顧的方法
訓練孩子自我照顧時,媽媽應該堅持由簡單到複雜的原則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脫衣服,應該先教孩子自己脫褲子、脫鞋子,然後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暫時不會,媽媽不要呵護或責罵孩子,更不要為了省事而代勞,可以慢慢練習,而且要堅持天天學、天天練,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建議三:強化孩子的獨立自豪感
在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後,媽媽不妨多誇獎孩子,讓孩子體驗到獨立的喜悅。比如:「寶寶今天能夠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寶寶今天能夠自己疊被子了,真能幹!」 媽媽也可以用積極的情緒幫助孩子來描述這種感覺。比如:「今天,我能夠自己吃飯了,我真高興!」「我能夠幫媽媽拿東西,我真快樂!」漸漸地,孩子會對自我照顧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而更傾向於自己照顧自己。
好媽媽修為之二:讓孩子懂得為人 【自信:樹立孩子的信心】
班裡排練《白雪公主》的表演劇,惠惠被老師選中演白雪公主,惠惠可高興了,一回家就和媽媽練台詞,很快就背熟了。可是在幼兒園排練時只要一上台,惠惠就會把台詞忘得一乾二淨。沒辦法,老師只好換下了惠惠。惠惠很傷心,媽媽問惠惠說:「惠惠和媽媽在家把台詞都背下來了,為什麼一上台就忘了呢?是不是有點緊張?」惠惠點點頭,媽媽撫摸著惠惠的頭,說:「沒關係,以後惠惠多練習在大家面前說話,這樣就不會緊張了,下次排練節目,惠惠再參加好嗎?」。惠惠點點頭。
年幼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來自成人,需要父母給予肯定。惠惠在遇到挫折時情緒沮喪,媽媽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能讓惠惠重新樹立信心,並學習積極地看待每一件事。
建議一:正確看待孩子的成敗
孩子一時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父母不要過於看重孩子的成敗得失。如果孩子沒有得第一名,如果孩子沒有獲得預期的成績,父母不妨多點幫助和鼓勵,幫助孩子查找原因,幫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孩子會滿懷信心的前行。
比如,孩子滿懷信心地參加鋼琴比賽卻意外失利,媽媽不妨鼓勵孩子,重塑孩子的信心,說:「寶寶彈得很棒,只是第一次參加比賽有點緊張,沒關係,第二次就不怕了,寶寶一定會有好成績的!」
建議二:誇獎孩子要具體
表揚越具體明確,就事論事,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表揚得越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越清楚,並且重複這一行為。
比如,當孩子起床後,主動收拾好床鋪,然後去刷牙洗臉,媽媽表揚說:「你起床後能把床收拾得很整齊,真是太好了。」這樣的表揚會讓孩子知道究竟哪一種行為受到了表揚,孩子也好遵循和發揚好的行為。
建議三:批評孩子要恰當
批評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不高興,更不是讓自己生氣,而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能夠主動改正錯誤。因此,批評的語言不用太多,批評的語氣不用太硬,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評的有效方式。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媽媽可以說:「寶寶把玩具扔的滿地都是,這樣不珍惜,媽媽好傷心呀!」只要孩子能夠接受批評,達到自我改正、自我激勵,這樣的批評都是有效的。
【自控:讓孩子駕馭自己的情緒】
珍珍喜歡上好朋友玲玲的一個漂亮貝殼,但是玲玲也喜歡,不肯給珍珍玩,珍珍忍不住去搶,玲玲緊緊抓著貝殼,情急之下推了珍珍一下。珍珍沒拿到貝殼,哭著跑到媽媽身邊,說:「玲玲打我。」媽媽什麼都沒說,只是望著珍珍的眼睛,珍珍自知理虧,見媽媽不幫她就止住了哭聲。媽媽這才對珍珍說:「媽媽知道你委屈,可是你知道自己錯了嗎?」珍珍點點頭,媽媽提醒珍珍說:「那怎麼辦呢?是不是應該向玲玲說對不起呢?」珍珍望著玲玲,小聲說:「對不起!」玲玲看看手裡的貝殼,再看看珍珍:「我不應該推你,貝殼給你玩吧。」兩個好朋友又和好了。
年幼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會出現極大的情緒波動。許多父母總是習慣於幫助孩子去調節他的情緒,結果,父母越是干預,孩子越會哭鬧,場面也會更加無法控制。珍珍的媽媽教孩子認清事實真相,鼓勵孩子自己去調節情緒,孩子就會對負面情緒產生免疫力,從而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
建議一: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年幼的孩子經常因為得不到某個喜愛的東西而哭鬧不已,許多父母為此也感到非常難辦。這時,媽媽應該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憤怒還是悲傷,情緒都是孩子在生命中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內容。媽媽可以陪伴孩子,等待孩子,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悲傷。」「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憤怒,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小汽車。」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雖然無法得到某個東西,但是自己是被理解,媽媽知道我的想法,他會好過一些。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媽媽要告訴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件東西不高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去傷害別人的搶奪行為,是非常錯誤的。通過講道理,讓孩子忘掉剛才的不快,並儘快平靜下來。一般來說,大多數孩子可以從中學會自我控制。
建議二:正視孩子的不滿情緒
當孩子因為不滿而出現哭鬧、煩悶時,媽媽應該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要驚慌,不要急躁,更不要用打罵、呵斥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強制性的手段往往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容易讓孩子養成孤僻的性格。
正確的方式是讓孩子盡情宣洩心中的不滿,從而在心理上找到平衡感。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後,媽媽可以再因勢利導地告訴孩子:「你表示不滿是正常的,但是……」只有用冷靜、理智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不滿情緒,才不至於讓孩子在不滿中失去理智。
【自省:讓孩子不斷完善自己】
蓮蓮從幼兒園回到家,向媽媽哭訴,說小朋友不喜歡她,不愛和她玩兒。媽媽問她:「你知道小朋友為什麼不和你玩嗎?」蓮蓮小聲說:「是小朋友不好。」媽媽又問:「小朋友怎麼不好了?」這次蓮蓮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小聲說:「我想玩積木,月月不給我玩,我就把她搭的房子踢倒了。」媽媽這才說:「老師是不是說過,要學會等待嗎?別的小朋友在玩,你就要等一會兒,等她不玩了,你才能玩呢,怎麼能亂髮脾氣呢?」蓮蓮沒有說話,「以後還會這樣嗎?」媽媽輕聲問,蓮蓮搖搖頭。
孩子的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正面的引導和鼓勵,也需要從反面的懲罰中讓孩子體驗痛苦或失落,以引起孩子的自責情緒,讓孩子自覺地自省自勵。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慢慢地,孩子就會學會經常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自覺地進行反省。
建議二: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對於有些孩子來說,單靠正面說理是不夠的,不如讓孩子體驗由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的後果,讓孩子學會反省自己的錯誤。比如,孩子已經和媽媽約定如果再亂丟玩具就一個星期不能玩這個玩具,當孩子破壞規則時,媽媽就可以說:「你已經答應再亂丟玩具,就讓媽媽保管,一個星期都不能玩這個玩具,現在我要把這件玩具拿走了。」
好媽媽修為之三:讓孩子懂得處事 【隨機應變: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倩倩和媽媽去楠楠家玩,倩倩很喜歡楠楠的音樂琴,媽媽看出女兒的心思,對倩倩說:「你去和楠楠商量吧。」兩個媽媽聊著天,眼睛看著兩個孩子。顯然,倩倩遭到了拒絕,楠楠媽媽想過去,倩倩媽媽攔住了她。她們看到倩倩拿出了自己的口琴,對楠楠說:「我給你玩我的口琴,你給我玩一會音樂琴,好嗎?」楠楠答應了,兩個小夥伴玩得高興,媽媽們也放心了。
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一旦父母有事無法照看孩子時,孩子的生活將不堪設想。孩子的事總歸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的。
建議一: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和同伴的問題
如果孩子遇到問題了,媽媽可以這麼說:「怎麼辦呢?媽媽也想不出好辦法,你說怎麼辦好?」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一想。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媽媽相信你會想出好辦法的!」
如果孩子一時想不到好辦法,媽媽可說:「媽媽和你一起想想,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相信孩子最終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建議二:教孩子明確「別人的」和「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也應該在孩子頭腦中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於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享用一會兒。如果別人不願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接受他人說「不」時,會聯想到自己有喜歡的玩具,別人想玩,也得經過我的同意。這樣,碰釘子與拒絕他人都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自主選擇: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嘟嘟每天吃飯時,她總是對媽媽說:「我不要!」媽媽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後來,媽媽就問她:「那你想吃什麼?」嘟嘟說:「我今天要吃麵條!」「我要吃紫菜包飯!」剛開始,媽媽覺得煩,總是需要另外為孩子準備飯菜,但後來,媽媽發現,嘟嘟每次吃飯都非常痛快。
穿衣服時,嘟嘟也總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要穿這件!」於是,媽媽把穿衣服的自主權也交給了嘟嘟,沒想到,嘟嘟更加珍惜衣服了,不再隨意把衣服弄髒了。
建議一: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把自主權放給孩子,就是因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其實,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也許他們生活經驗還不足,可能會出現錯誤的判斷,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們需要從中吸取教訓。沒有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沒有足夠的實踐,將來需要孩子自己作判斷的時候就很可能束手無策,畢竟誰也不會一開始就能自主判斷。
建議二:要多徵求孩子的意見
家中的一些事情,父母盡量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比如,房間的布置、傢具的選擇、布藝的裝飾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籌劃設計方案,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議,認真斟酌孩子的建議並加以以採納。
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家長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商量式語氣,比如:「這件事能不能這樣做?」等等,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
建議三:讓孩子在限定範圍內選擇
當孩子自己選擇做決定時,考慮到孩子知識、經驗的缺乏,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定範圍的選擇權利,也就是讓孩子在限定的範圍中進行選擇。比如,和孩子選擇房間的窗帘,考慮到顏色的搭配,可以給孩子提供幾種適宜的顏色,讓孩子選擇。
【自我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小小喜歡上亮亮的小飛機,幾次纏著媽媽買,媽媽都沒有答應。小小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知道亮亮喜歡自己的遙控汽車,就跟亮亮商量,用小汽車換飛機,亮亮同意了。雖然媽媽知道遙控汽車比小飛機貴的多,但是沒有阻止。可是才過了兩天,小小就後悔了,因為他覺得小汽車更好玩。他又想著和亮亮換回來,可是這次亮亮不同意了。看著悶悶不樂的小小,媽媽沒有安慰他,也沒有責怪他,而是對他說:「換玩具是你自願的,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呀!」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媽媽能做的,就是讓孩子認清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並為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負責。
建議一:孩子的事讓孩子負責
孩子做了錯事,父母不要因為疼愛孩子而為孩子收拾殘局。這樣做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更不能讓孩子樹立起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感。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孩子犯錯後,讓孩子去承擔他的錯誤所帶來的後果,當然必要的時候,媽媽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幫助、建議和指導。比如,「是你把小汽車弄丟的,媽媽不能因為丟了就再給你買。」或者「做錯了就要吸取教訓,也許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建議二: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孩子由於身心發育還不健全,做事情或者做決定時,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結果。這時,媽媽要先提醒孩子,讓孩子明白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如果孩子一意孤行,那就讓孩子自己來承擔可能會出現的後果。比如:「媽媽已經告訴過你了,如果你還要這樣做的話,結果你自己負責,媽媽不會幫你的。」因為孩子自己願意做出這樣的選擇,出現不良後果時,孩子會學會分析和思考,學會如何去承擔責任。
【自我安排:做事有條理】
心心的玩具非常多,她總是拿起一個玩具,就把另一個扔一邊。有時候,當心心想玩一個玩具時而總是找不著時,她就會大叫,然後媽媽就會幫忙尋找。如果一時找不著,心心就會發脾氣,埋怨媽媽把她的玩具弄丟了。媽媽跟她說過幾次,讓她把玩過的玩具收起來,都不管用。
孩子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只要媽媽正確引導,給孩子提供做事的機會,注意引導孩子有條理地做事,就會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建議一:教孩子做事有條有理
不管是做什麼,媽媽都希望孩子能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井有序,玩過的玩具要放到相應的地方,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晚上睡覺之前,要教孩子把看過的書放到相應的位置、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歸位的活動,都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有計劃的好習慣。
建議二: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媽媽可以向孩子示範或者和孩子討論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媽媽可以這樣對你的孩子說:「今天媽媽先帶你去公園玩,然後回來吃午飯,午飯後你先睡一會,起床後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學完畫媽媽帶你去王阿姨家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同意,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議能夠執行的計劃和安排,這種示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夠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好媽媽修為之四:讓孩子學會學習 【自由探索:在探索中學習】
媽媽對格格的要求很寬鬆,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周圍的環境,就讓她自由地去做。比如,媽媽和格格在公園散步,格格會忽然蹲下看很長時間的螞蟻,媽媽從來不催她;格格撿來各種各樣的葉子,媽媽從來不阻攔,還和格格一起分辨樹葉的異同。這樣的事情很多,只要格格感興趣,媽媽都盡量滿足她。
孩子天生具有探索精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產生擺脫各種束縛和依賴的獨立傾向,他們會越來越喜歡探索活動,努力在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格格媽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孩子在探索活動中,不僅僅得到了探索的樂趣,而且思維能力、創造力都得到了發展。
建議一:鼓勵孩子的探索活動
孩子對周圍的許多事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個明白,他們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做一些危險的遊戲,並能從中獲得樂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動,而應該引導孩子大膽去想,允許他們創造性地嘗試。當然,媽媽要教給孩子必要的防護方法和知識,防止孩子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建議二:「破壞」也是一種學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具有破壞慾望。什麼東西到了孩子手裡,他都要看個究竟,有的東西就被拆成七零八落,讓父母哭笑不得。其實這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現,孩子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學習思考、學會創造,家長要在一定範圍內允許孩子搞「破壞」。比如,孩子想知道鬧鐘為什麼會定時而把鬧鐘大卸八塊;為了了解機器人玩具是怎麼動的而把媽媽剛買回來的價格不菲的機器人拆開。有心的媽媽不妨給孩子準備一個小小的工具箱,給孩子對自己玩具「破壞」的自由。
建議三: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和社會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課堂,父母可以利用大自然和社會給孩子上一些精彩的課。節假日和雙休日,你可帶孩子到郊外遊玩,也可帶孩子到少年宮、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讓孩子在觀察事物中學會發現問題,接觸的事物越多,產生的新想法就越多。
【獨立思考:不做人云亦云的跟屁蟲】
一次,浩然神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告訴你一個大發現。」
媽媽故作驚奇地看著兒子說:「媽媽很想馬上知道。」
浩然讓媽媽蹲下身來,在媽媽耳邊說:「媽媽,你知道唾沫是什麼味兒嗎?」
「不知道。」媽媽答。
「唾沫是臭的!」浩然說。
「那你是怎麼知道的?是有人告訴你嗎?」媽媽問。
「沒有人告訴我,我和小朋友玩積木,唾沫流出來了,我用手心一摸,然後一聞,哎呀,真臭!」說著,浩然還做了個示範。
浩然媽媽學著兒子的樣,把唾沫添在手心,一聞,果然很臭,忙說:「兒子,這真是你的一個重大發現!唾沫在媽媽嘴裡呆了這麼多年,媽媽都沒有想過,還是兒子小小的年紀就發現了。」
面對成年人司空見慣的事情,孩子卻充滿了好奇心,常常會提出父母沒想到或者回答不了的問題,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家長如果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就等於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建議一:尊重孩子的想法 重視孩子的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我說的話沒錯,你得聽我的!」而是要經常對孩子說「我認為……你覺得呢?」「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這事件,媽媽的意見是……」這種溝通方法能夠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於至於平等的地位,從而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問題。雖然孩子的提問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聰明的父母會在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里,引導孩子發現有趣的現象,使他們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
在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父母也應讓他說完,然後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如果媽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最好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也不知道,還需要你去找尋答案。孩子好奇心強,自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
建議二:讓孩子感受思考的樂趣 不要拘泥於標準答案
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孩子遇到什麼問題,這時,媽媽要耐心,不要馬上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讓孩子去體驗思考的樂趣。
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出來,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然後鼓勵孩子多方面的去嘗試,孩子自己想出辦法,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法國有個教育代表團到北京的一所小學考察。他們看到學生的考試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雪融化了以後是什麼?」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是:「雪融化了以後是美麗的春天。」但是,這個答案卻被老師判了個大大的「×」。
雪融化了以後變成水是科學的結論,但是,雪融化了以後是美麗的春天卻是哲學的感悟。如果孩子以哲人般的感悟來挑戰科學的標準答案時,難道我們要一棍子把孩子的這種獨立思考精神打死嗎?
推薦閱讀:
※媽媽,我真的很疼,我可以哭一會嗎?
※母親節|以愛之名,感恩有你!
※媽媽給的不僅僅是生命
※讓寶寶越吃越瘦的幾種輔食,媽媽不要再頻繁給寶寶餵了
※做用心的媽媽,活用小兒推拿,處理髮燒、厭食、便秘、腹瀉、咳嗽、感冒、哮喘、夜啼